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双相障碍躁狂患者血浆非酶抗氧化物水平的相关因素分析

2022-06-14 04:34曲晓英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8期
关键词:复发相关因素

曲晓英

【关键词】复发;双相障碍;躁狂患者;血浆非酶抗氧化物;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2)08-0185-04

双相情感障碍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属于较为多发性疾病,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抑郁和躁狂反复交替、循环等出现,患者终身发病的概率高达5.40%。针对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其发作方式可分为单向性发作及双向性发作,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抑郁与狂躁交替发病,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导致患者发病的因素较多。针对于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其用药应以心境稳定剂为核心与基础。其中较为常用的心境稳定剂用药为丙戊酸钠,丙戊酸钠属于治疗双向情感障碍的一线药物,但该药需要与其他药物进行联合使用,单一用药效果不佳。在为患者进行联合用药治疗期间其中最为常用的联合用药为氢溴酸西酞普兰,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情况,并稳定患者情绪。关于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一直都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提出的“双相障碍氧化应激失衡假说”得到了较多研究人员的认同,其中认为双相障碍患者集体氧化物质过剩,抗氧化物质相对不足损害神经元氧化物而致病[1]。人类体内的抗氧化物可以分为酶类与非酶类两大类,常见的非酶类抗氧化物有红细胞血清胆红素(TBil)、血浆白蛋白(ALB)、血尿酸(UA),这三者与氧化应激程度相关,加上抗坏血酸可以作为氧化应激标志物(四者抗氧化能力占据血浆总抗氧化能力的>85%)。既往资料中关于复发双相障碍躁狂患者血浆非酶抗氧化物水平的研究较少,为了给临床研究提供证据支持,本文探讨分析复发双相障碍躁狂患者血浆非酶抗氧化物水平的相关因素,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纳入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2月27日本院收治的23例双相障碍狂躁患者为患者组。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20~59(38.51±9.76)岁;体重指数(BMI)19~30(21.95±4.15)kg/m。首发患者9例,复发患者14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6例,高中9例,大科及以上8例。纳入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人员3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9~60(39.18±10.05)岁;BMI18~29(21.53±4.02)kg/m;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8例,高中11例,大學及以上11例。所有入选样本均知情同意。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明确诊断,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2]中关于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

患者组纳入标准:(1)明确诊断;(2)年龄18~60岁;(3)入院前2周内未服用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等药物;(4)杨氏躁狂量表(YMRS)评分≥20分;(5)采用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进行检查,目前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6)首发组患者为首次发病,入选前患者未接受任何抗精神病药物、电休克等治疗;(7)复发组患者既往丙戊酸盐治疗(或电休克治疗)疗程≥1个。

对照组纳入标准:(1)无严重躯体、器质性疾病;(2)无精神病阳性家族史;(3)入组前2周未服用清除自由基的药物、免疫调节剂,如维生素E、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等;(4)近期无外伤;(5)1周内无发热、感染;(6)无精神活性物质、酒精滥用。

排除标准:(1)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肝肾功能不全;(2)伴其他精神疾病;(3)酒精依赖、物质滥用;(4)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5)肥胖,BMI>30kg/m;(6)无吸烟史,或有吸烟史,但每日<15支;(7)妊娠、哺乳期女性;(8)炎症;(9)入组1个月内服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精神病药物,或接受抗氧化治疗者。

1.2方法

1.2.1标本制备

待测对象均正常饮食,第2天清晨空腹抽取4mL静脉血置于干燥管内并注入离心管。经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待测。

1.2.2检测

采用迈瑞MS-32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浆白蛋白、UA、TBil浓度。检测操作由同一技师进行。其中血浆白蛋白含量采用溴甲酚绿(BCG)法检测,单位为g/L;血浆总TBil采用氧化法(OM)测定,单位为μmol/L;血浆UA含量采用PURO-PAP法,单位为μmol/L。

1.3评价指标

本次研究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一般情况分析、非酶类抗氧化物水平以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详细记录统计分析三组检测对象的血浆白蛋白、UA、TBil水平。并对复发组患者血浆非酶类抗氧化物进行相关性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3.1数据库录入数据,用SPSS19.0软件统计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将非酶类氧化物水平采用(x—±s)表示行t检验及Person相关性分析。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比较

通过对比可知,两组研究对象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但患者组YMRS评分为(14.20±4.19)分高于对照组的(0.75±0.23)分(P<0.05),见表1。

2.2非酶类抗氧化物水平统计比较

根据对非酶类抗氧化物水平进行对比可知,组间血浆TBil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患者的U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首发组和复发组之间非酶类抗氧化物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2.3复发组非酶素抗氧化物水平Person相关性分析

Pe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复发组血浆UA浓度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与YMRS评分呈正相关(P<0.05);血浆白蛋白与YMRS评分呈正相关(P<0.05);TBil与病程、年龄、YMRS评分、受教育程度、BMI均不相关(P>0.05),见表3。

3讨论

双相障碍是常见的精神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致死率、复发率高[3]。一般发病后呈现发作性病程,患者抑郁、躁狂交替或反复出现。世界卫生组织将双相障碍列为10大致残疾病之一。研究发现[4],双相障碍的发生与单胺质神经递质、谷氨酸盐、γ氨基丁酸、第2信使系统有关,但确切机制截至目前也未明确。

双相障碍是一种多因素、异质性疾病。临床对该病诊断与检测缺乏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

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在双相障碍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氧化应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氧化应激损伤参与了该病的病理机制[5]。所以寻求与之相关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是双相障碍相关研究的热点课题。双相障碍病因涉及氧化应激、DNA损伤、线粒体损伤[5-6]。而DNA损伤、线粒体损伤可能与氧化应激有关,且能够进一步加重双相障碍发生的风险。氧化应激是指氧化和抗氧化过程的不平衡状态。人类体内许多正常的生化反应都会产生自由基,相对应的人体也有一整套完整的防御系统来抗氧化,发挥不断的减弱与清除自由基的作用,从而形成氧化和抗氧化过程稳态。当自由基水平增加,防御系统能力减弱都会产生连锁氧化反应产生脂质过氧化物,这种过氧化物能够造成细胞膜结构不稳定,如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和流动性,削弱信号传导而致病。人类体内的氧自由基清除剂可以分为酶类和非酶类两大类。常见的非酶类抗氧化剂主要有白蛋白、UA、TBil、谷胱甘肽、维生素E、C、β2胡萝卜素等。在以往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采用丙戊酸钠进行治疗,该药可以对患者体内的γ-氨基丁酸起到促进合成及抑制降解的作用,通过增加γ-氨基丁酸的浓度来起到稳定患者情绪及心境的重要作用。但经过长期临床治疗实践表明,单一的丙戊酸钠治疗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效果并不显著。因此在目前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大多采取丙戊酸钠联合西酞普兰的方式进行治疗,西酞普兰属于一类选择性5-羟色胺摄取抑制剂,具有提升5-羟色胺神经元效能的作用,将其应用于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治疗中可以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考虑到直接测量自由基的难度较大,所以临床研究主要从测量血浆非酶类抗氧化剂、血浆内主要抗氧化酶活性等方面来研究精神疾病病理生理过程中氧化应激的作用。既往有许多研究发现[7-9],双向障碍患者的抗氧化酶系统存在异常。但关于非酶类抗氧化的系统研究仍然较少,缺乏有效的证据支持。

UA、白蛋白、TBil三种非酶类抗氧化物能够反映患者机体氧化应激水平,且其浓度水平与双相障碍发生存在相关性。故而本研究以非酶类抗氧化物血浆白蛋白、UA、TBil作为检测目标,排除了精神活性物质、酒精依赖,伴随躯体疾病、感染、外伤、使用心境稳定剂等药物的患者,以避免非复发双相障碍躁狂疾病因素引发的抗氧化作用。并针对复发双相障碍下亚型躁狂患者开展研究来提升患者的同质性。UA在血浆中能够与羟自由基、次氨酸相互作用抗氧化,与氧化应激紧密相关。本研究发现,复发双向障碍躁狂组患者UA为(325.08±69.15)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5.53±55.14)μmol/L。有研究指出[10],无论是与健康人群还是其他精神障碍患者相比,双相障碍躁狂患者(复发或首发)的血浆UA水平均升高。其报道健康对照组(n=80)为(272.4±67.6)μmol/L,而双相障碍组为(323.8±11.6)μmol/L,与本研究结论基本相符。提示双向障碍躁狂患者血尿酸水平异常,可以认为尿酸水平变化有助于双相躁狂诊断评估。白蛋白是人体血清中重要的蛋白质,能够经由运输功能发挥抗氧化作用[11-12]。实践表明,双相障碍躁狂患者白蛋白水平显著降低。本研究发现,复发双相障碍躁狂患者血浆白蛋白为(64.31±8.08)g/L明显低于对照组(72.22±10.15)g/L,与临床观点相符。非结合胆红素是血浆中重要的抗氧化剂,本研究发现,患者组TBil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有所降低,但经统计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研究发现,首发组与复发组非酶类抗氧化物水平差异不大(P>0.05),提示氧化应激损伤是原发的。因此研究进一步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从Pe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复发组血浆UA浓度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与YMRS评分呈正相关(P<0.05);血浆白蛋白与YMRS评分呈正相关(P<0.05)。虽然证明了相关性,但相关度较低。而本研究样本数有限,未控制双向障碍躁狂服药情况。故而未来仍需大样本、多中心,同质性研究进一步证实。因此尚无法认为UA浓度与患者年龄、YMRS评分因素相关,也不能证明血浆白蛋白与YMRS评分相关。如也可能由于复发双相障碍躁狂患者抗氧化能力下降显著,超越了随年龄发生的改变水平。

综上所述,检查血浆非酶类抗氧化物水平有利于辅助诊断双相障碍躁狂,可以将检测血浆非酶类抗氧化物水平作为双相障碍躁狂的便捷、经济的途径。但影响患者血浆非酶类抗氧化物水平的因素具有多样化和复杂化,如遗传、饮食、生活习惯等。虽然患者一般情况无明显的数据差异性,但还是应该嚴格的控制好患者的饮食情况。另外,检测前兴奋躁动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或外周抗氧化能力与中枢抑制,但外周状况只能作为间接证据[13-14]。因此,本研究认为复发双相障碍躁狂患者与首发患者均存在氧化应激损伤,但这种损伤可能在发病初期就存在,与病程、发作次数、年龄无关。

猜你喜欢
复发相关因素
髋臼部位肿瘤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策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治疗老年肥胖患者结肠癌的疗效及复发情况观察
肿瘤标志物CA199和CEA与大便潜血联合检测对肠癌复发的诊断价值
69例再发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剑杆织机设计与人机工程相关因素分析
陀螺旋转式钴60立体定向放射系统治疗鼻咽癌残存或复发病变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