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类本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2-06-21 12:08秦川丽李志斌李光明陈志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20期
关键词:培养体系

秦川丽 李志斌 李光明 陈志敏

[摘 要] 为了进一步强化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突出本科人才“排头兵”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在前期化学专业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成功实施的基础上,双轨协同推进学院本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培养模式的探索,秉承“小规模、高规格、拔尖教育”的培养理念,构建化学专业“厚基础、精专业、重创新”和其他专业“一体化、创新型、个性化”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竞争实力。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初步成效,学生的各类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声誉得到认可,为同类兄弟院校的本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 培养体系;本科拔尖创新型人才;特色课程模块

[基金项目] 2019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双万’背景下黑龙江大学化学专业拔尖试验班建设研究与实践探索”(SJGY20190491);2019年度黑龙江教育厅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双万’背景下黑龙江大学化学专业拔尖试验班建设研究与实践探索”(2019B18)

[作者简介] 秦川丽(1976—),女,山东陵县人,工学博士,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纳米能源与环境材料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0-0044-04 [收稿日期] 2021-08-06

引言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中的特别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还特别提到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1]。原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2021年1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提出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推进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2019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拔尖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2-4]。

黑龙江大学在2012—2016年实施了“黑龙江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支持项目,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的化学专业是入选该计划的4个基础专业之一,实施几年来在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成效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践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强化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突出本科人才“排头兵”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在化学专业开展的“黑龙江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成功实施并取得一定成绩基础上,于2018年10月开始实施学院化学类拔尖創新型人才培养试验班计划[5],主要针对原有计划对于化学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未起到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学院的优势学科、高水平导师和科研平台对本科生拔尖人才培养的有效支撑、引领和提升效果不足等问题,积极探索培养学院所有专业的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各专业拔尖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及创新研究能力,造就创新研究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有效提升学院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和声誉,为学院的各学科发展和优秀校友资源提供重要的优秀人才储备,积极推动与促进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与发展。从2019年开始,化学专业又通过高考招生选拔组建化学专业拔尖学生培养试验班。

当前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正在双轨推进两类试验班的协同发展和特色培养。化学专业试验班通过高考招生选拔,实施“厚基础、精专业、重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其他专业的试验班(学院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试验)通过前两学年成绩等方面的考察选拔各专业优秀学生24人左右(涵盖全院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科学、制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7个本科专业),实施“一体化、创新型、个性化”培养模式。

一、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多举措确保培养质量

1.依托学院综合优势,双轨推进两类试验班的协同发展和特色培养,提高各专业拔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以培养各专业拔尖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为目标,充分依托学院高水平的科研和学科平台资源(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国际催化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中俄催化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黑龙江省生物质和矿物质资源高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引智”计划等)、高层次的师资队伍资源(近20位导师具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称号、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和2个黑龙江省“头雁计划”团队),充分发挥学院广泛而深入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资源和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的化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5‰行列)、材料、工程三个学科的优势,构建“学科综合环境、开放创新环境”的人才培养体系,秉承“小规模、高规格、拔尖教育”的培养理念,协同推进和特色培养各专业拔尖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拓展拔尖学生的成长空间,提升拔尖学生的培养质量,社会竞争能力乃至国际竞争力。

2.一对一配备高层次科研导师,营造最优的学习及科研创新环境。在全院范围内拥有国家级或省级人才称号、博士生导师、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的高层次教师担任科研导师,学生可跨专业、跨学科选择感兴趣研究方向的高水平科研导师,也可以由原专业导师和其他专业导师实施双导师指导。通过自愿和师生互选的方式,学生与学院高水平专家实现了一对一的科研导师配备。充分发挥了高层次导师对优秀本科生培养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有利于学院优秀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同时助力于优秀本科学生对学院学科建设的支撑。

3.实施科研特色创新课程模块,提升拔尖学生的综合竞争力。试验班学生实施小班授课、单独设立科研创新特色课程模块,模块中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院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试验班学生每门课程的学分均可以计作本专业同等分值的选修课程的学分。科研创新特色课程模块中必修课程四门:(1)高水平专家科研讲座课程;(2)大型仪器实践课;(3)科研课题实践课;(4)英语阅读写作提升课。不断加强学生的科研思维和训练,以及专业英语的写作交流能力。

4.健全保障机制,确保拔尖学生的培养质量。化学专业拔尖学生培养班实施淘汰滚动机制,学院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试验班学生实施严格的选拔机制,这些是优秀学生的生源保障。学院高层次人才等雄厚的师资队伍是重要的导师保障。两个试验班均设立领导组和工作组,在《黑龙江大学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暨本硕连读培养计划的意见》基础上,又制定了學院自己的各类规章制度和科研创新课题实施方案,这些是重要的制度保障。两个试验班均强化过程管理,如创新科研课题的开题、中期、结题答辩;科研讲座的管理和答辩等,这些是重要的过程管理保障。

二、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初显成效,收获累累硕果。

1.学生的科研训练得以强化,科研素养明显提高。2016级、2017级、2018级三届学院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试验班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及高水平专家科研讲座,总计近400人次;全部完成了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液体核磁谱仪、离子色谱仪、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8台大型仪器设备的培训和实践操作;全部顺利完成了科研课题的开题、中期和结题的答辩环节;2018级学院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试验班学生完成了英语阅读写作提升训练,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论文撰写能力。根据调研试验班学生们在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组织的夏令营活动中的面试情况,90%同学反馈科研创新特色课程给予的培训对于个人能力提升和学生面试环节实力展示帮助特别大,学生和很多“985”和“211”知名高校学生竞争时展现出科研优势,特别是在面试过程中对于科研方面问题的回答和见解更为自信和流畅。

2.学生的科研潜质被极大激发,各类科技成果及获奖不断涌现。学生在全面强化的科研训练中,被极大地激发出科研热情,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创新探索精神,取得各类科技成果。其中2016级学院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试验班荣获学校“2019年优秀学风班”。25名学生中,发表期刊论文9篇、会议论文1篇、参与申请国家专利1项,有15人次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竞赛等大赛中获得奖项。2名同学获得优秀毕业生标兵、8名同学获得优秀毕业生、2名同学获得了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最近的统计结果显示,尽管受新冠疫情影响较大,2017级学院试验班学生仍以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发表论文各2篇,各类大赛获奖14人次,特别是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金奖。同时,8名同学获得优秀毕业生、3名同学获得优秀本科毕业论文。2018级试验班同学也已经在国际期刊上参与发表论文1篇。

3.切实提升了本科生培养质量和声誉,为学院学科发展提供了优秀人才后备力量。已经毕业的2016级和2017级两届学院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试验班学生毕业去向情况十分理想。在保研方面,2016级学生中15人保送外单位(保送“985”和“211”高校及中科院科研院所占87%),2人保送本校;2017级学生中11人保送外单位(均为“985”和“211”高校),5人保送本校,并且2017级学生所选导师中具有博导、国家级或省级称号的人员比例更高。在考研/申请读研方面,2016级学生中2人分别成功申请到英国和韩国高校读研,2人考取国内其他高校读研;2017级学生中1人考取本校读研。在工作方面,2016和2017级分别有4人和2人签约到国内知名公司工作。两届试验班同学毕业去向的相关,可以看出:(1)“985”和“211”高校对学生的认可度一直较高。(2)保送本校研究生的比例有所增加,显示了学生对本校学科的认可。

三、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总结与展望

经过近几年学院双轨协同推进本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已经构建了化学专业特色培养、其他专业一体化和个性化培养的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秉承“小规模、高规格、拔尖教育”的培养理念,化学专业实施“厚基础、精专业、重创新”的培养模式,其他专业实施“一体化、创新型、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竞争实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不断提升,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今后学院将继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学院的本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1)积极探索本科—研究生连贯培养机制及本硕(博)连读机制,推进专业和学科一体化发展;(2)依托新获批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引智计划”等国际合作研究平台,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3)继续优化试验班的培养方案,加强特色课程及教材的建设,不断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

我们坚信,通过学院本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全面推进,定会显著提升学院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声誉和综合竞争实力,推动学院各个专业和学科的协同建设与发展,为学院学科和优秀校友资源提供重要、优秀的人才后备力量,同时对于同类兄弟院校的本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个有益的、可借鉴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受权发布)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0-09-11)[2021-06-1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9/11/c_1126483997.htm.

[2]迟晶,王瑞,鲍旭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推广:以吉林大学唐敖庆班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33-36.

[3]王宏志,蘇明明,沈毅.工科高校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才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21(6):163-167.

[4]郑泉水,徐芦平,白峰杉,等.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范式探索[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5):580-588.

[5]高玮,朱智涵,吴丰民,等.省属高校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哈尔滨理工大学“大珩班”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21(19):1-4.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op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for Chemistry Undergraduates

QIN Chuan-li, LI Zhi-bin, LI Guang-ming, CHEN Zhi-min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highlight the leading role of undergraduate talents and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undergraduat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verall undergraduate top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raining mode in the dual-track collaboration way, which bases on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pilot program for training top students in chemistry major. This program carries out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concept of “small-scale, high-standard, top education”, and tries to build a kind of training mode of top innovative talents of “solid foundation, professional expertise, and innovation” in chemistry major and “integration, innovation, and individuation” in other majors. We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practical abilit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and we also continuously intend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and competitive strength of students. Preliminary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after several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that various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of students have been continuously obtained, and the quality and reputation of students have been recognized by ot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se results can als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top innovative talents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training system; top innovative undergraduate talents; characteristic course module

猜你喜欢
培养体系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综合改革与实践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基于创新理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创新体系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
浅议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