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师德”中探寻一个教师的自我成长之路

2022-06-27 18:44马火英
学习与科普 2022年21期
关键词:树德教师成长师德

马火英

摘要:德,在每个教师的心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这不仅是外界对教师职业的一种规范要求,更是植入教师内心的一种自我规范意识,概括说,师德是更需要教师有“德性”。当然每个人对德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在“立德”、“行德”之前首先厘清“德”的概念,明确“德”的目标,帮助教师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朝着有“德”的方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觉察践行,把为人师表,立德树人落实到自身,落实到学生。

关键词:师德;养德;树德;教师成长

一、说德

普世“师德”观:从文化广义的范围来看,教师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我看“师德”:在我看来,作为不同的个体,教师的“师德”应该赋予更多的灵动性和生命力。“德”不该单一被强调某个准则或标准,它是根植于教师内心的对于自身和他人生命的尊重和追求,是一种不断向上、向善的积极状态。

在众多传统文化论著中,对“德”有着各自的解释,四书中的《大学》在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易经》文言传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所以“德”不应该简单被解释为某种评价标准,也不只是一种价值观,应该是一种文化的深度融合状态,单纯以品德或德行来诠释“德”只是“窥一斑而未见全貌”,是不全面的,也是有失内涵的。

《说文解字》中,对“德”的解释则更有一种动态感和灵动性——“德,升也。”这为我们在追求“德”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可依循的行动指南,代表着不断向上的没有止境的提升。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工作,要想给出一瓢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不管是专业能力的提升还是个人的自我成长,提升是教师发展的关键和必要。是“德”的动态流动,是“德”的常态化体现。所以说,衡量教师师德的重要一个面向就是,其在面对专业时的态度是谦卑的,面对工作的状态是有探究的,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生命的状态是不断向上,有追求,讲突破的。这时候的教师是幸福的,而成为他们的学生是有福气的,教书育人,教了学生,育的更是自己。

二、养德

1、俭以养德

那么如何有意识地修一个有德之师,落实到哪些方面践行师德呢?《教师岗位职责》中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做到关心、细心、耐心,不偏爱......”这些职责要求是不是说明只要符合这些条件就是具备了师德?非也!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言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传统文化中的“俭”有节约之美意,勤俭节约历来是被普遍倡导的中华美德,尤其是我们的父辈甚至是祖辈,更是将“俭”的美德发扬传承到了极致。这里提到的“俭”和“师德”有什么关联呢?教师如何在“俭”中体现师德呢?试问,生活中什么东西是最为宝贵的?是散尽千金也换不回的呢?健康?情感?粮食?这些或许是世人心里最重视的,但是从教育的价值和特性来看,我认为时间是最能体现“德”之内涵的。教师在生活工作中珍惜时间、善用时间,教会学生把握时间,规划时间。同样的单位時间里,一个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导是点对面的扩散效应,一句话影响一群人,用自己的一分“德”,影响并培育几十、几百个学生的“德”,这是师德最大的功德!

2、人尽其才

真正的教育不是教师来到学校,站在教台对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是教师处于某种觉知状态下,跟学生一起探究当下的实际生活或生命理想。

如果说珍视和珍惜时间是师德的一个隐性体现,那么让“人尽其才”,则是教师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教育引导,帮助每个学生能够从小树立合适的自我意识,客观了解自身特质,积极发挥自我特长,让每个学生不仅在求学时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即便日后进入社会后也可以发挥自身价值,在各自岗位上乐于尽力、施展才干,摒弃“小安即富”的享乐心态,将自身优势作用并贡献于社会。这是教师“师德”更高远的一种属性。有歌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成美好的人间......”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成为自己,成就自己,怀一颗“德”心成全社会他人。

三、树德

1、追求成长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一书中提到说,作为教师,要有自我觉察的意识,培养自我成长的习惯,秉着尊敬平等的态度,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学习进步。他说,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不可能的。教育创新的提出要求教师不仅有传承,还要有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精神的传承。

创新不是摒弃,而是在已有的基础上,根据当下的实际以及对以后有效把握下的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尝试。创新的教师是勇敢的,敢于试错,敢于面对。创新的教师是有觉知的,善于觉察,乐于觉行。创新的教师是有活力的,善思好学,追求卓越。

新教育的理念赋予教育新的更为深刻的内涵,对教师也提出了更为高明的要求。回顾自己近几年来的工作成长,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状态,适应并符合“新教育”理念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利用工作之余进行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学习并取得职业证书。曾经问过自己,学习考证的动机是什么?为了多一份职业的技能证书还是一项能力的证明?仔细考虑过后,两者都被否定掉。时代变迁,现在的教育环境已大不同于从前。工作中发现不少孩子身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其背后有着一般教育理论难以解释的情况,这就势必引起思考,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准确说孩子的某些异常或反常表现背后一定存在着自身以外的成因。家庭教育,家庭环境,父母情况等等,一个或多个问题下,不能只是“头痛医头”,而需要做出全方面地辩证施策。心理咨询的学习让我在处理和解决孩子“问题”时多了一个视角,转了一个维度,不再简单地去评论孩子,评论家长,而是给予对方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在面对学生的各种表现,可以作出全面有效地判断,不简单以“经验”来评价甚至评判,我觉得这不仅是专业素养的要求,也是一种无形的“师德”表现。

最后引用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中的一段话---世界上最可以变化的是自己,人可以变得很伟大,也可以变得很渺小。只要自己不断努力,永不放弃,就会不断进步和成长。“师德”召唤下,唤醒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将教育的目光不仅看向学生,也更多地看向自我,加强业务能力,注重内在提升。让教育的眼光不仅着重现在,也放眼未来。做一个懂“德”、有“德”、行“德”的人民教师。

成长之路,惟吾“德”馨。

猜你喜欢
树德教师成长师德
树德娃的太空之旅 学习设计
致良知与师德
小小鱼
活着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课堂的点滴,用心呵护
幼儿园教坛新手园本培训的实践研究
拓宽师徒结对思路促进体育教师成长的研究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