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之间的“音译”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2022-06-20 07:10吉日嘎拉
关键词:音译语言

吉日嘎拉

摘 要:语言是人类沟通桥梁,在不同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过程中,会出现一方的语言被另一方音读音写后使用的情况,并在另一方语言中以音译的形式广为流传,成为其语言的一部分。我国各民族和国外民族(国家)的交往过程中,出现了直接用汉字音讀音写的现象。本文分析以汉字音读音写外来语与“音译学”相关内容以及族交流交往交融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语言;“音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2)05-0051-04

我国“音译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以下四种:一、以汉字音译(注音)汉字;二、以汉字音译非汉语言文字;三、以非汉族语言音译汉字;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互相音译。前两种属于“汉字音译学”范畴,后两种属于“民族语言音译学”。“音译学”在从音译和被音译的对应关系来说,对于研究汉字、被音译的民族语言起到了桥梁作用,在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音译(包括“字音译学”)除了用汉字音译(注音)汉字之外很多时候是双向的,它的完成形式是以一种语言来音译其他语言文字。所以我国“音译学”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离不开少数民族语言和其他外语,少数民族语言离不开汉字和包括其他国内外民族语言之间的相互音译关系。

学界认为,最早用汉字音读音写其他民族语言文字的历史始于先秦,“对音史料的形成是非常久远的,可以上溯到两千年前佛典汉译的最初阶段。先秦两汉时代文献中的汉语外来词也可以说是汉外对音的最早的体现”,{1}这是从汉字音译学的角度证明了早期汉族与对其他民族交往史。

汉代,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汉宣帝设立西域都护,形成从西安(汉京城)经甘肃,大月氏等西域(新疆)各国,中亚,西亚,印度(天竺)等国通商贸易。西域文化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这种情况在语言上更为明显,以汉字音译对方语言推动了“汉字音译学”的发展。

历史上有许多少数民族曾用汉字来记录自己的语言,如《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的《白狼王歌》是使用汉字音读音写的。据研究,《白狼王歌》是属于藏缅语族的一种语言。这首歌的汉语歌词是四十四句,汉字音读音写也是四十四句,每句四个字。如第一、第二句的汉语是“大汉是治,与天意合”,白狼语的汉字音读音写是“提官隗构,魏冒踰糟”。又如:唐代白族参照汉字创制的方块白文,其中的音读汉字,就是用汉字记录白语的词,如“‘宾’读pi55,表示‘盐’”。{2}

佛教的东传给汉语带来了接触佛典的历史条件,很多佛教语言中特殊词汇的音译迅速发展,进一步推进了“汉字音译学”。因此佛教的传入给汉语带来了新的音译契机。在诸多佛典专用词汇的翻译过程中,中土的生民受到佛教文化内在的影响,形成了以汉字音读音写外来语的新的语言学类型。俞敏《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的问世,标志着梵汉对音方法研究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并开创了汉字音译学研究的新范式。林光明在《梵汉对音初探》{3}中归纳了汉语音韵学入门知识,揭示梵语跟汉语语音系统的异同及音译规律。《元史》中经常出现以汉字音读音写蒙古语专用名词的现象,齐达拉图《元史》语解今译{4}中系统归纳了元代以汉字音写蒙古语的内容。明代以汉字音译非汉字程度达到了高峰,音译范围远远超越了过去的个别少数民族名词或少部分外来语的范围,扩展了各类型(除了名词,还有形容词、副词、组词、……)的少数民族词汇、涉及动词的不同时态,被音译词汇语音变化等,成型了专门的音译规律。本来,一些中古蒙古语难以用汉字注音,但到了明朝,音译学发展迅速,成为比较系统的专门学问,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明代为了专门音读音写非汉民族的语言文字,连续诞生了专门的音译文献资料,如《蒙古秘史》《华夷译语》等。最初的《蒙古秘史》古体蒙文原著早已失传,学界现在能看到的是用五百六十三个汉字音译(标音)拼写成的汉语版《蒙古秘史》。全书由汉字标音的蒙古语本文、汉字直译的词汇旁译及总译三个部分构成。

这时,中古蒙古语的音译方面基本形成了系统的、规则的汉字音译学。它的特点是除了对一些外来语名词之外,其他不同的词汇,如动词的各种形态、形容词、副词等等都有了比较规范的音译规则。如:中古蒙古语“balha”,汉字音写为“巴剌合”,再附加很多字根“惕、黑、孫”等,组成“巴剌合惕、巴剌合黑、巴剌合孫”等汉字音写新文字。由于基本形成固定的汉字音译方法,所以很多外来语有了标准的汉字音译,可以方便有效地分辨对那些读音相近、相同的蒙古文字(以及其他外来语)。尽管我们对《蒙古秘史》的汉字音译方法还需要提炼总结,但其音译范围已经跨越了过去一些个别外来词汇的读音,达到对蒙古族的历史文献或者整本书进行系统的汉译程度。

明代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任命翰林院侍讲火原洁、编修“回回大师”马沙亦黑等精通蒙汉双语的官员,按照《蒙古秘史》中的利用汉字对蒙古语字词加以拟音书写的方式,编写了蒙译汉辞书。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辞书完成,名曰《华夷译语》{5}分17门,收词840条,是研究外来语、民族语、汉语言的重要的参考资料,是古代以汉文音读音写外文的官方辞书,附有外来语原文原字以及词义,并以汉字音写的方式为外文词汇注音。此后用拉丁文拼音代替以汉字音读音写汉字法。

《华夷译语》这类音译文献主要由朝廷负责外交联系的机构编纂,统称“华夷译语”。会同馆则编有西番、回回、满剌加、朝鲜、琉球、日本、鞑靼、畏兀儿、女直、安南、占城、暹罗、百夷等十三种译语文献。如《华夷译语》的“鞑靼译语”记载“‘鐵鍋’为‘帖木儿 脫豁安’”{6}(原文为繁体字)。“帖木儿 脫豁安”虽然是汉字,但已经失去了本意,表示蒙古语的“tmr togon”(铁锅)之意。《华夷译语》的汉字音译时代和音译对象清楚,对于明代汉语和一些非汉民族语言的研究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从其涉及的语类看,明代以汉字音读音写非汉民族的语言众多,甚至涉及一些国外民族语言。

清朝继续对“华夷译语”的编纂工作,纠正“讹误”,一系列汉语和当时诸藩(其他民族)语言的音译加大了功夫,这也是为了满足当时各民族交流的实际需求。乾隆十三年(1748年)九月,清高宗上谕礼部:“朕阅四译馆所存外裔番字诸书,……已不无讹误,……宜广为搜辑,加之核正,悉准考西番书例,分门别类,汇为全书。所有西天及西洋各书,于咸安宫就近查办,其暹罗、百夷、缅甸、八百、回回、高昌等书,著交与该国附近省份之督抚,令其采集补正。此外,如海外诸夷并苗疆等处,有各成书体者,一并访录,亦照西番体例,将字音与字义用汉文注于本字之下,缮写进呈,交馆勘校,以昭同文盛治。著傅恒、陈大受、那延泰总理其事。”{7}各种译语包括英、法、拉丁、意、葡、德及梵文译语7种28册, 缅甸、暹罗、苏禄、琉球译语4种8册,西番译语(藏语)1种5册,川番译语9种9册,每种收字700多个,均系四川省松番、龙安、茂州等地西番语种。倮罗译语5种5册,云南耿马、僰夷、车里、猛麻等17个地区民族译语13种13册,广西庆远府、镇安府、太平府属地民族译语3种3册。各语种按门类分为天文、地理、时令、香药、花木、人事、宫殿、饮食、衣服、方域、珍宝、经部、身体、人物、器用、文史、鸟兽、数目等等。与现藏于国内外诸明清刻、抄本《华夷译语》比较,清内府抄本《华夷译语》所收英、法、拉丁、意、葡、德及我国四川、云南、广西三省的少数民族语种之多,为前者所不逮。其学术价值在于为研究三百年前的西欧、东南亚及我国西南地区民族语言文字的汉字音译及研究我国音译学史、民族交往史提供了罕见的珍贵资料。

民国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如用汉字音译满语的京剧《请清兵》一直流传到“20世纪30年代。”{8}这时已经出现很多以汉字音读音写外国人名字或其他专用名词的现象。鲁迅《不懂的音译》里说“翻外国人的姓名用音译,原是一件极正当,极平常的事”。

近代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频繁发生交往,“汉字音译学”也有了新的状况。国人或者广大华侨或赴外华人用汉字标音学习其他语言文字的读音法。这样的学习法,既能保证学好汉字,又能达到读会其他民族语言的学习目的,恰恰对于民族交流交往方面提供了语言学的基础条件。在与不同民族的交往过程中,语言的交流最大困难在于外语词汇与本民族词汇的衔接,处理好“两个不同的‘文化共同体’或‘语言共同体’之间的单词与单词的对应关系”{9}是非常重要的。如用汉字来音读日文、英文、俄文等等。用汉字音读日文的历史比较早,《华夷译语》中的《日本馆译语》《琉球馆译语》涉及一些日语的汉字音读音写问题。汉日、琉汉对音资料以汉字所具有的发音来音译记录了日语,包括句子、短语、单词、日文汉字和假名的发音等。丁峰著《琉汉对音与明代官话音研究》中系统地分析了琉汉音译的相关内容。到了近现代,国人学日语的需求日益增加,出版了一些类似于《马上说日语》{10}这样的以汉字直接音译日语的简略学习资料。

随着英语的国际社会地位的提高,出现了以汉字音读英文的现象。如:郑国新编的《初中英语单词谐音联想记忆法》,{11}朱桂花著《英汉音译研究》,{12}周宗兴的《英文:谐音、图像记忆》,{13}张乐的《雅思词汇谐音诗词记忆法》{14}等等。随着中苏(俄)人民的频繁来往,出现了一些以汉字学习俄文的学习资料,如:李玉娟、吴邵本编写的《汉俄俄汉旅游谐音会话手册》,{15}专门用汉字音译俄文整理了日常对话语句。《中苏民贸汉俄谐音会话手册》(内部参考资料)的内容分为商店、餐厅、旅馆三部组成,是一部商业俄文汉字音译书。此外还有林霞、全文增著《俄语自学入门(修订本)(汉俄对照)带谐音》{16}等,这里不一一赘述。

东干文字来源俄文字母(属于斯拉夫字母),林涛在《东干文—汉文转写翻译述要》中分析了东干文的汉文转写和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在该研究内容中,作者还举例了东干语中保留的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汉字音译以及吉尔吉斯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维吾尔语的汉字音读。

在不同民族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音读对方民族语言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音读不标准的话,不仅对方很难阅读所音译词汇,本民族人也不易读懂和理解其内容。汉字音读性能的限制,与跟一些民族语言词汇的原音常有出入。“用汉字音译的少数民族语地名,由于汉语普通话中没有复辅音以及n,ng意外的复印韵尾,因此有时一个音节要用两个至四个汉字表示,甚至一个地名多达十几个汉字,读来佶屈聱牙。”{17}呼伦贝尔的“额尔古纳”河名有“额洏古捏河、额儿古涅河、也里古纳河、阿鲁兀纳河、额尔姑纳河、额尔古讷河、额尔克纳河……”等同一个单词有多种汉字音写译的现象。在很多情况下,不同时期或同一个时期的同一个外来语的汉字音写形式有所不同,对一些历史专用名词的音写未能形成统一的音写形式。如:“蒙古”一词,除《旧唐书》中“蒙兀”的形式记载之外,还有“莫何”(出自《晋书》),“没歌”(出自《魏书·序记》),“没骨”(出自《魏书·秃发乌孤传》),“木骨间”(出自《魏书·蠕蠕传》),“莫何咄”(出自《太平环宇记·突厥传》),“蒙陈”(出自《随书·铁勒传》)等等。虽然以汉字音写出现了很多不标准的情况,不过“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的过程,音译转写法也不例外”,{18}我們进一步完善“汉字音译学”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字文化和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时代需求。

音译学研究利用音译材料,既探讨汉语的语音面貌,又研究梵语、于阗语、葬于、蒙古语以及其它非汉语的语音面貌,对于语言学的研究来说有不可忽略的研究价值。从古至今,汉字以音读音写的形式发挥着语言文化特点,传播促进文字文化优秀传统在历史发展的社会地位,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汉语就是一种汉藏语和另一些非汉藏语的融合,包括苗瑶语,南亚语以及古代西域语言,近现代的汉语中也有不少外来语。如果汉语中剔除葡萄、石榴、茉莉、鸦片、骆驼、沙发、雷达等。

總体来说,汉字音译受不同的历史、地域或者音译的多民族语言的不同语音体系的制约,很多情况下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历史音译资料证明,音译资料在不同程度上能反应多民族语言上的联系与民族交往的内容。汉字在时代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传统文化影响很大,是一个民族发展历史的载体。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包括语言文字的传统文化,“汉字音译学”的发展不仅将传统文字文化推广给本民族的后继者,还将推动本民族的文字文化走向世界。进一步完善“汉字音译学”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交流的时代需求。

注 释:

{1}丁峰.日汉琉汉对音与明清官话音研究.中华书局,2008.8,2.

{2}戴庆夏.语言学调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26.

{3}林光明.梵汉对音初探[M].嘉丰出版社,2011.

{4}齐达拉图译注.《元史》语解今译[M].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集团,2013.8.

{5}《华夷译语》,广义是指对明、清朝廷官方编纂的各种《译语》《杂字》《来文》的统称,狭义上指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火原洁、马沙亦黑等奉命编纂的一本蒙汉对译的辞书。清傅恒、陈大受等奉敕编纂的民族史书《华夷译语》,不分卷,有清乾隆年抄本。故宫博物院现存42种71册,原藏方略馆。

{6}火源结译,第伯符辑.华夷译语[M].台湾硅庭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华民国六十八年七月.317.

{7}《清高宗实录》卷三二四。

{8}印丽雅.对京剧《请清兵》种汉音满语唱词的释译[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汇编:《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C].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8,64.

{9}桂起权,潘德龙.俄语谐音联想记忆最低限度词汇:扩展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5.

{10}[日]石原麻衣、[日]山崎観纪夫著;耿小辉、昂秀外语研究组编.马上说日语[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4.01.

{11}郑国新编.初中英语单词谐音联想记忆法[M].长春:东华大学出版社,2016.1.

{12}朱桂花.英汉音译研究[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19.11.

{13}周宗兴.英文:谐音、图像记忆[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6.8.

{14}张乐.雅思词汇谐音诗词记忆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10.

{15}李玉娟,吴邵本编.汉俄俄汉旅游谐音会话手册[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3.5.

{16}林霞,全文增.俄语自学入门(修订本)(汉俄对照)带谐音[M].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12.3.

{17}{18}曾世英.民族语地名音译转写的作用[A].少数民族语地名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讨论集)[C].国家测绘总局测绘科学研究所地名研究室编,1981.5,6.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Transliteration"between Languages and Ethnic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Research

Jirigala

(Institute of Ethnology, Hohho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ohhot 010000, China)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t occurs when one language is spoken and written by the other, and is transliterated into the language of the other, becoming part of that language. In the course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phenomenon of direct pronunciation and writ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appea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t role played by the pronunci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writing of loanwords and transliteration, as well as the history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Keywords: Language; "Transliteration"; 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猜你喜欢
音译语言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谈谈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词语的翻译(三)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基于字形与语音的音译单元对齐方法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
英汉音译规律探微*
论语言的“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