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视域下日常生活审美化探析

2022-07-10 13:44张沈琦
文教资料 2022年8期

张沈琦

摘 要:“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最早由英国学者费瑟斯通提出,在我国语境之下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诸种特点。本文从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理论出发,通过审美发展、突出特点、明显问题三个维度对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在我国呈现出的诸种特点加以考查,有助于我们深入且全面地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带给我们的诸种启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生活审美化将在人民群众追求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 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 审美民主 美学研究

马克思曾断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1]直到今天,我们依旧能够从当下的生活中发现我们创造历史的踪迹——伴随着审美民主化进程的发展,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审美民主最为集中的体现。一般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消费主义、大众传媒发展的结果。但这种趋势在中国呈现的内容与方式与在西方有许多不同,并随着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等诸多事件展现出更多富有时代意义的、更加值得探讨的内容。本文将从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的角度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考察。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审美发展的重要体现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最早由英国学者费瑟斯通提出并引发了人们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问题的思考与批判。费瑟斯通指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个特点:首先,消解了日常生活与艺术的边界;其次,存在着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种种趋势;最后,影像与现实相交融并出现了仿真世界。[2]在我国,相似的审美体验直到今天依旧方兴未艾,让这一现象拥有能够深层次探究的可能性。陶东风指出,日常生活审美化联系着社会文化的转型,尤其是产业结构的变化、文化的转型以及人文教育体制目的与内容的变革等。[3]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4]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发展趋势方面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的精神需要,并顺应了审美民主的美学发展趋势。尽管当前日常生活审美化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究其缘由,一方面是我们长期忽视美育建设,导致人们普遍对美缺乏概念,更谈不到审美鉴赏,使得人们在审美上易于跟風从众,随波逐流,只关注自身能够理解的浅显的内容,缺乏独特的鉴赏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相关事业产业不完善,市场监管不力,资本横行,无法生产出具有高质量审美的作品。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与当前的技术发展息息相关的。技术发展不断成熟与完善,优秀的作品才能更多地惠及人民,才能推动相关事业产业的发展,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在中国历史上,由于生产力的束缚,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可以说,并不是百姓没有需求,而是当时的社会生产没有办法生产出满足百姓审美需求的产品。因此,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今技术进步足以开始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历史必然,这种趋势在当下的语境之中是不断发展且不可逆的。

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本质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在审美方面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了文学艺术随着生产力发展的普遍规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日常生活审美化日益成为人民大众满足审美需要的重要现象与趋势。在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世界即将处于后疫情时代,日常生活审美化将是人民群众满足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重要途径。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在我国的突出特点

在我国,日常生活审美化一方面是审美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是社会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与西方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代资本主义的基础在于以资本的形式从社会生产活动中获取财富,并在其中执行了政府的基本职能。[5]因此,日常生活审美化在西方便与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政府宏观调控制度,是以人民为主体、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的。[6]因此,我国当前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是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效果语境之下的产物,本质上是满足人民需要的结果。这一良好趋势的发展需要社会舆论,监管部门和文化生产企业共同形成合力,不断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进程。

日常生活审美化体现了“美是生活”这一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且符合审美发展的一般逻辑。1855年,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具有前瞻性的理论。随着欧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其各种文艺、美学思潮都与现实息息相关。从现代性叙事以一种别样的方式透露着知识分子对现实的观照,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是现代性在思想上的延续。[7]于是,生活本身开始进入审美,成为当下美学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如韦尔施指出 :“(西方)古典美学的客观矛盾,存在于其对感性实施的暴政之中,因为它没有把感觉的多样性本身理解为智性的东西并加以尊重,而是错误地将其当作粗鄙之物了。” [8]因此,将美重新复归生活,探索当下生活与美学的新联系是十分必要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生活与美的关系具有如下三个特点:首先,再现生活;其次,说明生活;最后,对生活下判断。[9]这不仅与费瑟斯通所指出的三个特点遥相辉映,我们今天的生活实践无不与车氏的结论相符合。可以说,将艺术从理念的乌托邦世界重新拉回到生活世界,寻求美与生活结合的各种可能,并将之与艺术市场化和商品化运动结合起来是当今文化艺术寻求新的发展的必要途径。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日常生活审美化会创造出具有艺术与审美能力的人民群众,有助于加快推进文艺大众化趋势。当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建模、手绘等技术、抖音快手等应用软件已经大众化、普遍化。人们可以轻松地按照自己的审美品位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品。艺术生产过程要遵守艺术生产的法则,具有同一性。因此,处在日常生活审美化趋势之下的艺术生产者们便会学习运用相关的艺术法则并进行创新,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成为精神方面的公共财产。

创作过程中,很多人是出于自發且无功利性的创作,这种创作一旦获得成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创作群体之中,有力地支持文艺大众化趋势,最终使广大人民群众在艺术方面摆脱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最终实现艺术自由。[10]此外,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十分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触及到艺术产品的相关信息,并察觉到艺术潮流的某些变化。这种变化会使更多的人知晓艺术、了解艺术、甚至改变艺术,形成具有公共阐释的氛围与空间,从而避免强制阐释所带来的问题。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美的客观化的重要体现。美是一种价值属性,集中表现为物为人存在。[11]在生活中人们会接触到各种被感知认为是美的事物,但实际上事物本身未必具有美的属性,需要与人的感官相结合。桑塔亚纳认为,美是在快感的客观化中形成的,是客观化的快感。[12]正因为如此,审美具有普遍性又具有个人性。在日常生活审美化趋势之下,人民大众既是美的创造者又是美的欣赏者。人们在生活中或虚拟世界之中感受到的艺术之美,同时可以运用自身的审美经验与技法对事物进行重构。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对美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还扩大了美的阐释与实践范围,使美的真理不仅仅局限于学院之中,而是将理论与实践有力地结合了起来,例如,公共艺术的出场,当代城市文化的建构与审美观念的整合,以及各种艺术审美元素应用于城市规划之中。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彰显人的主体性的重要途径。马克思指出了美的创造是一种对象化过程,按照“美的规律”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成为人本质力量的现实。[13]在审美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得到彰显,使人区别于动物、区别于受诸种社会关系所束缚人的精神意识。这里说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活生生的具体的人。人是文化艺术的中心所在,人的目的性与精神信念都会在文化艺术之中得到体现。艺术包含着价值,价值是艺术存在的灵魂。正因为人的价值的渗入,艺术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在此过程之中,人的主体性开始显现,经历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14]因此,日常生活审美化体现了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的趋势。

日常生活审美化体现了审美民主的价值。为什么人的问题,一直是文学艺术的根本问题。毛泽东指出,文学艺术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15]审美民主包含审美生产民主与审美鉴赏民主两个部分。社会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每一个个体都拥有自由发展的权利。但是,由于人的自由的意志具有多样性,冲突不可避免。这样一来,社会便需要相关机制来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当前,民主制度开始渗透在审美范畴之内的相关机制的建立中,审美民主的趋势使个体权利与群体利益达到了动态的平衡。在日常生活审美化趋势中,有广大群众的充分参与,群众较过去拥有了更为广泛的表达权,例如抖音、快手、简书等软件的兴起,使得更多的群众能自由地抒发个人对审美的见解,尽管一些观点略显偏颇与幼稚,但显示出了人民群众对美的向往与追求,这对当下审美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的审美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基础教育的深入普及,人们越来越重视理论知识的重要地位。审美民主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得以提出与发展。可以说,在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有力地支持了审美民主化进程,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审美生产、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对中国审美理论建设具有潜在的重大意义。

三、日常生活审美化进程中出现的明显问题

(一)过分追逐资本,忽视美与丑、崇高与卑下的区别

崇高与优美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精神力量。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丰美硕果,但是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行业规范、公司审核等方面不够完善,导致了不少从事文化生产的相关企业在文化艺术生产之中忽视美与丑、崇高与卑下的界限,为博观众眼球与流量,不断打破道德底线,错将审丑当作审美,将人格卑下当作崇高。一些自媒体为博眼球,解构历史、戏说历史,将崇高庸俗化,还有“标题党”“水军”等文化乱象,一方面反映出企业对资本利益的无底线追求,另一方面反映出相关监管不到位、企业发展水平较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诸种问题。

(二)过分重视视觉效应,忽视理性的参与

当今电视、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使人们对视觉的重视超过以往。无数艺术购物中心开始崛起,将审美艺术与商品结合在一起,满足人们的审美消费的需要,尤其注重设计装修等审美因素,成为当代刺激消费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但是理性在审美中缺席,它与日常生活的实用主义、消费欲望相结合,使审美失去了崇高的光环与道德品质。[16]虽然桑塔亚纳认为人体的一切感官机能对美感有贡献,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审美之中仅仅只有感性参与。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真正意义上的感性解放是建立在理性和感性的和谐基础之上,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互为条件。

相比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社会意识形态对感性的压迫与抑制,在新时代感性的解放具有历史进步的意义,但是失去了人类理性指导的感性则脱离了人类感觉的整体性。无数历史事实证明,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才能保证人类精神的深刻性和持久性,也是使人类摆脱异化实现其自身生命的自觉和自由。正如伊格尔顿所言,“你必须在更加广阔的语境之下来观察自己的生活,而不仅仅是检视自己的感觉”[17]。

(三)狂欢失度,雷同抄袭问题泛滥

“狂欢式”是在狂欢节之上形成的一套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感性形式的语言。狂欢化的特点主要为:失去了舞台演员与观众的区分,所有人都在参加演出,此时,道德与法律的约束、人的社会分工与阶层在狂欢化中消失殆尽,俯就、粗鄙、亲昵的特点取而代之。[18]在日常生活审美化进程之中,我们发现了寓于其中的狂欢化色彩,主要体现在艺术创作与接受中的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在形式上,由于日常生活审美化主要从日常生活的平面中获取艺术作品的灵感与来源,如果创作者没有深入生活,去了解生活的本质,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表达个人情感、揭示生活的某些规律,伴随着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互文本性”趋势和资本的介入,作品雷同与抄袭在某种程度上就变得不可避免。“于正抄袭案”“郭敬明抄袭案”等案件的发生不仅破坏了艺术创作本身的崇高意义,更是败坏了创作应有的责任意识。而欣赏者在欣赏这样的作品时也不会感到艺术的价值与魅力,失去了艺术“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价值意义。

在内容方面,由于人的境界存在高低,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大众性,有导致狂欢泛化的风险,使得对审美问题的原有的诸种界定失效,无视法律与道德,使艺术沦为感性的奴隶。接受者长期接触此类作品,不仅会失去法律与道德的判断力,还会与之趋同,造成精神世界的沦落。狂欢虽有其积极的一面,尼采指出了狂欢本身所具有的创造功能及艺术功能,但狂欢只有在与理性的烛照之下才能彰显其功能。[19]因此,日常生活审美化需要通过社会文化建设、法律建设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与规范。

(四)出现由审美民主走向审美专制的倾向

由于技术的日趋完善,日常生活审美化更多地依托当下的信息技术应用为载体。一方面,审美民主使得人民大众不需要奔赴千里之外追寻审美带来的乐趣,就可以通过技术来欣赏在现实中无法观察到的艺术品的细节,在虚拟与审美的边界上尽情享受着技术与艺术带来的快感。另一方面,大数据将人民大众的审美倾向、使用痕迹等信息与个人信息绑定,使企业能够精准推送广告、商品等信息。由于大数据掌握在企业手中,在企业追寻利益最大化的进程中难免会出现信息泄露、信息盗取等违规行为甚至引发信息战争。甚至有人戏称,谁掌握了大数据谁就拥有了世界。这种情况是危险的,从个人角度来看,由于精准推送技术的存在,使得人们更容易陷入信息茧房最终失去了审美的意义,被他者实施了审美专制,这个过程发生在不知不觉之间,难以防范;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政府必须对大数据的使用与存储予以规范,否则不仅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影响个体生活,还会导致违法犯罪甚至危害国家安全。

尽管日常生活审美化进程出现了上述问题,但这些问题都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机制与法律机制的不断完善而逐步得到解决。日常生活审美化带来的这些问题本身是人民的需要尚未完全得到满足的产物。我们应该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日常生活审美化趋势。

四、结语

尽管日常生活审美化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告诉我们,日常生活审美化趋势是广大人民群众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在审美方面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结果。当前,文学艺术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将会日益突出。在后疫情时代,日常生活审美化会在人民群众追求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9.

[2]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99.

[3] 陶东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新文化媒介人的兴起[J].文艺争鸣,2003(6):9-12.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5.

[5] [美]罗伯特·L.海尔布隆纳.资本主义的本质与逻辑[M].马林梅,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57.

[6] 李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基础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9.

[7]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M].王丽亚,王逢振,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4.

[8]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79.

[9] 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375.

[1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11] 周忠厚,边平恕,连铗,等.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1.

[12] 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4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04.

[1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1.

[1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6-927.

[1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4.

[16] 梁爱民.马克思主义美学视野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2-56.

[17] Terry Eagleton. After Theory[M].New York: Basic Books,2004:127.

[18] [苏]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仁,顾亚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176-177.

[19]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