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视域下医生话语隐喻现象分析

2022-06-11 11:20冀新艳
西部学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医患关系隐喻

摘要: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出发,运用隐喻架构理论对医生话语中隐喻的深层架构和表层架构进行了识别、分类和推理,阐明了隐喻产生的三个条件,即:同质社会背景,谈话主体间客观存在的身份不对等、知识落差、理解能力差异以及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容性,揭示了医生话语中隐喻的基本修辞功能、认知功能和重要的社会交际功能,肯定了医生话语中隐喻架构对和谐医患关系和可持续性医患互动产生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隐喻;隐喻架构;医生话语;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9-0146-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项目“生态语言学视角下大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编号:2021YE032)的有关成果

一、生态语言学与隐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学者豪根(EINAR HAUGEN)[1]把生态学的原理引荐到了语言学研究领域,指出语言的产生、发展和消失就像生物物种的产生、发展和消失一样,与其生存环境紧密相关,开始把语言和言语社团的关系比喻为生物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即语言的生态,也就是注重研究语言与其环境之间的互动,显然,这里的“生态”是一种隐喻的说法。因此,学界把HAUGEN的观点看作是一种隐喻,又叫豪根模式或隐喻模式,是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范式之一。

英国语言学家STIBBE[2]认为,隐喻是用一个具体的生活领域的框架来构建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活领域的故事。因此,隐喻是一种架构方式,是架构的工具,以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为基础,同时,可以实现从源框架到目标域框架的映射。生态语言学家NERLICH[3]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如果选择了错误的,不恰当的隐喻可能会导致某种物种的灭绝。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LAKOFF[4]将隐喻概念引入了语言研究。隐喻框架理论从认知层面分析话语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生成与理解的认知机制,侧重于人际关系及人际互动对意义生成和构建的影响,为生态语言学提供了理论分析工具。

隐喻架构理论与生态语言学理论相结合,能够揭示人际互动产生的意义和影响,推行有助于生态平衡和适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话语模式。架构是由概念组成的系统,系统中概念的理解都建立在理解整个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它们之间是相互连通的关系。

国内隐喻架构理论主要应用在传播学和语言学的研究层面,传播学集中在对爆发事件的话语分析方面,语言学研究集中在话语建构和国家形象构建研究方面,话语建构主要集中于政治语篇分析层面。王瑾、金娜娜[5]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剖析了英语全球传播的特点及其局限性。唐春艳[6]以唐诗为研究内容,对其中的架构隐喻和概念隐喻进行了识别和理解。张薇[7]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架构理论和刻意隐喻理论,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多模态形式的中国特色的文化叙事进行了分析。李恒[8]对儒家典籍论语中的隐喻架构进行了分析。袁红梅[9]从受众理解视角对美国主流媒体南海问题话语进行批评架构分析并揭露其不同。汪少华[10]提出以“孝”“家”“天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四个核心概念,从融通话语研究和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研究中国特色话语。

本文以生态语言学和隐喻架构理论为视角,识别和理解医生话语中使用隐喻和隐喻架构的原因和效果,揭示医患人际互动产生的意义和影响,以期推行有助于生态平衡和适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话语模式。

二、医生话语中的隐喻架构和概念隐喻

(一)医生话语的哲学基础和心理机制

医学通则中讲道,医学以自然哲学为原则,是一种从真正原则出发的技艺,具有可操作的性质,也就是说,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身体,而人体是属于宇宙自然的一个有机部分,所以医学和自然哲学具有统一性,其哲学基础是自然哲学。医生在大脑中以自然哲学为基础,形成隐喻的深层架构。深层架构是摸不着看不见听不到的,只有当医生与患者和家属使用语言交流的时候,才能激活并形成可以用语言表达的浅层架构,浅层架构可以是说话者的口头语言、面部表情或肢体动作,充分体现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医生话语是发生在特定场合下、专业性很强的自然语言。当医生认为患者或家属对某个疾病及其治疗的机制和过程不明白、不专业、不熟悉的时候,就会激发大脑中的隐喻架构,这是隐喻发生的心理机制。隐喻架构的形成、使用及其意义的实现与施喻者的交流沟通方式、服务态度和受喻者的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合作程度息息相关。

(二)隐喻架构和概念隐喻

语言学中的架构是指由概念组成的系统,系统中的单个概念互相联系,系统中每一个概念的理解都需要建立在整个系统结构的基础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LAKOFF[4]将架构概念引入了隐喻研究。隐喻架构理论从认知层面分析话语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生成与理解的认知机制,侧重研究人际关系及人际互动对意义生成和构建的影响。如果两个概念架构之间存在隐喻关系就是架构隐喻[11]。同一个架构下可以建构不同的概念隐喻,比如:“利剑”“枪”“侵略”“命令”“抵御”等概念都属于战争系统架构之下的元素。

隐喻的典型特点就是将两种不应该等同的事物视为等同,从此形成语义上的不相容。说话者对隐喻的架构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而听话者对隐喻的理解却是自下而上的。因此,当听话者接收到语义异常的句子的时候,大多数时候并不会放弃对其意义的理解,而是选择从其他角度来猜测可能的意义,而隐喻就是手段之一。

(三)医生话语中隐喻架构和概念隐喻的识别和推理

在医疗领域,隐喻架构的使用使得医生减少了因为专业差别造成的误解、错解、不解等溝通障碍,成为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互动的手段。而隐喻意义的实现涉及施喻者与受喻者之间的主体间性、隐喻间性以及受喻者的主体自洽[12],在使用中需要考虑以下问题:施喻者与受喻者之间的主体间性强调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二者是否能达成共识?隐喻间性强调施喻者和受喻者是否处于同一环境、文化、习俗中?受喻者的主体自洽是指为了理解说话者的隐喻,受喻者需要尽力寻求隐喻的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相容性。94F2FDBE-7E58-4E62-BE94-B41107A982A2

概念隐喻对架构都有激活作用,但对不同的认知主体激活程度是不同的,原因在于施喻者和受喻者能否通过自洽而实现主体间性和隐喻间性,从而有效解读说话者的意图。

根据隐喻的话语信号、标志、语义和语用线索,可以将医生话语隐喻分为以下五类:

一是专业领域信号或话题标志类。有些修饰词明确地表明了所修饰的词,或者是中心词的意义转移到了另外的领域,这样的信号或话题标志词便是所收集到的语料中最常见的类型,比如:“疫情就是命令”“化療是一柄双刃剑”“疫情防控,大家一定要小心身边的那些蠢驴”“乙肝和甲肝病毒找到了寄生的地方,高兴地在肝脏里唱歌、跳舞”“免疫力就是人体的万里长城”,等等。例子中的“命令”“双刃剑”“蠢驴”“唱歌”“跳舞”改变了原来的指称意义,被用到了新的领域,有了新的含义。诸如此类的信号词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还可以是介词。“命令”“双刃剑”“蠢驴”“唱歌”“跳舞”“万里长城”等浅层架构反映出医生在思考疾病时大脑中形成的深层架构。

二是元语言信号。当说话者为了明确表达自己的说话意图或避免听话者产生误解的时候,常常会采用元语言信号,在话语中直接使用“比如”“比方”“就像”这样的词语,如:“脂肪肝看起来就像是黄土高原上的土疙瘩”“B超下的脂肪肝就像是一张磨砂玻璃”,医生运用目标域的概念客观形象地描述源域概念,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有效了解医学原理或者病情状况。

三是模糊限制词信号。这里的模糊限制词指的是语用模糊,而非语义模糊。语用模糊关注的并不是词或句子语义上的模糊,而是说话人的意图的模糊性,也就是语用模糊发生在实际言语使用过程中,是说话人言外之意的行为。作为一种交际策略,语用模糊既可以协调冲突,做到礼貌、委婉,维护双方的“面子”,也可能因当时的语境、听话人、说话人等各种因素引起误解。说话人使用语用模糊时,能让听话人对其话语的意图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的目的,是为了让听话人为其承担由该话语引起的后果的一部分责任,使说话人处于一种进退自如的主动地位。在实际言语的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句子:“这么说吧,(进口化疗药和国产化疗药)它们只是口感上有差别”“肝细胞几乎在不停地干活”“大概情况就和你邻床的(患者)差不多”,等等。医生在回答患者的提问时,故意使用了语用模糊,委婉地告知对方,让听话人对医生的言外之意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和多种选择的余地。

四是引号。引号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可以用来表示被引入的话语不同于其字面意义,比如,免疫系统要保护人体,就要认得出谁是“坏人”;这些“坏人”是进入身体的病毒、细菌、癌细胞,等等,很有“演技”,很会“伪装”,流感病毒为了躲避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不断变换病毒表面的H蛋白,相当于每次换个“马甲”,就会躲开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有时候会把“好人”当成了“坏人”,比如红斑狼疮,把体内的“好人”当成了“坏人”,造成了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上述医生话语中的这些“坏人”“演技”“伪装”和“马甲”并不是指字面意义,而是指进入身体的病毒、细菌、癌细胞以及它们的裂变、繁殖,“好人”则是指免疫因子或者是对人体无害的元素。“坏人”“演技”“伪装”和“马甲”“好人”这些概念都属于人类系统架构下的元素,是听话人在熟悉的生活领域里容易理解的概念。

五是语义或语用线索。奥特尼(ORTONY)[13]指出,任何忽视语境因素的隐喻定义都是不完整的。有些词、句子本身并不构成隐喻,而是由于某种特殊的使用让它们成为了隐喻。比如:“(脂肪肝)这都是B超惹的祸啊”,这个话语并不是典型的隐喻句型,但是却明明白白地告诉患者脂肪肝不是病,只是B超视域下的一种状态,不需要特殊治疗。看似和主题不相干的话语,却在实际语境中构成了隐喻,俏皮的隐喻瞬间让听话人理解了说话人的意义。

三、医生话语中隐喻的文化背景和修辞功能

医生话语中频繁出现隐喻的前提特征之一是医生和患者处于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包括传统习俗、地域文化、民族特征、群体文化、宗法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等,也就是说话人和听话人拥有共同熟悉的背景文化,比如:“脂肪肝看起来就像是黄土高原上的土疙瘩”,那么医生在大脑里构建隐喻的深层架构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听话者是否知晓“黄土高原”及其地貌特征,这是隐喻在谈话过程中起作用的前提条件。从上面的语料分析中可以看出,使用隐喻的前提之二是谈话双方就某专业领域的知识存在落差。医生和患者之间是一种身份不对等、信息不对称的言谈应对,医生在诊断和处置病情方面处于主导地位,是医疗诊断过程中的信息发布者,信息所有者和信息提供者,在医生隐喻的浅层架构中,患者比较容易接受通俗易懂的逻辑和语义,如:免疫系统有时候会把“好人”当成了“坏人”,比如红斑狼疮,把体内的“好人”当成了“坏人”,造成了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医生使用人类社会的元素代替医学专有名词,创造了新的映射,患者也更容易接受。医生话语可以使用隐喻的第三个前提就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容性,源域和目标域的相容性表现在各个层面,可以是形状、性质、时间、空间、特征等。

首先,医生话语中的这些隐喻具有基本的修辞功能,增强了表达效果,医生将复杂的病情用简单、凝练、幽默的话语传达,让听话人短时间内明白了疾病原理和病情,缓解了心理负担。其次,隐喻具有认知功能,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工具之一,时间隐喻、空间隐喻、物理隐喻以及社会隐喻,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视角,方便人们利用熟悉的,在原来大脑中存在的事物来理解、评价、渗透目标域中的事物,尤其是在机构性会话场合,面对就诊时间有限、专业领域信息容量大、谈话双方信息不对称、主体地位不对等的情况,说话者使用隐喻比较容易地消除了理解偏离。更重要的是,隐喻还具有社会交际功能,口语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交际途径,和谐有效的交谈不仅要靠谈话双方的语义传递,还要依赖谈话双方的常识、知识、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双方的合作态度。隐喻的使用可以看作是使用委婉、礼貌的会话策略带动社会关系和疏通文化促成会话合作的手段。94F2FDBE-7E58-4E62-BE94-B41107A982A2

医生话语隐喻具有专业性、复杂性、客观性以及故意模糊已有逻辑和边界的特点,面对患者的焦虑、着急、害怕、抗拒等心理状态,医生有责任将疾病讲清楚,也有义务让病人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为了克服沟通障碍,保证谈话效果,医生往往在思考疾病時会在大脑中形成隐喻的深层架构,使用新的范畴来代替旧的范畴,而在与患者交谈时,就会激活并形成可以用语言表达的浅层架构,这就是隐喻的力量。

参考文献:

[1]HAUGEN E.The ecology of language[M]//DIL,A.S.The Ecology of Language:Essays by Einar Haugen.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325-339.

[2]Arran Stibbe.Ecolinguistics:Language,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M].London:Routledge,2015.

[3]NERLICH B,JASPAL R.Metaphors we die by?Geoengineering,metaphors,and the argument from catastrophe[J].Metaphor and Symbol,2012(2).

[4]LAKOFF G.Metaphor,Morality,and Politics[J].Social Research,1995(2).

[5]王瑾,金娜娜.生态语言学视角中的英语全球传播研究[J].中国外语,2018(4).

[6]唐春艳.架构隐喻的认知建构及解读[C]//四川西部文献编译研究中心.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八卷),2019.

[7]张薇,汪少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刻意隐喻的认知力[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3).

[8]李恒.儒家典籍中的隐喻架构分析——以《论语》为例[J].汉字文化,2020(6).

[9]袁红梅,汪少华.美国主流媒体南海问题话语的批评架构分析[J].外国语言文学,2020(8).

[10]汪少华.Lakoff架构理论的本土化与中国话语架构体系的创建[J].中国外语,2022(1).

[11]汪少华.美国政府赖以生存的架构与隐喻[J].山东外语教学,2014(8).

[12]王文斌.论隐喻解读中的主体间性和隐喻间性[J].外语学刊,2007(1).

[13]ORTONY A.Metaphor and though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作者简介:冀新艳(1982—),女,汉族,山西汾阳人,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语用学、话语分析和英语教学。

(责任编辑:王宝林)94F2FDBE-7E58-4E62-BE94-B41107A982A2

猜你喜欢
生态语言学医患关系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污染分析及治理举措
关于生态语言学下高校英美文学教学开展思考
“微信”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研究
对医患关系本质及双方权利义务的探讨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生态学视角下的英语习语研究
官场话语生态的形成过程考察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