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语文诗歌诵读教学的审美内涵

2022-07-10 21:58梁建洲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重音

梁建洲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篇流传千古的佳作,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所产生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令人叹为观止。下面从《春江花月夜》的诵读审美分析、诵读方法探寻两方面来探讨张若虚的这首经典诗歌在诵读教学中的审美内涵。

一、《春江花月夜》的诵读审美分析

1.培养审美感知力

文学作品都是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感情的。诗歌是高度凝练概括化的语言,是情感的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春江花月夜》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也是因着其独特的语言美和韵律美才在唐代诗史上被人们广为传颂。

感知语言美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艺术性,是所有语言文字中最优美的,它凝练、含蓄、新颖、形象,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概括力。这首《春江花月夜》诗人一开篇就紧扣题目,从题目出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广阔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重点突出江潮的宏伟气势。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强大的生命力。月光洋洋洒洒地照耀到千里万里,试问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呢?月光如水般倾泻在芳林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月光把五光十色的世间万物稀释,将世界蒙上一层梦幻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诗人用如此细腻温婉的笔触, 构造出一个宁静美妙的境界,使得春江花月夜显示出格外温柔恬静的迷人色彩。这八句,按照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以“月”为纽带,描绘出一幅绝美的自然之景。

整首诗歌的语言含蓄精练,生动优美,围绕一个“月”字徐徐展开,无论是开篇的景物描写、中间的哲理思考还是最后的思妇游子盼归之情的表达,在语言上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

2.体会音韵美的能力

诗歌是最适于诵读的文学样式,它不仅拥有优美的语言,而且富有音韵美。 《春江花月夜》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个章节,可分为九章。每章节换韵,共换韵九次。而且平仄交错换韵,形成了音韵上的抑扬顿挫,婉转动听的效果。如第一章的“平”“明”押“ing”平韵;第二章的“甸”“霰”“见”押“an”仄韵;以下章节也有押韵现象,同上可证。随着韵脚的转换,读起来一唱三叹,流畅回环,声情与文情结合,丝丝入扣,婉转动听,如同一首梦幻悦耳的歌曲。

3.提高审美鉴赏力

欣赏结构美的能力。从结构的角度来看,诗人张若虚巧妙地把握了时间的推移与空间的转换。时间上,顺着月升―月中―月落的思路,把“月”刻画得多情而妖娆。空间上,在月光照耀下,大地上的空间也在不断转换,由远到近,表达了相互联系但却不断变化着的思续和情感。这种空间和思维的跳跃性,疏密相间,错综结合,疾徐有致,赋予了诗歌结构美。

感受意境美的能力。意境是客观物体描写与主观心情感受的融合,是诗歌描绘的境界中所充盈的款款情思。《春江花月夜》里描绘了诸多如水波、花林、夜空、白云、镜台、闺阁、鸿雁等一系列优美的景象,展现出一幅幅如梦似幻的春之画卷,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幽深静谧的境界。

领悟哲理美的能力。《春江花月夜》不仅仅是写景、抒情,其中蕴含的哲理美也让人为之倾倒。面对被月色浸染下的世间万物,抬头望见一轮孤月悬挂当空时,由此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而人类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却也是永恒不变的,在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中使人悟出了平衡的重要性。诗人用优美的语言,诗化的哲理,告诉人们应该珍惜时间珍惜良辰美景,这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4.激发审美创造力

丰富想象联想的能力。《春江花月夜》文筆优美,句式整齐,围绕春、花、江、月、夜五种景物而连接的多个意象组合在一起,潮水、明月、白云、妆镜台、玉户、捣衣这些美好的意象给读者留出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在想象与联想的空间里尽情驰骋,去感受诗人张若虚一字一句之间独特的艺术魅力。

提高文化品味的能力。诗歌诵读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文化熏陶与文化传承的过程。比如,在这首《春江花月夜》里面的“青枫浦上不胜愁”的“浦”与“愁”,“浦”字作为送别之地历来都牵动着离人的思绪,江淹在《别赋》里有这么一句话:“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由此我们知道原来张若虚用“浦”这个字也是有心的。但张若虚的“不胜愁”更加深了愁的深度。

二、《春江花月夜》的诵读方法探寻

1.掌握诵读技巧

停顿。一首诗歌读出来能不能读出它的韵味,能不能让人听懂,就在于停顿。停顿在理解字词、疏通句意中非常重要。《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歌是七言律诗,每句字数相等,格式也相对比较固定,一般来说是七言四顿,即“2/2/2/1”格式。当然也有“前四后三”这种停顿形式,就这首《春江花月夜》而言,个人认为前四后三停顿比较好,这样更能凸显诗歌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比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应该这么读:“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样停顿有种铿锵之势,更有感染力。

重音。诗歌里的重音,有突出强调的特点。比如“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重音就落在“代代”和“年年”上面,相互照应,形成对比,突出短暂与永恒的思考。 又如“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重音应落在“卷”字和“拂”字上面,突出思妇的浓浓思念之情。

语气。语气的轻重缓急影响意思的表达,那么在诗歌诵读教学当中,如何拿捏好语气,也将影响到对诗歌本意的理解和对诗歌感情的领悟。《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歌的诵读语气应该是时而轻缓,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时而绵长的。但整首诗歌的语气基调应是高昂的,毕竟春日之景哀而不伤,应满怀希望。

2.规范诵读参考

教师范读。教师示范朗读是诗歌教学过程里不可或缺的环节。如《春江花月夜》,老师范读,至少读出正确的字词让学生明白理解。对诗歌的的停顿、重音、语气也应加以指导。

录音听读。录音听读是一种很好的诗歌教学方式。尤其像《春江花月夜》这样比较长的诗歌,采用录音听读的方式,可以调节学生情绪,调动学生兴趣。

3.学生诵读形式

个别读。学生的单独读具有代表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看看有没有读错字音,停顿是否正确,这也是一种高效的诵读方法。

齐声读。齐声度要求声音响亮整齐,这种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集体中找到自信,老师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容易调动班里学习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班级凝聚力。

比赛读。可在班级里举行小组竞赛诵读、在学校里举行班级竞赛诵读,评出等级,并准备奖品来鼓励这种竞赛诵读活动。

诗歌诵读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其重点不仅在于知道要怎么读,还要读进去、读出来、更要读出诗歌的审美内涵。诚然,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诗歌诵读教学要达到这种高度也许不易,但在诵读教学中读出诗歌的审美内涵现已成为一种趋势,语文老师仍需要进一步的求知与探索。

本文系江苏省高中语文“诗教”课程基地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诗教’课程的开发与研究”(D/2021/02/822)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中学

猜你喜欢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重音
重音在“文学作品朗读”中的运用
春江花月夜 唯美扬州行 中华好诗词大会征稿启事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
浅谈语句重音的把握
基于重音理论的英语听力学习策略
春江花月夜
从张若虚到韦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