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2022-06-12 05:39黄兴平
民族文汇 2022年25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小学数学策略

黄兴平

摘 要: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也是严谨的,所以想学好数学,首先要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动手操作的课堂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更深刻的理解,在课堂上设置动手操作活动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了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要在不断的训练当中,让学生养成快速理解迅速记忆的学习方式。动手操作引入小学数学课堂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对于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动手操作活动让小学生多了一条获取知识的途径,对学习数学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动手操作;小学数学;策略

主体的思维与行为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大多為经验认知,需要通过亲身经历才能达到深度获取知识的目的。教师在学科教学实践中组织开展动手实践活动,对于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备重要意义。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活动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明确潜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总结相应的优化对策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活动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不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快速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往往采用传输式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进行全方面地解读,希望让学生在教师的解读过程中推进知识内容,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该教学方法形式过于单一,教师过度重视知识讲解,却未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因此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课本概念层次。即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构建了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活动内容,学生也只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模仿操作,缺乏主动思考和操作的灵活性。学生在学习操作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思考,学习效率低下,质量不高。

1.2实践操作教学活动比较少

现阶段,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发展,促使小学教师开始设置相应的动手操作教学内容,落实新课改的教学要求,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实践操作教学的落实工作并没有做到位,其中真正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教学内容依旧比较少.有些小学教师只是在表面形式上符合要求,设置实践教学时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仍然采用了传统讲授式的授课方式,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并没有起到实际作用.还有的教师虽然设计了相应的数学实践活动,但是没有考虑到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导致实践活动与教学内容不匹配,这样不仅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还会影响整个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影响学生与教学的长远发展.

2提高动手实践活动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兴趣是维持小学生认知活动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教师一定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为学生创造适宜动手操作的环境和氛围。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有趣的动手操作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燃起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激发他们对动手实践的兴趣,在观察、思考和实践中获得数学思维的有效发展,让数学课堂学习变得更加高效、有趣。

2.2开展实践性操作,加强知识理解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才会印象深刻,数学学习亦是如此。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非常有限,也不具备丰富的知识经验,更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动手操作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经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内涵、掌握数学技能。因此,教师不妨在教学中多多开展有效的实践性操作活动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动手操作助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开拓数学思维,优化数学学习效果。

2.3巧用简易学具,满足动手需求

鉴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及成人,因此其在学习较复杂的数学概念或相关理论时,难以迅速接受抽象的知识点、不能及时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其中,以小学低年级学生为甚。低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尚未培养成熟,其逻辑思维也相对较弱,因此难以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的这一局限性,将动手实践教学穿插入课本知识的讲授过程,借助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设计更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实践教学方法。因此,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时,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巧用简易学具,以满足学生的动手需求。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够对数学问题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例如,在讲授《简单加减法》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塑料棒等物品制作简易学具,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学生对照数学公式,用小棒摆出题目中涉及的数字,从而能够顺利计算得出答案。又如,在讲授《正方形与长方形》一课时,教师可以制作纸质卡片,或者让学生一同参与学具的制作,使其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纸片做好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其对纸片进行对折等操作,并从中归纳总结长方形的基本特征,例如对边相等且平行、对角相等且都是直角等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寻找证明长方形这些基本性质的办法,从而加深对课本所学知识的认识。由此可见,这种利用简单学具的教学方式能够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促进其动手能力的提升,因此能够有效激发其创新潜能。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当重视动手操作环节,还要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将动手操作活动作为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一把金钥匙,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实践以及创新,感悟数学知识的本质,使学生获得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陈丽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J].求学,2021(35):29-30.

[2]黄蓉.谈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J].新智慧,2021(24):79-80.

[3]郑琴.浅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J].考试周刊,2021(69):100-102.A30C63ED-ECAF-41CB-9C34-220E4FBD9BE7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小学数学策略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