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文明发展与人类生存活动关系

2022-07-01 22:59熊轩晨舒秋豪陈秋宇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类

熊轩晨 舒秋豪 陈秋宇

摘要:生态文明发展是人类与自然相处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才会继续,社会才会持续发展。本文回顾人类发展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指出在生态文明中人类必须要为(wéi)己,积极自觉地承担维持生态平衡的责任。阐述人类如何从语言、艺术、技术、能源等方面去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在地球生态系统中长久共存下去。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类;整体主义

七万年来,人类已经成为全球生态变化唯一重要的因素。虽然生态革命和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会偶尔发生,但都不是由于某种特定生物的活动,而是一些强大的自然力量造成的,比如火山爆发、板块运动或者小行星的撞击,但实际上这种超常规的生态干预风险小之又小。基于以上原因,讨论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未来的发展,要从人类自身说起。

一、 狩猎时代的影响

远古时代,人类为了自身生活、生产的需要,对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做了许多不可逆的影响。这些影响在当时人的看来,只是为了满足生存下去这个基本需求的本能做法,但是放在几个世纪的时间尺度上,这些做法对全球生态的影响就非常大。例如猛犸象,这种食物链顶端的大型动物数量相对较少,繁衍也相对较慢,古代狩猎者并非想通过猎杀来灭绝猛犸象这个物种,仅每年猎杀几只来食用,长期事实证明这是导致猛犸象出生率大幅度降低的重要因素,历经几代人后,刻意的观察就会发现猛犸象的数量越来越少了。因为狩猎猛犸象的持续时间过长,而且当时的狩猎者接触的生物多达几十种,不会有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后果。猛犸象等大型动物的灭绝,就生物进化的时间尺度上来讲是一个迅速的过程,但就古人类的感官看来则是一个历经无数代人的十分缓慢的过程。人类石器时代的祖先从东非走向地球各处,每到一个大陆或岛屿,就使当地的动植物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灭掉了澳洲90%的大型动物、北美75%的大型哺乳动物、全球大约50%的大型陆上哺乳动物。

二、 农耕时代的影响

走过了狩猎采集者阶段,农业革命的到来使人类与动物的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从前的狩猎者认为人类和其他动物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一棵树和一块石头都跟人类一样,具有同样的价值与权利,万物遵循着同样一套规则:对于任何事情,相关各方都需要不断协商。于是人们说话的对象不只有动物、树木、石头等。农业革命期间,人类开始农耕畜牧之后,新一轮的生物大灭绝开始了,与此同时还创造出了家畜这一种全新的生命形式。如猛犸象的灭绝过程一样,当时人类能驯化的哺乳动物和鸟类不到20种,余下还有无数野生物种,但同样地,随着一个世纪一个世纪的发展,家畜在动物界中已然成为主导,如今有超过90%的大型动物都被驯化为家畜。农业革命是一个转折点,在此人类抛下了曾经与生态自然的紧密的共生关系,走向了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另一面,农业革命带来了稳定的营养供养,人口得以快速增加,使人类迈向整体的繁荣和进步。从表面上来看,人口的增加反过来就需要更多的食物,也需要砍伐森林以提供更大的人类居住地。基于这样的恶性循环,人类一步步走向繁荣的革命史,也恰恰是人类一步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史。

三、 工业革命的影响

科学革命的进行映射着人类对自然进一步地剥削。再到后来的工业革命,大量一次能源的使用以及多种能源转化方法的实现,带来了人类生产力的爆炸性发展,进而导致了第二次农业革命。海岸线被填成了耕地,大量以前人们无法涉足的森林也被改为耕地和居住地,家畜们被放上了流水线……当时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愈发不关心生态环境和其他生物;个人主义让人类从地球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多,而回报给地球的却越来越少。

四、 近代人类的觉醒

随着近年来生态问题不断被关注和重视,整体主义走进越来越多人的思想中。不同于个人主义,整体主义是当代生态学的基本方法和观点,大意是告诉我们,人类不是游离于地球生态系统之外的神,人类只是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的物种之一。如一直呼吁生态经济的美国学者莱斯特·R.布朗所说,“尽管我们许多人居住在高技术的城市化社会,我们仍然像我们的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祖先那样依赖于地球的自然系统。”因为人是一个生物有机体,他和他赖以生存的其他有机体一样必须服从同样的规律。没有水人会渴死,没有植物和动物人会饿死,没有阳光人会萎缩。所以人类不能一味地为(wèi)了自己而盘剥、榨取地球生物圈,而不对整个生物圈担负责任。在生态文明中,人类必须为(wéi)己,积极主动地承担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开启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除了理念的理解以外,还需要努力从语言、艺术、技术及能源等方面实现。

五、 人类的主动作为

(一)语言优势

语言是人类超越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语言方面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在生态文明中,表达和谐、平衡、健康、共生的词汇越丰富,越会营造出一个“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大环境,有利于人类个人主义向整体主义的转变。近几年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一個很好的过渡,引领人们逐步重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并意识到通过为(wéi)己而得到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样可以为(wèi)己。同样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宣传也是这个道理,这种互惠、双赢、共生的语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维和处事方式,用平和的语言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艺术追求

相对于语言,艺术层面的生态文明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艺术的主要功能就是包装商业服务和工艺品,满足人们的娱乐、休闲和审美需求,鼓励人们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但事实上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艺术家,他们追求艺术,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样的艺术家往往生前穷困潦倒,死后才名声大噪,作品的思想才为世人所了解,正如后印象派巨匠高更。如今,人类在各种先进技术的帮助下,工作效率越来越高,将会有更多的业余时间,这时候酷爱艺术的人便可以去通过追求艺术的方式去追求人生意义,从而实现“为(wéi)己”,而非在消费主义的控制下迷失自我。长期下去,便会形成一种多元化的艺术,这也正是生态文明的艺术,独立于几乎附着于商业的商业化艺术。

(三)技术转变

技术的转变是关键性的转变。因为只有人类转变以前的征服性技术为调适性技术,才说明人类正在向生态文明的未来迈进。技术的转向,根本上来讲是科学的转向,不再是对自然的拷问与摆布,而是把自然当作主体,像狩猎采集者一样与之对话,倾听自然的说话。由征服性技术向生态技术的转向,“不能简单地建筑在就单个技术而论的基础之上”,而应该是“在技术大系统的规模层次上(运输方式、能源分运网络、城市化、道路网、领土整治等)的统筹抉择”。正如现代生态学奠基者之一的霍华德·奥德姆对生态技术的定义,“人类对环境的操作,运用少量的补充能量,以达到控制那些系统的目的,在那些系统中,主要的能量流继续以自然界为来源。”比如在森林中,可能会出现某种繁殖过快、严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平衡的昆虫,工业文明中,解决该问题的最常见办法是喷洒农药,杀灭“害虫”。但生态技术则会采取完全不同的措施,如扩大该生态系统中“害虫”天敌的种群,抑制“害虫”的种群,从而调适生态系统,使之回归平衡状态。传承千年的中医学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既重视人体整体机理的协调,又注重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从而调理身体内部机理,与生态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给予生态技术的发展一些重要启示。

(四)生态产品与循环经济

生态产品与循环经济越来越重要。利用化石燃料做能源是工业文明的硬性指标,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人类不得不使用大量化石燃料,而这正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直接原因之一。值得庆幸的是,当代人对于如太阳能、氢能等清洁型新能源研发技术的进步,实现化石能源经济向清洁能源经济的转化,近几年提出的实现碳达峰、碳综合目标都将是生态文明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这需要无数科技者的不懈努力。

六、结语

在生态文明问题已经成为人类重要议题的今天,只有每个人放下一些商业化的浮躁,承担好自己身為一个生态环境的受益者的责任,才能在地球这个生态系统中长长久久地共存下去。

参考文献:

[1]约阿希姆·拉德卡.自然与权力:世界环境史[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2] [瑞士]苏伦·艾尔克曼.工业生态学--怎样实施超工业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102.

[3] [瑞士]苏伦·艾尔克曼.工业生态学--怎样实施超工业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106.

[4]秦阿宁,孙玉玲,王燕鹏,等.碳中和背景下的国际绿色技术发展态势分析[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21,43(4):18.

[5]冯莎莎.浅析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内在联系[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谁变成了人类?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小小“钢铁侠”拯救人类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