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术式治疗脑出血的安全性及其对神经功能、炎性反应的影响*

2022-06-30 06:57张立阳胡永珍余同英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开颅性反应血肿

张立阳 胡永珍 余同英

脑出血作为一种起病急、发展迅速、致残率及致死率高的常见脑血管疾病,病因多以高血压合并动脉瘤、动脉硬化、血管畸形相关[1]。目前临床针对脑出血无手术禁忌证者,多建议以手术方式予以血肿清除,以此纠正疾病,提升预后及生活质量。脑出血患者由于脑部受到血肿组织压迫,易导致机体产生炎性反应,造成神经功能损伤及继发性脑水肿,加之手术过程中,创伤性刺激使机体释放大量炎症因子等,进一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2]。因此,脑出血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关键。鉴于此,本研究主要讨论了不同术式治疗脑出血的安全性及其对神经缺损、炎性反应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惠州医院收治的92例脑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影像学确诊为脑出血;病程<24 h;符合文献 [3]《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针对脑出血诊断标准;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功能障碍;认知及精神障碍;免疫功能及凝血功能障碍;创伤性脑出血。根据治疗差异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男女分别为26、20例;年龄 45~72岁,平均(63.66±2.01)岁;病程 2~8 h,平均(5.21±0.78)h;血肿量:15~26 ml,平均(19.32±2.14)ml;出血部位:脑叶、丘脑、小脑、壳核分别为6、14、2、24例。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2、24例;年龄47~75岁,平均(64.15±2.15)岁;病程 2~7 h,平均(5.19±0.81)h;血肿量:15~25 ml,平均(19.62±2.28)ml; 出血部位:脑叶、丘脑、小脑、壳核分别为7、15、2、22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术前均予以脱水、降颅压、血糖、血压控制等相关干预,予以全麻。

对照组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首先标记血肿位置,并沿标记位置逐级切开头皮、颞肌,颅骨打开后形成颅骨减压窗,切开硬脑膜,随后予以血肿穿刺定位,切开脑皮层逐步向深部清除血肿,血肿清除后,观察是否发生活动性出血,若未发生,实施常规引流、监测颅压,逐层缝合,术毕。

观察组实施微创颅内抽吸术治疗,首先通过影像学检测确定出血部位、大小,以此作为指导,采用颅锥予以近血肿头皮垂直穿刺,穿刺深度为硬膜下2.1 cm处,穿刺过程中,需避免头皮重要功能区、硬膜动脉、静脉窦功能区、重要静脉等部位;利用穿刺针穿刺颅脑血肿,并将5 ml注射器于针芯取出后接入,并于其侧接入引流管,实施颅内血肿抽吸,每6小时于血肿腔内注射尿激酶与生理盐水混合液。两组术后3 d均予以开放性引流,此过程中,密切关注引流物状态及血肿物状态。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炎性反应:分别于两组术前、术后采集两组空腹静脉血 5 ml,并以 3 000 r/min 速率实施 15 min快速离心处理,并针对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予以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盒厂家:浙江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检验,C反应蛋白(CRP)予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检测过程严格根据试剂盒步骤进行。(2)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周评估两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神经缺损情况主要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予以评估,总分为42分,正常为0~1分,轻度损伤2~4分,中度损伤为5~15分,中-重度损伤16~20分,重度损伤为21~42分;神经功能与分值呈反比。日常生活能力主要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表(ADL)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0~20分为极严重功能障碍;21~40分为严重功能障碍;41~60分为中度功能障碍;>60分为轻度功能障碍,生活基本可自理;生活能力与分值呈正比[4]。(3)安全性: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包括颅内感染、肺部感染。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包,符合正态性的计量资料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炎性反应比较

术前,两组CRP、TNF-α、IL-6、IL-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RP、TNF-α、IL-6、IL-8水平均提高,观察组CRP、TNF-α、IL-6、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表1 两组炎性反应比较(±s)

表1 两组炎性反应比较(±s)

*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

组别 TNF-α(ng/L)CRP(mg/L)IL-6(pg/ml)IL-8(pg/ml)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观察组(n=46) 35.65±5.23 50.23±7.52* 11.36±1.01 16.25±2.01* 16.52±1.32 52.32±2.66* 82.31±8.78 154.26±20.11*对照组(n=46) 35.47±5.36 66.96±7.89* 11.63±1.11 25.26±2.32* 17.01±1.62 78.65±2.69* 80.01±8.99 187.01±21.01*t值 0.163 10.410 1.220 19.908 1.590 47.205 1.241 7.645 P值 0.871 0.000 0.226 0.000 0.115 0.000 0.218 0.000

2.2 两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术前,两组NIHSS、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ADL评分均升高,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s)]

表2 两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s)]

*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

组别 NIHSS评分ADL评分术前 术后2周 术前 术后2周观察组(n=46) 23.52±3.21 13.23±2.01* 41.02±5.62 86.25±6.21*对照组(n=46) 24.01±3.26 18.13±2.15* 39.89±6.25 75.31±6.12*t值 0.726 11.292 0.912 8.510 P值 0.470 0.000 0.364 0.000

2.3 两组安全性比较

观察组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分别为0、1例,对照组分别为3、5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434,P=0.035)。

3 讨论

开颅血肿清除术在脑出血的治疗过程中,应用效果显著,但由于其创伤大、恢复慢、并发症风险大,因此应用价值受限。微创颅内抽吸术治疗过程中,在予以血肿清除过程中,降低颅内压,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脑水肿及并发症发生风险性,同时具有术时短、创伤小、易恢复、出血量少的特点,于脑出血治疗过程中应用逐渐广泛。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观察组CRP、TNF-α、IL-6、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与袁淼等[5]相关研究结果类似。说明脑出血手术治疗过程中均会对机体产生创伤刺激,诱发炎症因子水平的异常升高,但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微创颅内抽吸术对机体刺激性更弱,可降低机体炎症因子水平的异常升高[6]。分析原因在于,手术是临床常见的创伤性治疗形式,治疗过程中,机械性刺激会诱发机体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导致机体炎症因子水平的异常升高,而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微创颅内抽吸术治疗过程中,对脑组织损伤小,破坏性低,因此,可最大程度缓解患者因机械性刺激产生的异常炎性反应[7-8]。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2周,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脑出血治疗中,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微创颅内抽吸术提升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效果佳。分析原因在于,微创颅内抽吸治疗过程中,仅通过头皮穿刺方式予以血肿清除,对机体的应激性刺激小,有效降低对脑组织的创伤性影响,在解除毒副作用及血肿压迫的基础上,可进一步稳定炎症因子水平所致的连锁反应,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升日常生活能力[9-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脑出血治疗中,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微创颅内抽吸术安全性更高[11]。分析原因在于,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微创颅内抽吸术更具微创性,治疗过程中,仅需穿刺针穿刺抽吸清除血肿,清除效果良好,且脑组织损伤及感染风险性较低,促进康复,提升安全性及预后[12]。

综上所述,脑出血患者予以微创颅内抽吸术治疗可进一步降低机体应激性,稳定炎性反应,提升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具备较高安全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开颅性反应血肿
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患者的肺功能与气道炎性反应特征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男人像灯泡 女人像熨斗
护理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机器人医生”,手速比人类医生快50倍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两种不同切口开颅清除自发性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内血肿效果对比分析
硬膜外血肿“T”管引流效果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