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本位取向的班级区域游戏实践
——以小班美术区域游戏“噼里啪啦—砰”为例

2022-06-28 07:02江苏南京市玄武门幼儿园
幼儿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麻绳双面胶鞭炮

江苏南京市玄武门幼儿园 沈 宇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师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区域游戏是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游戏伙伴,主动进行交往、互动与探索的一种重要的游戏形式。在我班美术区域游戏“噼里啪啦—砰”中,教师基于儿童视角,积极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和深入,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基于幼儿的游戏兴趣,关注班级区域游戏的发生

第一,关注偶发事件中幼儿产生的游戏兴趣。在一个偶发事件中,幼儿可能表现出的只是某一个小小的兴趣点,但只要教师在适当的时机提供相应的支持,区域游戏可能就此萌芽。美术区域游戏“噼里啪啦—砰”就源于一个偶发事件。一天,幼儿兴奋地谈论起过年期间放鞭炮的趣事,他们对放鞭炮有着特殊的情感。教师觉察到这一幼儿感兴趣的偶发事件,及时给予了幼儿尽情讨论、欣赏鞭炮的机会。这时,嘟嘟提出:“老师,我想做鞭炮!”教师及时追问:“用什么做?怎么做呢?”“用彩色的纸做,卷一卷就可以了!”于是,教师在美术区提供了彩纸,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与探索。同时,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深入探究的兴趣,教师购置了一些做工精美的电子鞭炮投放在区角,供幼儿欣赏、感知鞭炮的形状、颜色及排列方式。其实,教师最初并未有让幼儿在美术区做鞭炮的设想,在有关“过年”的谈话这一偶发事件中,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了幼儿感兴趣的内容——鞭炮,这才有了后续幼儿和鞭炮之间的精彩故事。

第二,关注幼儿面对新经验的自由探索与感知。当幼儿面对未知的新经验时,自主、自愿的尝试与探索是极具价值的,教师应当支持、肯定这种行为。当嘟嘟提出想用彩纸卷小炮筒时,第一个问题出现了:“卷”的技能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帮助幼儿学习“卷”的技能呢?教师决定放手让幼儿试一试。嘟嘟第一个来到美术区,她先仔细观察了小炮筒的外形特征,然后试图将长方形彩纸卷成圆柱体的样子。“哇,成功啦!”嘟嘟高兴地喊道。可是当她一松手,卷成圆柱体的彩纸立马就松开了。“看来要把两边粘牢呢!”于是,她拿起了胶棒,在彩纸的两端涂上固体胶,然后将两边卷起来,哎呀,小炮筒被手压扁了。接着,嘟嘟又开始了新的尝试,最终发现卷的时候需要将纸的一端压在另一端上,这样做出来的小炮筒才是圆柱体的样子。就这样,一个小炮筒就完成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进行自主探索与尝试。在个别幼儿成功完成“卷”的动作后,其他幼儿通过向同伴学习、自主探索等方式也开始卷起了小炮筒。于是,一场精彩的美术区域游戏便开始了。

二、以幼儿经验生发为导向,促进班级区域游戏的发展

1.立足幼儿已有经验,巧用提问衍生新挑战

班级区域游戏能否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立足幼儿的已有经验,并利用幼儿的已有经验帮助幼儿建构新经验。幼儿热衷于“卷炮筒”的游戏,并在游戏中获得了“卷”的相关经验与技能。在一次游戏结束环节,小熊不小心把装着小炮筒的美工盒打翻了,小炮筒撒了一地。见状,教师立即提出了新的问题:“小炮筒容易掉下来怎么办?”幼儿想了想,说:“要是能像电视上那样把小炮筒串起来就好了!”这对幼儿的游戏又提出了新挑战——串炮筒。可是怎么串呢?幼儿开始犯难。于是,教师引导幼儿回忆在生活中串过哪些东西。甜心说:“我用绳子串过木珠!”涵涵说:“我用皮筋串过手链!”君君说:“我看过奶奶用线穿过针孔,我们也可以用线串来试一试!”教师肯定了幼儿的想法,并在美术区投放了线、麻绳等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自主解决问题。就这样,幼儿不断地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获得新经验,班级美术区的“卷炮筒”游戏也自然衍生至“串炮筒”游戏,幼儿开始在美术区探索如何利用已有材料将一个个小炮筒串起来。

2.把握关键问题,助推幼儿持续探究

有了线、麻绳等材料后,幼儿开始探究如何串炮筒。依依选择的是麻绳,只见她将麻绳从小炮筒中间的空心部分穿过去,结果刚用手一提,小炮筒就全都掉了下来。依依又重新串了一遍,这次她将串好小炮筒的麻绳两端都捏在手里,形成一串圆形的鞭炮,可是不太像,依依有点泄气,她苦恼地向教师倾诉:“老师,怎么才能让小炮筒们不掉下来呢?”在游戏分享环节,教师请全班幼儿一起来帮依依想办法。九九说:“用胶棒将小炮筒粘在麻绳上,这样就不会掉下来啦!”这似乎是一个好办法。幼儿在经历了“串空心的炮筒—失败—将炮筒串成圆形的鞭炮—失败—将炮筒粘贴在麻绳上—成功”的过程后,最终决定使用胶棒固定的方法让小炮筒不掉下来。于是,“串炮筒”的游戏自然变成了“粘贴炮筒”的游戏,幼儿游戏的热情不断高涨。

3.鼓励同伴相互学习,共同探索习得新经验

适宜的同伴学习有利于促进班级区域游戏的深入开展。幼儿通过交流、互动,吸取同伴失败的经验,学习同伴成功的方法与技巧,同时提出自己在游戏中的困惑,不断梳理游戏经验,从而促进游戏深入开展。依依开始使用胶棒粘贴小炮筒了,可是由于麻绳的特殊性,粘贴效果不尽如人意,小炮筒们还是会七零八落地掉下来,这可怎么办呢?这时,可萌灵机一动,对教师说:“老师,我需要一卷双面胶!”教师好奇地问:“你使用过双面胶吗?”可萌自信地说:“我在家里用双面胶做过手工!”于是,教师在美术区投放了双面胶。只见可萌小心地撕下一小段双面胶粘贴在麻绳上,并将双面胶上面的一层纸撕掉,将小炮筒粘贴上去,就这样,小炮筒被牢牢地粘在了麻绳上!有了可萌的成功示范,其他幼儿也纷纷开始学习使用双面胶。很快,一串串小鞭炮做成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积极关注个别有创意的幼儿,以典型案例为抓手,激发其他幼儿的探究欲望,利用同伴学习推动游戏的发展。渐渐地,幼儿又开始尝试使用其他材料串炮筒,甚至出现了左右对称的粘贴方法,教师还利用游戏分享环节,请幼儿分享自己的新方法。这个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小班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能力,还有利于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4.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小组合作获得新体验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当班级其他幼儿在美术区热热闹闹地进行“卷炮筒”“串炮筒”的游戏时,出现了这样的声音:“老师,我的小炮筒每次都会被压扁,我不会卷。”“老师,这个双面胶我都拉了这么长了,还是撕不下来。”对于这些想参与活动但有一定困难的幼儿来说,保护他们参与游戏的兴趣十分重要。一方面,教师鼓励他们遇到困难要坚持不懈,找出问题原因并积极解决;另一方面,教师在美术区投放了“烟花筒”和绉纸,并告诉幼儿过年的时候不仅可以放鞭炮,还可以放烟花呢!幼儿在做“烟花”的过程中,四人为一小组,用拧、串等方法做出了“烟花”,高兴极了。有幼儿说道:“老师,你看!我的烟花是五颜六色的!”就这样,每个幼儿都开心地参与到游戏中,获得了新的游戏体验。

三、班级区域游戏的实践经验

从班级美术区域游戏“噼里啪啦—砰”萌芽、发展、深入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游戏的内容是幼儿选择的,游戏的走向是依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发展的,教师对幼儿的支持在于提供适宜的材料、及时追问以及给予充分的信任。

1.转变教育观念

在儿童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当放慢脚步观察当前发生的事情,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自主开展活动。从表面上看,等待不像在采取行动,而其实这正是在为幼儿开展深层次活动提供支持。教师应当仔细观察日常活动中的偶发事件,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不要急着去引导幼儿。班级区域游戏的开展应当基于儿童本位,立足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及时提供材料、场地等支持,相信幼儿,给予幼儿自主探究的时间与机会。当幼儿卷炮筒遇到困难时,教师按捺住了想要开展集体教学活动的想法,转而鼓励幼儿自主尝试;当幼儿遇到不会串炮筒的问题时,教师启发幼儿迁移已有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将教育理念落实到教育行为中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师长期的实践与探索、反复的思考与总结,如此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偶发事件中把握教育契机,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2.抓住契机及时追问

在班级区域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追问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的新问题,启发幼儿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推动游戏的发展。例如,当幼儿利用美术区的线、麻绳等材料制作出一串小鞭炮时,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鞭炮这么短,会不会放一会儿就没有了呢?能不能将鞭炮串得再长一点呢?”幼儿在教师的启发下,开始探索如何将鞭炮串得更长。选择使用长纸条串炮筒的幼儿又找来一根长纸条,将两根长纸条粘贴在一起,继续串炮筒;选择使用毛根串炮筒的幼儿将两根毛根拧在一起,也可以串更长的鞭炮了;选择使用麻绳的幼儿迁移了女孩子扎辫子的经验,用皮筋将两根麻绳捆在一起,麻绳变长了,串的鞭炮也变长了。多样的方法体现了幼儿多样的思维与自主探究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坚持不懈、勇于探究的学习品质也在潜移默化地形成、发展。

3.巧用游戏情境

真实情境下的游戏往往能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小班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期,针对幼儿爱模仿的年龄特点,教师提前购置了一长串做工精致的电子鞭炮,请幼儿带着自己制作的手工鞭炮一起出去“放鞭炮”。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在班级里进行了有关“放鞭炮”的安全教育活动,如“鞭炮可以在什么地方放呢”“放鞭炮的时候我们怎么保护自己”,等等。一切准备就绪后,教师带领幼儿将亲手制作的手工小鞭炮带到操场上放好,然后回到走廊上捂住耳朵,接着教师摁动电子鞭炮的遥控器,“噼里啪啦—砰”,听到鞭炮声,幼儿高兴极了!不少幼儿说:“老师,我还要放鞭炮!我还想继续做鞭炮!”这时,教师提议道:“你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再多做几串鞭炮,下次我们再来放鞭炮。”有了“放鞭炮”这一真实游戏情境的刺激,幼儿对做手工鞭炮的兴趣更加浓厚了,个别对做鞭炮兴趣不浓的幼儿也被这个游戏吸引,纷纷加入到制作鞭炮的游戏中来。

4.加强各领域间游戏的整合与发展

儿童本位取向的班级区域游戏可能是侧重于某一领域的,幼儿的兴趣往往也更多地集中在该领域。但幼儿的发展具有整体性,教师应当以班级区域游戏内容为媒介,加强各领域间游戏的整合与发展,推动班级区域游戏的持续深入发展。“噼里啪啦—砰”游戏虽然更侧重于美术区域,但教师也将幼儿制作好的小炮筒投放在健康区,帮助幼儿开展安全类的游戏,还在语言区投放了《新年快乐》《年》等与鞭炮相关的图画书。这些丰富多样的有关鞭炮的区域游戏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鞭炮的探究兴趣,从而将班级区域游戏向纵深推进。同时,教师还利用安全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充分的正向引导。在“户外放鞭炮”活动结束后,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在班级播放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动画视频,教育幼儿不要随意燃放烟花爆竹,这样不仅会污染环境,还容易引发火灾,可以建议爸爸妈妈购买电子鞭炮。幼儿听完,开心地说:“我们自己也会做小鞭炮呢!”

猜你喜欢
麻绳双面胶鞭炮
漂亮的“小草帽”
熏衣草
A Useful Calendar实用的日历
一根麻绳 ,打造逆天美物
小鞭炮
制作纸鞭炮
小鞭炮
红鞭炮
木马,摇啊摇
“吃亏”赢得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