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课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探索

2022-06-30 02:13杨华
民族文汇 2022年36期
关键词:课堂创新应用探索信息技术

杨华

摘 要:新时代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特别是后疫情时代,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智慧教学、高效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成为“新常態”。密切跟随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发展趋势,从新时代下人才培养目标的视角,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多样化的改革实践探索,创新“智慧课堂、翻转课堂、情景课堂、联想课堂”等教学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使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法重置和信息素养提升,实现教学理念人文化、培养方案个性化、资源推送智能化、教学活动情景化、互动交流便捷化、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学效果可视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创新  应用探索

新时代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各地学校利用智慧教学系统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将成为“新常态”,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后疫情时代,大规模在线教学,不仅有效抵御了疫情给教育系统带来的冲击,还给教育变革带来了新契机,搭建了新起点,并客观加速了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创新的进程。如何推进数据驱动下的智慧课堂精准教学,让信息技术课堂“活”起来,切实提升小学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让谈“网”色变向滤“网”护航转变?笔者以为,需要聚焦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实困境,在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创新教学形式、优化教学内容、打造特色教学课堂、完善综合测评体系等方面进行思考构建,推动实现新课标提出的“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一目标。

一、聚焦关键环节打造智慧课堂

(一)改革助力推动课堂“师生”关系重置。

明确师生角色新定位。顺应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要求,聚焦课前策略创新、课堂教学革新、课后学习设计等关键环节,系统梳理出智慧课堂的切入口和着力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注重师生之间的心灵和情感沟通,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依托网络教学等方式实现学习课堂延伸,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者、知识的“容器”向主动参与者、快乐的“舞者”转变。

强化文本应用新认识。在以知识教学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中,“跳出文本看文本、跳出课堂看课堂”,注重教学信息的融通性、交互性、再现性,明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强化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共享和技术支撑,依靠“数据”和“事实”,创新构建“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超文本知识体系,推动从“简单装备”向“全面应用”转变。

注重立体链接新实践。以课堂探究为前奏,以课外探究为后续,开展跨时空、全方位、多角度的延伸活动,课前根据教学主题开展前置性“信息收集分享”,课中根据学生实际开展针对性“问题研究探讨”,课后根据深化提升需要开展后置性“作业指导评价”,推动信息技术教学触角从“学科知识”向“立体链接”延伸。

(二)创新着力深化课堂“教学”诱思探究。

创新问题导向式学习模式。教师针对教学具体内容和技能预先安排有关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征和能力水平,密切联系学生实际选择问题、创设情境,以真实的视角触碰学生内心,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亲历信息获取、加工、交流讨论等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问答对话式学习模式。围绕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趣味性、挑战性、创新性、实用性,以讨论的形式探究解决方向,倡导透过小组对话、师生对话等方式进行分析探讨,互相表达各自的观点,借助团队力量和集体智慧主动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促进学习者内在认知结构改变。

创新问思拓展式学习模式。注重把课堂存疑问题和课后实践探索有机结合,结合各学习小组成员实际,针对性设置课后研讨课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究,将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在组内分享,验证知识、观点是否正确,并在讨论中形成共同的解决方案。如,针对《网络文明小公民》主题,引导学生广泛征求老师、家长意见建议,围绕解答“沉迷网络对学习的影响”“如何健康的上网”等问题提出个性方案,促成对网络文明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更广泛的共识。

(三)平台聚力强化课堂“内外”资源整合利用。

搭建跨行业资源集成共享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推手,整合教育、卫健、司法、公安、工青妇组织等部门资源力量,吸纳社会结构和学生家长广泛参与,组建信息技术教学联盟,探索构建跨行业、跨校际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设立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库,组建跨校学生课题研究小组,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实现联盟学校校校有节点、班班有群组、人人有空间。

搭建跨校际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积极搭建“网上授课、在线直播、联合开发”校际合作平台,依托网络平台设备实现课程在线直播、选修点播、课业辅导等功能,推行教师在网上授课、辅导、备课,学生可跨校在线选课、学习交流、获得互认学分,建立在线直播交流系统和远程互动课堂,联合开发“创造发明、动画实验”等校本特色课程和跨领域、跨学科、跨学段的精品课程,为学生提供全新的课程和教学模式,为创新人才培养进行新实践开辟新途径。

搭建跨学科渗透融合平台。探索建立多学科多课程资源整合融合平台,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运用到其他学科教学中,把信息技术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多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课程目标的针对性、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把信息技术作为其他学科知识的呈现工具、师生交流工具和教学评价工具,增强了课程之间的沟通和整合,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渗透和结合,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实践能力。

二、聚焦过程重构打造翻转课堂

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汗曾这样解释翻转课堂:“它似乎并不像我站在讲台上为你讲课,它让人感到贴心,就像我们同坐在一张桌子面前,一起学习,并把内容写在一张纸上。”积极探索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例研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重构,是推动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和深化实践。

(一)“外显内化”推进学习流程更新。打造高效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倡导“信息传递”由学生在课前完成,“吸收内化”在课堂上完成,教师提供线上线下辅导。如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教学中,课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互动,广泛收集了解“汉字谐音特点、字谜种类及猜谜方法”等学习资料;课程中按照“全员化参与、针对性设问、互动式解疑”的教学思路,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设计“童心战疫顺口溜、汉字谜宫、猜谜擂台、谐音趣事、谜底解析”等教学环节,通过教师引导指导、学生交流探讨促进知识的吸收内化;课后针对不同学生情况,分类设计课堂知识复习巩固、实践提升能力、获取实证性资料等学习延伸活动,依托“校讯通、师生群”等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在评价中给予学生鼓励激励,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

(二)“相融互促”推进教学方式革新。 坚持以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资源整合利用为重点,将信息技术贯穿应用于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评价反馈、教学反思等各环节,主张在班内建立跨小组、跨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分年级组建“音画学文、数字说理、动漫学画、抖音听歌”等类别教学资源信息库,校内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完善远程互动教学、协作教学研究、虚拟实验研究、网络课堂质效评估等信息化教育平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推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深度融合。

(三)“并行并推”推进变学习成果出新。积极探索“多元化实践、多学科融合”校本翻转课堂新教学模式,试点探索“教室分散自习课+学术厅集中展示课+室外实验探索课+网络拓展课”的教学模式,开展“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品德与社会、音体美”等学科“翻转课堂”实验,会同教体、卫健、文旅、团委、应急、司法、公安等部门,联合研发信息技术教学校本特色教材,依托融媒体平台、科研站所、数字化监控中心、智能车间等建立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实训基地,通过“现场观摩、网上下任务单、视频连线指导、线上提交作业”等方式开展对照实验研究,制定完善课题项目申报、创新实践大赛、微课视频课件制作等激励办法,丰富互助学习、自主探究形式,变学生的“埋头苦学”为“舒心乐学”,真正让信息技术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三、聚焦思维聚性打造情景课堂

清代教育学家王筠曾说:“读书虽不如嬉戏,然书中有趣,亦相从矣。”动机和兴趣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创设课堂情境,让聚性思维照亮课堂,推动信息技术教学寓教于乐、寓情于景,潜移默化中实现“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价值成果”同步提升。

(一)创设问题情境推动目标同化、过程呼应。注重以信息技术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情境内容进行分析比较、思考验证,完成“目标同化”和“过程呼应”,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和方法体系。如,我在教学“信息的甄别”时,通过电子白板罗列“红色有毒信息、黄色有害信息、绿色健康信息”等问题选项,让学生分组进行抢答,甄别“正确打勾、错误打叉”,根据竞答情况评选“护网先锋队、绿网小卫生”。此后因势利导、展示课题,以“遂宁射洪县胡安戈网络成瘾弑杀父母”案例为警醒,将学生带入课题情境,培养辩异能力,唤起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火花。

(二)创设现场情境激起心灵共振、情感共鸣。新课标强调,“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场景,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在活动中掌握知识的要点、化解知识难点。如,在教学“录制与播放声音”过程中,我们模拟“快乐男声、快乐女声”海选和“中国诗词大会”诵读现场,邀请学生代表担任评委,先由教师现场演示音频录制与播放流程,再请“学生录音师”分别操作实践,切实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三)创设激励情境培养竞进思维、争先意识。利用信息技术具有运载信息量大、反应速度快、综合表现力强和容易控制的特点,结合小学生“跃跃欲试、不甘人后、奋勇争先”的竞赛心理,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在教学中创设一些激励情境,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学习毅力。如,在教学“制作艺术字和特大号字”中,设计“接力闯关守擂”游戏,首先在小组内逐人接力进行制作,率先完成的小组选派两位同学作为正副擂主,其他同学对“一对一”发起挑战(符合要求且用时最短者获胜),对于获胜者分别发放校园周边书屋优惠券或代金券,激励学生在主动参与挑战、应对激烈竞争中渐渐养成不服输、勇争先的好习惯。

四、聚焦延伸拓展打造联想课堂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教学外部活动转化为学生内部思维,需要我们进一步扩充教学内容、灵活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活动,把信息技术课上得有声有色、多姿多彩。

(一)紧扣目标推动认知实践和联想扩散紧密结合。信息技术教学要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氛围热烈,在教会学生上网搜索信息、制作各种作品、熟练使用各种应用软件的基础上,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内在感情,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把认知实践活动和联想扩散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大面积、大容量、高速度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如,在“建立超链接”中,结合学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借助网络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主要人物的性格及事件产生的根源等,通过“画面插入、视频切入、文字融入”等方式,发散联想尽情畅想,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

(二)紧贴实际扩大学生想象空间和联想空间。注重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各门学科及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渗透、融合,创新演示式导入等方式,把课件演示或人的表演导入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培养思维的良好品质。如,讲授《制作基本动画》时,向让学生欣赏“小猪佩奇”“爱冒险的朵拉”“疯狂原始人”等英文动画片段,通过一个个精彩的局部情景,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思维,由简入繁、化繁为简,从设计制作简单的动漫入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紧盯应用培养提升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知识源于生活,创造起于实践。要注重创设与学生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依托多媒体技术模拟功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虚拟应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体验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将知识运用于生活、转换为良好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教学“Word中美化页面”时,安排“制作母亲节父亲节贺卡”的任务,让学生在文字、图片、颜色、字体、排版等方面自由发挥,制作完成后打印展示,相互评价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并且在节日来临前送给父母。通过学习实践和知识应用,学生学会多方面、多角度理解问题,增强了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育人有道,教學有方;教无定法,学无止境。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需要紧跟信息时代前进步伐、紧盯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任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时俱进、深根细作,积极开展后疫情时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找准课堂的切入点谋“同”,借鉴智慧课堂经验谋“变”,加强区域的融合性谋“合”,提高课堂灵活度谋“新”,带燃课堂的节奏感谋“效”,谋定而后动,知微而笃行,创新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探究,以数字化变革助力打通信息技术教育最后一公里,共同谱写信息技术教育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李永,轻松掌握翻转课堂专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6):141-150。

[2]袁泽姬,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M],2019(4):165-182。

[3]高钧,数据驱动下的智慧课堂精准教学[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2):48-72。

猜你喜欢
课堂创新应用探索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文秘专业“小班化”教学模式初探
道路桥梁施工中钢纤维混凝土技术应用探索
生本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创新教学探析
移动互联网与农村语文课堂教学的对接应用探索
微课在高职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Midas数值模拟在《建筑结构》课程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