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系列电影产业链拓展与延续

2022-06-25 11:52任宇飞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世界观哈利波特

摘要:系列电影诞生于20世纪末,是类型电影的集合发展,相较于其他单部电影,持续时间更长,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与方向。文章对成功融合各类媒介平台的系列电影《哈利·波特》的产业链进行深入探索,通过电影主题乐园及其周边产品链切入,分析系列电影在跨媒体融合领域的作为,并对其后续衍生作品的创作发行以及电影世界观架构的补充进行具体探讨。当下国内外电影产业对系列电影领域开始逐步开拓,但电影内容的创新与连贯相较于之前明显有所下降,同时也隐含了续航力不足、受众群体数量不固定等问题,融媒体的进化使传播内容主体发生转移,在电影与观众两方的此消彼长中,系列电影须寻找其中的平衡点,在加强电影品质雕琢的同时紧跟媒体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实现保持自身长久活性和受眾群体黏性的目的。

关键词:《哈利·波特》;系列电影;跨媒体融合;衍生创作;世界观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6-0242-03

系列电影被称为类型电影的更新换代与改装升级,它是将在人物与情节上具有模式化与延续性的类型电影集合发展而成的。大部分系列电影都改编自小说或漫画,拥有完整的世界观与人物关系,通过多部不同的电影充实故事的主线以及其中的各个人物角色,在整体风格上具有一致性。系列电影的发展多得益于国外电影界,如今在全世界各地流行起来的“漫威宇宙世界”就是经典的系列电影之一。近几年,随着媒体时代的变迁,国内也逐渐出现了大热的系列电影,如《唐人街探案》系列、《战狼》系列等。

对于已经成熟的国外系列电影而言,类型已经实现从奇幻故事向科幻题材转变。但不可否认的是,早期系列电影产生的影响从未因时间的推移而褪色。作为英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拍摄非常艰难,从大量选角到场景的搭建,作者J.K.罗琳与导演大卫几乎走遍整个英国,由此也为《哈利·波特》的成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即使在20年后的今天,《哈利·波特》系列仍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其受众范围之广,上至幼童下到中老年群体,并且还在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每一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中都有相当数量的人被J.K.罗琳营造的“魔法世界”深深吸引。从粉丝数量来看,《哈利·波特》系列比同时期上映的《指环王》系列更受欢迎,同时拥有比《指环王》更加长久的生命周期。同为西方奇幻主义题材,《哈利·波特》为后人塑造了如何拓展和延续系列电影产业链的成功模板。

一、跨媒体融合:渠道的多样性与延续性开发

媒体融合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其本意是指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各个传播媒介将会逐渐展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形式[1]。如今媒体融合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即通过新技术改造传统媒体,达到传播手段的融合。在20世纪,文学作品实现了从书本文字转移至电子屏幕的巨大跨越。随着多领域综合性的发展融合,系列电影也不再拘泥于某种单一形式,而是以原本框架为基础,实现多重媒介的“叙事增值”,以公园、游戏、联名产品等多种叙事途径不断探索原作的新表达形式,引入新鲜的受众源泉[2]。

(一)主题公园的二次营销

2014年,环球影城以4.4亿美元的高价正式购入“哈利·波特”这一大IP,参观游客当年便达到了1270万人次,创造了21%的涨幅历史记录。在设计游乐设施的过程中加入已有一定知名度的电影主题,这使环球影城拥有在同行业中更大的核心竞争力。主题公园带给粉丝与游客沉浸式的体验,通过将电影中场景实景化的方式满足受众的参与感,且主题公园的再次参观率极高,粉丝对《哈利·波特》系列的喜爱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加深与固化。另一方面,对未曾观看过相关作品的参观者而言,良好的游园体验必然会提升其对该系列电影的兴趣,从而达到作品与主题公园双赢的局面。在园内专属的“哈利·波特”区域,制作方实现了将电影内容与游乐设施的精彩融合,并完美还原了影片中“对角巷”的街区以及各个“魔法商店”的景观布置,其中“魔杖店”与“巫师袍店”最受欢迎。同时,为增强游客沉浸式的交互体验,公园内有多处布置了“魔杖道具”互动点,通过新颖多样的方式对园区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营销[3]。

(二)互联网媒介的再开发

主题公园的成功为《哈利·波特》系列带来巨大的收益,但版权方未停止拓展IP的机会,紧跟发展的潮流,为《哈利·波特》开设官网,并向全世界的“哈迷”开放。官网的主题设计饱含电影画面元素,运用互联网科技的便捷性,完成了粉丝无法在现实中感受的情节,如通过繁杂并富有逻辑的测试题对每一个注册的粉丝进行学院分配,在网站首页版面上还原电影中的“魔法报纸”,并时刻保证新闻的更新与现实同步等。

由互联网逐步延伸到游戏领域,虽然花费了较长的时间探索,但并没有落后于大众的兴趣取向。2019年,华纳公司正式宣布与国内网易公司合作,共同研发《哈利·波特》手游,并于年底开启了预约共研服。该手游目前处于初步开放阶段,距离成熟的游戏还需更多的完善和摸索。游戏的受众与哈利·波特的粉丝群年龄段基本匹配。作为娱乐活动,游戏与电影具有本质的区别,电影的时间短暂且内容集中,而游戏则是一个长久的探寻体验,并能通过其本身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新用户涌入,增加《哈利·波特》系列的相关话题在网络上的热度和讨论点。

(三)新型潮流的联名产品

“周边”商品已经不再是新鲜词,它几乎与电影同步出现在消费市场上,传统的“周边”如今逐渐淡出大众视野,受众与粉丝并不单纯追求所谓电影同款,华纳公司也由此改变了实体商品的销售思路。联名出品的《哈利·波特》系列商品在各个服装、饰品、生活用具的品牌中出现,错开上架时间段,持续不断地提高粉丝的期待值,较为知名的包括但不限于潘多拉、万斯等品牌,此类商品的使用价值高,设计款式新潮并融合电影元素,极易被大众追捧炒作,达到盈利与宣传共赢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华纳公司对“手办”相关的商品也有所涉猎,“手办”即收藏性人物模型,不具有任何使用价值,仅作为观赏物品出售,但发售方成功通过精美的制造完善了这一销售链的运营过程,粉丝可以在各大文具店、书店购买到相关角色的盲盒与手办,乐高专卖店设有哈利·波特专区,“霍格沃茨城堡”的乐高积木成为最为热销的乐高产品之一。

二、衍生作品的再创作:同人作品与电影

绝大多数知名影视作品都拥有衍生作品,系列电影尤其如此。对于该类汲取原作主题与设定,并对其内容进行想象与修改的作品,多数版权方都置之不理或任其发展,而《哈利·波特》系列则是首个汲取粉丝衍生作品的意见,后将其发展成正式作品的系列电影。2016年,《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舞台剧与书籍同步在英国出演发行,仅一天时间就售出1.5万本,书的作者并不是J.K.罗琳,但粉丝群体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关注,其需求量甚至能够与原著小说“七部曲”持平。作为同人衍生作品的首次“转正”,社会口碑的预测失败率十分高,却意外取得了成功。这从侧面说明,除作品本身的情节走向具有的宝贵价值外,《哈利·波特》所创建的世界观与设定才是粉丝更加在乎与关注的点。

与其他衍生作品不同,《哈利·波特》系列的官方衍生作品更倾向于对原作的细化与补充。2016年,由原导演和团队拍摄的《哈利·波特》前传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第一部上映,目前第四部已经在筹拍中。据J.K.罗琳所言,该系列电影计划共拍摄5部,以《哈利·波特》书中提及的前一时代的内容为故事的主要背景。除去J.K.罗琳的创作与导演组的尝试外,该作还包含了大量粉丝的想象,粉丝被原作故事吸引,由此对其之外发生的事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进而诱发更多的自由创作。

所谓“衍生粉”,则是幻想原作电影中某几个人物角色在正剧之外所发生的碰撞与交叉,他们的创作潜力巨大又令人惊叹,而J.K.罗琳也乐于与粉丝通过多种不同的角度探讨作品方面的疑问,因而《神奇动物在哪里》的诞生不仅是原制作团队的努力,更是夹杂了来自粉丝的心声。其电影名称的由来原本只是原作中的一本教科书,两位主角即邓布利多与格林德沃是原作中被一带而过的配角人物,但激发了大量粉丝对这两个角色的兴趣,这正是《哈利·波特》系列官方衍生电影的特别之处,注重对粉丝意见的刻画与挖掘,而不是一味利用原作的世界观撰写新剧情[4]。相较其他系列电影,《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制作团队在拓展思维的同时也善于及时收集信息,把握原作的影响力,随时准备进行相关发展的策划。新作品的上映必然再次提升原作在大众中的话题度,这也是相隔20年,该系列电影依然能够活跃在人们视野中的重要原因。

三、世界观构造:不断丰富完整性

(一)电影作品的设定起源

奇幻电影的起源必定来源于该地域广为流传的古老神话。作为英国著名的奇幻作品,J.K.罗琳的编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具有十分完整的体系与渊源。欧洲神话中神明并不占有重要地位,而是倾向于多种族设定。由20世纪欧洲著名作家托尔金首次开创的西方玄幻体系,即狼人、精灵、巫师、矮人等各类具有传奇色彩的生物共同生存在同一大陆上,J.K.罗琳曾熟读托尔金的大部分作品,从她最初的创作中也能明显看出存在托尔金知名小说《魔戒》的痕迹。《哈利·波特》的世界观因此沿用了欧洲神话的设定,本土受众不再需要重新建立新的认知,而是在已有的文化理念和地域传统的基础上对故事进行重构和理解。

(二)原作品的后续发展

除创作背景的启蒙外,J.K.罗琳一直致力于不断提升作品的完整性,《哈利·波特》中的人物十分繁杂,因此她为书中每一个角色谱写了详细的家族史,并注明各个人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从根源上解决了系列电影人物过多而导致观众难以记忆,从而失去观看兴趣的问题。与此同时,作者也以不断推出新作品的形式丰富原作的内容,电影中学生曾经用到的教科书,被从一个书名逐渐拓展成一整套真正的书籍,这是为进一步保证原始作品世界观的完整性。

J.K.罗琳出版了《北美魔法史》,以记载历史的形式描写虚构的小说,增强了受众的沉浸式体验,并使各个作品连贯到底,实现架空世界观的完美闭环。在补充“故事历史”的空隙,J.K.罗琳扩大了这部英国经典小说的范围。原作描写中除了英国外,法国与德国同样拥有“魔法学校”,在后续的创作中,罗琳又陆续披露了关于俄罗斯、美国、中国等国家的“魔法学校”设定,并确切指出了各个国家中的具体城市和富有本国文化内涵的特征。

该想象范围广阔大胆,也为之后的影视创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随着《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它在受众心中的地位也愈加不可撼动。

(三)媒介与受众:双方的“协同进化”

对于《哈利·波特》的主要受众群体青少年而言,通过多层次的连续性消费能够使其更加真实地进入由作品和想象双重构成的自我满足的精神世界,并在这其中实现对同圈层、同年龄段的爱好认同,使青少年的文化意识得以初步形成[5]。

研究表明,人在青少年时期印象最深刻、最喜爱的事物将有极大可能贯穿其一生,这正是系列电影应不断丰富自身世界观的重要原因。快速发展的时代让以往单方面灌输式的传统媒体运作模式被更改,其指导功能的权力出现了转移的痕迹,受众需要更多的产出来满足好奇心,并在不断趋向完整的电影作品中激发自我的反馈意识,双方开始同步走向“灌输—回馈—反灌输”的新形式,该形式也被称为“协同进化”[6],原本处于支配与服从关系的媒介与受众逐渐展现出相互制衡、渗透深入的现状。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能够成为一代经典,则是实现了对该演变关系的良好运用。从原作到现实世界的过程中,给予方与接收方并不是单向不可逆的引导和输送,而是一种立体的、多种类的复杂关系。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将面临解散重组的命运,作为给予方,不排斥受众所掌握的权利逐步大于自己的事实,即将双方关系的主导权先一步让出,转而专注于对受众审美喜好的对口研究。在这种“跷跷板”式的关系中,唯有一方主动后退,才能保证这一整体不被淘汰。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与长久的利益,《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首先看清这一重点,也必将领先于行业。

四、结语

作为最为成功的系列电影之一,《哈利·波特》并未在如今科幻电影盛行的时代落伍,而是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是其他國内外系列电影今后发展的一个示范与借鉴。《哈利·波特》的成功看似归因于原著作者J.K.罗琳惊人的想象力与持续不断的再创作,但故事情节永远不是吸引受众的唯一核心,宏大的成功仍需要更多的创新理念与团队配合。对系列电影未来的发展而言,原作、制片公司、导演团队以及受众都是决定结果的重要因素。

媒体融合时代,将一个主题核心改造升级,渗透至跨维度、多视角的各个专业领域,即可实现与电影本身的反哺。在此过程中,电影不再是承担所有受众压力的载体,其发展的专业领域越广泛,制片公司的风险也会随之大幅减少。事实证明,在不断的拓展中追随媒体时代的热点,利用大量的输出口,加强对电影细节和后续的研究和创造,这正是当下系列电影维持活力与生命力不可或缺的关键,也是未来系列电影拥有持久续航能力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 云露.漫威(Marvel)与美国电影产业的媒介融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2] 姚睿,黄亲青.《唐人街探案3》:系列电影的互媒营销、叙事增值与口碑反思[J].电影新作,2021(2):56-64.

[3] 陆嘉宁.特许权内容消费与沉浸式体验耦合策略:以迪斯尼乐园和环球影城为例[J].当代电影,2021(2):126-132.

[4] 苏成琳.电影IP再衍生:好莱坞商业电影的自我更新:以《神奇动物在哪里》为例[J].戏剧之家,2021(7):129-130.

[5] 陈旭光.中国新主流电影的“空间生产”与文化消费[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4):4-13.

[6] 方甜.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介权力演变趋势[J].媒体时代,2012(1):48-51.

作者简介?任宇飞,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猜你喜欢
世界观哈利波特
赌局的智慧
A Harry Potter exhibition 哈利·波特展
哈利的花毛衣
世界观(二)
赌局(深度好文)
重读《夜读偶记》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小镇“序曲”
波特的儿子
波特的儿子
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