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引领与职业生涯规划共振性研究

2022-07-10 13:44郭培凤
文教资料 2022年8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共振思想政治

郭培凤

摘 要:共振现象不仅发生在物理领域,在教育领域同样存在。随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被纳入大学生必修课程,作为职业观培养的主要途径,其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上存在许多相通点和融合点。本文重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共振规律,系统梳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引领与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矛盾,探求破解之策,为提升职业生涯规划的政治站位、促进思政教育融入职业生涯全过程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 职业规划 共振

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是指物体在特定频率下,比其他频率以更大的振幅做振动的情形,具有和谐共存、相互促进的特征。研究发现,共振现象不仅发生在物理领域,在教育领域同样存在。随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被纳入大学生必修课程,作为职业观培养的主要途径,其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上存在许多相通点和融合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共振规律,提升内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引领与职业生涯规划共振共融的研究意义

(一)贯通思政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链路的可靠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拓展,有一个清晰的职业发展观和科学的职业规划,对高职院校学生越来越重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运进入大学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的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根本性问题,与职业观培育存在大与小、宏观与微观、理想与现实的关联性。研究思想政治引领与职业生涯规划共振性,正是基于两者之间天然的联系,着眼贯通思政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互为融合、互为补充的逻辑链路。[1]

(二)拓展思政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的科学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培塑过程或多或少涉及职业观教育内容,但仅仅是一个小的范畴,尚未成为学科,研究得不够深入。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指导学生就业、从业的实践类课程,从一开始就要对职业观进行深入研究,从客观上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深度。而思想政治教育人生观、社会观的培养也从大的方向指导职业观的培塑,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涉及思想政治的部分内容。因此,研究思政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共振性,有利于更好地拓展两者之间的教育内容,促进学习和实践效果提升。

(三)强化思政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效果的有力抓手

长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重视而不重要的问题,脱离实际现象时有发生,内容理论性过重、实践性不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直接瞄准的是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某种程度上是学生对未来社会职业的一种期望,实践性较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人,其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不只是自主设计,还要切合国家政策、社会趋势,才能有好的职业成长环境。同时,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教师队伍、教学设计还处于完善阶段,部分教师从思想政治领域转岗,职业教育天然带着思政属性。因此,研究思政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之间的共振性,有助于强化思政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效果,更好地服务学生。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引领与职业生涯规划共振共融可行性分析

事物共振共融的前提条件是内在关联。研究分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引领与职业生涯规划在目标指向、教育内容和育人功能上具有较强的共振可能性。

(一)目标的指向性趋同

为国育才、为党育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先进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为目标,保证学生在政治素养、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及法规纪律方面符合教育目标要求,这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塑的重要方面,是为其人生道路夯基的关键一步。职业生涯规划以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为导向,全方位培养学生职业观、职业目标、职业路径及与社会的关系等等,是学生职业生涯的起步,某种程度来说是职业理想的体现。从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来看,二者都是着眼于学生未来服务的,都为培塑一个健全完整的社会人,不同程度涉及价值观念方面的东西,在指向性上是趋同的。

(二)内容的关联度交叉

在思政教育多元化的今天,在课堂为主渠道的同时,各大高校都在拓展思政教育的渠道,把思政教育融入其他专业课堂中。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强调的是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时代新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侧重于职业观和职业设计。职业观实际上也是价值观在职业上的体现,通常涉及创新就业教育、政策解决、社会职业分析和职业愿景选择等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容的重叠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全过程培养、非接触培养,特别是在实践应用性较强的高职院校,不仅仅是学校的灌输,还必须通过职业这一社会平台来拓展。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领域重叠,二者协同共振将会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2]

(三)育人的功能区互补

职业生涯规划偏向于个人未来职业的整体设计,个人的职业观会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选择,其课程是从个人的角度思考如何实现个人的价值,满足个体对于社会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从社会层面出发,体现的是社会对个体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要求,要求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协同性。所以说,不能脱离客观的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空谈职业生涯规划,必须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职业生涯规划,用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效性。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引领与职业生涯规划共振共融面临的矛盾

本文以上海某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采取文献分析法和网上问卷调查法,回收有效问卷772份,并对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课程的教师进行个别访谈,系统梳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引领与职业生涯规划共振共融面临的矛盾,加以数据分析、观点提炼,为全面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引领与职业生涯规划共振共融提供鲜活数据和实践素材。

(一)思维认知上存在偏差,思想准备不够

1. 对课程之间内在关联性认知有偏差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引领与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教学内容、育人目标和育人功能等关联性,但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其关联性认知均不够。大家主观性地认为两门课程是独立的,二者之间交叉不大,没有在思维认知层面主动整合两门课程,在实践过程中促进课程互融。对上海某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调研,发现对于“是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内在联系”,否认和不确定的仍占8.29%;对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在哪方面存在关联”,选择育人目标的占64.12%,选择教学内容的占17.62%,选择育人功能的占13.34%,其他的占4.92%。可见,对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内在关系性认知不足,制约了教师和学生将两门课程共融共修的主动性。

2. 对单个课程的局限性认知有偏差

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在理论、实践两个层域认知存在偏差,进入非黑即白的误区。一部分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理论,对实践意义不大,未能联系实践来学习;一部分人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侧重于实践,目的是服务于实现个人目标,未能与社会意义相结合,忽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总体设计,功利性过强。对上海某职业技术学院的调研发现,对于“是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服务于实践”,否认和不确定的仍占22.15%;对于“职业精神、道德素养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是否重要”,选择一般或不重要的仍占13.73%。可见,单纯从理论或实践角度研究,从功利性角度出发设计,是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融合的客观障碍之一。

3. 对融合式课程可行性认知有偏差

课程融合是一项创新性工作,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而且需要学生需求的牵引。但部分教师、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融合的可行性认知不够,认为两者自成体系,较为独立,交叉内容较少。对上海某职业技术学院的调研发现,对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部分内容能否进行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否相互促进”“教师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是否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仍有34.98%的学生选择不确定或否认。可见,可行性认知是课程融合的主观条件,其认知偏差降低了课程融合的主观能动性。

(二)课程教学上各有侧重,共振频点不多

1. 目标上,教学指向有所不同

教学目标上存在大与小的差别。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宏观培养,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行思想引领,其目标是培養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人;职业生涯规划则侧重于职业上的塑造,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从长远上来规划,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需求。对上海某职业技术学院的调研发现,对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否目标一致”“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教学指向性是否部分相同”,否认和不确定的均在15%左右。可见,教学指向性上的各有侧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两门课程之间的共振共融、整合效应。

2. 内容上,教学重点有所不同

教学重点存在理想与现实的侧重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更侧重于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是人生目标的引导,旨在培育学生与时代要求切合的个人理想,更加强调个人理想融入时代理想;职业生涯规划旨在职业选择及为职业所进行的精神、道德及能力素质上的准备,是个人理想在职业上的体现。对上海某职业技术学院的调研发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在精神培育侧重点上是否一致”,否认和不确定的仍占15.28%;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否涉及精神层面内容”,否认和不确定的仍占13.73%。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在教学重点上是不一致的,但也存在精神层面内容融合的可能性。

3. 形式上,教学方法有所不同

两者均以课堂为主渠道,但在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时间、内容和渠道较为泛化;职业生涯规划除课堂灌输外,还注重实习平台的实践,在较短的时间可以找到不足和弱项,并加以改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时是阶段性的,在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实践反馈。对上海某职业技术学院的调研发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方法是否一致”,否认和不确定的仍占19.3%;对于“两者之间在教学方法上有何不同”,选择“理论与实践多与少”的占79.53%,选择“案例多与少”的占7.38%,选择“互动多与少”的占5.7%,选择其他的占7.38%。可见,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制约两者之间共振的形式。

(三)教学准备上有所弱化,筹划设计不够

1. 教学规律研究不足

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职业生涯规划,都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而是综合性的学科。国家也一直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各个专业课程,这说明学科融合的重要性。职业生涯规划也一样,生涯规划涉及精神、道德、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方方面面,必然对其他学科产生影响。但与在上海某职业技术学院担任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个别访谈后发现,其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共振规律认知不够,在教学准备上尚未注重从思政领域借鉴方法、汲取营养,在教学设计上难免落入单一化、简单化的窠臼,仅仅是引导学生在单一职业上进行设计,没有在思政领域的必备素养上下足功夫,这些都不利于学生长期的职业设计。这样单一的职业生涯规划容易受职业改变影响,必然是阶段性的,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 师资力量准备不足

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很多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转岗而来,或者是兼职,本身具备两门课程共振共融的良好条件。但现实是,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门槛较低,大部分教师并非专业出身,仅仅进行了短期培训,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实践掌握不够,“双师型”教师较为缺乏。对在上海某职业技术学院担任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个别访谈后发现,担任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大部分由思想政治教育转岗而来,存在边上课边自学边实践的现象。有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自身并未担任相应岗位或经历过实践锻炼,对岗位本身也不太了解,故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难以展开。

3. 教学资源整合不足

对于综合性课程来说,多平台、多渠道、多方式共育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但当前不管是职业生涯规划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资源融合方面还有差距。特别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方面都有不足。比如:整合思想政治内容有差距,没有把职业观置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人生主題中去理解,存在“单打一”的现象;整合思想政治的平台有差距,未能全方面运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生活园区、校园文化等来加强职业生涯走下课堂、进入生活;也没有充分将职业生涯规划与“校企联合办学”的大趋势结合起来,让企业来讲规划,反而落到个别教师空谈规划、缺乏实践的现象。这些都制约职业生涯的效果,也对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学科产生阻力。

四、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与职业生涯规划共振共融的措施与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与职业生涯规划共振共融,既是教学内容的契合,又有教学方式的创新,更有教学效果的增强,必须加强共振共融规律研究,探求共振共融措施对策,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上发挥更大作用。

(一)加强思想引领,强化共识

思想问题解决好,什么问题都好解决,关键是要形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共振的共识。一是强化职业生涯规划自觉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较为全面地从哲学、政策等角度分析当今世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以某一职业为基点,积极适应世界、改造世界。因此,通过课堂讲座、网络推荐、现身说法、故事会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将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政教育结合,从宏观上思考个人职业规划。二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动融入职业生涯规划的强制性。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是思政教育的方向之一,也是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抓手。共识的建立不能仅靠理念说服,必要的强制性措施也必不可少。比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引入时事政治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关心国家大政方针,促进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引领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时自觉进行职业调研,宏观分析职业前景、国家支持和社会认可等维度;等等。三是打破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单方面的局限性。形成课程共振共融的共识,首要条件是打破认知局限,引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打破个人利己主义的局限,主动融入家国理想和社会愿景,如此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打破理论虚无的谬论,主动加强实践,与个人实际发展结合起来,融入职业发展全过程。[3]

(二)强化课程设计,促进共融

加强课程顶层设计、内容融合,鼓励教学队伍进行实践探索,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融合。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从学院角度筹划课目融合方案,加强教学课目设计、师资队伍培养和教学目标设置,对两门课目部分内容融合建立时间表、规划图;从学生角度加强课目设计,具体分析学生的需求、岗位的要求和企业的需要等多方面,从实践的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共融。二是融合课目内容。内容融合是课程共融的重要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以“国之大者”为牵引,把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全过程,针对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细化课目内容,使之切合各层级学生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与学生个人职业目标的联系,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贯穿其职业始终,使得社会角色、个人角色和公民角色更好地融为一体。三是鼓励实践探索。课目融合是一项创新性工作,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在课目融合中的创新探索。高校要给予方向指导,要总体把控课目融合的方向,对融合的内容、教学的设计要总体把关,确保课目融合不走偏;要加强经费支持,在院校级课题上优先支持课目融合探索型课题,给予相应支撑,确保多出成果。

(三)打造实践平台,加强共建

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职业生涯规划,都需要实践平台,必须加强校企共建,进入学生生活园区。一是强化理论灌输。不仅在正课时间强化思政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融合,而且要强化多形式、多方式的讲座、微讲堂、微课堂、群学会等进行理论宣传。比如充分利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之际,把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融入进去,把学生关心的职业发展前景与国家大政方针结合起来;邀请杰出校友、行业精英等赴学校开设讲座,重点讲清思想政治教育在其职业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加强思想政治修养。二是进入企业实践。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是和企业走得最近,实践时间也最长。充分利用实习等机会,引导学生加强企业文化与时代精神、职业精神三位一体学习,在实践层面促进课目融合。三是融入生活园区。高校生活园区是学生课堂之外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职业精神、思想政治等培养的重要平台。学校在生活园区打造过程中,要兼顾思想政治要求,营造“国之大者”的时代氛围;同时要符合职业特色,加强符合职业设定的符号、精神标语和名人进入生活园区。

(四)务实教学准备,深化共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共融是一个新课题,需要加强理论积累、力量建设和资源融合,促进效果提升。一是深化共振规律研究。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毕竟属于两门不同课程,且相对独立,寻求其共振规律有助于提升共融效果。要搞清共振的频点在哪里,即在哪些领域、哪些内容、哪些方面具备共振的条件;要搞清共振的要点在哪里,谁为谁服务,对于两门课程互融要有不同侧重点的设计;要搞清共振的主体在哪里,都是为学生未来服务的,这也是衡量共振是否成功的标志。二是加强师资力量。课目融合对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更高,高素质、综合性的教师队伍是课目融合的前提条件之一。在当前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专业教师的情况下,要与职业生涯培训机构加强对接,把更多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送出去加强培训,并逐步转岗,逐步建立一批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两手都过硬的教师队伍。三是打造精品课目。新课目的推广要起到示范作用,必须用精品课目来示范引领。在学校学院层面要加强主动设计,打造一批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的精品课目,并推广使用,以此启发教师,在以精品课目的示范作用下,加强课目融合研究,逐步完善课程设计,促进课目融合走向成熟。[4]

参考文献:

[1] 周纯江,朱蕾,毋琦.对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20(23):74-77.

[2] 刘孙渊,吴秋迪.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差异性定位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6):49-53.

[3] 王英华,战学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完善[J].职业技术教育,2016(14):48-50.

[4] 倪炜.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内在逻辑与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21(3):100-105.

基金项目: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研究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引领与职业生涯规划共振性研究”(XJKT-2022-52)。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共振思想政治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安然 与时代同频共振
选硬人打硬仗——紫阳县党建与脱贫同频共振
CTA 中纺院+ 化纤联盟 强强联合 科技共振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