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腐蹄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及防控探究

2022-06-20 14:52李龙,张建军,赵璐
中国动物保健 2022年6期
关键词:防控措施流行病学诊断

李龙,张建军,赵璐

摘要:腐蹄病是羊养殖领域比较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害,临床上是由结节梭状杆菌或者坏死梭状杆菌感染引发的一种慢性的传染性疾病。腐蹄病发病初期临床症状不是很明显,往往不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判别,等到羊群出现典型临床症状之后,表示坏死组织已经逐渐扩大,会对羊群的生长发育构成严重的威胁,并且病原还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各个脏器组织,引发全身性的临床症状,使得养殖场的发病率和淘汰率进一步升高。本次研究探讨了羊腐蹄病的流行病学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希望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關键词:羊腐蹄病;流行病学;诊断;防控措施

临床上羊腐蹄病主要表现为趾间皮肤出现化脓坏死性炎症,形成溃疡病灶,并散发出腐臭的气味,从中会流出大量的黏稠分泌物,引起羊群生长发育不良,不能正常行走。腐蹄病是羊养殖领域比较常见的一类传染性疾病,如果没有加强防治或者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会损害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特征

结节梭状杆菌或者坏死性梭状杆菌是造成羊腐蹄病发生流行的主要病原,该种病原属于拟杆菌科、梭杆菌属的成员,革兰氏阴性染色,外观呈现长丝状,有的呈现球状。该种致病菌只能够寄生在绵羊、山羊和牛的蹄部,脱离动物组织后不能够正常的繁殖生长。坏死杆菌和结节梭状杆菌在自然条件下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差,一般的消毒剂和紫外线均能够短时间内将其杀死,当羊群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蹄部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消毒不彻底时,坏死杆菌和结节梭状杆菌就会趁机入侵产生致病性引发腐蹄病。

1.2 流行特点

腐蹄病主要是因为蹄部皮肤和黏膜出现损伤,尤其是四肢出现深部创伤没有进行严格的卫生消毒,在厌氧条件之下,坏死杆菌就会趁机侵入产生致病性,产生大量毒素引发创伤,周边的组织出现坏死。养殖场的患病羊、带菌羊是最主要的传染源,病原菌通过蹄部患病处和粪便排出体外,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从而造成其他羊群感染该种疾病。另外患病羊的患病处往往会着生有大量的蝇蛆、细菌,造成患病处进一步恶化,向外排出大量的病原。从当前羊腐蹄病的发生流行现状来看,该种疾病发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主要在每年的夏秋季节发生流行,冬春季节的发生流行率相对较低。

1.3 发病原因

羊腐蹄病的发生流行主要与环境卫生不良以及饲料当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密切相关。有些养殖户不注重做好养殖环境的针对性消杀,放牧场地选择不当,圈舍泥泞不堪,放牧场地比较低洼,存在大量的沼泽地带。羊群在户外放牧或者在圈舍当中生长过程中,蹄部长时间浸泡在污水、污泥、粪便、尿液当中,造成了蹄冠角质逐渐软化,弹性逐渐减弱,蹄部角质变得更加疏松,同时蹄部软组织被坚硬的物质例如砂石、草根、树桩刺伤之后,从而造成蹄部感染坏死,引发腐蹄病。由冬季向春季过渡过程中,由于饲料供给不足,饲料营养价值相对较差,再加上养殖户投喂的饲料种类相对较为单一,营养不足,缺乏锌、铜、钙、磷等矿物质元素和各种微量元素,再加上饲料比例搭配不合理,往往会造成蹄部逐渐出现变形或者扭曲的现象,蹄趾变得疏松,很容易感染细菌而引发腐蹄病。

2 临床症状

临床上羊腐蹄病的发病进程相对较为缓慢,发病初期阶段的临床症状相对较轻,患病羊会出现轻度的跛行症状,往往不能够引起养殖户的高度重视,大多以一侧的肢体发病为主,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患病羊的跛行症状逐渐加重。如果患病羊前两侧肢体患病,常常会出现跪地爬行。如果后侧肢体患病,往往会将患病一侧的肢体置于腹下,症状严重时会造成皮肤深层组织出现坏死,蹄壳脱落,蹄部不能正常着地。发病之后患病羊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不能够正常的采食,出现轻度跛行症状。仔细观察患病部位的蹄部组织,先是出现红肿胀痛的情况,知觉敏感。检查患病一侧的肢体能够流出大量的恶性分泌物,同时还能够发现组织出现坏死,蹄部的底部存在大小不等的孔洞,用刀对创面进行扩充之后,可以看到污臭的液体从蹄部的孔洞当中快速流出[1]。另外蹄趾间也会存在溃疡病灶,上部会附着有一层恶臭的覆盖物,蹄壳出现腐烂变形,只能够卧地不起,临床症状严重时患病羊体温显著升高,蹄匣出现脱落,造成全身性的败血症。病情加重之后,病变的组织可以波及到腱鞘以及韧带,甚至会波及到骨和关节组织,从而出现管道弯曲的瘘管。该种疾病的发病持续相对较强,大部分患病羊的发病周期在10d左右,有时会持续几个月。由于蹄部疼痛难忍,患病羊不能正常行走,限制了羊群的正常采食,导致机体逐渐消瘦,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出现继发感染而引发死亡[2]。

3 鉴别诊断

临床上绵羊腐蹄病与蹄部脓肿以及非特异性化脓菌感染引发的局部病变症状十分相似,需要做好上述几种疾病的鉴别诊断。蹄部脓肿往往只发生在成年羊群体当中,而且只局限于一个蹄部发病,而羊腐蹄病很容易引发羔羊发病,并且会造成两个蹄部以上同时发病。非特异性化脓菌感染引发的皮肤病变,往往呈现散发流行或者地方性流行,只有少数的羊群发病,发生流行不受任何季节的影响,一年四季均可以发生,主要是由于感染了化脓性杆菌、球菌引发,而羊腐蹄病往往发生在牧草生长比较旺盛的夏秋季节,尤其是在地面潮湿的季节高发,主要是由坏死杆菌感染引起。

4 针对性处理

当确诊为坏死杆菌感染引发的腐蹄病之后,应该将患病羊单独隔离,并将症状严重和临床症状较轻的羊群分开治疗。并且要保证整个养殖圈舍干燥整洁,光照充足,避免湿度超标。症状较轻的患病羊可以采用蹄部药浴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可以选择使用硫酸铜添加适量的水配制成20%的硫酸铜溶液放置在水浴池当中,确保水浴池的深度能够没过整个蹄部,然后将患病蹄部放入到水浴池当中每次浸泡10min,早晚各进行一次,连续使用一周之后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病羊,先使用消毒过的刀具,将患病处的坏死组织和脓液清理干净,然后使用2%的双氧水溶液进行全面的清理和卫生消毒,然后再使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消毒,在患病组织表面撒上磺胺粉包裹纱布,注意保持伤口的干燥,每间隔2~3d更换一次药物[3],同时配合肌内注射青霉素,一般连续使用5d,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5 预防措施

5.1 隔离观察

一般情况下养殖场需要制定封闭化的养殖管理模式,避免随意从外地引种,如果必须要从外地引进羊群,只需要到没有发病的养殖场购买羊群,并且要在购入羊群30d以内进行严格的隔离观察。在混合养殖之前,即使羊群没有出现皮肤感染的也需要使用5%的甲醛溶液或10%的硫酸铜溶液进行局部药浴处理,杀灭蹄部的多种病原微生物,避免引入新的病原。最为重要的是应该做好蹄部的针对性护理工作,养殖户应该经常性的对羊蹄部进行检查,定期进行护蹄和修蹄。尤其是要将裂蹄、岔蹄等容易引发局部损伤的及时修整。注意观察羊群的蹄部是否出现了损伤,如果存在了伤口应该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定期选择使用硫酸铜溶液、甲酚皂溶液、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喷洒消毒,杀灭环境当中的病原。

5.2 加强养殖管理

日常养殖期间要做到科学搭配饲料,要保证各个元素搭配比例平衡,保障饲料当中有充足的钙、磷、铜、锌等微量元素,同时还应该保证饲料当中的维生素添加充足保护羊群的黏膜组织,定期补充骨粉、麩皮、硫酸锌、硫酸铜,改善营养失衡的情况,避免皮肤出现病变。坚持做好养殖场的清理和卫生消毒工作,预防腐蹄病的发生。一般说来,养殖场内部环境每周进行一次全面的消毒,常使用到的消毒剂为5%的甲酚皂溶液和20%的生石灰乳。在消毒处理过程中,尤其是应该注重做好羊床、四周环境的彻底清洗和卫生消毒。另外还应该科学选择放牧场地,避免到地势低洼或者积水较多的地带放牧。

6 结语

综上所述,腐蹄病是放牧养殖羊群当中发生流行率相对较高的一类细菌性传染性疾病。对此就要求当地的畜牧兽医站和养殖管理人员密切配合,不断学习羊腐蹄病的防治知识,并加强流行病学调查,掌握该种疾病在本地区的具体流行现状。在进入发病高峰期之后,应该注重做好羊群蹄部的针对性检查,真正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将腐蹄病的发生流行率控制在萌芽阶段,避免病情加重之后再采取措施进行防治,这样会加大治疗成本。

参考文献:

[1] 张明婧.绵羊腐蹄病的防制[J].今日畜牧兽医,2019,35(8):35.

[2] 王福宏.羊腐蹄病的防治疗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12):109.

[3] 李建芳.羊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及治疗方法[J].兽医导刊,2020(2):127.

猜你喜欢
防控措施流行病学诊断
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分析
斯诺医生——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方法创立者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系列犯罪的地域化问题研究
预付账款的管理及风险防控措施探究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冠瘿病在阿勒泰地区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