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2022-06-15 05:49逄守文刘刚胡海峰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5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高校教师融合

逄守文,刘刚,胡海峰

(山东交通学院 航运学院,山东 威海)

在“互联网+”时代,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在金融、经济、医疗、交通等领域显著提高了生产力,甚至在某些领域产生了变革性影响,如交通出行方式、购物方式、支付方式等。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同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教育资源,而且改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度,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同时为教师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着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各大高校掀起了信息化教学的热潮。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承载者,其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决定了其教学效率。因此,在“互联网+教育”大背景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应该成为信息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主动接受信息化教育,提升自身信息化能力,并与教学过程进行融合实践。

一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

(一) 信息化教学相关概念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教学同传统教学相比,在教学的手段、教学的理念、教学的形式和教学的内容等方面,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辅助以信息技术,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不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简单添加了信息技术,而是融合了信息技术、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学方法和专业学科知识。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1]是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为目的,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所具备的能力,也是驾驭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应该是在传统教学能力的基础上,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的综合能力,实质上指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进行融合的能力。

(二) 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

许多高校的学者对国内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从信息化教学意识、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教学实践等方面展开调查。如韩锡斌等[2]针对全国部分本科和高职院校的1000余名教师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国内高校的教师在整体上已经具备了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能力,但是应用能力具有较高水平的所占比重很低,教师创新教学模式能力和信息化教学研究的能力尚待进一步提升。张一春等[3]则以江苏省部分高职院校800多名教师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职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能力、信息化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信息化教学工具的应用等进行调查,发现高职教师在信息技术对学习者的作用、促进学习者学习态度和交流活动等意识感知维度上呈现较高的水平,在计算机软件、多媒体工具等技术应用能力也表现出较高的能力水平,但在信息化课程设计能力、信息化资源获取能力、信息化教学技术水平等有待进一步提高。笔者对本地三所本科高校的300多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非正式访谈,从信息化教学意识、信息化知识和信息化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专业课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高,但是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则根据年龄不同差异较大,信息化教学的实际操作能力偏低。

由以上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结果来看,教师普遍比较认可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并且绝大部分教师也已经具备了应用信息化教学工具的能力,技术问题不再是制约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瓶颈;但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阻碍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关键因素在于具体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操作层面。教师现阶段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研究还止步于课堂讲授下的备课、反思等层面,真正缺乏的是基于互联网数据开展教学分析和教学评价反馈等方面的研究能力,这也成为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总的来看,就目前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来说,距国家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目标仍存在很大的差距,还需进一步深化研究。

二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分析

互联网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使得知识传授不受时空限制。高校教师应该快速适应这种新态势,提高自身信息化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种新型教学能力,是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养成的。这种能力和教学过程相对应,因此应该由若干分能力构成[4]。按照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层次可以分为信息化教学能力素养、一般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学科信息化教学能力三个层次,其要求依次提高,呈递进关系,三者的层次递进关系图如图1所示。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三个层次教学能力的综合。

图1 信息化教学能力层次关

(一)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素养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素养包括教学理念、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此为一般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础。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一定要新颖,不能拿陈旧的理念教育教育信息时代的学生,否则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高校教师还必须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只有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才能实现信息化教学。

(二) 高校教师一般信息化教学能力

信息化教学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高校教师的一般信息化教学能力可以概括为教学设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三个方面[5]。教学设计能力具体指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情境设定、教学评价等,体现着教师的设计水平和实践能力。信息化教学操作能力主要内容包括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能力及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教师的思维能力和教学智慧。信息化监控能力是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按照预期教学计划在信息化教学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检查、反馈和控制形成的教学监控能力,是驱动信息化教学的内在动力。三方面中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级别最高。

(三) 高校教师学科信息化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学科信息化教学能力是结合学科科研水平,在一般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专业性更强的教学能力。高校教师往往教学和科研并重,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学不单单是技术,更是学术活动。“学术反哺教学,没有学术的反哺,教学枯燥泛味”。高校教师不仅是“教书匠”,而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将学生引入学术领域,培养成为一名学者。在教学活动中,这种能力被认为是最高能力。高校教师学科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检索整理文献的能力、反思教学实践和经验的能力和追踪和捕捉学术前沿的能力。数字化图书馆提供了海量的数字化资源,为提高教师学科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了便利。

三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利用信息技术基础来完成教学活动的能力,是综合的内在知识外在发挥的能力表现。要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需从环境和自身两个层面入手,环境层面即学校层面,自身层面即教师层面。环境层面内容包括相关政策、机制、培训、软硬件设施和评价体系等,自身层面包括教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应用和创新[6]。

(一) 环境层面

即学校层面应重视信息化教学工作,学校制定相关政策和机制,鼓励广大教师从事信息化教学改革工作,为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提供健康向上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并且在绩效考核政策中进行适当的倾斜鼓励。大学的首要作用是教书育人,所有工作要以本科教学为根本,“以本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目前国内某些普通本科院校过度重视科研,把对教师的绩效考核过多地看重科研成果,对教学质量不够重视。学校应该切实改变这种观念,对教师的发展不能过多地体现在学科专业上,而更应该体现在教学上,因此在相关政策和制度上切实进行转变,将重科研轻教学的发展模式转变到重视教学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上来。

要积极创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虽然现在高校的网络基础设施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基本都建立了数字化校园,但是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学校在硬件基础上投入了大量的建设,但是在软件应用上并不能很好的匹配。各种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系统、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等繁多,而且操作不是便捷友好,使得老师要应对各种信息化教学软件,这样反而会降低教师的教学效率。应该建设操作便捷、界面友好、一体化信息化教学环境,使得教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信息化教学实践方面,而不是应对各种软件上,这样才能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从根本上得到提升。

教学培训工作同样重要。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应当面向新老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在培训中,要更加注重应用信息化教学的内容培训,而不是各种操作软件的使用。也要进行相关教育理念、教学设计理论的培训,将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讲授给教师。教师接受能力强,可以很快接受新鲜知识,但是信息化技术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将是广大高校教师面对的教学难题。因此在教学培训中也应采取个性化、差别化,培训重点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二) 自身层面

即教师层面,高校教师要有信息化教学的意识。教师要敢于打破固有思维定势,接受新鲜事物,勇于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现在的学生处于网络中,已经是地地道道的“数字居民”,他们更容易接受信息化技术带来的知识,反而对传统教学产生抵触,因此教师应该应用信息化教学,包括作业、测验、问卷调查、互动答疑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高校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互联网+”时代改变了大学生接受知识和学习的方式,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也应当加强积极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7]。一方面教师要学习信息化技术,学习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除了提高信息化技术知识水平之外,更重要的是找到专业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点,切实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从而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科专业知识,紧跟学科知识发展的前沿,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专业知识。

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加强教学反思。[8]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没有教学反思,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教学,也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因此高校教师要养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在每一次教学活动之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为以后的教学活动不断积累经验。高校教师应学会借助于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反思,采用曲线、原图、直方图等可视化技术,将教学活动分析数据可视化,便于分享和交流经验,也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

四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

(一) 融合层次

信息技术只有融合到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按深度可分为三个级别,即初级融合、中级融合和高级融合[9]。“初级融合”是信息技术和教学融合的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查找相关参考资料,在上课时使用多媒体播放教学课件,在教学评价中打印学生名单和成绩等。“中级融合”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比如制作教学课件以及教学视频,利用信息技术来上课、答疑和辅导,利用统计软件进行成绩的管理与分析等。“高级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全面融合,如通过互联网来教学,将信息技术的思想、思维方式融入教学,如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开放化、个性化等。

(二) 信息技术融合教学过程

课程团队在《船舶柴油机》教学过程中改革了教学模式,构建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整个教学活动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课前”采用“线上”教学,以优慕课教学平台上线的《船舶的心脏—主动力装置》课程为基础,建立了包括在线视频课程、课程资源、互动问答、作业测试、课程考核等在内的完整的课程体系,面向互联网开放,实现学生的自主化学习;“课中”采取“线下”教学模式,以翻转课堂教学为延伸,实施个性化教学,在教学研讨中促进知识的吸收和延展;“课后”采取“线上”模式,以优慕课网络教学平台为实践,促进知识的利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学反思,信息化融合教学过程如图2所示。下面结合本课程说明信息技术融合专业教学过程。

图2 三阶段信息化融合教学过程

1.课前“线上”课程开发。课前“线上”教学实现了网络化自主学习,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团队精心制作了48个教学视频,每个视频10分钟左右时长,将完整的知识点碎片化管理,同时考虑到学生的注意力,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在学生看视频的过程中,针对知识点插入对应的选择题,只有回答正确后才能继续观看教学视频。课程资源呈现课程授课PPT、教学视频、教学动画、教学图片等优质资源。对于课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设置在互动问答区。完成视频学习后,可以在作业测试区完成对应章节的作业和整个课程的考核试题。通过“线上”学习,学生可自主掌握本课程主要内容的学习。

2.课中“线下”分组讨论。学生进行视频自主学习只是接受视频内容的知识点,受视频时长等原因的限制,很多视频知识点并没有充分展开,上课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学生也不能与教师即时互动交流,有的知识点掌握起来有困难,学生学习效果并不很理想。因此,回归课堂,以“小组研讨”方式实现课堂学习的“翻转”。针对学生掌握薄弱的知识点进行研讨,在研讨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进行研讨,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参与教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讨论过程可以借助“优慕课”教学平台,平台内可实现学生分组,也可采取随机提问方式,还可借助软件对学生课堂参与的活跃度进行统计分析。

3.课后“线上”教学管理和反思。课后通过“优慕课”教学平台实现教学管理和教学反思。借助优慕课学习分析功能可以统计课程学生访问人数,也可以分析学生的登录次数、登录时长、学习成绩、论坛发文次数、问题提交次数等,还可统计分析课程活动访问次数。最后通过课程数据信息表生成统计报表,以此查看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出现的问题,并对下次教学过程做出改进。

五 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给学校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样也给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带来了挑战。学校的教学水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取决于信息化教学水平,因此学校应该给教师创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和条件,并且鼓励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关键是能够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带来的优势,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高校教师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融合》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