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信息集锦

2022-07-07 05:59
大众考古 2022年2期
关键词:岩画考古遗址

穷物理

新族谱树揭示人类漫长历史

过去20 年来,遗传学家一直在研究人类的整个基因组。牛津大学McVean 和同事编译了3609 个完整的基因组(除了3 个尼安德特人和1 个丹尼索瓦人基因组,几乎所有基因组都属于智人种)。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一幅人类族谱,表明人类最早根源于非洲东北部。它还提供了一些线索,表明人类到达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美洲的时间比考古记录显示的早了数万年,这暗示着更早期的迁徙尚未被发现。这两种观点都需要考古学家的证实。(文乐乐,科学网)

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和早期现代人:扩散与适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张晓凌团队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以及布朗大学等合作完成的关于青藏高原人群演化历史的综述文章Denisovans and Homo sapien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dispersals and adaptations于国际性学术期刊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作为封面论文正式发表。文章梳理并总结了当前考古学、古人类学、古气候学以及遗传学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尝试从跨学科的视角重新构建丹尼索瓦人和早期现代人在青藏高原的活动历史,提出两种关于早期人群在这一高海拔极端环境中扩散和演化过程的可检验假说,希望为以后在这一区域展开更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研究工作提供启示。甘肃白石崖洞穴古人类化石与线粒体DNA 的发现表明丹尼索瓦人这一最先发现于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的古老人群曾经在青藏高原东北缘较为频繁的活动。由于缺乏考古遗存证明其永久性的在这一区域活动,且没有足够的遗传学证据表明高原的丹尼索瓦人是否携带(高频的)适应低氧环境的相关基因,因此,他们当时是否适应了高原低氧环境尚为未知之数。而早期现代人在高海拔环境活动的考古学证据主要来自三个阶段,分别为MIS 3 晚期、末次冰消期和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及以后。目前的考古学和遗传学研究成果对于早期现代人在高原的扩散和演化指向两种模型假说:连续生存活动与逐渐适应,其开端可早至MIS 3 晚期;断续的生存活动,即古代人群在高原上多次短时间生存然后消失,直至全新世才实现永久性定居。文章着重探讨、分析了两个不同假说分别需要何种证据以及如何开展针对性研究,以期引导未来的相关研究能够更具有针对性、计划性和前瞻性,能通过多学科协同攻关来验证以上的某个假说,重建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翔实历史,探索古人群适应极端环境的机制、策略与过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网站)

铀系测年法证实金沙江岩画是目前国内最早岩画

近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等合作,采用铀系测年法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丽江境内的金沙江中段虎跳峡万人洞岩画进行了高精度的年代测定。证实金沙江岩画是目前中国境内乃至整个东亚地区有绝对年代数据支撑的最早岩画。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考古学期刊《考古科学杂志》。通过测定覆盖于岩画上的洞穴碳酸盐沉积物年代,研究团队发现万人洞至少可以精确重建出三个岩画绘制阶段:距今13580—13000 年、距今10830—10540年和距今8370—8700年,处于晚更新世—全新世过渡阶段,明显早于该地区最早的农耕时代(距今4600 年)。结合采集的旧石器时代文物标本,可以推断出这些岩画大体上由该地区旧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人群创作而成。(荆淮侨、李芸,科学网)

知文明

夷夏互化融合说

黄河中游与下游、中原与海岱地区的早期文明是在交互作用中演进的,其族共同体既有独立发展的一面,也有互化融合的一面,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正是因四夷在中原的汇聚、相互融会而形成的。从五帝时代到夏商周三代,直至春秋战国时期,东夷与华夏的关系既有由一方迁徙到另一方而呈现出“嵌入式”的融合,也有经过战争冲撞或兼并而发生的融合。无论哪种方式的融合,都不是单向同化而每每是相互展开的。夷夏互化融合的最终结果,是华夏民族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海岱东夷则越来越少,到秦汉时期海岱东夷已消失,完全融入华夏民族之中。(王震中,《中国社会科学》 2022 年第1 期)

《禹贡图》与中国早期贸易中的水道交通

《禹贡》是《尚书·夏书》中的首篇,记载了“禹别九州,随山濬川,任土作贡”的一系列故事,历来被视为与地理、疆域、贡赋等国家治理相关的重要文献。《禹贡图》也称《禹迹图》,不仅包括历代《禹贡》学著述中所载大禹治水,依山川、导江河、分九州、理贡道的地理图,还包括别贡赋、分夷夏、化荒服的政治治理一类的图。除了对擘画九州的载录外,《禹贡图》及《禹贡》经文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早期的贡、赋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不同区域土壤的考察,综合区域经济状况来确定赋税的等级;通过对各州所出物产的考察,从而确认贡物的品类;通过对水道的疏通与勾连,不仅实现了治水避灾以保民生的目的,也确保了贡赋运输的畅通。而《禹贡图》与《禹贡》篇的形成,由现代考古发现来看,与中国早期贸易中的水道交通的发展关系密切。(徐新强,中国社会科学网)

三星堆:东西方上古青铜文明的对话

三星堆六个新发现祭祀坑的考古发掘引发的最大关注,仍然是三星堆文明的来源及其与域外文明的关系问题。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内来比较三星堆文明与世界古文明之间的异同,可以观察到高大的青铜立人像所表达的“偶像崇拜”观念,青铜、黄金艺术融为一体的文化风貌,用“权杖”表达权力、威仪、崇信的权势象征意义,“万年之长”的古史传世神话系统等在精神世界、艺术观念与表现形态上的特性,表明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不仅产生了具有以中原殷周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为代表的一整套规制严格、体系完整的青铜礼器及其所反映的社会价值观、等级秩序和国家权力象征,同时还产生了以三星堆文明为代表的具有世界对话能力的造型艺术、偶像传统和权力象征系统,体现出其最大的价值是在东西方上古青铜文明之间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话。(霍巍,《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1 期)

读天下

“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遴选推介活动揭晓

近日,2021 年河北省文物考古学会组织开展“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遴选推介活动。活动由河北省文物局指导,河北省文物考古学会主办,经全省各级考古专业机构推荐,学会常务理事投票、专家评议、社会公示等程序,秉承“公平、公正、公开、专业”的评选原则,推选150 项“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入围项目,最终选定泥河湾遗址群、武安磁山遗址等100 项“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此次入选的100 项河北重要考古发现,反映了河北考古在探寻中华文明起源、还原历史发展脉络、展示中华文明灿烂成就中的重要贡献。(冀文,国家文物局网站)

“2021年度山东省考古新发现”名单公布

近日,山东公布“2021 年度山东省考古新发现”名单和“2020—2021 年山东省优秀田野考古工地”名单。沂水跋山遗址、莱州吕村遗址、邹城邾国故城遗址2021 年发掘、济南元代郭氏家族墓地、明清海防遗址考古调查等五个项目被评为“2021年度山东省考古新发现”;菏泽孙大园堌堆遗址、菏泽青邱堌堆遗址、滕州岗上遗址、曲阜西陈遗址、临淄阚家寨遗址、潍坊前凉台村北遗址、临淄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临淄南马坊东南墓地、青岛琅琊台遗址、安丘鹿村北墓地十个项目被评为“2020—2021 年山东省优秀田野考古工地”。(鲁文,国家文物局网站)

猜你喜欢
岩画考古遗址
淮安市加强对泗州城遗址的建设引导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考古简史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观岩画
“考古”测一测
岩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