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社区引领未来城市更新的规划思考

2022-07-01 03:37钱家潍
浙江建筑 2022年3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智慧空间

刘 曼,洪 江,陈 勇,钱家潍,吴 洵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30)

2019年初,浙江省全面开展未来社区试点创建工作,主要聚焦于20世纪70—90年代老旧小区的更新建设,旨在破解其现实困扰。浙江省应用未来社区的模式系统性地解决老旧小区土地利用率不高、生活设施配套差、公共服务品质低的问题,并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是推动城市老旧小区更新建设的路径创新。未来社区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心,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维价值,彰显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等九大场景,致力于打造具有归属感、舒适感和人文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就目前研究来说,未来社区已进行了很多突破性的探索,也给城市的更新建设提供了创新方法。然而,现今探索的内容更多局限在社区内部,从城市整体视角展开的研究较为欠缺,仍须加强系统衔接、统筹协调。基于此,笔者将未来社区与未来城市更新相联结,重点探讨城市整体视角下,未来社区理念如何应用于城市更新,全面引领城市发展。

1 研究综述

以小区(街区)为基本单元的社区一般被视为城市的“细胞”,也是城市整体品质的代表。城市文明的发展中,一直在不断探索社区的建设模式:从欧洲的“BLOCK”模式、新加坡的“COMPLEX”模式、日本共享住宅到多伦多“Quayside”未来社区等[1]。国外探索至今,普遍认为未来社区的特征有以下三点:1)以人为本是未来社区的主要核心。如多伦多“Quayside”未来社区,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将行人放在第一位:摒弃以往传统街道中有障碍及压抑的空间,将公共空间全部让给人们,让人享受高质量的社区生活[2]。2)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社区的建设目标。如Sidewalk Toront“智慧社区”项目依靠与生态效益相协调的科学技术用以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致力于打造有利于改善气候、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多伦多,以实现多伦多市可持续发展的愿景。3)智慧化建设是未来社区的发展方向。智能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交流及相互联系,基于智能技术的智慧化社区将成为未来社区的新方向。如美国迪比克市智慧社区将城市内的所有资源利用信息化技术整合起来,实现宏观的调控。并利用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硬件,来实时监测和调控能源的使用、交通状况和用水情况,以打造真正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社区。

2 未来城市发展趋势

2.1 创新成为引领未来城市发展的动力

在全球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空间层面,城市创新的逻辑已发展转变,创新经济的载体已从传统的“生产主导型”的产业园、高新技术园区等产业集聚区转向生产生活相融合的“城市社区型”创新街区。城市街区成为吸引创新集聚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具备完善、功能齐全的城市硬环境和软环境,可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高密度协同[3]。未来将有更多的混合街区成为创新创业载体,尤其是城市的老旧住宅区,在更新改造后更易成为最具活力的创新空间。国外,通过城市更新使传统的老旧住宅区转型为创新街区已成为一些城市普遍实施的城市复兴和经济发展战略,如伦敦硅环(Silicon Roundabout)、纽约硅巷(Silicon Alley)[4]等。未来,通过规划创新街区打造创新空间,吸引创新人才,将成为城市更新建设的核心关键之一。

2.2 文化传承彰显未来城市的特色魅力

城市文化是城市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征所在,是城市内在吸引力的表征,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指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我国未来城市建设中,应通过文化探索城市发展的新路径,展现城市新形象。

当前城市文化的载体一般聚焦在历史街区、工业区更新为创意街区以及文化区等,在社区层面的文化传承较为薄弱。而对于居民而言,社区是其最主要的活动场所,社区层面进行文化建设更易形成城市文化的“触媒”,更有利于文化氛围的营造。

2.3 智能技术提升未来城市的运行效率

目前,新技术持续的突破性进展正带来城市的新一轮变革,大数据的应用、计算能力的提升、理论算法的革新和网络设施的演进驱动信息技术进入发展高峰期,以AI、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技术将会深刻改变现代人的生活,并会极大提升未来城市的运行效率。如新加坡计划通过信息技术打造全球城市,开展“智慧国”计划。毋庸置疑,智能技术将对未来城市的建设产生深刻的影响。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智慧化建设亦有助于提高社区效率,改善社区中的社会问题。

2.4 更新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式

我国在过去数十年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用地惯性扩张的现象长期存在,土地资源被粗放地消耗[5],城市规划亟需由原先的增量扩张向存量更新转型。存量规划时代,减量提质、城市更新成为未来城市发展及建设的主要方式。其中,老旧居住区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以往的城市更新存在问题众多: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公共利益界定不明,公共设施难以保障,旧城社会网络遭受破坏等。鉴于此,以上海、广州为代表的城市积极探索社区“微更新”。改造并推动从设施完善、产业优化、环境美化、内涵升华、治理永续的五大目标逐级递进。

微更新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区的空间、设施及活力问题,但由于局限于“小规模、微尺度”,故提升力度有限,对城市发展的带动力度较弱。故而,文章将未来社区理念引入未来城市更新,探索其如何带动城市整体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带动转型升级等,同时彰显城市特色与文化内涵。

3 基于未来社区理念的未来城市更新规划要点探索

3.1 价值取向的修正

3.1.1 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

以往的城市更新过多关注物质空间,而忽视人的实际需求。在创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人”必然会成为城市最重要的资产,未来社区理念下,应把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价值的追求视为核心问题,关注物质要素和人文环境是否能够公平均好地满足每个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使城市成为幸福家园。

3.1.2 从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的完善

现阶段城市更新侧重以盘活存量用地、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未来,应将城市更新上升到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公共政策的高度来看待,更加注重体现社会公平、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传承文化、激发城市活力等多元目标的实现,并向智慧化、生态化等多元化的方向升级。

3.1.3 从有限利益主体向多元利益主体的重构

目前的城市更新大多是政府和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社区居民的参与力度不足,诉求往往得不到有效回应。未来社区理念下,不仅应权衡政府、市场、居民的三方利益(充分保障公众有序、有力地参与,同时对开发商的行为进行有效规范,确保开发商不过多挤占利益空间),更应考虑城市创新人才、就业群体、租户等城市其他人群的利益,形成开放多元的主体形式。

3.2 人本宜居的贯彻

3.2.1 提供多层次的设施和服务

基于生活圈理论,面向文化、教育、健康等需求,配套多层级、复合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并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如杭州萧山瓜沥七彩未来社区突出文化和公共服务功能,打造集公共服务中心、智慧管理中心、文化中心、创业中心、宴请生活中心、社交娱乐中心、运动健康中心等七大中心复合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

3.2.2 塑造回归人本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的规划应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和空间活力的提升,在传统营造多层级公共空间的基础上,以精细化、立体化为重点。可合理利用建筑灰色空间,营造活力、互动的街道;通过街道空间的精细化设计,营造无障碍的慢行公共空间;通过空中平台(连廊)系统,塑造“三维立体”的公共空间。未来社区普遍规划有空中平台(连廊)系统,构建立体网络化活动和交通空间。在其他城市更新区块,也应该结合地形、环境条件和周边情况,有意识地强化空中(或下沉)类型活动空间的打造,并相互连接,形成城市级别的立体系统。

3.3 文化特色的传承

3.3.1 营造文化特色空间

深入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并通过空间上的转译和再现,实现传承。如义乌下车门社区传承“商城”特色,打造“商居融合”的社区新模式。构建各具特色的步行化商住街区,传承义乌的商业风情特色。结合文化物质要素,打造记忆节点:如杭州始版桥社区保留代表城市工业发展历史的老厂房烟囱,打造中心公园,并结合汽车南站的旧址规划“南站纪念小广场”。在其他的城市更新地区,应该重视地块的“小”文化特色的凸显,积小成大,促进城市“大”文化特色的传承。

3.3.2 融入文化风貌特色

未来社区一般通过空间尺度、建筑元素的延续植入传统地域文化要素,并以现代化的手法进行演绎,形成“既传统又未来”的风貌特征。如衢州柯城礼贤社区在文化特征中提取传统小街巷、多院落的组合方式,营造宜人的空间尺度;并提取传统东方建筑“白墙黛瓦”“前坊”“望楼”等元素进行现代演绎,融合形成大花园、小房子,兼具地域特色与强烈未来感(图1)。在未来城市更新时,在融入文化元素的同时,应注重“未来感”的体现。

图1 衢州柯城礼贤社区文化风貌的融入

3.3.3 强化文化IP,延续精神内核

城市文化IP的终极目标是追求价值和文化认同,未来社区通过对文化IP的塑造满足人们对文化认同与社会关系延续的期许。如宁波鄞州划船社区秉持“众人划船、共建和谐”的社区精神,打造里坊式邻里形态,并分别嵌入原有的“墙门”文化;同步建设红色文化展示长廊,展示社区精神。未来其他地区城市更新,应通过文化空间的重现、文化形态的重组、文化记忆节点的还原等方式,延续文化。

3.4 创新要素的统筹

城市层面,需进行支撑创新“全要素矩阵”的构建,包括营造创新环境、系统考虑科研基础与平台、谋划特色创新空间、对创新产业进行整体培育等。未来社区是“全要素矩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承担“创新街区的营造”“适应创新人才的居住载体”“谋划特色创新空间”等分工。一方面,通过用地混合开发,营造创新街区,打造弹性共享的复合型多功能创新载体;另一方面,通过户型选择、特色打造、主题营造等方式,建设创新人群需求的“潮宅”。如拱墅瓜山未来社区改造老的农民房,从户型设计、主题特色、配套设施等方面均考虑创新人群的需求,打造面向创新人群的居住空间。再者,可通过建筑垂直混合,打造激发创新、促进创新交流的多元空间。

未来城市更新应着重考虑创新需求,根据其在城市层面应承担的“创新分工”及自身特征,通过用地混合、建筑混合等策略推广创新驱动的有机更新。

3.5 系统化整体设计

未来社区引领城市更新的关键之一在于通过要素的构建统筹城市或片区整体;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服务设施均具有网络型、系统性、公共性的特点,无法局限于单个地块内考虑。只有从交通、功能、公共空间、智慧化运营等多方面通过与城市(或片区)进行系统组织,才可发挥整体作用。

如未来社区中高效立体的交通组织,无疑需要考虑与城市交通的衔接,与公共服务设施的连通,与公共交通设施的对接;公共空间的构建,应与周边的公园、广场、绿地等进行统筹考虑,形成连续、开敞的公共空间整体,方可更高效地发挥作用。再如,智慧化建设需要以城市各类网络系统融合为基础,进而建设虚实交融、服务感知无处不在的“虚拟社区”,实现物流、商业、医疗、文化、教育等服务设施广泛覆盖。具体到社区层面的措施包括以全链接的理念构建智能服务平台,整合信息要素;推进智慧物流体系,建立物流配送的信息共享平台等。

未来城市更新不应局限于更新单元内部,应多方面综合考虑各单元与城市(片区)的匹配以及各系统的整体联结;而城市也需要不断调整更新发展的路径,预留和升级各系统接口,方便各单元融入城市系统形成整体。

4 结 语

应对创新、文化、智慧的城市发展趋势,浙江省的未来社区建设开始谱写城市更新的新篇章。未来社区理念、方式的复制、推广,将促使未来的城市更新向更人本、更特色、更创新、更系统、更智慧的模式转变。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智慧空间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城市更新,时空“生长”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