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滕州莲青山明藩王陵考古记

2022-07-07 13:36魏慎玉葛海洋
大众考古 2022年2期
关键词:甬道墓室青山

文/魏慎玉 葛海洋

(作者均为滕州市博物馆文博馆员)

墓葬总体形制

滕州莲青山明藩王陵,世传为“皇城”,历史上六次被盗,2003 年9 月再次被盗掘。滕州市博物馆于2003 年10月至2004 年1 月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莲青山呈南北走向,有大小山峰99 座,主峰为天烛峰,海拔720 米。明藩王陵就座落在天烛峰南山坡上,左为红帽子山,右为西夹皮山,陵前有一条山间小溪,常年水流不断,小溪南有一无名小山,符合“三山夹一头”的风水格局,陵园占地面积近10 万平方米。

墓葬形制

墓葬依山掘圹,总长27 米。墓圹长14.2 米,宽14 米,深11 米,呈方形,圹壁平直光滑。

墓圹地表封土2 米以下,有厚1 米的夯土层,呈灰褐色,内含碎石、细沙粒和粗沙粒。夯土层下,墓圹内东部、西部填土的填埋时间不一,东部早于西部,呈现出一条分隔斜线。斜线东底部全为碎石块填充,没有发现墓室砖墙。碎石上为细石沙土填充,填土中有绿色琉璃瓦、石灰块及碎砖头等。斜线西全为沙、碎石填土。整个墓圹内有7 个盗洞,盗洞1 位于甬道西墙,为盗墓分子用炸药爆破所为;盗洞2 位于甬道东墙,在盗洞土层内发现4 件仪仗残陶俑,彩绘,为明代服饰样式,还发现一件木俑,已腐烂,残留少部分,并发现一些带红漆皮的木条,木条边缘上凃有金粉,可能来自墓室;盗洞3 位于墓室东墙外;盗洞4 位于墓室北墙;盗洞5、盗洞6、盗洞7 位于墓圹北部。

在西墓道上方建有一祭坛。祭坛四周用青灰色大砖垒砌成两层围边,中间用青灰色砖铺地。祭坛中心放置一石香炉,上部已残,底部呈正方形,塔式底座两层,可能当时举行过祭祀。

莲青山明藩王陵地理位置

祭坛

祭祀台平剖面

图① 东、西墓道剖面

图② 西墓道及墓室剖面

图③ 东墓道及墓室剖面

墓室前有东、西两条并列墓道,中间间隔1 米的岩石层隔梁。西墓道居中,比东墓道短,长9.3 米,宽2.4 米,利用原山岩石凿成台阶式,上下共有19 个台阶,台阶起始处正好压在墓道开口处,台阶北尽处,通过甬道,直达墓室。西墓道一段为粗沙粒填土,发现两块绿琉璃瓦片;一段为一层碎石填充,长约0.8 米,下仍为粗沙粒填土,西墓道填土晚于东墓道。墓圹东侧墓室未建,东墓道呈斜坡式,长13 米,宽3.7米。在东墓道北侧东、西壁上有6 个柱洞。东墓道全部用粗细沙和碎石填土,分布无规律。

甬道南起西墓道台阶,北至墓门,稍呈拐弯状。甬道底部为自然岩石层平面,甬道东、西墙从底往上4 层,用大砖砌成,上面19 层用稍小的青砖砌筑,总高2.25 米,用石灰抹缝。甬道靠墓门处用米汁拌灰土层经过夯打。夯土向南长1.4 米的部分,全部用碎石块填至与墓道墙齐,可能用来防盗,其余部分用沙土填充。

墓圹东侧有圹无室,西侧是砖券窑洞式墓室。墓门用大小不一的14 块木板封堵,总宽1.62米,上层被盗墓分子破坏,木板底部用木销连接起来,大多已腐朽。墓室用青砖券砌,白灰抹缝,墓室底部为自然岩石平面,岩石面上靠墙壁处有一层石灰痕迹,宽0.4 米,顺东壁至北壁,向西壁延伸,可能准备用白灰抹平墓底及墓壁,后放弃。墓室东壁墙面有石灰痕迹及垒砌砖痕,估计当时有建筑物。墓室内没有发现遗留尸骨和棺木残片,室内空空。

从考古发掘来看,该墓先后经历了两次砌筑,回填土中有叠压和打破关系,前墓有圹无室、后墓使用前墓的建筑材料。在两墓及陵园遗址中没有发现任何圹志和碑文,也无任何陪葬品,仅在2 号盗洞内发现4 件残彩陶俑。

性质和年代

莲青山明藩王陵在“玄宫”后有月牙形“宝城”遗址,墓前有呈中轴线分布的大面积陵园建筑遗迹,依次排列着明楼、享殿、东西神厨、神库、御桥等建筑基础,非常清晰,形制完备,为典型的明代藩王陵墓建筑格局,与鲁荒王陵等历代鲁王陵园的建筑格局完全相同,而且出土的4 件仪仗残陶俑着明代服饰,其中一件戴着明代特有官帽,这足以说明莲青山墓葬是明朝鲁国王陵。

图① 侍从俑,头戴毡帽,身着长袍,双臂弯曲端放于身前。

图② 陶俑,身着长袍,腰部系带。肩部以上及双臂等残缺。

图③ 文官俑,头部残缺。

图④ 文官俑,头戴乌纱帽,身着长袍,腰部系带。左手横于腰带处,右手端于胸前。

然而墓圹内并未按王陵的规格构建大型墓室,仅有的简易砖券墓室内,没用白灰抹平墓壁,残存少量白灰涂抹痕迹,墓门用木板封堵,说明简易墓室也系仓促建成。墓前的各项祭祀建筑墙基虽已成型,但散落在建筑物墙基附近的半块、整块城墙砖并不是很多,仍在卸砖的原地。陵区内没有发现大型建筑垮塌的砖、瓦残片,琉璃瓦片基本没有。陵区的东、西、北三面都层叠高山,没有进山的道路,南面通往王陵的山间小道崎岖不平,当地农民背砖回家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此可以说莲青山明藩王陵是因重大变故未建成的“半拉子”工程。该墓的建筑年代应是明代末期。

墓主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封诸子为藩王分驻各地。第十子朱檀为鲁王,开府兖州,“领州四,县二十三”,今滕州为鲁国所辖二十三县之一。鲁国共传十世十三王,历代鲁王的王陵与明朝肃王、靖江王的历代王陵集中于一地不同,而是散布于鲁国境内各地。

第一代鲁荒王朱檀,葬今邹城东北的九龙山南麓。第二代鲁靖王朱肇辉,荒王庶子,葬今邹城大束镇云山前,出土的墓志现藏孟庙。第三代鲁惠王朱泰堪,靖王长子,葬今泗水圣水峪乡皇城村的二歧山南麓,出土的墓志现藏泗水县文物管理所。第四代鲁庄王朱阳铸,惠王嫡长子,葬今滕州南沙河镇上营村东皇城山,2003 年出土墓志一合,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第五代鲁王朱当漎,庄王嫡长子,“成化十九年(1483)封世子”,未继位而病逝,追封怀王。第六代鲁悼王朱健杙,怀王嫡长子,“弘治十六年(1503)封世孙”,未继位而病逝,王位系追封。两王均葬今平邑白彦镇小后山村毓秀山南麓,1972 年两王陵出土的墓志藏平邑县博物馆。

第七代鲁端王朱观锭,鲁悼王妃孔氏遗腹子。第八代鲁恭王,端王庶长子。两代均依第三代鲁惠王陵而葬,明、清《泗水县志》亦有记载。

第九代鲁敬王朱寿增,恭王庶六子,葬今平邑丰阳镇午门村北王山南麓,出土的王妃墓志藏平邑县博物馆。

第十代鲁宪王朱寿鋐,恭王庶七子。第十一代鲁肃王朱寿镛,恭王庶九子。两代均葬今平邑白彦镇大营村北毓秀山南麓,现部分陵墙尚存,陵前有柱础石,御桥基本完好。

第十二代鲁安王朱以浱,“肃嫡一子,崇祯十三年袭封”。朱以浱继位后,选定莲青山建造自己的陵墓。墓圹已凿好,陵前的建筑刚开始建设,崇祯十五年(1642)由于清兵突然进攻兖州,导致在位仅三年的朱以浱自缢身亡,王陵的建设只好停摆,兖州颜店镇《朱氏谱牒》载:“子因父死无葬,愿尽孝道,守孝葬父,于是兄与弟私将父王之灵柩运到城西(兖州城)丁家庄东北二百步安葬。母亲、妻子搬来,遂在丁家庄隐居避住。”鲁国国政由朱以浱弟朱以海代理。通过对《明史》等有关历史文献研究分析,我们认为莲青山藩王陵建设重新启动,为朱以海代理国政期间。朱以海可能认为朱以浱葬在兖州城西丁家庄属自家私葬,不符合明朝礼制,与鲁王的身份不属,然又苦于政局不稳,家国残破,财力不及,便下令利用原有建筑用砖,修建了一个砖券式简易墓室,准备迁葬朱以浱。崇祯十七年(1644)朱以海袭封鲁王,然而清兵又大举南下,朱以海认为迁葬已不可能,临时决定备置陪葬品,慌忙用木板封堵墓室,改建成朱以浱的衣冠冢,也算了却一桩心愿,随即渡江南逃,寄居浙江台州,继明监国位于绍兴,后依郑成功,病死金门,葬金门岛西红山南麓。根据有关历史文献、历代鲁王陵的葬地及建制和莲青山墓葬发掘资料综合判断,可以肯定莲青山明藩王陵的墓主是朱以浱。

西墓门侧视

猜你喜欢
甬道墓室青山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日照青山多妩媚
从刘邦对“甬道”的学习解读其学习特点
抗拒
内蒙古辽代契丹贵族墓葬门道初步研究
青山的起伏
贪官转世
大连鞍子山积石冢墓室出土随葬玉器5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