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

2022-06-19 19:16李景昊董美彤李梦亭赵梦琪鲁怡
医学概论 2022年7期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诊断

李景昊 董美彤 李梦亭 赵梦琪 鲁怡

摘要:肝癌的治疗和防治一直以来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从世界范畴来看,全球每年新增有75万肝癌患者,几乎一半来自于中国,三年前,我国肝癌早期诊断率只有30%,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肝癌诊断方式不断增加。本文就几种常见肝癌早期诊断方法做一综述。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诊断,AFP阴性

1.前言

原发性肝癌指来源于肝细胞和胆管细胞的恶性肿瘤。我国肝癌病理协作组大体分型分为:弥漫型、块状型、结节型、小肝癌(直径<3.0cm)。镜下分为肝细胞肝癌、胆管细胞癌、混合型肝癌。近年原发性肝癌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已上升为恶性肿瘤的第2位,每年有13万人死于肝癌,占全世界肝癌死亡总数的42%,全世界每年新发的肝癌45%在中国.合理利用AFP实验室检查以及B超、多期增强CT和磁共振图像进行联合诊断能够大大提高原发性肝癌的确诊率,对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2.肝癌常见诊断方式

2.1 AFP阴性诊断原发性肝癌

AFP是一种糖蛋白,正常生理状态下主要由胎儿的肝细胞和卵黄囊合成,在分娩后婴儿体内AFP逐渐下降,直至几乎消失。利用肿瘤标志物AFP是原发性肝癌最灵敏、最特异的肿瘤标志物。因此,血液中AFP浓度的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着特殊的临床意义。谭颖[2]等利用临床观察指标和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原发性肝癌组患者、肝硬化组患者以及健康组受检者在血清清CHI3L1、TK1、AFP检测结果方面的差异情况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的血清AFP含量最高,其次是肝硬化组、健康组。通过以上临床实验可得知血清CHI3L1、TK1、AFP三者联合检测可辅助诊断原发性肝癌,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2.2超声影像占位性病变诊断原发性肝癌

超声检查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优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且更适合于肝癌的普查筛选和动态追踪。高分辨力的常规超声对直径1cm的肝癌病灶已能较易发现,加之超声造影的应用使超声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准确性可达90%~95%以上。原发性肝癌超声动态表现常为肝右叶巨大等回声团快,边界清晰,周边可见细窄晕环,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表现为“结中结”,肿块内部血流丰富。吴海莲[1]等选择本院于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96例作为资料,分析评价B超正确诊断效果,在P>0.05的前提下B超诊断误诊3.13%、漏诊7.29%直径5~10cm肿瘤检出率69.56%、95.59%,B超在检查肝癌患者中,对于中晚期病灶组织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但如果患者病情处于早期,病灶直径<1cm,超声确诊起来较为困难,通过超声诊断可以对肝癌患者的肿瘤类型进行区分,比如巨块型(巨大片状的高回声区)、结节型(回声减弱、圆形)、弥漫型(分散的较高回声区)。

2.3利用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诊断原发性肝癌

核磁共振检查诊断肝癌的准确率相对较高,MRI从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三个方位成像,对于病变部位的空间定位更加准确。相较于CT来说MRI可以发现难以检测到的微小肝癌,敏感性有较大的提高,且无放射性。磁共振平扫加增强是肝癌诊断的有效方法,可以呈现增加检查图像,比如T1加权象,是稍低信号的表现,T2加权象大多数是中到高信号的表现。在平扫和增强中也表现为快进快出翁敏强[2]等探究分析金华市广福医院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原发性肝癌确诊病例60例MRI影像学特征。结果:MRI扫描结果提示块状型肝癌占比最多,还有占比小部分的结节性肝癌,小肝癌,弥漫型肝癌。MRI表现中块状行型肝癌,T1WI呈低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所研究病历中有静脉血栓,癌细胞肝内转移,肝门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表现;结节性肝癌,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有静脉血栓,肝内转移,肝门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表现;小肝癌,T1WI主要为低信号,T2WI呈高和稍高信号,有静脉血栓,肝门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表现。结论:MRI影像学特征可准确判断原发性肝癌,MRI增强扫描利于病灶的发现,为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提供有效地依据。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相对较重要,如果发现只有1cm的肝癌,及时进行治疗后,则有可能活10年,甚至20年以上。

2.4利用CT增强扫描诊断原发性肝癌

CT平扫呈局限性低密度病灶,部分病灶周围见更低密度的晕圈,CT增强检查尚可见肝门周围及其他部位的肝脏转移癌病灶。原发性肝癌CT增强扫描代表性特点:增强后呈“快进快出”的表现既动脉期强化,延时后为低密度。郑海茹[5]等分析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5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通过西门子64排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00kV,管电流250mA,扫描层厚、间距均为5mm。结果:PHC大多为低密度表现,少数可呈等密度,极少数可显示为高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见肿瘤明显强化;门静脉-延迟期肿瘤強化程度减低。三期增强CT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高,可为临床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提高临床早期诊断率。

3.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AFP实验室检查、B超、增强CT及MRI联合使用,结合患者的早期症状,重视病因的询问,尽早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应尽可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延长患者的生命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颖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及TK1、AFP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医学理论实践2022,35(6):1026-1028

[2]胡春梅血清异常凝血酶原、甲胎蛋白、铁蛋白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2,4(8):967-972

[3]吴海莲B超与CT在原发性肝癌首诊中应用价值比较及对提高诊断准确率的意义[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8):50-51

[4]谭弈洲血清GP73、AFP和AFP—L3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价值[J]现代医院2014,14(4):15-19

[5]翁敏强6O例原发性肝癌MRI影像特征分析[J]ChineseRuralServiceAdministration2015,35(3):390-391

猜你喜欢
原发性肝癌诊断
三维适形半野轮照放疗技术治疗局部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消癌平片联合TACE术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生命质量的临床观察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贝伐单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36例晚期原发性肝癌生存预后的影响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TACE序贯3D—CR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探析介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安全性观察
不同血流阻断法在原发性肝癌手术中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