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
——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2022-06-23 03:49本刊综合报道
中国科技产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科技发展

◎ 本刊综合报道

日前,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中科院院长侯建国、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中国科协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李静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科技部副部长李萌、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叶民、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蒲淳等相关部委领导出席发布会,围绕经济科技、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建设与改革情况,回答媒体提问。

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

王志刚介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十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十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十二位。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新的变化,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十年来,科技创新坚持“四个面向”,形成了支撑发展和保障安全的科技创新发展新的战略格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面向经济主战场,以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带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超级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推动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战略必争领域补短板、强能力,支撑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深海油气、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核电技术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组织全国精锐力量开展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在疫苗、药物、检测试剂等方面取得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有力支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创新药物、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先进诊疗技术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高质量的创新成果。聚焦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展开攻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十年来,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实施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与16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关系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加快铺就。在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人类生命健康等领域,与世界各国的联合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科技创新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王志刚介绍,十年来,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了高质量发展,在企业壮大、产业升级、区域发展、重大工程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科技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培育了智能终端、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产品、新业态。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技术突破打通了我国新兴产业的一些堵点,太阳能光伏、风电、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先进储能等产业规模也位居世界前列。

二是科技助推传统产业升级。持续20多年“三横三纵”技术研发,形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较为完备的创新布局,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加快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研发攻关,连续15年布局研发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高效发电技术,供电煤耗最低可达到264克每千瓦时,处于全球先进水平。目前,该技术和示范工程已经在全国推广,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26%。

三是科技支撑重大工程建设。特高压输电工程、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复兴号高速列车投入运行,重大技术突破强力支撑重大工程建设。“深海一号”钻井平台研制成功并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进入1500米超深水时代。

四是科技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76%以上,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2012年的50%提升到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100%。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十多年前的4.9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投入的70%;上交税额由2012年的0.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3万亿元。在上海证交所科创板、北京证交所上市的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90%。

五是科技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引领辐射作用不断增强,三地研发投入占全国30%以上,北京、上海技术交易合同额中,分别有70%和50%输出到外地。169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1/3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占全国比重为9.2%。2022年1-4月,国家高新区营业收入13.7万亿元,同比增长7.8%。

六是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高度重视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队伍。广大科技工作者协力攻坚,突破了载人航天、卫星导航、深海探测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办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领军企业,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突破瓶颈制约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是我国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高最快的十年,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成功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展现了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整体布局和发展态势。”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说。

李萌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的143项任务全面完成,支撑全面创新的制度性、基础性框架基本建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些长期没有解决的重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取得突破。

创新软实力显著增强

十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世界一流期刊加快培育,科技软实力显著增强。

王志刚表示,十年来,科技体制改革围绕人这个最关键因素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引进体制机制更趋完善,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科研诚信建设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创新主体能力建设得到强化,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持续提升,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国家创新体系更加高效顺畅。在全面完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的143项改革任务的基础上,又出台了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继续进行深层次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科院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等要素充分活跃起来,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侯建国介绍,过去十年,中科院大力优化科研布局,统筹优化区域、领域和创新平台布局;推进科研管理改革,出台“基础研究十条”,强化基础研究工作;制定“攻关八条”,引导、保障骨干科研人员潜心攻关,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注重发挥建制化优势,加强多学科交叉和协同研究;持续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大力支持青年优秀人才,通过“抓两头”带动全院人才队伍全面协调发展,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李静海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构建理念先进、制度规范、公正高效的新时代科学基金治理体系”为目标,实施“明确资助导向、完善评审机制、优化学科布局”的系统性改革方案,成效日益显现。

十年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提振创新自信。张玉卓介绍,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国际重要期刊检索库收录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从152种增至257种,被收录期刊的刊均影响因子从1.13升至4.42,增长2.9倍。已有25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进入国际前5%,20种期刊位列学科前三,《镁合金学报》等7种期刊跻身学科第一,《细胞研究》《电化学能源评论》《信息材料》3种期刊进入全球百强。中国工程院积极服务国家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要求,打造以《Engineering》为中心的系列院刊11种。据介绍,旗舰刊《Engineering》在世界工程科技综合期刊中排名第一。

内需市场更为广阔

这十年,我国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介绍,202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1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8.8%,消费多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2021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3.1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9倍,农村电商异军突起。我国消费市场快速发展,不仅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加明显。

盛秋平介绍,这十年,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累计支持1489个县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县级物流配送中心1212个;2021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221亿元,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取得初步成效;推动建设428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带动就业50多万人。

市场主体蓬勃发展

统计显示,我国市场主体近10年净增1亿户,总量从2012年的5500万户增长到目前的1.58亿户。蒲淳表示,市场主体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深化市场准入、准营、退出制度改革,有效降低了企业投资创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业创新活力。

蒲淳介绍,从源头防止出台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优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现了四级政府全覆盖。十年来,共清理存量政策文件340.2万件,审查新出台政策文件127.8万件,纠正废止5.3万件。持续强化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执法,依法查处妨碍商品自由流通等案件363件。

蒲淳介绍,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既是国内市场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国际经贸规则的重要内容。近10年来,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市场规则和标准对接,有力促进了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据介绍,在标准化方面,我国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产品等九大重点领域主要消费品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从2016年的81.45%上升到目前的96.15%。主要装备制造业、重要消费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多个重要产业领域的国际标准转化率超过90%,有力支撑了内外贸一体化。在认证认可方面,简化出口转内销CCC认证程序,在材料备齐的情况下,7个工作日就可获得CCC证书。

外贸发展量质齐升

“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量质齐升和结构优化。”王令浚说。从量上看,自2013年成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2020年货物与服务贸易总额双双跃居全球第一,我国贸易大国地位不断得到巩固。

十年来,以人民币计,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24.4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9.1万亿元;以美元计,服务贸易于2021年突破8000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70%。

王令浚表示,我国货物贸易规模的不断跃升,充分体现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为各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机遇。

在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也变得更加优化。十年来,我国出口主导产业已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并且不断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优质消费品的进口。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增长较快,服务贸易逆差创十年新低。

此外,在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外贸新业态有序发展、加大对外开放平台建设等方面,各部门也在不断发力,为企业开拓新市场、优化全球市场布局提供信心和底气。

当前,外贸发展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盛秋平表示,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从支持外贸创新发展、推动内外贸一体化、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入手,全力以赴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持续强化金融支持力度

“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跨周期政策调节,积极主动谋划增量的政策工具。”陈雨露说,继续稳定信贷总量,降低融资成本,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支持。

应对疫情冲击,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实施力度,有力支持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稳定。我国及时出台加强金融服务、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23条政策措施,新出台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绿色发展、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精准加大支持力度。

陈雨露说,经过集中攻坚,我国金融体系长期积累的风险点得到有效处置,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重点机构和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得到稳妥化解,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大幅下降。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完成,将互联网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全部纳入监管。房地产市场金融化、泡沫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妥善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胡祖才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取得历史性进步、全方位跃升。胡祖才用“一个历史性、三个全方位”描述十年民生建设成就——“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提升”“公共服务全方位普及普惠”“社会保障网全方位织密织牢”。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发展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他说,努力让全体人民在高质量发展中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胡祖才说,将持续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大力推动能源革命、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保持战略定力,紧盯‘双碳’目标不放松,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搞‘碳冲锋’,不搞运动式‘减碳’,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双碳’工作。”他说。

生态环境状况实现历史性转折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的十年,是我国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不断改革完善的十年,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雾霾天气和黑臭水体越来越少,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越来越多。

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进展情况,叶民介绍,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取得了一些成效。在夯实党政主体责任方面,中央和各省分别制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清单,开展并持续深化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在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方面,基本完成全国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在健全市场机制方面,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绿色财税金融作用不断增强;在引导企业责任方面,将全国330多万个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管理,引导企业低碳绿色转型发展;在构建全民行动体系方面,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十条”等,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在推进排污许可制改革方面,生态环境部持续推进排污许可的改革。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积极衔接各项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制度,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排污许可执法监管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一证式”管理,努力构建企业持证排污、政府依法监管、社会共同监督的执法新格局。

猜你喜欢
科技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笔中“黑科技”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