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式眼科影像技术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2022-06-15 03:20张祎冰王丹武云龙韩雨彤张冰洁
科技资讯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临床教学

张祎冰 王丹 武云龙 韩雨彤 张冰洁

摘要:眼科学影像技术在临床医学本科生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多种影像检查方法的联合应用为本科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全面的教学资源。目前眼科影像学技术发展迅速,能够还原病灶真实信息、加深学生对眼部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理解,在临床教学的应用前景良好。多模式影像技术及专业数据平台的应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解决眼科教学的难点。

关键词:多模式影像  眼科教学  临床教学  眼科疾病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5(b)-0000-00基金项目: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1XYB216)。

作者简介:张祎冰(1985—),女,博士,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眼科学教育。

Application of Multi-modal Ophthalmic Imaging Technology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ZHANG Yibing  WANG Dan  WU Yunlong  HAN Yutong  ZHANG Bingjie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First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Province, 130021 China)

Abstract: Ophthalmic imaging technology is valuable in the clinical teaching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s.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multiple imaging examinations provided abundant and comprehensive teaching resources for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t present, ophthalmic imaging technology has developed rapidly, which can restore the real information of lesions and deepen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physiology of eye diseases. It has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clinical teaching.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odal imaging technology and professional data platform can fully mobiliz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autonomy, cultivate students'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change the previous teaching mode and solve the difficulties of ophthalmology teaching

Key Words: Multi-mode image; Ophthalmology teaching; Clinical teaching; Eye diseases

眼科學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包括眼球解剖生理、眼科检查、眼部疾病及全身疾病的眼部表现等教学内容。由于眼科内容精细、名词众多且较为抽象,对初学者造成了较大的学习困难。因此,探索一种能够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完善知识体系及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方式,是眼科教学发展的重点,也是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眼科学教学面临的教育改革难点之一。

眼科是高度依赖影像设备成像的学科之一,相比于其他临床专科,眼科疾病诊断涉及的仪器及特殊设备较多,对辅助检查的图片阅片识别要求较高。多年来各种眼科影像学技术助力眼科医生的诊疗,并为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诸多线索。在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眼科影像学检查的教学及科研价值得到了临床教师的重视,并进行了以多模式眼科影像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眼科学的教学质量。

1 眼科学影像技术的特点

1.1 影像学检查呈多模式化、优势明显

眼科影像技术主要包括眼部A型/B型超声、彩色眼底照相、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角膜共聚焦显微镜(Corneal Confocal Microscopy,CCM)、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等。目前单一的影像技术已无法满足当今医学对眼科疾病精准诊断的需求,多种影像检查相互结合、补充,可实现多种影像模式之间的点对点联合对位观察分析,提供不同侧面的眼部解剖结构和功能变化。多模式影像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融入眼科临床实践,更新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并影响眼部疾病的诊断治疗方式。合理利用眼科影像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多模式影像的独特优势,拓宽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的视野,指导临床实践、提升临床教学水平,仍需要临床教师不断地学习、持续探索。

1.2 影像学技术发展迅速、临床教学应用前景良好

近年来,眼科影像设备快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功能日臻完善。彩色眼底照相阅读方便、直观,能够准确反映微血管瘤、滲出、出血等视网膜损害,并具有数字化保存功能,可以在计算机上对图像放大几十倍以上,也可用于网络共享和传输,是眼科教学中常用的辅助教学工具。但传统彩色眼底照相的成像范围只有30°-50°,不能较为全面地观察眼底情况。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e, SLO)创造性地实现了小瞳孔状态下检查80%视网膜范围的突破,可以获得后极部以外、直至周边视网膜200°范围的所有信息,开启了全新眼底成像时代。SLO在采集图像的激光器波长分别为绿色532 nm和红色633 nm,绿色激光成像可反映视网膜情况,红色激光成像可反映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的情况,二者同时扫描视网膜,通过软件合成半真实的复合彩色图像。SLO对周边视网膜有良好的成像效果,临床上对疾病的早期诊断、病情的监控及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超广角SLO成像为“伪彩图”,深层出血病灶可表现为黑色斑点状,易与一些视网膜色素上皮的改变或色素痣混淆;另外,当拍摄光源透过睫毛、角膜、混浊晶状体间隙时,可因折射、反射形成类圆形的“伪影”,遮盖部分视网膜出血灶,甚至也会被误认为出血。目前国内已有真彩高清超广角眼底照相系统正式投入使用,通过呈现眼底的真实色彩、最大程度地还原病灶真实信息,在临床教学的应用前景良好。

OCT技术当属眼底病影像检查的最大进展,OCT的出现使学生可以在活体精细地了解眼底的组织结构层次,精细程度几乎达到病理切片的水平,而且由于光学成像的特殊性,其结构呈现在某些方面(如视网膜外层)甚至比病理学检查还要丰富。傅立叶域技术、宽带光源技术带来了超高速、超高分辨率的OCT成像,且相应软件技术的发展为OCT成像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定量分析。OCTA作为一项无创、高分辨率的新型影像学技术,已投入眼底疾病、神经眼科和青光眼的诊断应用超过6年。OCTA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诊疗思路和路径,其利用血细胞流动的运动对比生成血管造影图像,使毛细血管可视化,定量测量可以对进展性血管变化进行分级,加深学生对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生理病理学相关基础知识的认知与理解。

1.3 影像数据平台为教学提供丰富临床资料

在以往的眼科学本科教学中,学生难以获得第一手的临床资料,查询资料时往往需要查找各种不同的系统,翻阅不同的资料,且学生自主查阅的资料往往不够完整。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PACS)可将科室日常产生的各种医学影像数据进行数字化存储、管理、传输、显示等,是现代医学影像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医学影像教学的重要手段。依托PACS建立眼科专业的影像数据平台,使多种眼科影像设备与医院的信息系统相连,系统地储存大量典型和特殊病例的临床数据和图像资料,充分利用了一线临床资料,方便多用户的访问和查询,便于学生的学习。由于教学基于临床影像数据平台,授课教师无论在备课时还是在授课过程中,均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随时调用海量的影像医学资料,通过大量的图片信息、真实的视频影像和临床资料,将专业知识更直观、更具体的呈现,保证了教学用病例与临床病例的实时接轨,使教学过程完全按照临床实践展开,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2 眼科学影像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势

2.1 解决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主动性差的问题

所谓“教学有识,教无定法”,眼科教育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但多年基础教育已使得学生习惯了无交互的区块化学习,短时间改变其已存多年的逻辑体系,挑战很大。眼科学教学内容繁多,学时偏少,专业性较强,对初学者学习难度较大,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将多模式影像技术应用到眼科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实践寻求知识,灵活运用已学习知识指导实践,可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让枯燥的基础知识点变得“鲜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教学满意度。更重要的是转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占据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提高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充分发挥主动作用,打造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而解决眼科教学的痛点。

2.2 解决临床资料与本科课程的融会贯通

授课教师收集整理典型病例及疑难病例,充分考虑到教学需求,并结合临床疾病分布实际情况,将影像数据管理系统所获得的原始数据信息分门别类地置于各个章节,呈现于示教平台上,同时力求最大限度地忠实知识要点,最大程度地将问题情景、知识要点形象化,使数据库具有很好的系统性与实用性。学生可以通过平台的检索浏览功能得到有关病例的数据,包括临床简要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诊断报告及图像资料等。让学生亲临体验并模拟诊断,使之充分认识疾病不同维度的病变特征,弥补理论教学缺少感性认知的不足,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为医生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成就感,及早完成从学生到医生的心理转变,培养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教师引导学生从临床规律再到基础理论机制的探讨,最终再回归临床,也提高了多模式数据影像系统在本科生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眼科影像检查手段不断更新,新型影像检查技术将会为眼部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更灵活、更充分的技术支持。依托医疗科技的进步辅助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客观教学手段来降低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接受知识与掌握技能,突破教学内容本身的局限性,助力医学生从书本更快更好地走入临床实践,以满足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同时,还应当加强对临床教师的培训,提高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做到教学相长,探索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教学方式,为培养更多的优秀眼科学人才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刘子源,王薇,邱伟强.眼科学解剖课程教学方法有效性的比较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8,38(2):246-248,307.

[2]杨柠,金思妍,秦赫聪,等.本科眼科学课程教学方法与技术的创新[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1,41(9):818-821.

[3] 冯蕾,孔金锋,陆逸飞,等.智能眼底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在眼科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1,20(9):994-996.

[4] 魏文斌,邵蕾.充分发挥激光眼底照相的临床应用价值,不断提升眼底病诊断水平[J]. 中华眼底病杂志,2020,36(5):333-336.

[5] 金波,郭菊,安广琪,等.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分析:基于扫频源OCT[J].眼科新进展,2021,41(5):434-437.

[6] 李攀,张亮,侯攀,等.PACS系统辅助教学在心血管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1,20(7):830-833.

[7] 谢瞻,杜牧龙,黄军龙,等.眼科影像标记系统在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2):349-352.

猜你喜欢
临床教学
医患沟通能力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的培养
医学院校临床教学阶段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民族院校卓越医生培养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叙事医学在耳鼻咽喉科LBL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医改影响下的临床教学
医学模拟教学在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在呼吸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初步应用
神经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学方略探讨
临床实验诊断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PBL教学在妇产科临床教学中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