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谷穴治疗牙痛的古代文献研究

2022-07-05 03:41张欣宇肖雯婧王佳莉朱书秀
关键词:腧穴条文合谷

张 磊,张欣宇,肖雯婧,袁 璐,王佳莉,朱书秀

(江汉大学 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牙痛是常见的口腔疾病症状之一,指牙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具有发病急骤的特点,疼痛剧烈时可极大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提及“齿龋痛,合谷主之,又云少海主之。”,说明古代医家早已运用合谷穴来治疗牙痛。现代研究指出,合谷穴可用于治疗牙痛、头痛、周围性面瘫和鼻炎等疾病[1]。但目前对于古代文献中合谷穴治疗牙痛的选穴规律及其治疗方法的选用并未做进一步的探讨,因此,本研究以《中华医典》[2]第5 版为检索蓝本,拟通过对古代医籍中合谷穴主治病症的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收集,从中筛选出与治疗牙痛相关的文献条文,并对其选穴规律及治疗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期为临床运用合谷穴治疗牙痛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工具

《中华医典》第5 版是由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大型中医类电子丛书,收录中国历代医学古籍1 156 部,共4 亿多字,汇集了新中国成立前的历代主要中医著作,可以较为系统全面地对文献进行整理。近年来学者多用其进行中医古代文献研究[3-5]。因此本研究运用《中华医典》第5 版作为检索工具来检索我国古代文献中出现的合谷穴相关条文,从而达到此次文献研究的目的。

1.2 检索方法

在《中华医典》第5 版中选择“正文”为检索范围,以“合谷”为检索词,检索出与合谷主治病症相关的文献条文,随后录入至名称为“合谷穴治疗牙痛的古代文献数据库”的Excel 数据库中,再结合下文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从数据库中筛选出与治疗牙痛相关的文献条文。

1.3 文献纳入标准

纳入条文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古代医籍中使用合谷穴治疗牙痛的单穴及配穴;②合谷穴主治病症涉及到牙痛、齿痛、龋齿、龋齿痛等条文,如在《针灸逢源》提到“齿龋,齿腐也内经注,齿痛也。”;③合谷穴主治龋齿、牙疼、牙痛、齿痛、龋齿痛等条文涉及用穴规律和刺灸方法的条文。

1.4 文献排除标准

符合下列任意一项即排除纳入范围:①古代医籍中涉及合谷穴别名、定位、经络循行的条文;②涉及合谷穴治疗其他疾病的医案及针药合用的相关条文;③涉及到合谷穴在治疗中注意事项的条文;④涉及合谷穴作为病变部位的条文;④所涉条文出处的成书年代为民国(1912 年)及以后。

1.5 文献数据处理

①对牙痛病名进行统一规范,如将“下牙痛”“上牙痛”规范为“牙痛”,“上牙疼”“下牙疼”规范为“牙疼”等;②腧穴名称根据《腧穴名称与定位》[6]中的标准进行统一规范,如将“吕细”规范为“太溪”,“下三里”规范为“足三里”等。

1.6 统计学方法

将纳入的文献按照分类、朝代、病名、出处、主治条文、治疗方式等进行存储管理,如表1 所示;使用Excel 2016 建立名为“合谷穴治疗牙痛”的文献数据库,利用Excel 2016 对纳入条文的病名、穴位、归经、治疗方法等进行描述性统计。

表1 合谷穴治疗牙痛病症古代文献采集表Tab.1 Collection of ancient literature on the treatment of toothache conditions at the Hegu point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本研究初步检索后发现包含合谷穴相关条文共涉及1 707 条,经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明确合谷穴主治牙痛的条文共93 条,涉及44 本书籍。

2.2 牙痛病名频次统计

将数据库中合谷穴治疗牙痛的主治条文,根据病名的归类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 所示。出现频次前5 位的病名依次为齿龋、牙疼、牙痛、齿痛和齿龋痛;其中齿龋病名出现的频率最高,为26 次,频率高达27.96%,其次为牙疼(25 次,26.89%)、牙痛(13 次,13.98%)、齿痛(12 次,12.90%)和齿龋痛(7 次,7.40%)。

表2 牙痛病名统计及出处Tab.2 Statistics on the names and provenance of toothache

2.3 各朝代处方量统计

2.3.1 单配穴使用情况 将数据库中合谷穴治疗牙痛的条文进行各朝代及单穴和配穴的处方量统计。结果显示,晋唐时期单穴出现3 次,配穴1 次,占总频次的4.3%;宋金元时期单穴出现7 次,配穴2 次,占比9.7%;明清时期单穴出现37 次,配穴43 次,占比86.0%;由此可知,明清之前单穴和配穴使用频率均比较低,至明清之后,单穴及配穴的处方量明显增大,且配穴略高于单穴,见表3。

表3 各朝代针灸处方统计Tab.3 Statistics on acupuncture prescriptions by dynasty

2.3.2 腧穴使用情况 将数据库中合谷穴治疗牙痛的条文,根据各朝代处方的分布情况,依次对其腧穴的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4。晋唐、宋金元时期,腧穴使用数目较少,主要以四肢部位的穴位为主,多为远道取穴,经脉多选择大肠经和胃经。到明清时期,腧穴使用情况明显增多,以四肢部位的腧穴及远道取穴为主;明清时期且扩大了选经范围,十四经脉除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以外均有腧穴分布,使用频次前3 位的经脉依次是手阳明大肠经(65 次)、足阳明胃经(39 次)和足少阴肾经(15 次)。

表4 各朝代治疗牙痛处方腧穴使用情况统计表Tab.4 Statistics on the use of allotment poi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toothache by dynasty

2.4 刺灸方法分析

将数据库中合谷穴治疗牙痛的条文进行治疗方法分析;其中《针灸则》:“牙疼或出血属热。胃中有热。有风寒。有虫。有湿热。实热肿痛也。针,曲池,合谷,三里,出血,合谷”,治疗方法有针刺与刺血,故统计刺灸方法总数为94 个。刺灸方法有针刺、艾灸、针灸、刺血及其他治疗(未明确相关治疗手段);在单配穴的治疗方法方面,针刺和针灸多选用单穴,其他疗法、艾灸及刺血多选用配穴,见表5。前8 个常用穴位共使用了127 穴次,有54 穴次描述了具体的刺灸方法,其中13 穴次针灸联用,36 穴次单用了灸法,5 穴次单独使用了针刺法,具体进针深度、行针时间、灸量见表6。

表5 合谷穴针灸方法统计Tab.5 Statistics on acupuncture methods at Hegu point

表6 常用穴位刺灸法特征Tab.6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nly used acupuncture points for acupuncture

3 讨论

3.1 合谷穴治疗牙痛的文献依据

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具有通调大肠经气、疏通气血、清热邪等功效[7],可用于治疗牙痛、头痛、周围性面瘫和鼻炎等疾病[1];本研究发现齿龋、龋齿、齿龋痛和龋齿痛占牙痛病名出现总频率的38.71%,表明齿龋牙痛是牙痛的主要病因之一,如早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便记载有:“齿痛,[出页]肿,是齿脉主治。”,齿脉即为手阳明大肠经;清代黄元御在《四圣心源》提及“牙痛者,足阳明之病也”;清代吴仪络云:“少阴不足,阳明有余至牙痛失宣”;《外科通论》曰:“龋齿者,乃风热相搏,忿怒劳顿,牙根肿痛,是手阳明、足太阳之脉,系于齿名龋齿。”由此可见,古代医家多选择从手足阳明经、足少阴经来取穴进行治疗。中医学认为,手阳明大肠经“贯颊,入下齿中”,足阳明胃经“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肾在体和骨,“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关系密切;因此,在治疗牙痛时多选择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上的腧穴。李宝岩等[8]利用《中华医典》第3 版进行合谷穴治疗痛症的文献研究,发现合谷穴是治疗痛症的要穴,可以用于治疗牙痛、头痛和眼痛等病证;张晶等[9]对《针灸大成》中出现的合谷穴主治条文进行整理分析,发现针刺合谷穴可用于治疗齿痛、头痛和鼻衄等疾病;因此,可以明确合谷穴具有治疗牙痛的作用。

3.2 合谷穴治疗牙痛的特点

3.2.1 组穴特点 本研究发现,历代医家对于牙痛的病因病机、辨证方法和治疗方法等认识随着时间延长而提高,至明清时期合谷穴治疗牙痛得到许多医家的认可。如表3 所示,明清时期运用合谷穴治疗牙痛的频次达到最高峰,频率达到86.0%;也表明了治疗牙痛的针灸处方是以从单穴到配穴处方为主的变化,其变化规律有从辨病施治到辨证施治相结合[10]。在选穴处方中,合谷配合其他穴位治疗牙痛略高于单独使用,在配穴的统计中,明清时期用于配伍治疗牙痛的腧穴有37 个,其中经穴36 个,使用频次前7 位的是合谷、三间、太溪、颊车、足三里、内庭和承浆,经外奇穴1 个,为龙玄穴,以四肢部位的腧穴及远道取穴为主;从腧穴的归经来看,治疗牙痛腧穴出现在手足阳明经和足少阴经的频次最多,明清时期其使用总频率高达66.11%。同时,合谷穴单独运用治疗牙痛的文献也较多;如宋代《圣济总录》记载有“齿龋痛,合谷主之”,明代《普济方·针灸》提及“治牙疼,穴合谷。”等。现在的针灸临床过程中,存在着模糊辨证审病、一味靠增加穴位数目来治疗疾病的现状;由此可知,古代医家对于针灸治疗牙痛的认识要更为明确,更为熟悉穴位的功能。腧穴选择与配伍是针灸处方治疗的基本手段,选穴配伍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的好坏[10];腧穴间的协同作用是进行组穴治疗疾病的初衷,但是腧穴间依旧存在有拮抗效应,这就意味着在腧穴配伍的过程中应对拮抗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11]。因此,在诊疗牙痛等疾病的过程中,应加深对穴位功能特异性、组穴间协同与拮抗效应的认识;这样有利于继承中国传统针灸理论的精髓,提高临床诊疗效果。

3.2.2 刺灸方法选择 古代医家治疗牙痛的方法有针刺、艾灸、针灸、刺血和其他方法,如表5 所示。古代医家认为牙痛多归因于热,如《医说》记载有“牙疼有四一曰热二曰冷三曰风四曰蚛”,将牙痛的病因归于热、冷、风和虫。《针灸则》提及“牙疼或出血属热。胃中有热。有风寒。有虫。有湿热。实热肿痛也”。现代中医根据其病因病机及辨证,大致可将牙痛分为实火牙痛和虚火牙痛,而究其病因可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虚火牙痛和龋齿牙痛[12]。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牙痛以实证居多,故多采用针刺方法来治疗。此外,牙痛可因感染所致,而艾灸可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以抗感染[13],因此,可运用艾灸来治疗牙痛。如刘婕等[14]对古籍中艾灸治疗牙痛条文进行分析时发现常用穴位有合谷、太溪等,其中大肠经是治疗牙痛时最常用于艾灸的经脉。古人运用刺灸方法时常联合运用,本研究发现在古籍中记载有合谷穴运用艾灸和针灸疗法治疗牙痛的处方频次占34.0%,其中艾灸疗法为22.3%,针灸疗法为11.7%;现阶段,临床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针轻灸的现象,然而针与灸均为中医的外治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临床疗效。古籍中对于针刺深度和灸法亦有多种描述,进针深度浅至二分深至五分,这可能与患者的个体因素不同(肌肉肥厚、年龄等)所致;灸量低至三壮多至七壮,如《勉学堂针灸集成》提及“合谷:治鼻衄,目痛不明,牙疼,喉痹,疥疮,可灸三壮至七壮”等。这提示我们合谷穴运用艾灸治疗牙痛时,灸量多少应当与患者病情轻重、体质等因素相联系,使施灸足量而不过量。同时,也有研究表明艾灸对寒热虚实不同病证,可分温凉补泻[15];古籍中亦有相关文献记载,如《神灸经纶》记载有“肾虚牙痛出血不止,颊车,合谷,足三里,太溪”;《针灸大成》中提及“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便是艾灸补泻手法的文献阐释。

综上,合谷穴具有明确治疗牙痛的作用,使用频率随朝代逐渐增高,单穴略高于配穴,在明确的治疗方法上以针刺和艾灸为主;在牙痛的诊疗过程中,应加深对穴位功能特异性、组穴间协同与拮抗效应的认识,亦应根据疾病证型选择合适的刺灸方法,以便提高临床疗效。此外,本次研究仅以《中华医典》第5 版内古籍来检索合谷穴治疗牙痛的相关文献,对其数据进行整理时不可避免存在有挖掘广度与深度的不足;同时也尚未与现代文献中合谷穴治疗牙痛进行对比,这方面需要在下一步进行研究,挖掘出合谷穴治疗牙痛更加优化的治疗方案,以期更好地运用在针灸治疗牙痛的临床实践中。

猜你喜欢
腧穴条文合谷
论债法在民法典中的编写体例
旅途止泻按脾腧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条文一则考义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法国拟立法禁止父母打小孩屁股
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现象的思考与研究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