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景点”真的需要“到此一游”?

2022-07-05 13:10张建
风流一代·青春 2022年10期
关键词:种草博主探险

张建

8月13日,四川省彭州市小鱼洞社区龙漕沟突发山洪。截至当日24时,灾害已造成7名游客死亡。

有网友曝料,龙漕沟一直都不属于旅游景点,只是近年来经过一些社交平台及“网红”博主的推荐后,才逐渐成为成都周边的“网红打卡地”。

灾害发生后,部分网友将矛头指向将危险之地打造成“网红打卡地”的博主和相关平台。

近年来,随着露营日趋火热,野山、野水、野地方成了博主的流量密码,吸引不少游客为“野趣”前往打卡。但这些“野生景点”由于缺乏配套设施,危险重重。

野游“种草帖”的魔力

今年7月底,辽宁大连市民刘女士就参加了打卡大连的“圣象天门”的冒险。

刘女士说,虽然风景神奇别致,但通往“圣象天门”的道路异常艰辛,游客需要穿过曲折的林间山路,翻越一片碎玻璃、木头、钉子等废弃建材散落的礁石堆才能到达,且“圣象天门”所在的海崖高而陡峭,周围分布的岩石湿滑嶙峋,有些甚至已经松动,有掉落的风险。“那里不是景点,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爬上去特别费劲,脚下一个打滑就可能摔跤跌在石头上,甚至可能掉进海里,但上去拍照的人特别多。”

后来,她了解到,大多数人都是通过互联网平台上的“种草帖”慕名而来。

湖北武汉市民冯女士也是一位野游爱好者,她喜欢在周末短暂逃离城市,打卡那些尚未被太多人发现的“小众野生景点”。6月初,她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不少有关罗田冰臼群的帖子,被千姿百态的冰臼群吸引,她决定去看看。

罗田冰臼群位于湖北省罗田县所辖河铺镇与九资河镇交界处的一段高山峡谷中,是一处尚未被开发的自然秘境。据冯女士回忆,那里景色很美,但不好找,冰臼在河谷里。下到河谷的那段小路特别危险,坑坑洼洼的,又陡又滑,中间有一个将近90度的斜坡,要手脚并用才能通过。如果不是轻装上阵,且穿了防滑鞋,她感觉自己真的会摔下去。

她发现,危险的不只有通往河谷的山路,还有湿滑的冰臼群。人在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上行走绝非易事,稍有不慎就会跌倒磕伤。“这是没有开发的景点,所以没有平整的道路,或者说根本没有路,大家在凹凸不平的岩石上一边走一边爬,多少都会挂点彩。”

返程后,冯女士翻看了不少关于罗田冰臼群的“种草帖”,发现很少有博主在帖子中提及危险性警示。

《法治日报》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与短视频平台搜索“野生景点”“野游”等关键词,发现不少“网红”博主在推荐各类野游地,有的强调“这里不是景区也没有门票”,有的强调“人少”“很出片”,但安全问题甚少提及。

“现在所谓的野游景点,只要被博主和平台推荐,用不了多久就会变成热门打卡地,人满为患。”一位资深户外玩家说,这些野游景点因未经开发,往往会有一定的风险,不适合缺乏户外活动经验的游客。

“野生景点”的利益博弈

那么“网红”是怎么发现这些“野生景点”的呢?他们与平台有没有合作呢?

“首先要知道‘网红的基本逻辑,就是为了吸引流量,那么必然要‘抓眼球,所以一些户外旅行类的网络主播的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探险和猎奇。去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挖掘一些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尤其是具有刺激性的探险地,是可以让这些网络主播‘涨粉的。而探险地中不少属于‘野生景点,并非正规景点。”一位长期从事景区推广的业内人士表示。

该业内人士表示,“網红”发现这些探险猎奇的景点有很多种方式,有些是自身喜欢探险,完全靠自己摸索;有些是通过各种朋友介绍或道听途说去探访;也有一些背后是有商务合作的,比如一些密室探秘,其实是和密室的经营者有合作。该业内人士表示,社交平台虽然都会审核网络主播发布的内容,但是很难判断和管理所发内容中探险地点的安全性和相关资质审核。

野游这种小众行为持续受到关注,似乎有其存在的理由。

春秋旅游副总经理周卫红表示,这几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很大,跨省团队游受挫明显,相对适合自由行或本地游的细分市场开始崛起,露营、自驾游越来越多,有很多所谓的“网红打卡地”升温。

平台是如何审核“野生景点”博主的“种草帖”的呢?

某短视频平台内容审核员张莱(化名)透露,其工作更多是审查视频或文字中是否存在违法信息和不良信息,而不是检验信息的真实性。

违规违法的信息、低俗色情或血腥恐怖的信息、违反公序良俗的信息,以及泄露他人隐私和侵犯他人版权的信息等,这些都是张莱要及时发现和处理掉的。而像分享龙漕沟这种有安全隐患的“野生打卡地”的内容,只要其中不存在故意误导他人的虚假信息,审核员就不会对内容作下架或限流处理。张莱说:“当然,有些‘种草内容故意把本不让进的地方说成景点,把照片上的警示牌修掉,还把危险的地方描绘得特别安全,这个性质就不一样了。博主不是为了分享美景或记录生活,而是想要通过虚假宣传鼓动别人去,这是肯定要处理的。”

“只要发现了问题,我们就不会轻易放过,但内容审核的压力非常大,每天审几千条视频是常态。仅识别违反平台审核规则的内容就已经忙到吃不上饭,如果再去辨别内容真伪、判断信息发布者的意图,恐怕连觉都不用睡了。”张莱说,所以平台也在鼓励用户举报有问题的内容,收到举报后都会核实并进行处理。

野游的风险与后果

近年来,前往“野生网红打卡地”游玩的现象屡见不鲜。站在公路中间拍照,在桥梁两侧直播,在隧道里扎堆取景,在山溪里简易漂流,在野山坡上徒手攀爬…… 这些经由一些“网红”博主传播并引发一些人效仿的行为,让一些不是景区的地方成了“网红景区”,让一些危险丛生的地方再增风险。

对与野游相关的媒体平台和所谓的景点该如何规范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平台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用户发布的内容审核分析,及时发现“野生景点”背后隐藏的风险和安全隐患。要在明显的区域提示:此地未经旅游主管部门批准,没有安全保障设施,属于未开发地带,平台不建议前往,并提醒用户,其他发布者的意见不代表平台观点。刘俊海说,平台不能以网友分享为由,规避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薛军认为,“网红”影响力比较大,他们的拍摄技巧和叙述能力强,对普通民众比较有吸引力。从法律上讲,如果明知道自己推荐的地方有一定危险性,那就得尽到一定义务,首先要做好风险提示,如因其推荐、诱导他人从事了一些风险性行为,则需承担一定责任。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刘德艳认为,对于“野生景点”要进行属地化管理。首先,在并非景点的地方要竖立告示牌、设置隔断设备等来阻止游客进入,同时在当地的旅游咨询平台上发布相关的警示信息。其次,对的确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地方,当地相关部门应该规范化管理,可以考虑建立配套设施,把这个地方做成正规景点,纳入景区管理体系。

大自然有美丽温良的一面,也有咆哮不安的时刻。

有受访专家指出,如果游客在明知参与特定活动存在一定风险的情况下,仍自愿参与其中,在这种情况下,游客一般要自己承担相应的损失。

由于去往“野生景点”的游客基本都是自发的,没有旅游合同,也鲜少有人会买保险,因此旅游业界人士建议,不要去“野生景点”。如果某处“打卡地”是相对安全的,也并非“野生景点”,那就需要游客具备一些户外旅游的常识,包括避险能力和野外生活能力等。很多户外活动并不适合所有人,游客自己在选择出游目的地和旅行方式时千万要谨慎。

(资料来源:法治日报、人民日报评论、第一财经)

猜你喜欢
种草博主探险
跟着零食博主买拼多多小吃
如果孩子想当美妆博主
生日礼物种草合集
一场关于书的探险
时尚博主谢慕梓:分享身边的美
去探险
节日“种草”
美容须防被“种草”
探险之旅
跟踪导练(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