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边人:瑞丽缅甸女工的生存策略

2022-07-07 03:09
贵州民族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缅甸人瑞丽女工

罗 敏

(云南大学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昆明 650091)

前言

中缅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边界线全长2186 千米,其中中缅边界西藏段189千米,云南段1997千米,以云南省为主要门户。两国由于相互毗邻的地理优势,而后紧随海陆丝绸之路的开拓和蔓延,来往更为方便,边境的文化、贸易开放日益深入,沟通交流平台前景更为广阔,人口的跨境流动逐年上升。瑞丽作为中国西南面向东南亚开放的交通枢纽、贸易枢纽、开放窗口、开放节点,自古就是中缅边民往来的主要通道。瑞丽口岸自贸区和边贸区的开放,带动了我国西南地区港口、珠宝、物流等多项产业发展。由于缅甸内部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因素导致大量人员外流,并以劳动力价格低于接收国流入附近泰国、马来西亚、中国等周边国家。“推—拉”的过程中,大量缅甸人进入到瑞丽一带。在这跨境流动中,女性群体以跨境谋生或就业、跨国婚姻等多种方式参与其中,无论以何种途径进入,都要面临着适应和融入接收国家(社会、家庭) 的问题,以及在新的环境中通过什么方式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

关于中缅边境女性跨境适应与调适研究大都集中在对跨境跨国婚姻的讨论范围。中缅边境地区以女方嫁入为主,跨境婚姻家庭逐年递增。我国现行的婚姻法和涉外婚姻法律规定使跨境婚姻有了跨国合法婚姻和跨国事实婚姻之分。无论哪一种婚姻家庭形式,都面临着从外籍女性变成中国媳妇或中国人的社会文化适应过程。缅甸人来华劳工现象和问题,学界亦有关注。王悦以边境村庄中的缅籍来华劳工为个案,对劳工社会适应进行了研究,指出这些劳工在生理、安全需求方面适应良好,但在社交、自我实现需求方面适应不佳。黄彩文、和光翰从外籍劳务人员服务管理视角出发,对中缅边境地区外籍劳务人员的现状、特点、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创新服务管理的路径。陈雪在考察缅甸女性移工在瑞丽的汇款实践后,提出汇款使低收入女性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她们借助跨国的原乡社会、族群、亲属和家庭网络,以及便利的出入境行动来应对日常困境,并通过手机联络家人,获取情感支持。此项研究观照到跨境女性移工与原生家庭(社会)的紧密的纽带关系。

已有研究大都侧重于缅甸女性移民的单向适应和调适过程,且大都沿“过程—问题(困境)—策略(办法)”的研究路径。作为跨境谋生的缅甸女工,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与原生国家(社会)和接收国(社会) 双边关系同时存在,并成为其工作生活的资本和支持。本文以在瑞丽谋生的缅甸女工为分析对象,以田野调查搜集的第一手资料为主,对缅甸女工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进行探讨,讨论作为女性,她们拥有怎样的生存智慧和策略,以及如何在原生国家(社会) 与接收国家(社会) 之间找到平衡点,并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本。

一、瑞丽缅甸女工及其分布

瑞丽,是古南方丝路通道之一,是国家一类口岸和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门户。瑞丽拥有2个国家级口岸、2个经国家批准的经济合作区,是西南沿边对外开放的国际商贸旅游城市。瑞丽还是中国唯一按照“境内关外”模式实行特殊管理的边境贸易区。经过瑞丽口岸联检中心,走过瑞丽江上的姐告大桥后就是姐告边境贸易区。姐告系傣语,意为旧城,是云南省最大的边贸口岸,云南50%左右的边贸物资从这里进出,为瑞丽市的新经济开发区。姐告位于瑞丽市南面4公里处,面积1.92平方公里,是320国道的终点,有“天涯地角”之称。姐告与缅甸木姐镇紧紧相连,是瑞丽跨江的唯一村镇,陆路直接与缅甸相连,历史上称为“飞地”。过去渡江仅靠竹筏、木舟摆渡,1989 年修建跨江的姐告大桥,连通两岸。1991年经云南省政府批准设立姐告边境贸易经济区。田野调查期间,笔者发现缅甸人对瑞丽和姐告有着不同的叙事方式,他们会把瑞丽和姐告区分开,似乎对姐告更有亲切感,这里集聚了更多的缅甸人,一些在瑞丽市区上班的缅甸人也会选择租住在姐告,不仅是因为这里能找到更加廉价的商品和出租房屋,更重要的是这里有许多家乡人,也能找到更多缅甸人开的商店、餐馆等。

瑞丽绝大多数玉石毛料都来自于缅甸,源源流入的珠宝翡翠助推了瑞丽的发展,加之自贸区的开放和深入,吸引了较多的内地商人和缅甸人的进入。战乱、产业经济的滞后等原因使许多人离开缅甸前往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等邻国,且农村流出率要高于城市,2010—2014年缅甸女性劳动参与率为51%(15~64岁)。2015年中国接收的缅甸移民人数超过9.2万人,占缅甸海外移民的4.6%,其中女性移民人数接近4万人,占总人数的42.4%。同时,所有入境到瑞丽、畹町一带的缅籍人员都由位于木姐新公路(敏嘎啦木姐)缅甸金农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称“金农公司”) 负责审核办理入境手续,公司还派驻一名工作人员到瑞丽市外籍服务管理中心协助办证。据金农公司职员小松(2020年1月13日,本文所有受访者的名字均为化名) 所提供的数据,从2019年6月1日到2020 年1月13日,在金农公司登记审核的缅甸人就有26088人(含第一次办证、证件到期重办者)。“本地人估计就一半,外地人也差不多一半了,老缅最多。”当地人的话也印证了缅甸人大量流入瑞丽的事实。

在瑞丽的缅甸人,务工、经商皆有,务工人员占大多数,他们的就业范围广泛,空间分布也广。按地理空间范围和城镇规划布局,可将瑞丽划分为四个主要分区:姐告口岸、瑞丽市区、工业产业园区以及郊区农村种植养殖区。

缅甸女工分布在各行各业,但分布不均匀,大多集中在加工、服务和销售行业,其次是商贸行业,其他则是零散分布在农业、建筑等行业。从空间结构分布上来说,商贸、销售、服务行业主要分布在姐告和瑞丽城区,自瑞丽市工业产业园审批开建以来,已经有许多的工厂进驻,主要是服装加工、摩托车组装、玉石加工等工厂,工业园区再往外延伸是水果粮作物种植和禽类养殖基地的村寨。在这些空间结构内部、缅甸女工们的工作生活都呈现出不一样的场景,如表1。

表1 工作、收入与生活情况表

缅甸女工依工种类别所呈现出来的空间结构特征与王越平、杨天所论的“西南边境地区外籍务工人员在空间上呈现出边境沿线村落的分散性嵌入和口岸城镇的整体性嵌入”特征相契合。在姐告,这些缅甸女工主要从事玉石翡翠售卖,以及各类餐饮、娱乐、零售等服务,流动性也最大。就工作和居住的场景来看,这个片区看起来较为混杂,大都租住在姐告国门附近。在瑞丽市区,缅甸女工会在酒店、餐厅、珠宝商城等工作,也有的从事市政和街道清洁工作。而在瑞丽市工业园区、科技园等产业园区,缅甸女工较为集中,大都是生产线上的工人。园区内的各类工厂规模比国门附近的各类玉石加工、木雕、木材加工都要大,也有具体的行业区域规划。园区内的工厂老板们大都来自浙江、福建、广东、湖南等,这些加工制造业迁往瑞丽,除了有出口贸易的便利外,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招用缅甸工人,口岸的便利使得这些外籍工人能很快被招用。工业园区往外延伸则是郊区农村种植养殖区,散布于各村寨,如弄岛、姐相等,主要种植如香蕉、甘蔗、西瓜等水果和粮食,另有禽类的养殖。

二、双边人:缅甸女工的生存策略

在不同空间结构中,女工们的工作和生活日常场景各异,进而采取的生存策略也会不一样,但都呈现出一种双边人的实态特征。整体上,缅甸女工们表现出一种主动适应中国模式、中国节奏的积极取向,同时与中国老板之间也是相互适应和调适的双向过程。同时原生社会(家庭) 社会关系网络在新的境域下也更加紧密,双边的策略选择使得她们获得了更多的生存资本,也在一定程度上推促了缅甸女工们不断涌入瑞丽一带。

(一) 中国节奏、中国模式的社会文化表述

1.缅甸名字到中国名字

要通关到瑞丽,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去木姐金农公司翻译,把个人基本信息翻译成中文,“翻译件”里首先拥有的就是中国名字,从缅甸名字到中国名字是她们要适应的第一件事情。如呆的时间久了,中国朋友和老板也会给她一个昵称,比如笔者的一个访谈对象“啦啦”,她的这个昵称就是中国朋友对她的称呼,而不是其缅甸名字的中文翻译。在一些年轻的缅甸女孩中间,除了华人华侨或是在缅甸上过中文学校习得中文外,有些人是到了瑞丽才开始学习中文。语言能力影响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交网络,进而影响到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对于年轻的缅甸女孩来说,懂中文是一个很好的就业优势,常受到老板们的青睐,而且工资要高些。因为同时会缅文和中文,在与同事、老板、客户沟通交流中就更为顺畅,也可免去翻译这一中间环节。此外,会中文的缅甸女孩,她们的社交网络会变得更大,能接触到不同群体的人员,也可积累较多的知识、经验、技能等生存资源。

2. 干活到上班

工作赚钱是缅甸女工到瑞丽的目的,所以她们最需尽快适应的就是从干活到上班模式的转变。在缅甸农村老家,她们白天大都需要到山上干活,同时兼具照顾家庭,而到了瑞丽,她们就必须把老家的生活劳作方式进行转化。由于来瑞丽之前,许多女子要么照看家庭,或者务农,来到瑞丽后需要适应中国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同时,由于瑞丽北京时间和缅甸时间有一个半小时的时差,时差带来的是作息的调整。在瑞丽,她们的时间会更加细化,并且需要适应中国的管理模式,角色也从女儿、母亲等转变成了上班的员工,生活方式和节奏都随之改变。

3. 我的家人朋友到中国朋友、中国老板

由于换了工作和生活环境,大多数缅甸女工的社交网络都有所改变。她们接触和认识了中国朋友和中国老板,还掌握了与他们打交道的技巧和技能,这样她们就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生活环境。在缅甸老家,她们的社交网络可以说是一种单边的,但是到了瑞丽她们就同时拥有了双边的社交网络,而且在两者之间保持着平衡,如图1。双边的社会关系网络还更多地满足了她们生活和情感上的需求。

图1 啦啦的社交网络

4. 跳槽与多干一样就多赚一些

在瑞丽务工的缅甸女子,有些没上过学,有些则只是上过小学,上过初中、高中的较少。受教育程度低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她们的就业选择,在公司做文案、做翻译的就比较少。大都在餐馆、美容院、工厂、珠宝商场、批发门店做保洁、零售等工作,这些工作受季节性影响不大。但她们在同一个地方工作时间都不太长,不会超过2—3年,流动性比较大,跳槽比较常见。在调查中,一些老板表示现在招工也很困难,用中国工人工钱太高,找缅甸人流动性又很大,耽误了生产进度,生产成本也增加了。

许多缅甸女工还同时做几份工作,这样就可以得到两份或多份的收入。只要时间不冲突,她们会同时做几份工作,比如在工厂里做翻译的女工,她还同时在生产线上做计件工作。又如做珠宝零售,时间比较灵活,她可以自己卖玉石,也可以接翻译等各种散活,还可以白天上班,晚上去夜市摆摊。

(二) 紧密的原生社会(家庭) 关系纽带

由亲缘关系交织起来的社交网络能够满足人们现实的功利需求,也维系了情感上的互动,其形式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得到复制和放大。原生社会(家庭) 的亲缘纽带在跨境务工群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集血缘、地缘、业缘等为一体形成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也是跨境生存的最初选择途径。在新的境域下,这些原生社会(家庭)社会关系网络更加紧密,也为这一群体获得各种资源和利益。

1. 举家迁移和异乡重聚

阿贵一家来自缅甸贵概,华侨,在姐相帮老板种植香蕉。她与丈夫和两个年幼的孩子都在香蕉地居住生活,老板每个月预支给1000元生活费。香蕉种植一般都是家庭承包式,一个家庭负责1000~2000棵香蕉树,一般在砍摘、售卖后支付工钱,一棵香蕉树一次可产约25市斤的香蕉,老板按一棵7~8元支付工资,工人可按月预支生活费,肥料、土地租用、农药、种苗等各类成本由老板投入。一块香蕉地4—6年后就不可再耕种,老板更换种植地,工人们也就需要换地方。阿贵夫妻两人负责1000多棵香蕉树,香蕉采摘完一季后,老板结算工钱,收成好的时候一年可以有2~3万元的工钱。阿贵一家现在的生活和以前没有太多的区别,但赚得比老家要多得多,家人还能在一起,时间也比较自由和灵活。像阿贵一家举家迁移的家庭并不鲜见,举家迁移不仅节约生活成本,而且家庭累积也会增多,跨境务工的目的也能达到,同时还可满足情感上的需要。

有部分年轻缅甸女工先进入瑞丽、畹町一带务工继而嫁在当地的情况,出现了“经济性迁移向婚姻性迁移的转变”。有研究指出,在跨国婚姻市场上,外籍女性最重要的不是就业的工作技能,而是性别优势与身体资本。但这样的跨国婚姻也存在风险,进而也暴露出女性生存的脆弱性。来自缅甸腊戌的建梅,不到30岁,有一个两岁多的女儿,前几年来瑞丽打工认识了当地的一个景颇族男子,后来两个人结婚成立新家庭。由于丈夫吸毒,前年在她弟弟的帮助下才离了婚,起初由于孩子年幼无法外出工作,主要靠两个弟弟帮衬,现跟两个弟弟和母亲在一起工作生活,原生家庭也就成了她最后的依靠。

2. 孝顺的品质与家庭义务网络维系

对于许多跨境务工的缅甸女性来说,大多数人出来找工作都是为了整个家庭,许多成年和未成年孩子都离开家庭外出谋生,并不断为原生家庭提供保障和支持。孝顺是许多老板对这些女工最多的评价。她们赚的钱都汇回家或者带回家,给自己留下很少或者不留。在姐告一家奶茶店,笔者遇到一个2019年12月从曼德勒来的女孩,大家都叫她阿妹,阿妹由亲戚带来,亲戚帮找了这家奶茶店的工作,月薪1000元,吃住都在老板家。老板说,阿妹每个月都把钱汇回家,自己一分钱都不留。阿妹认为自己现在有吃有住不需要额外开销,能帮到家里是件幸福和开心的事。汇钱成为像阿妹这样的年轻女孩与原生家庭最紧密的情感纽带,也获得了原生家庭更多的尊重。

一些已婚女性,她们兼具各种身份角色:女儿、母亲、姐妹、妻子、儿媳,她们与缅甸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父母和孩子,她们经常会视频电话。一旦在瑞丽稳定下来,她们会把自己的兄弟姐妹都带到瑞丽找工作。芳姐,一个勤劳又孝顺的缅甸女子,丈夫在几年前去世,她与父母、三个孩子和最小的妹妹一起生活,2019年8月从曼德勒老家来到姐告,主要是售卖红蓝宝石和做一些散活来谋生。来瑞丽之前她做过许多工作,种过香蕉,当过工头(协助老板管理工人),也做过玉石销售。2020年1月她将最小的妹妹和小女儿接过来,妹妹在老家学过中文,所以她为妹妹在离她们出租屋最近的一家货运公司找到了翻译和出单的工作,老板包三餐,一个月2500元,老板答应第三个月加到每月3000元。同时,她和妹妹都会将钱汇回老家,现在她和妹妹成了家里最主要的经济支柱。

3. 频繁往返

女工们工作时间有些是固定的上下班制度,有些则较为灵活,她们能自己安排空闲时间。离家近而且上班时间较为固定的缅甸女工,她们会选择当天往返。而对于不能当天返回缅甸,上下班时间固定,放假休息时间也比较稳定的缅甸女工,她们有时会选择去木姐玩耍或结伴去木姐金鹿寺拜佛,去飞机餐厅景点游玩。已婚或者年长的缅甸女子,下班后她们还需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家庭,她们一般都会回家过节,与家人团聚。中国春节老板都会放10—20天的假,在不做其他工作的情况下,她们也会选择回缅甸老家。当然,适应不只是缅籍女工们单向地适应中国模式、中国节奏,中国老板也在进行着不断的调整,以留住更多的工人或让工人干得长久一些。

缅籍务工人员进入瑞丽和畹町务工一般需持有粉色“马丁邦”(身份证)、通行证、暂住证、务工证、健康证、培训合格证等六个证件(自2020 年5月起,六证合一为“胞波卡”)。虽也可使用缅甸护照通关,但是在缅甸护照办理较为困难,费用也高,一般的缅甸务工者都没有申办护照,而是选择办证。证件办理除了各项健康检查、资料审核外,还包括为期一天的培训,主要培训瑞丽概况、疾病预防和实用汉语,共计664元,加上各种杂项开支(请代办、车费等),合计1000元左右。这对于大多数缅籍入境务工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对于这个问题,中国老板们解决的办法是帮其垫付,然后从其工资里扣除,要是做满一年,这些钱就全部退回,有些是一次性退回,有些则是按月退还。而对于工作不满一年,但老板又帮垫付了钱的,工人就需要把垫付的钱补还给老板才能走。

三、结语

瑞丽有大量缅甸人存在的既定事实是边境两侧相互持续作用的结果,边境两侧有着不谋而合的需要和需求。跨境务工谋生是许多人离开缅甸的初衷,而瑞丽这一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则需要大量的劳工,在这“推—拉”的过程中,大量缅甸人包括女性群体进入到瑞丽一带。从空间结构上来说,瑞丽缅甸女工主要集中于商贸、服务和销售等行业,同时分散于农业、建筑业等。不同的行业空间领域,她们的工作生活场景具有差异性,进而采取的生存策略也不尽相同。但主动适应中国模式、中国节奏是群体性的积极取向,与中国老板的交往互动也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而非单方面的努力。同时离开原生社会(家庭) 跨境谋生使其本身就具有较大流动性和风险性,紧密的原生社会(家庭) 社会关系网络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支持功能。在新的境域中,缅甸女工选择了一种具有弹性制的双边人实态特征的生存策略,并以这一策略的实践来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本。

在全球化的今天,人口的跨境流动迁移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和现象,它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跨境移民给接收国(社会) 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产生了社会治安和人口管理等问题。同时,他们也面临着接收国(社会) 的一些限制。而“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国家的边境族群跨国互动呈现出开放和谐与双赢互动的总体态势。”这将意味着更加深度的合作和交流。这一平台的搭建,需原生国家(社会) 与接收国家(社会) 之间更加了解彼此,也有待于双边更加深入的合作和协商。

猜你喜欢
缅甸人瑞丽女工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长”在人字拖上的缅甸人
纺织女工
皮带女工
隐匿!褐渔鸮
建筑女工
缅甸的风土人情
缅甸人无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