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2022-06-25 02:34罗娟美肖喜兰刘玉兰罗书锋康佳兰泰和县人民院医学装备科江西泰和343700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2年5期
关键词: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药物

罗娟美,肖喜兰,刘玉兰,罗书锋,康佳兰(泰和县人民院医学装备科,江西 泰和 343700)

抗菌药物是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助于抑制病原菌入侵,改善患者病情,提高生活质量[1]。但抗菌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如皮疹、消化道反应等,甚至可诱发过敏性休克、血小板减少、骨髓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泰和县人民医院作为江西省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收治感染性患者众多,每年使用抗菌药物数量巨大,在治疗过程中常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影响治疗进程及效果。因此,分析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及相关因素十分必要。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泰和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及相关因素。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100 例。其中男56 例、女44 例;年龄22~76(49.94±2.25)岁;体重指数22~27(22.79±0.57)kg/m2;抗 菌 药 物 使 用 时 间3~7(4.77±0.53)天;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头孢菌素类22例(头孢唑肟7例、头孢曲松6例、头孢拉定4例、头孢呋辛5例);喹诺酮类17例(左氧氟沙星10例、莫西沙星5 例、环丙沙星2 例);青霉素类34 例(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18例、阿莫西林舒巴坦7例、美洛西林5例、哌拉西林舒巴坦4例);其他类27例(阿奇霉素9例、乳糖酸阿奇霉素3例、甲硝唑6例、奥硝唑2例、克林霉素5 例、多西环素2 例)。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经实验室检查明确为细菌感染,需要进行抗菌治疗;②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③认知功能正常,可配合本研究。(2)排除标准:①合并免疫系统及血液系统疾病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肝、肾功能异常者;④精神功能障碍者;⑤存在药物过敏史者;⑥合并其他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疾病者。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使用抗菌药物前,询问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了解是否存在抗菌药物过敏史,遵医嘱对患者予以抗菌药物治疗,嘱患者治疗期间避免饮酒,清淡饮食,密切观察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一旦发生不良反应,立即告知医师处理。

1.3.2 不良反应判定标准及分组 参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3]评估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皮肤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不良反应,将治疗期间发生任一不良反应患者纳入发生组,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患者纳入未发生组。

1.3.3 基线资料采集分析方法 询问并记录所有患者基线资料,设计基线资料填写表,内容主要包括性别(男,女)、年龄、体重指数、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其他)、给药途径(口服给药,静脉给药)、合并用药(是,否)、用药剂量(标准剂量,超标准剂量)、不良反应病史(有,无)、病种数目。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抗菌药物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检验,多分类变量经Categorical 选项行哑变量转换。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100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有14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0%(14/100)。

2.2 发生组、未发生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发生组性别、年龄、抗菌药物使用种类、给药途径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体重指数、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合并用药、用药剂量、不良反应病史、病种数目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发生组、未发生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3 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将初步经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性别、年龄、抗菌药物使用种类、给药途径作为自变量,并对自变量说明赋值(见表2),将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状况作为因变量(发生赋值为1,未发生赋值为0),经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较大、使用头孢菌素类或喹诺酮类药物、静脉给药是抗菌药物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OR>1,P<0.05)。见表3。

表2 自变量赋值情况

表3 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3 讨论

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占据重要地位,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疾病进展,促进患者疾病痊愈[4]。但由于部分医疗人员对药物的了解程度不高,临床经验相对缺乏,在治疗过程中过度依靠药物效果,从而产生药物滥用现象,导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不断升高,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5]。本研究结果显示,100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有14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0%。提示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因此,积极寻找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十分必要。

本研究经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较大、使用头孢菌素类或喹诺酮类药物、静脉给药是抗菌药物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OR>1,P<0.05)。逐个分析原因:(1)女性:大多数女性患者体重指数较小,心脏、胃肠系统与神经系统的耐受程度较低,尤其是身体瘦弱的女性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标准剂量药物即可导致患者体内血药浓度高于正常值,从而诱发不良反应[6]。同时,女性患者处于妊娠期、月经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时,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导致患者免疫力降低,从而增加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7]。对此,建议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体质量和实际情况控制抗菌药物使用量,并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以降低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2)年龄:有研究结果表明,年龄是导致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其中以60岁以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8]。60 岁以上患者肝肾功能逐渐退化,对药物的吸收与代谢速度减慢,进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残留药物不易被机体完全代谢排出,蓄积于体内,从而诱发不良反应[9]。此外,年龄较大患者常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病情较为复杂,联合用药较为频繁,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可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0]。对此,建议医护人员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抗菌治疗时,应加强对患者的用药监测,并遵循“少量、小剂量”给药原则,以降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达到安全用药的目的。(3)使用头孢菌素类或喹诺酮类药物:头孢菌素是临床常用的广谱抗生素,具有药物种类多、性质稳定、抗菌作用强等多种优点,是目前治疗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此类药物本身不易诱发不良反应,但因其较高的使用频率和较大的使用量常易诱发恶心呕吐、皮疹、肝损伤等多种不良反应,增加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危害患者身体健康[11-12]。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主要与光敏反应有关,喹诺酮类药物及其代谢产物能够与中枢神经递质竞争性结合γ-氨基丁酸受体,抑制γ-氨基丁酸的活性,并可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诱发患者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同时,喹诺酮类药物中的氟原子属于脂溶性物质,能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使患者脑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升高,促使脑神经细胞水肿,进而诱发患者失眠、头痛头晕等不良反应,危害健康[13-14]。(4)静脉给药:静脉给药时,抗菌药物可直接进入人体参与血液循环,且药物浓度、PH 值、渗透压、内毒素、色素、维持药物稳定性的附加剂等均可能诱发患者不良反应;且静脉滴注速度较快时,大量抗菌药物在短时间内进入人体,可增加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5]。对此,建议医护人员应根据药物类别酌情调整静脉滴注速度,并严格监督药液配比,控制药物浓度,并遵循“能够口服不肌内注射、能够肌内注射不静脉给药”的用药原则,达到预防患者发生不良反应、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目的。

综上所述,女性、年龄较大、使用头孢菌素类与喹诺酮类药物、静脉给药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建议临床在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应全面考虑抗菌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尽量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以改善患者身体健康。

猜你喜欢
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药物
喹诺酮类抗菌药应关注哪些特殊的不良反应?
头孢菌素类与多种西药联合使用所致的不良反应的临床影响分析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评价
磷脂酶相关脂蛋白A2在冠心病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时的应用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药学研究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给药前有必要常规皮试吗?
他汀那些事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