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平颤饮配合推拿针灸治疗特发性震颤26例观察

2022-06-14 21:45张云建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8期

张云建

【关键词】四合平颤饮;推拿针灸;特发性震颤

【中图分类号】R25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2)08-0020-04

特发性震颤又称原发性震颤,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多发于55岁以上老年人,故临床又经常称之为老年性震颤。特发性震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三分之一左右患者都有家族史,所以该病应与遗传有关,初步确定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但也有很多患者并无家族病史。该病西医治疗上一般都以药物控制为主,少数重症患者也可进行手术治疗,但至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患者感觉十分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其在临床过程中应用自拟中药汤剂四合平颤饮配合推拿针灸治疗该病收效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所选患者均为自2009年2月至2021年5月本院符合原发性震颤诊断标准[1]的中医内科门诊原发性震颤患者共4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患者26例和对照组患者20例。治疗组26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55~78(64.3±7.8)岁,病程3~10(5.7±1.6)年,有家族史者8例;对照组20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56~78(65.6±6.8)岁,病程3~9(6.3±1.2)年,有家族史者6例。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和家族史所占比例等比较,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1.2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制订的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原发性震颤诊断标准[1],具体如下。

核心诊断标准:(1)双手及前臂明显且持续的姿势性和(或)动作性震颤;(2)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齿轮现象和Froment征除外);(3)可仅有头部震颤,但不伴有肌张力障碍。

支持诊断标准:(1)病程超过3年;(2)有阳性家族史;(3)饮酒后震颤减轻。

纳入标准:(1)头部、双手及前臂明显且持续的姿势性和(或)动作性震颤;(2)患者年龄为55~78岁;(3)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齿轮现象和Froment征除外);(4)不伴有肌张力障碍;(5)病程3年及以上;(6)患者部分有阳性家族史,或饮酒后震颤减轻表现。

排除标准:(1)存在引起生理亢进性震颤的疾病因素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2)正在或近期使用过致震颤药物或正在撤药期;(3)起病前3个月内有神经系统外伤史;(4)有精神性(心理性)震颤的病史或临床证据如焦、紧张虑等;(5)突然起病或病情呈阶梯式进展恶化性疾病如帕金森病等;(6)小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性震颤、肝豆状核变性震颤及其他特殊疾病引起的震颤。

1.3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应用自拟中药方剂四合平颤饮配合推拿针灸及西药普萘洛尔等对症处理药物,具体方案如下。

(1)四合平颤饮的具体方药组成及应用方法如下:熟附子6g(先煎),肉桂6g,肉苁蓉9g,巴戟天9g,熟地9g,天冬6g,白芍9g,玄参9g,怀牛膝9g,龟板胶6g(烊化冲服),代赭石9g(先煎),生龙骨9g,生牡蛎9g,白术9g,茯苓9g,菖蒲9g,远志6g,川楝子6g,生麦芽9g,当归9g,川芎9g,桃仁9g,红花9g,生姜6g,炙甘草6g。上方加水500mL,水煎取汁150mL,二煎加水300mL,取汁100mL,两煎混匀,早晚均分2次口服,或应用中药免煎颗粒剂水冲服,同样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口服,可随证调方加减药物,7剂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中间间隔3~5d,连用4~6个疗程。

(2)推拿针灸运用方案如下:针刺消颤穴(位于前臂内侧,在少海穴前0.5~1寸的凹陷中,属经外奇穴),直刺0.8~1.2寸留针20min左右,针灸留针期间同时艾灸关元穴3~5壮约20min,期间推揉按摩涌泉穴、太溪穴、三阴交及足三里各5min左右,20min后拔针停灸,让患者略作休息后给予督脉双向推按和掐揉头部舞蹈震颤控制区各5min,结束推拿针灸治疗。配合服用中药汤剂7d为一个疗程,连用4~6个疗程。

(3)同时应用西药普萘洛尔等西医药物治疗方法配合中药及推拿针灸治疗。

对照组治疗单纯应用西药普萘洛尔等西医治疗方法对症处理,而不应用中药四合平颤饮和中医推拿针灸疗法。

1.4观察指标

(1)根据患者治疗后并随访1年震颤程度分级改善情况确定疗效,震颤分级标准按照中国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20)[2]中的震颤临床分级,分为以下5个等级。0级,无震颤;Ⅰ级,很轻微震颤(不易发现);Ⅱ级,易发现的幅度不到2cm无致残性震颤;Ⅲ级,明显的幅度2~4cm部分致残性震颤;Ⅳ级,严重的幅度超过4cm致残性震颤。

(2)根据以上震颤分级标准自拟如下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较治疗前震颤改善2个等级及以上为显效;治疗后较治疗前震颤改善1个等级为有效;治疗后较治疗前震颤无明显改善或加重为无效。

1.5统计学方法

統计学使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对比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总有效率方面比较,治疗组(69.2%)明显高于对照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讨论

原发性震颤是临床十分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手、头部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姿位性和运动性震颤,该病具有相互矛盾的临床本质,一方面表现为一种轻微的单症状疾病,另一方面又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具有显著的临床变异性。其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初步认为该病的产生可能是外周肌梭传入和中枢自律性振荡器共同作用从而调节震颤产生及其幅度。该病临床上属于祖国医学的“颤证”“颤振”“拘挛”及“脑风”等范畴,临床治疗比较棘手,属于疑难杂症之列。王肯堂《证治准绳·颤振》指出:“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极为难治”“病之轻者,或可用补金平木、清痰调气之法,在人自斟酌之。中风手足弹拽,星附散、独活散、金牙酒,无热者宜之;摧肝丸,镇火平肝,消痰定颤,有热者宜之;气虚而振,参术汤补之;心虚而振,补心丸养之;夹痰,导痰汤加竹沥;老人战振,宜定振丸”。根据中医“久病必虚”“久病必瘀”“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从痰治”之理论,故其病因当责之于“虚”“风”“痰”“瘀”,病位在肾肝脾及髓脑,其发病机制中医辨证当属肝肾不足、阳虚水瘀、脾虚痰浊,髓脑失养,属虚实夹杂证。肝肾不足则精血不充,筋脉失于濡养;肾阳亏虚则水湿内盛,脾虚失运则痰浊阻滞;正虚痰阻则气血失和,久而成瘀,凝聚脉络,故关节失灵;兼之肝肾不足,阴阳两亏,髓脑失养,虚风内动,故肢体震颤;日久不愈,虚者更虚,痰瘀互结,终成疑难之“颤证”。治疗上当以温阳益肾化水、滋阴养肝濡脉兼以化痰祛湿活血化瘀为原则,据此自拟四合平颤饮,该方实由真武汤、地黄饮子、镇肝熄风汤和桃红四物汤四方合用加减化裁而成,故名之四合平颤饮。其中真武汤出自《伤寒论》,重在温补肾阳而散水气,《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曰“太阳病,……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3]。地黄饮子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原是治疗肾虚“喑痱”之方,出自《圣济总录》卷51:“肾气虚厥,语声不出,足废不用。”镇肝熄风汤镇肝熄风、滋阴潜阳,出自近代张锡纯之《医学衷中参西录》,正治虚风内动之震颤。桃红四物汤则通利气血、活血化瘀,使髓脑筋脉得养而利关节恢复。自拟该方四合平颤饮中以熟附子、肉桂、肉苁蓉、巴戟天益肾温阳利水定颤,熟地、天冬、白芍、玄参养阴补肾益精,怀牛膝、龟板胶、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引血下行、滋阴潜阳、平肝熄风,白术、茯苓、菖蒲、远志、川楝子、生麦芽疏肝健脾祛痰化湿,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养血化瘀通络,生姜、甘草调和诸药,合而收功。针灸推拿方案中据“奇穴擅治怪病”之经验,先取专治头身四肢诸般震颤之经外奇穴“消颤穴”为主治穴位,再据“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之古训加艾灸关元以温补肾阳培补元气,配合推揉按摩涌泉穴、太溪穴、三阴交三穴滋阴养肾引火归元调配阴阳,并督脉双向推按和掐揉头部舞蹈震颤控制区通阳散结祛风止痉,佐以足三里保健穴健脾和胃,取“治痿独取阳明”之意,数穴合用补虚扶正、滋阴潜阳、祛风定颤。

从现代药理研究看,真武汤能够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状态、改善兴衰、改善人体耐缺氧和清除自由基、改善疲劳[4],地黄饮子能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衰老、益智健脑[5-8],镇肝熄风汤则能保护血管活性物质及心脑肾重要脏器功能[9-10],桃红四物汤则对心脑血管、肝脏、妇科、骨骼等多器官系统有良好作用,尤其对血淤证疗效卓著,四方加减化裁合用能改善神经内分泌及血管微循环功能、清除自由基、提高免疫、改善微循环、促进器官脏器功能恢复[11-14];而中医的穴位针灸疗法根据现代研究表明,其对中枢神经、外周神经以及神经递质有明显的调节作用[15-17],对机体各系统功能包括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肾脏与膀胱、子宫等生殖功能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同时针灸对血液及内分泌系统具有明显的影响调节作用,对人体的防御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这已为现代医学实验所证实,也早已为广大临床所熟知和认同并不断得到推广和研究。

综上所述,自拟方剂四合平颤饮配合推拿针灸的综合运用,从神经及体液调节、从运动及免疫系统等多个方面,综合调节改善患者脑部神经功能异常及内分泌功能紊乱而导致的肢体及头部震颤症状,故而在特发性震颤的临床诊疗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不断推广运用。D2C364C0-115D-496C-A8A4-2A5A980EDC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