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教融合”为基线的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6-11 09:48田娜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应用型

田娜

摘  要: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英语专业是全省应用型示范专业,如何培养英语应用型人才是值得深思的問题。文章结合国务院提倡的产教融合,以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为基点,在调研行业标准及市场需求之后,最终提出“英语+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产教融合;应用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3-0133-04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高等教育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机遇是本科独立院校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挑战则是众多本科学院如何独树一帜,创建自己的特色。本科独立院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录取分数线下降、学生素质降低、学生自主能力较差、教学资源不足、竞争日益激烈等,从而导致教学质量降低,教学质量作为本科院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应用型独立院校的转型发展迫在眉睫。本文从产教融合这一教育理念出发,研究英语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便为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走出自身特色提供可借鉴意见。

一、“产教融合”理论研究

美国的合作教育理念当中首次提出产教融合。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合作教育宣言》(Cooperative Education:A Manifesto),将合作教育定义为“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real-world experience)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这一解释堪称是对“产教融合”理念较为详尽、清晰的诠释。产教融合的理念始于美国合作教育,其教育实践也始于美国的合作教育,首先发生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2001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又对校企合作的内容重新进行诠释,即“产教融合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分析与思考。”这一诠释,引发了众多国家教育系统的思考和实施。

产教融合涉及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等诸多主体,通过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推进”的四环联动协同育人管理机制,协同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协同共建课程体系,协同共建师资队伍,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可有效推动应用型大学的产教融合,并培养应用型人才[1]。2014年,国务院召开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谈及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及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如此一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概念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教育学家们也开始针对此种模式发表各自看法。根据专家们的解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企业相结合,把学校所开设专业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企业所需的生产流程相匹配,共同促进发展,把学校当作企业培养人才的基地,把企业作为理论知识转化的温床,即实现理论与技能的密切结合,从而形成学校与企业相互依托、协同发展的育人模式[2]。而产教融合模式意在推动传统理论型教学模式发生变革,通过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使得教育模式发生变革,进一步体现其创新性,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服务。

以上对“产教融合”理念的诠释和对相关文件的解读证明这一理念对教育教改有其独到的应用价值。多数独立学院现处于转型发展之中,且多数将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关键在于“应用”二字,尤其需关注“应用”的领域、广度、深度和价值。而“产教融合”的关注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行业技能,并以此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无独有偶,虽然应用型大学办学方针各不相同,但这一关注点仍然吸引了多数应用型大学的目光,为应用型大学的转型之路提供了方向。因此“产教融合”与高校教改的融合正好将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的结合体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应用型大学未来的主要关注点,为高校转型带来不可估量的应用价值[3]。

二、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解读

(一)“英语+”培养模式解读

英语专业是国家开设较早的本科专业,每年都有大量英语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从就业形势和市场反馈来看,没有行业技能,仅靠产教融合还难以前行。回望历史,由于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的需要,英语专业出现了过热的现象。国内80%以上的大学都开设了英语专业,一味地迎合市场而又近乎盲目的扩招,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逐渐失去了原本的竞争优势。纯语言学习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在职场上失去了原来的竞争优势,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一方面,英语专业毕业生人数庞大,且英语作为工具类学科,在没有一门行业技能的支撑下难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无法解决众多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英语专业毕业生几乎可以迈进任何行业的门槛,但是“入门”是有附加条件的,仅仅掌握语言还不够,还要将英语跟某个专业或行业融会贯通,用个公式比喻就是:“英语+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目前,很多高校的英语专业中都加强了专业特色的学习方向。也就是说,企业更倾向于雇佣具备一种专业技能同时具备英语语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英语专业应朝产教融合的方向大力发展,面向行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行业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应用型示范专业的建设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款的决定》目录中关于第三十六条“教育业”为发展指导。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及加快培养现代产业急需人才的要求,以及根据学院建立酒店管理专业群、重视英语能力发展的办学定位作为专业定位的内部依据,英语专业意在面向行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行业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在需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大环境下,“英语+”人才培养路径应运而生。顾名思义,“英语+”其含义为“英语+行业技能”,目的是使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行业技能。学生在完成两年基础课程后可根据自身喜好选择一门行业技能方向,因此,高校应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进一步细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形成包括“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基础及应用能力+培养行业方向相关知识及岗位技能、兼具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提升职场文化意识及行业技能”的“英语+”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体系。

(二)校企合作模式解读

根据应用型示范专业的建设要求,在深入学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规划》等文件之后,理清“一带一路”建设下旅游经济、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学院已建优势平台,确立了英语专业“英语+”的两个行业技能方向,分别为“英语+涉外酒店管理方向”和“英语+少儿英语教育方向”。为了展现英语专业的应用示范作用,寻求英语专业发展的突破口,在人才培养模式设定中量身打造了适合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校企结合之路,即“深化校地、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引入企业8项参与”:

1. 企业及行业人士共同商定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英语专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会邀请资深行业人士、企业专家、企业精英等来校共同商讨构建培养方案及业技能培养体系。

2. 企业及行业人士参与“英语+”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建立。密切和企业合作,并参考行业人士意见,共同制定“英语+”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并以此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及质量是否达到适应社会需求的行业标准。

3. 企业参与专业定制班专业课程及管培生项目的教育教学。企业根据专业设定要求,参与定制班课程教学、专业课教学以及管培生课程教学,直接将行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4. 企业参与实习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定与实施。学生在毕业实习阶段将直接走进企业,由企业监管实施完成为期至少四个月的畢业实习。

5. 企业及行业人士参与“三进三出”实习实践教育教学方案的构建。通过“行业人士进课堂、学生进实训室、学生进工作室,学生出课堂到企业参观、学生出课堂到企业实训、学生出课堂到企业实习”,实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连接。

6. 企业参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及项目的推动。企业配合学校,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启动提供技术或资金上的支持。

7. 企业参与开展行业证书的考取工作。企业配合学校,针对酒店管理方向制定受学校认可及行业认可的行业技能证书。针对少儿英语教育方向,企业从业人员和学生共同考取全球认可的TESOL行业资格证书。

8. 企业参与校企合办的行业技能比赛以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为目的。企业配合学校共同举办行业技能大赛,并派遣企业从业人员和在校学生共同参加比赛,以赛促学,共同学习,邀请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兼职,以协助高校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施原则

(一)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校企合作是建立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之上,培养对象是作为示范专业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思路是如何在产教融合指导下,制定适合英语专业发展路径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体现应用型示范专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在产教融合施展过程中,校企合作模式要坚持协同育人的六个原则,始终保持校企协作的步调一致,而这六个原则具体阐释为:校企在人才培养中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并围绕同一目标制定统一的培养标准,从而双方协同努力形成较为完善的适应行业需求的培养方案,进而根据培养方案要求设置学习行业技能的专业课程,并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完成实践环节,因而产生具有初步行业调研的应用型毕业设计。

在产教融合施展过程中,校企合作模式要坚持协同育人的六个原则,始终保持校企协作的步调一致,而这六个原则具体阐释为:校企在人才培养中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并围绕同一目标制定统一的培养标准,从而双方协同努力形成较为完善的适应行业需求的培养方案,进而根据培养方案要求设置学习行业技能的专业课程,并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完成实践环节,因而产生具有初步行业调研的应用型毕业设计,以此推动英语专业的转型发展[4]。

(二)校企合作实现“五融合”

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企业共同努力,实现双方“五融合”,即学校所开课程融合行业岗位需求,学校实践活动融合企业操作流程,学校教学情景融合企业工作环境,学校资源融合企业实际案例,教师知识技能融合行业专家技能。要想走产教融合之路,专业发展需和企业要求相结合,学生需要走进企业内部实践实习才是产教融合的精髓所在,目的是在校企合作中除通过课程设置和集中性实践部分培养学生的思想、心理、专业素养外,还拓展学生相关职业技能,并考取相关行业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如此,学生在就业之前即可获得职场入场券,提升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英语应用型示范专业所设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产教融合”为理论前提,突显出“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指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要发展出自身特色,除了学习英语专业本身所要求的英语基础能力之外,再结合学院特色以及市场需求等学习一门职业技能。简而言之,英语专业未来发展应以产教融合为发展基线,制定“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培养出面向社会具有行业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5]。

四、校企合作实施的价值

在英语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中,坚持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力求推动产教结合的层次再上新水平。改革和创新,都是从理想到现实的过程,都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产教结合要走向深入,必须认真总结,这样,才能在实施期间,收获颇多。

(一)育人效应得到有效显现

在产教融合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行业技能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学生能够在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具备岗位要求的相关技能,完成岗位涉及的工作,在同等条件下学生的就业优势体现出来。根据企业反馈的用人意见可以看出,学生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能够满足岗位要求,通过企业培训迅速成为企业的中层管理干部。

(二)教师的行业技能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教师在实操教学中出现的最大问题是理论脱离实践,教师教授的众多理论知识已经过时,脱离现实岗位的实践检验标准。因而,在校企联合育人的过程中,企业为教师提供了实践的平台。专业教师在企业挂职,亲身在一线进行见习和实践,教师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专业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一批具有真才实干的专业教师队伍逐步成长起来,这为学校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成为学校的一笔巨大财富。

(三)企业文化逐步融入校园文化

在产教融合的实施过程中,企业逐步将自身的管理理念以及创建文化引入到课堂中来。通过行业人士进课堂宣讲的方式以及企业把自身的用人标准、考核标准运用到课程考核中来的方式,企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实现逐步融合。同时,企业在进校宣讲自身创办理念、创办价值的同时,也逐步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当中,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理念与价值,以便在今后的岗位中,真实地做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

(四)育人成本得到有效补充

学生实际参与实习过程中会产生资源和材料的消耗。又因学生人数众多,其实习资源的损耗学校更难以承受。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的顶岗实习均在企业完成,相当于企业将资源耗材费用承担下来。企业会支付相应费用,并提供一些新的资源,这些对学校育人成本都给予了相当的补充。

参考文献:

[1] 陈峰. 抓住机遇,乘势前进,推动产教融合迈向新阶段[J]. 中国高等教育,2018(02):18-22.

[2] 陈维霞. 应用型大学协同育人管理机制研究——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2):42-47.

[3] 黄帅. “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机制及其构建[J]. 高教学刊,2016(06):6-7.

[4] 周丙洋. 共享发展视域下高职产教融合生态系统优化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20(19):12-19.

[5] 张冬梅.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 职教论坛,2014(35):46-49.

(荐稿人:黄鸣,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系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应用型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