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防控技术要点

2022-06-20 14:18康淑霞
中国动物保健 2022年6期
关键词:技术要点调查

康淑霞

摘要: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所致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牛羊草食动物最易感染,其次是猪、犬,家禽一般不感染,人类受感染几率较大,主要是因为接触受感染的病畜或食用病畜肉类而发生感染。近几年,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入必须报告动物疾病类型之一,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疾病。动物急性病例典型症状为:出现突然死亡,口鼻、肛门等天然孔流出带气泡的黑红色血液,且凝固不良尸僵不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把炭疽列为乙类传染病。人炭疽主要有三种临床类型: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肺炭疽由于死亡率高按甲类传染病管理。人炭疽以皮肤炭疽最为常见,局部皮肤出现小疖,继而周边形成水疱、浓疮,最后出现坏死、溃疡并形成特有的黑色焦痂,所以得名炭疽。

关键词:炭疽防控;技术要点;调查

2021年8月9日北京市报告1例来自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来京就诊肺炭疽病例,病例有牛、羊及其制品接触史。同日,《河北省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加强畜間炭疽防控通知》对全省畜间炭疽防控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8月18日为做好畜间炭疽防控工作,河北农业农村厅组织召开全省畜间炭疽防控工作视频会。按照上级统一部署,桃城区印发了《关于加强畜间炭疽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就紧急排查、紧急检测、技术指导、强化检疫和应急处置等工作做出具体安排。区农业农村局分成3个小组到辖区5个乡镇办督促指导畜间炭疽排查、防控工作,并将《炭疽防控小常识》明白纸发至基层动物防疫站和养殖场户。累计发放《炭疽防控小常识》明白纸728份、排查养殖场户684个、牛7,455头、羊20,562只,未发现异常情况。

1 炭疽的传播途径

患病动物和因炭疽死亡的动物尸体及其污染的土壤、草地、水、饲料都是本病的传染源,炭疽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也具传染性[1]。炭疽芽孢对环境具有极强耐受性,在恶劣的环境中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一些食草动物在吃草的过程中将很有可能摄入炭疽芽孢引发疾病感染,如牛、羊、马等。通常来讲,人是接触这些已经患上疾病牲畜的毛皮、肉类、血液以及排泄物等受到感染的。当该病症流行之后,人畜间炭疽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人畜间炭疽的传播途径主要有3种:接触传播、实物传播和空气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指的就是人类皮肤直接接触病畜毛皮、血肉而感染疾病;实物传播和空气飞沫传播就是人体吸入带有炭疽芽孢的气溶胶、尘埃或进食染菌肉,可分别发生肺炭疽和肠炭疽。

2 易感动物和易感人群

炭疽属于一种人畜共患疾病,除了人类具有感染性外,野生动物、家禽等分别有着不同程度的感染性,尤其是一些草食类动物受感染几率最大。易感人群主要取决于人类与病原体接触的频率与程度,某些职业由于与病畜毛皮、排泄物日常接触较多,所以患病的几率也较大。感染炭疽的人群多为从事养殖和屠宰牛羊牲畜及贩卖相关制品的人群,从事皮毛加工处理职业的人群也可感染炭疽。

3 炭疽防控技术要点

炭疽芽孢杆菌在恶劣的环境中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可污染水源、草场和土地,牧场污染后传染性可持续数十年,对人畜危害大,对我国养殖业和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如何预防炭疽发生,笔者认为应做好五个防控:

3.1 增强民众安全防范意识,做好全民炭疽预防

民众在购买肉食类产品时,一定要挑选一些检疫合格的产品,对于一些来源不明或没有检疫合格标识的产品严禁购买。杜绝从街头小贩等非正规渠道购买、处理、食用来源不明的畜肉和下水,更不要去分食已知的病死畜肉。在食用前一定要做到煮熟、煮透。

3.2 远离传染源

不接触病原体是预防炭疽的有效手段之一。炭疽的传染源主要是病死动物。病死动物肉类、毛皮,或患病牲畜排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所污染的物品都是传染源。远离生病的草食动物,发现牛、羊等动物突然死亡,不接触、不宰杀、不食用、不买卖。

3.3 发现炭疽病例及时报告

一旦发现自己或周围有人出现炭疽的症状:皮肤坏死、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症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院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及时就医。尽量减少与炭疽病例接触,必要时可做好个人防护。

3.4 避免恐慌,科学应对

炭疽在人和人之间不会像流感或新冠肺炎那样传播。接触健康的牛、羊等动物及其肉类制品是不会感染炭疽的。皮肤炭疽使用青霉素治疗,治愈率高。

4 卫生健康部门炭疽防控

4.1 加强宣传

提高人民群众对炭疽病预防和控制的认识;要自觉远离疫源,配合开展处置工作,共同防控疫情。

4.2 炭疽病流行病学调查

做好人炭疽病流行病学调查,及时对相关环境和物品进行消杀和无害化处理,排查隔离密切接触者。

4.3 做好已患病人员治疗

对患者应严格隔离,对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按芽孢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5 农业农村部门炭疽防控

5.1 加强培训指导确保全覆盖

加强对牲畜养殖、经营、屠宰等相关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普及防控知识,增强自主防范意识,积极营造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

5.2 强化疫情排查,加强重点场所巡查,对炭疽老疫区开展全面排查

落实“四早”要求(早发现、早报告、早确诊、早处理),建立畜间炭疽排查台账,进一步完善动物疫情报告机制。发现疑似炭疽病例后立即隔离病死畜,防止传染给其他畜群,对污染场地进行彻底消毒。与病畜共同放牧的其他畜群及周边畜群暂停放养,圈养隔离观察至少20d。存在风险畜群按兽医部门要求进行炭疽疫苗免疫接种。

5.3 对病死畜无害化处理工作长抓不懈

督促养殖场做好病死畜无害化处理工作,对病死畜应做到不宰杀、不出售、不食用,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发生洪涝灾害后,组织指导及时打捞、收集、无害化处理因洪涝灾害死亡畜;做好清洗、消毒工作;加强媒介生物控制和消杀。如怀疑为炭疽疑似病例,还应做到不接触、不解剖。必须接触病畜时,应戴乳胶手套、医用口罩、胶鞋,必要时穿防护服,防止人员感染。坚持炭疽动物尸体火化[2]。

5.4 炭疽疑似病例所在场所正确使用消毒药

尸体、衣物可用5%甲醛溶液浸泡,圈舍、用具可用20%漂白粉喷洒,死畜污染的场地可用火碱或生石灰类覆盖。

5.5 按要求落实炭疽免疫

对于最近几年曾经发生过疫情的乡镇要定期进行一次免疫,当疫情来临时则要对疫情地区以及周边受威胁地区的所有家畜进行紧急免疫。在老疫区,炭疽防控以预防为主,每年定期对疫区内易感牲畜进行1次免疫接种,对于新疫区应侧重疫源地监测和控制工作,连续3年免疫接种,检测抗体达到保护标准,监测疫源地土壤和水源未检出炭疽芽孢的3年后可以不再接种疫苗。通常当接种头数达到畜群总数的70%时,能够产生有效的保护作用。

5.6 加强部门联防联控

强化与卫健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通报有关情况。

5.7 强化检疫监管

严格落实动物检疫制度,严厉打击收购、贩卖、运输病死及死因不明动物。

6 养殖场户防控措施

6.1 严格落实消毒措施

工作人员、外来人员、车辆进入养场必须消毒并严格控制易感动物进入养殖场。

6.2 严格进行饲料管理

严禁从疫区引进动物或购买饲料,对新引进的动物,必须进行两周以上的隔离饲养,确认健康再混群饲养。

6.3 熟知动物炭疽病临床症状

牛羊被感染后多表现为急性病症,数小时后急性死亡,天然孔出血、尸僵不全为炭疽临床特征。

6.4 发现炭疽病症状及时上报

发现牛羊等牲畜突然死亡同时呈现天然孔出血、尸僵不全等炭疽临床特征,立即向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对将病死或发病动物进行隔离,限制其移動,禁止解剖,并及时上报当地兽医部门[3]。

6.5 严格落实病死畜无害化处理工作

对病死畜应做到不宰杀、不出售、不食用,不转运,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病死畜应及时收集到有资质的无害化处理场集中处理,不能就地深埋。养殖场户不能因为贪图小利,私自宰杀出售患病牛羊。

7 对相关从业者人员防护措施

7.1 做好个人防护

相关从业工作者(屠宰场、畜产品及皮张加工企业工作人员、动物检疫检验人员、实验室诊断及饲养场人员、参与疫情处理的有关人员)做好自我防护,工作时穿戴好工作服、应穿防护服、戴好口罩、手套,工作后要洗手,有皮肤破伤时应立即涂抹2%~5%的碘酒。

7.2 及时接种疫苗

炭疽疫情发生时,病畜间接触者及疫点周围高危人群进行炭疽疫苗应急接种。预防接种使用“人用皮上划痕炭疽减毒活疫苗”,接种后2d可产生免疫力,可维持1年。

8 总结

肺炭疽死亡率可达90%以上,多为原发性,发病急,初期呈感冒症状,症状缓解后又突然发病,病情大多危重,若不及时诊断与抢救,常在急性症状出现后1~2d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肠炭疽可表现为急性肠炎型或急腹症型,如不及时治疗,常可导致死亡。笔者针对炭疽特点、传播途径、易感动物易感人群、汛期高发,提出“五个防控”建议:全民防控、卫生健康部门防控、农业农村部门防控、养殖场户防控、相关从业者防控。

参考文献:

[1] 张宪强.家畜炭疽病及其防控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30(3):73.

[2] 于军涛,车文宝.家畜炭疽病的综合诊断及防治[J].养殖技术顾问,2011(2):61.

[3] 孙秀娟.浅谈炭疽病[J].吉林畜牧兽医,2021,42(12):117+119.

猜你喜欢
技术要点调查
试论数字电视硬盘播出系统的技术要点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