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理论视域下专科师范生就业教育模式研究

2022-06-28 23:48谢红彬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3期
关键词:心理资本

谢红彬

摘要:就业为民生之本,专科师范生就业困难问题日益突出且被大众广泛关注,本文旨在通过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构建专科师范生就业教育模式,摆脱传统满贯式理论教育,增强学生就业心理资本,提升专科师范生就业质量和数量,促进社会稳定,对师范类院校的强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资本;专科师范生;就业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3.03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大专院校师范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学历不高与本科生竞争存在自卑心理的情况下,就业更是困难重重,所以在教育過程中更是需要一套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适应专科师范生的就业指导模式培养学生,从而实现促进社会稳定,提升师范类专科院校持续发展的目标。

心理资本基于积极心理学提出的概念,是建立在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基础上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通过投入和深化提升竞争优势,包括对挑战性工作的信心并能付诸努力的行为、对所有成功的经验进行乐观的归因;当目标难以完成时调整方法路径并抱有希望;遇到困难时,有毅力有恒心完成目标,也即信心(confidence)、乐观(optimism)、希望(hope)、韧性(resilieney)。因此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提升专科师范生心理资本,建构一种积极的就业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1专科师范生就业现状和心理资本调查研究

(1)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对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十个专业400名专科师范类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

(2)研究工具:采用弗雷德·卢森斯等著的《心理资本》。在本问卷中有信心、乐观、希望、韧性四个因子,采用六点计分,共24道题,本次调查克伦巴赫α系数为0.91。

(3)研究程序:发放电子问卷,进行网络回收,回收问卷346份,有效问卷320份。对部分学生、毕业生班主任、就业指导教师进行个人访谈。

(4)统计方法:使用SPSS26进行统计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专科类师范生在年终就业率上普遍较高,升学就业率因不同专业升学率并不相同,然而签约就业率较低。年终就业率较高,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主要就业去向是小型企业,专业对口率较低;此外升学就业率是指学生报名“专升本”且考上本科院校的比率,升学率普遍较高,个别升学率较低的专业中有大部分为五年一贯制学生报名“专升本”,但考上本科院校的数量较少。签约就业率较低,在签约就业率中从事的职业大部分在事业单位或国企工作,可见就业质量较为平凡。

由表2可以看出,2020届专科师范生心理资本总分在111—130之间的学生占比仅为23.80%,可见本届专科师范生心理资本较弱。

2专科师范生就业教育现状

2.1开设传统就业课程指导学生就业

通过开设传统就业课程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学生就业综合能力,提前了解当下专科师范生社会就业形势,学生通过这样的课程也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如简历制作、行业分布、面试技巧等。以学生的认知水平解决可能出现的未知状况,督促自身全方面地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演讲能力、任务分配能力,职场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方面得到晋升。经调查,有大部分学生认为选择此类课程只是为了赚取学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掌握起来晦涩难懂且操作性不强。

2.2就业指导机构突击性指导就业

大学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大部分是为了参加各种各样的创业大赛,教授知识更多倾向于获奖经验,过分重视积累财富的极端重要性,不太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理解的偏差,直接导致管理就业部门懈怠懒散,授课教师教授内容浅显,学生学的懵懵懂懂,对学生的就业创业起到很大的负面作用。甚至有部分学生反馈像是“一节没有下水的游泳课”一样,没有实践只有理论且理论性的知识容易遗忘,教授的老师本人就不是“游泳健将”,指导会有偏颇和无力感。

2.3宣传力度逐渐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

近年来,教育部指导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打造了“24365校园照片服务,百日招聘行动”网站,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无数就业机会与平台。各师范院校通过微信、微博、小程序、就业网站进行大量宣传,就业指导教师通过媒体平台不断发放自己看到的招聘信息,大量信息提供给自己指导的就业学生,实事情况并不如意。学生点开招聘的几率极低,甚至有学生从来不看类似信息,点开后参加招聘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待提高。

3基于心理资本理论下的专科师范生就业教育模式

基于心理资本理论下的专科师范生就业教育模式分为四个阶段:以强化就业认知为培养目标的理念渗透阶段;以提升就业意识为培养目标的内涵培育;以增强就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实践检验;以锤炼就业意志为培养目标的自我强化。教育内容上可以通过职业规划课程内容与心理资本干预内容相结合,共同打造专科师范生就业教育模式。

3.1理念渗透阶段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第一,指导学生对自己做全方位的分析,对自己有一定认知,包括自我觉察和自我评判。自我觉察是指对自身的感知、思维和动向等方面的考查;自我评判是指对自身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的判断与评价。自我认知主要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全面的觉察和认知。第二,职业分析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特征、自身优势、社会发展方向多个维度综合确定职业发展的一种方,包括职业环境分析、职业态度分析和职业素养分析三个部分。第三,行动计划的制定需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可实施性计划制定。第四,形象设计教育也需要跟上时代的变化,指导学生职场员工的着装礼仪和外在形象。

3.2内涵培育阶段

第一,行业研究。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对自己选择的行业发展趋势和发展阶段进行深入研究,了解行业基本概念和相关信息,让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有基础性认识;其次对行业进行区域分析,根据相应的政策法规寻找自己想要从业的发展阶段和热点方向;再次,指引学生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重点企业和基本模式;最后,帮助学生寻求与自己理想匹配的求职单位,全面了解单位的优劣。同时对重点人群进行“一对一”帮扶,帮助有意愿就业的学生尽快实现就业愿望。第二,求职路径分析。根据求职意向的不同提供個性化就业指导,谨防路径依赖,避免选择了某一路径产生“惯性”,使学生职业发展优势发挥到最大。积极分析其他就业路径,如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考、“特岗计划”“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征兵,科研助理等。第三,求职渠道分析。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已经不再局限于实地招聘或纸质招聘,教师应引领学生在人力资源市场网站、教育部认定的网站、政府门户公开网站、小程序、招聘会等多种渠道进行求职,也可以根据当前自身人脉介绍等方式进行求职,举办创业就业公开课,打造创客课程名师团队的方式,积极拓宽求职渠道。第四,“专升本”教育,对于有意进行继续深造的学生及时提供相应的考试辅导,夯实基础知识。

3.3实践检验阶段

第一,关注求职信息。指导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得到与自己相关的求职信息,对照自己是否满足相关职位要求,保证前进方向的正确性。第二,教师资格证的考取。师范生的大部分就业取向多趋于教师,所以教师资格证的考取是最基本的条件,指导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是一项较为重要的任务。第三,简历制作。在公司的招聘系统中,不仅仅是考察专业水平,还要考察一个人的价值观、性格、团队协作能力、领导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多项素质。在没有面试之前,通过简历了解求职者,一份好的简历是求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四,面试指导。学生在经过笔试的筛选,面试时候,考查学生技能相对较多,指导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求职意向进行专业指导。第五,法律法规类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对于常见法律法规,如《民法典》《劳动法》《合同法》,指导学生学会读懂常见公司内部规章制度,学会审阅劳动合同及协议等,避免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人身财产的损失。

从心理资本干预的角度看,在此阶段,学生可能会面临求职失败等情况,避免学生产生倦怠情绪,提升心理资本中的希望因子。首先,教会学生进行情绪管理,情绪来源于个体内心的真正需要,是个体了解自我、发掘潜能、铸就健康的起点。其次,引导学生学会压力管理。当压力过大时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生理症状,不利于目标的实现,对压力的管理也就势在必行,压力的管理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最后,挫折应对管理。一个人一段时间内承受的挫折感的最高限度即为挫折适应极限,一般情况下,挫折心理与挫折承受力成反比,即挫折承受能力越弱,越容易感受到挫折。学生承受挫折能力不同,针对不同学生的挫折适应极限及时予以相关指导。

3.4锤炼就业意志

第一,自我职业评估。经过实践检验阶段的考验,通过对职业的了解,学生需要对自己进行一系列的客观评估、心理测试以及性格分析,评估自己是否在此职业上是否顺利。第二,道德规范教育。带领学生了解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引导学生遵守职业道德,在一定程度上稳固职业意志。第三,维权服务。应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当自身权益受到损伤时,如何准确利用法律进行维护权利。第四,政策解读。每年的就业形势各不相同,在不同形势下,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文件也不尽相同,引导学生尝试解读与自己职业相关的政策文件,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部署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24).

[2]袁园.创业心理资本、社会支持及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3]吴利红,刘君雨.人际型心理资本文献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9,(21).

基金项目:本文系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QNXM-202010)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心理资本
大学生智能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测量
在职支教经历教师之专家引领、心理资本、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知识型员工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
素质拓展与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创业型大学青年教师心理资本问题探析
校长领导行为对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分析
高校辅导员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析
企业员工工作热情、组织承诺、心理资本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心理资本的前因、结果与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