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BL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

2022-06-15 03:03陈倩
科技资讯 2022年10期
关键词:素质提升统计学教学改革

摘 要:以《统计学》的课程建设为出发点,围绕课程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针对《统计学》课程的特点,从教学目标设立、教学思想凝练、教学模式搭建、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和考核等多个方面,探讨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和路径,总结基于PBL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未来的解决对策,以实现学生在“知识、能力、认知”三个层次的锻炼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教学改革;统计学课程;以问题为导向;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5(b)-0000-00

基金项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21年度“翔宇教学名师培育计划”(项目编号3007/11111199);北京市教育工会支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科研专项基金。

作者简介:陈倩(1982—),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Reform and Practice inStatisticsBased on PBL

CHEN Qian

(School of Business,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24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Statisticsas the starting point, focusing on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in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Statistics, the specific methods and paths of reform inStatistics based on 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are discussed, and the following aspects are considered, such as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ideas, teaching mode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actice of reform based on PBL are summarized, and future solutions are explored, so as to make students achieve progress at the three levels of "knowledge, ability and cognition", as well as the improvement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Statistics; Problem-based learning;Improvement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1 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人才竞争、知识竞争的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使命。在传统对知识、理论的传授的基础上,素质教育的重点拓展为对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多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统计学是一门与数据为基础的“工具”性课程[1],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但目前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挑战,如教学过程重方法操作,轻统计思想(吴启富,2012[2]);教学目标单一,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理論性太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忽略对统计相关软件的教学等(陈倩,2013[3]);教师教学方式传统,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张聪,2021[4]);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习主动性不强(何胜红和刘海兰,2018[5]);教学情况比较传统和保守,如教学形式以PPT甚至板书为主、实践环节被删减或压缩,极大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王晓燕等,2021[6])。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不适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新标准、新要求,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法选用、教学模式创建等都需要探索新的改革方向,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的同时,更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和素质提升。本文针对《统计学》课程的特点,从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考核等多个方面,探讨基于PBL的课程教学改革,总结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问题,并探索未来的解决路径。

2 课程特点和学情分析

2.1 课程简介及特点

《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其目的是通过正确的方法和理论,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关系和数量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熟知统计学的有关概念和范畴,系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针对实际问题能运用正确的统计方法和技术,能独立开展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等一系列统计工作,最终实现解决问题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8287A068-778D-4BC4-B721-B5F69A81BCAD

2.2 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工商管理类大二的学生,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课程的学情分析将从授课对象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三个层面来进行。

(1)知识基础:学生正处于大二下学期,已在第一年理论系统地完成了“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学习,初步具备理解、运用数据工具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同时,学生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中,掌握了“平均数”“标准差”和“中心极限定律”等基本概念,为学生对描述性统计和推断统计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学生具备了进行本课程学习的相关知识储备。

(2)认知特点:学生对课程没有宏观的整体认识,简单认为统计就加总、求平均,掩盖了其丰富的内涵和重要作用,学生理解困难。与此同时,统计学课程理论性较强,涉及到较多的数学理论和公式,因此,很多同学简单地把统计学课程与数学课化等号,往往对这门课程会产生畏难情绪[7],甚至有的同学产生“又是一堆公式和符号”的想法,对知识仅刻板地记忆公式,面对真实数据往往不知从何下手[8]

(3)思维特点:工商管理类学生们思维活跃,独立学习能力日益增强。这阶段的学生重视学以致用,对如何应用所学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更为关注,对公式的推导,理论的证明等复杂公式兴趣不大,但对从一堆数据到图、表的展示,再到结论的得出有着很大的兴趣,乐于通过相关的应用和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理论的了解。

3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基于PBL的课程教学改革

3.1 教学目标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方法的掌握、理论的探讨,因而从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上入手,本课的教学目标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知识、能力和认知3个层面。

(1)知识层面: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理解并记忆与统计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掌握开展统计工作所包含的四个步骤,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开展统计分析,了解各个环节和步骤相关的基本方法和理论,以及应用领域等。

(2)能力层面:针对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培养和锻炼学生将实际问题加以抽象概括的能力;能正确开展统计工作深入分析,并通过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学习利用统计数据、统计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知层面: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到统计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符号和公式,恰当的分析过程和分析方法,能让数据展现出潜在的内在规律,并能与现实紧密结合,认识到学习统计学的有用性,体会用统计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形成“有用且有趣”的课程认识,激发学习的热情。

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既是《统计学》课程的整体目标,也要对应到课程的每个章节,即每个知识点的讲解均可围绕知识、能力、认知三个层面来组织和设计。例如,在绪论一章的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目标也可以拆解为三个层次。绪论一章为课程之首,除了向学生阐述清楚统计的3W外,即“What-什么是統计”“Why-为什么学统计”以及“How-如何学统计”(知识层面),还要通过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和锻炼学生将实际问题加以抽象概括的能力(能力层面),更应该树立学生对统计学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避免畏难情绪的产生(认知层面)。对相关内容的介绍不是概念或定义的复述,而是从基于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调动学生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案例剖析和问题的解决,循序渐进地引出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亲自体会利用统计学来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乐趣。

3.2 教学思想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本着“让生活走进统计课堂,让统计贴近生活”的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由身边案例导入问题,引导学生从统计角度观察、思考并从中抽象出问题,并利用统计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

(2)“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问题驱动,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步步设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其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进一步领悟、掌握和升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其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体现“授人以渔”。

(3)通过对实际问题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统计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从统计学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用数字说话”的意识,逐步培养“会用数字、用对数字、用好数字”能力的逐步提升,体验数字在问题分析中的作用与魅力,提升“用数字说话”的兴趣。

例如在“累计频数分布”这一知识点的介绍中,创设问题情境,从“生鲜企业顾客满意度改进”问题入手,通过对调查过程和分析结果的展现,抛出数据结果与现实不相吻合的矛盾,引发学生兴趣,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找到企业的关键顾客?企业的关键顾客为什么是流失?企业如何开展精准营销等问题?将累计频数分布的应用贯穿于问题分析的全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并熟记累计频数分布的含义和作用,同时也体会到统计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符号和公式,通过恰当的分析过程和分析方法,能让数据展现出潜在的内在规律,破解生活中的难题,形成 “有用且有意思”的课程认识。激发学习的热情。

3.3 教学模式

依据新时代素质教育背景下对本科生培养的新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教学模式应该兼顾理论与实践,兼具多样性和多维性的特点,即将传统的理论教学扩展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理论->案例->实验->实践”的多层次、多模块的“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引入PBL的教学方法以“问题导向”的形式开展教学,构建典型案例情境,搭建“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引导分析→形成认识”的教学模式,以问题和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实现理论知识的掌握与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升。8287A068-778D-4BC4-B721-B5F69A81BCAD

例如在导论一章中,对统计工作包括的环节和步骤的介绍,可以通过下列教学环节来实现。

(1)从品牌名称的诞生问题入手,设立“矿泉水取名波澜”案例情境,让学生自然地对统计工作过程有个初步的设想和概念,感受开展统计工作需要考虑的问题和要素,力图引起学生注意、让他们感兴趣、好奇,而不是知识的硬塞。

(2)引导学生思考面对现实问题利用数据来解答的分析思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客观地开展统计分析过程。

(3)通过案例问题的拆解和分析,梳理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过程,并展现出一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

(4)通过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工作四个阶段的作用,会利用相关的分析流程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兴趣。

3.4 教学方法

教学采用“案例分析+启发引导、多媒体课件演示+板书总结”多种教学方式。

(1)案例分析法。在介紹统计工作过程时,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用“矿泉水的取名波澜”案例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案例的引入既丰富了教学过程,又使学生能更好地对抽样的概念有个更好的认识,并提升了学习的兴趣。

(2)启发引导法。通过案例、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思考。使学生一直以问题为导向,将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也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结合运用。多媒体课件PPT以图片、动画的形式,通过视觉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板书总结该节课最重要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印象。

3.5教学安排基本要求与考核方式

(1)注重知识运用,突出能力培养。根据课程特点、行业实际,通过案例剖析、专题讨论、热点问题分析、精心设计实训项目等,实现知识向能力转换。

(2)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依托学校网络优势,实施线下课堂教学、线上网络视频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互为支撑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3)搭建综合考评体系,侧重对学生能力提升的评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测量和评估,传统的方法更倾向于用闭卷理论考试的形式,但这种方式较为单一,不利于激励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实验和实践环节,对知识停留在理论层面,弱化了对知识利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有必要使考试形式由单一化、理论化向多元化、多层次转变,构建课堂知识考试、课程实训、课堂作业、上机实验、平时表现等多种考核形式的成绩评价体系,通过多种成绩考核标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中:①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问答、讨论发言、课堂作业、课下作业和上机实验报告等;②期中考试或统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利用统计学相关知识内完成社会调查报告,来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熟悉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期末考试。试题注重能力和知识的统一,突出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4. 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存在问题

经过三年多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以问题为导向”的统计学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教学改革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对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设计掌握程度欠佳。大部分同学尚未掌握如何将实际的现实问题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给予体现,问卷问题的设计与预期结论相脱节,问题的形式多倾向于定性多选式,对量表形式的问题掌握不够。

(2)相关的实验教学有待进一步完善。缺少相应的软件操作学习平台,影响了学生的上机教学效果。目前的学习是通过学生自带电脑,缺少正式、规范的平台,对部分没有笔记本电脑的同学对知识点的理解上和动手操作上较为困难。

(3)部分学生以分数成绩为导向,对实践技能兴致不高。部分同学仅对期末考试的相关内容学习兴趣较浓,对很多非理论而实践性强且期末无法进行理论考核的方法和技能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

4.2 对策建议

(1)增加统计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方法的设计的实际操作锻炼环节;让学生从调查目标、调查对象、调查方法、调查项目选择、调查时间等多个方面的设计和规划,逐步掌握一份调查方案的形成过程,并从实践中,逐步体会将定性的问题定量化的思路和做法;

(2)将软件的学习时间分散化,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在课下利用课余时间,加强相关软件的自学,并配以适量的作业及实际问题,检验其学习效果;

(3)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实践作业的主题,调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体会在提出问题之后通过自行调查分析得出结论,找到分析、决策的乐趣。

参考文献

  • 祝丹,陈立双.大数据驱动下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31(12):102-107.
  • 吴启富.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发展前沿及存在问题[J].统计与决策,2012(3):48-50.
  • 陈倩.大数据背景下对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3(21):177,179.
  • 张聪.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评价——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18):223-225.
  • 何胜红,刘海兰.混合式学习背景下统计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资讯,2018,16(26):142-143.
  • 王晓燕,彭佳,吴洋,等.基于“四元”模型的统计学课程TPEC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观察,2021,10(33):10-13.
  •  刘利鸽,刘红升.面向文科生的统计学教学:畏难情绪、改革措施、效果评价[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9):50-52.
  •  王东莹,王改珍.统计思想及其在统计专业教学中的体现[J].科技资讯,2021,19(6):148-150.
8287A068-778D-4BC4-B721-B5F69A81BCAD

猜你喜欢
素质提升统计学教学改革
大数据的统计学基础分析
统计学教学与实验实践的一体化整合初探
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提升研究
新时期舞蹈编导素质的提升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提升探索与研究
省属地方高校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