关于思政教学小课堂与大课堂相结合的理论思考

2022-06-09 01:45邱辰禧
文教资料 2022年5期
关键词:思政教学课堂互动

邱辰禧

摘 要:思政教学承担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但是现实中的思政教学大多采取大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高校应该考虑引进小课堂思政教学方式,因为小课堂教学能够通过小班教学来控制人数,进而促进授课内容精细化、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与灵活性。通过小课堂与大课堂的互相配合使得思政教学能够及时调整内容、聚焦学习考核的过程性,便于教师引领课程学习方向。

关键词:思政教学 小课堂 大课堂 课堂互动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高等人才,而思政教学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思政教学体系,对培育学生的信仰、道德,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教学效果来看,思政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还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2]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现有思政教学主要采用大课堂的教学方法,在课程组织、师生互动和教学秩序等方面不尽如人意。因此,本文思考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如何将小课堂教学与大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促进思政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高校大课堂思政教学的困境

目前高校思政主要采用大课堂教学方式,很多情况下是将相同或相似专业的学生集中到一个大教室,按照课程表开课。这种方式虽然简便,有利于减少思政教学成本,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具体表现在授课焦点空洞无趣、课堂互动组织困难、教学秩序散乱无章、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等四个方面。

(一)授课焦点空洞无趣

高校的思政教学一般都是成体系的,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后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必修课程教学,加上其他思政选修课程,构成了高等教育阶段的思政教育。很显然,这些课程涵盖了理论与方法、历史与现实等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教育。[3]但是教育效果不尽理想。问题不是出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而是在课程组织方式上。在大课堂教学中,参与课堂学习的人数动辄上百人,每个学生的关注点、学习兴趣都有差异。面对大课堂的组织规模,授课教师很难针对每个学生的兴趣展开教学,有时只能按照课程内容设置照本宣科,授课内容也只能捡其大端,如此就会造成空洞无趣的说教,不能深入学生生活、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很多学生对思政课程不感兴趣,参与课程也只是走形式。

(二)课堂互动组织困难

大课堂教学的真正困难是缺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最好的教学方式不是灌输式的,而是反馈式、互动式的。传统的大课堂思政课,是一名教师面对上百名学生,很难出现真正的互动,往往只是“无互动”或“假互动”。所谓“无互动”,指的是教师在思政授课中照本宣科,完全按照课程内容和要求进行讲解,不去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对教师的讲授也难以提起兴趣。所谓“假互动”,指的是课堂上设置了问答、分享作业等内容,但是学生大多当作一种任务去完成,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而效果仍然不佳。

互动难以组织的真正原因还是大课堂规模过大,授课教师面对如此多的学生会产生很大压力,完成基本授课任务已属不易,想要组织深入的互动交流更是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也是以完成基本任务为导向,缺少组织课堂互动的激励。当然,也有老师采用分小组的形式展开整个授课过程,不过由于大课堂的学生互相不熟悉,思政小组很多也只是流于形式。而且,大课堂中的互动与秩序是相互矛盾的,互动过于热烈很容易演变成秩序混乱,因此授课老师也面临着两难选择。

(三)教学秩序散乱无章

尽管在大课堂中减少互动有利于维持教学秩序,但大课堂本身的秩序管理就比较困难。在大课堂中,授课老师的注意力既要放在内容方面,又要兼顾整个教室的所有学生,而根据信息经济学的原理,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很多学生破坏秩序的行为难以察觉或难以过多干涉。根据经验观察,在大课堂中,学生往往选择在后排就座,越靠近讲台的位置越少人愿意选择,原因就是后排和角落更容易躲避老师的视线和注意力。在学生方面,因为分配到自身的注意力减少,外在约束松散,因而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放松自己,从而产生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为了维持课堂秩序,许多老师采用点名、提问等方式,但是因为人数过多,点名或提问难以覆盖到所有学生,更会造成代答、代替点名等现象,监督规则往往不能奏效。

(四)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因为大课堂学生众多,难以采用灵活、富有新意的考核方式,而且为了考核的公平公正,大多采用过程考核加结果考核的方式。例如“课程成绩=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计算方式,看起来兼顾了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最终表现。但是因为学生众多,平时成绩一般根据点名计算学生到课次数和回答问题得分,而这种方式又难以覆盖到全班,实际上难以做到完全公平;期末成绩一般采用上机考试或课程论文的形式确定,但这可能又会引发学生的形式化应对、考核僵化不能引起学习兴趣以及投机取巧等问题。

三、高校引入小课堂思政教学的策略

针对大课堂思政教育的种种弊端,引入思政小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小班教学、精细化管理成为推动思政教学深入开展的必要措施。笔者认为,大课堂与小课堂各有优劣,推动小课堂教学并不代表放弃大课堂教学,二者各有适用范围。

(一)小班教学,控制人数

相较于大课堂的规模,小课堂的参与人数不能过多,一般以不超过30人为宜。过多的人数既不利于促进课堂互动,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秩序。而小班教学环境中,师生比例较高,因此可以在互动的同时分出一部分注意力管控课堂纪律,实现互动与秩序的兼顾。当然,小班教学除了要控制人数之外,最重要的还是构造适合小班教学的环境:首先是大小适宜的课堂空间,这个空间既不能过大,以防学生之间的间隔扩大而导致难以互动;也不能过小,以防产生逼仄狭隘的空间感。其次是合适的课堂设备,包括可以灵活移动的桌椅,以便于学生之间的组合交流与小组讨论,还要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支持放映文本、图像、视频等信息来源。

(二)专题授课,精细内容

小课堂并不适合所有的教学任务,相较于大课堂,小课堂应该更多地安排专题授课内容。專题是指授课内容围绕主题进行,而不是将授课链条无限延伸,以至于无法聚焦。专题授课最主要的优点就是内容有焦点、互动有方向、教学有活力。首先,专题明确规定了授课内容,防止学习漫无边际;其次,专题明确了讨论方向,以便于学生充分发掘资料、展开联想与组织讨论,这种学习限制了广度,但增加了深度,能够有更大的收获;最后,因为聚焦且有方向,能够充分调动师生研究的兴趣,因而增强了教学的活力。当然,小课堂思政教学会增加思政教师的授课任务,对师资力量有一定要求,因此并不是任何思政教学都应该使用小课堂,这里只限定在专题授课上,其他内容的授课还是应该使用大课堂。

(三)互动学习,教学相长

小课堂思政教学的核心优势之一就是能够激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灵活变通的课堂布置、焦点集中的集体研讨和方向明确的探索过程,整个课堂的积极性都会被调动起来,从以往的输入性学习变成既有输入又有输出的双向联动,思政教学从呆板僵硬的形式走向生动多变的风格。互动的增加实际上激发了学生搜集材料、探索问题、形成成果并主动分享的能力和兴趣,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4]当然,课堂的互动应该遵循两个前提:第一是发扬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努力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还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相互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是互动不能以牺牲课堂秩序为代价,没有秩序的互动往往演化为失序、越轨等行为,授课教师应该制定规则,在规则的框架内促进课堂互动。

(四)过程考核,灵活管理

前文提到大课堂思政教学也有过程考核的内容,但是这种过程考核只是形式化的,是应对大课堂混乱无序状态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并不能真正达到过程管理的目的。真正的过程管理不仅要有过程形式,更应该有实质内容,小课堂教学能够较为容易地实现这一点。思政小课堂的过程考核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过程考核并不能以单一标准限定每个学生,减少绝对正确与否的判断标准,代之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的成长计划;第二,过程考核要以参与度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判断一个学生的成绩应该视其课堂参与程度、积极讨论程度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水平指标;第三,过程考核应该以量化指标与质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量化指标的优点是客观公正,但并不是所有指标都可以量化,这时需要结合质性指标进行补充。以上这些过程考核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愿,并且做到了灵活管理。

四、小课堂与大课堂相结合的优势

思政教学采用小课堂抑或大课堂的教学方式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根据不同场景与内容灵活选择。本文提出使用小课堂的思政教学方式,不代表完全取消大课堂教学,而是提倡根据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

(一)增加教学的灵活性,能够及时调整内容

根据上述观点,小课堂适合于限制广度、增加深度的课程学习,而大课堂更匹配扩大广度、减小深度的学习内容,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使得思政教学既具有深度又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思政教学效果。[5]具体而言,上面已经论述了小课堂适合于专题授课,因此采用小课堂教学应该做到课程的拆解,将其变成短小的专题讨论;而大课堂更适合讲座、宣讲等形式,主讲人所授内容更适合思政前沿、时事政治之类,这些内容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课堂互动不足的缺陷。大课堂与小课堂的结合也有利于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无论是小课堂的专题教育还是大课堂的讲座教育,都是可以及时更换或调整的,增加了思政教学的灵活性。

(二)聚焦授课的过程性,改变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大课堂教学方式因为管理手段的局限性,整个课程考核只能集中在最终结果上,学生成绩的考核标准过于单一,容易导致整个课程学习的形式化问题。但是新的思政教学集中了大课堂与小课堂的优势,同时避免了二者的缺陷。对于一门思政课程来说,设置5—8次专题小课堂教学,就几个问题集中展开讨论,这就已经完成了课程的核心内容。另外安排2—3次大课堂宣讲,增加该课程前沿问题的学习。但是两种形式的课堂应该采取不同的考核形式,对于小课堂来说,学习的都是课程的核心内容,需要对学生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掌握程度进行过程考核;而大课堂聚焦前沿,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应该简化考核方式,例如只将缺勤与否作为考核标准。

(三)强化学习的互动性,便于教师引领学习方向

经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小课堂与大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赋予了授课教师更多权力,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自主安排专题学习,也可以根据社会变化和时事热点设置大课堂宣讲,因此方便了教师引领学习方向。[6]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授课方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社会热点受到了关注,因而激发了课程兴趣;同时教师也对学生有了更多了解,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工作,最终,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了更深入的互动。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7]。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培养爱国爱党爱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理论能力的大学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在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包括教材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课程连贯性与完整性缺失、课程学术性不足等问题,都对这一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产生了比较严重的不利影响。本文从高校大课堂思政教育的困境、高校引入小课堂思政教学的策略以及小课堂和大课堂相结合的优势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通过小课堂的引入,并与大课堂教学的配合可以增加教学的灵活性、聚焦授课的过程性、强化学习的互动性,教学最终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7] 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王沪宁出席[J].党建,2019(4):4-5.

[2] 赵明刚.关于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理论思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6):99-102.

[3] 韩董馨,陈琳.小钥匙撬动思政大课堂[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1(10):19-20.

[4] 谢曼嫚.浅析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J].决策探索(中),2021(7):26-27.

[5] 林彩琴.打造活动型德育课程,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结合——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J].高考,2021(25):151-152.

[6] 张起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案例——以《传统文化继承》一课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1(22):85-86.

猜你喜欢
思政教学课堂互动
以提高实践教学为切入点加强高校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大学思政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与应用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探讨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现状及其对思政教学促进作用分析
浅析师生课堂互动学习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组织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的四要点
简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的艺术
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相融合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