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及对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07-11 07:59农丽娜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心律失常生活质量冠心病

农丽娜

[摘要]目的评估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及对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的60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提供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n=30,提供综合护理干预),评价两组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心理状态评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服务满意度。结果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CSMS、心理状态评分、SAQ、GCQ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CSMS、SAQ、GCQ高于对照组,心理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服务满意度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心理状态,提高自我管理行为、舒适度、生活质量,促进护患和谐,值得推广。

[关键词]冠心病;心律失常;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22)11-0139-04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多发病、常见病[1],往往会因心肌缺血而诱发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律失常是心脏激动的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次序、节律等出现异常[2],若不及时治疗,容易造成心源性猝死、心力衰竭,且因伴有心绞痛、头晕等不适症状,患者情绪状态较差,治疗依从性不高[3],加之多数患者欠缺疾病知识,自我管理行为欠佳,故有必要进行护理干预[4]。现代全人医治理论认为人是心理、社会需要、身体、灵魂的共同体,即整体健康状况取决于心理、社会、身体、精神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和谐,而综合护理干预包括饮食、用药、运动等内容,能够给予患者全方位、系统性照料[5]。基于此,本研究以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我院)的60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为例,就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及对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展开分析。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我院的60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观察组(n=30)。对照组:男15例(50.00%),女15例(50.00%),年龄45~74岁,平均(60.35±1.46)岁,病程1~13年,平均(7.03±0.64)年,心功能分级:IV级4例(13.33%)、III级10例(33.33%)、II级11例(36.67%)、I级5例(16.67%),心律失常类型:房性早搏9例(30.00%)、窦性心动过速3例(10.00%)、房颤11例(36.67%)、室性早搏7例(23.33%);观察组:男16例(53.33%),女14例(46.67%),年龄44~75岁,平均(60.50±1.71)岁,病程1~12年,平均(6.83±0.55)年,心功能分级:IV级3例(10.00%)、III级11例(36.67%)、II级10例(33.33%)、I级6例(20.00%),心律失常类型:房性早搏10例(33.33%)、窦性心动过速2例(6.67%)、房颤12例(40.00%)、室性早搏6例(20.00%)。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基于冠状动脉造影、临床表现(如心悸、胸闷、心跳停歇感)等确诊;2智力、精神正常,能够完成问卷调查;3意识清晰;4知晓研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住院期间死亡者;2急性心肌梗死者;3心脏瓣膜病者;4近期服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或出现重大生活事件者;5中途退出者;6配合度较差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干预:提供舒适病房环境,监督患者按时用药,注重监测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

观察组提供综合护理干预。1认知干预:评估患者心功能、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认知状况,再借助文字资料、视频等面对面讲解冠心病心律失常危害、成因、自我管理价值、疾病预后、治疗及護理措施等,每日20min,每次宣教完毕后强调重点内容,适当提问,回答疑问;2心理干预:一是倾听患者诉说,提供鼓励、安慰,且指导其通过呐喊、书写等宣泄内心苦闷;二是指导其保持站立状,闭目凝神,手掌朝上置于腰部,缓慢吸气且抬高双手,再缓慢呼气且放下双手,每次练习30次,2次/d;三是引导家属床旁陪伴,全面照料,提供情感支持;四是邀请康复患者分享抗病体会,提高依从性;3运动干预:结合病情确定活动场所,鼓励患者早晚进行健康大步走,每次20~40min,以肢体发热且不感到疲倦为宜,且嘱咐患者饱餐后不宜立即运动;4饮食干预:保持低脂、低盐、清淡饮食,戒烟戒酒,禁食煎炸、产气、发酵类食物,禁饮咖啡、浓茶,少食细粮、动物内脏;5用药干预:谨遵医嘱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且以微量泵匀速输注,期间加强心电监护,以及控制药物浓度、剂量、患者主诉、心电变化等;6排便干预:指导患者每日晨起后环形按摩腹部,且口服香蕉或饮用蜂蜜水,促进排便,若是便秘严重,则可视情况使用开塞露或肥皂水灌肠;7体位干预:急性期必须保持绝对卧床休息,通常取半坐卧位或坐位;8吸氧干预:合理控制氧流量,监测血氧饱和度,期间观察口唇、末梢发绀情况,纠正缺氧状态;9护理备忘:结合患者运动、饮食、用药等情况,在患者手机设置备忘录及提醒铃声,以免遗漏、遗忘;10出院指导:收集患者建议及意见,分析护理工作的不足之处,且制订改进方案,同时发放院外康复计划表,列明院外饮食、运动、作息等管理内容。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将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心理状态评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服务满意度作为观察指标。1CSMS:重点评价日常生活管理(DLM,共4项)、疾病知识管理(DKM,共5项)、治疗依从性管理(TCM,共3项),均为1~5分评分制,自我管理能力强则分值高[6];2心理状态评分:参照抑郁(SDS,如对未来有希望、吃饭情况、头脑清楚、郁闷)、焦虑(SAS,如静坐不能、噩梦、害怕、晕厥感)自评量表,心理状态良好则分值低[7];3SAQ:用于评价生活质量,重点评价心绞痛发作情况(AA,共2项)、心绞痛稳定状态(SSAP,共1项)、躯体受限程度(DPL,共9项),生活质量好则分值高[8];4GCQ:重点评价环境维度、心理精神维度、生理维度,均为1~4分评分制,舒适度高则分值高[9];5服务满意度:调查前详细说明调查意义及目的,再发放问卷(病房环境、服务及时性、尊重患者等),分为不满意(0~19分)、基本满意(20~39分)、十分满意(40~60分),总满意率=基本满意率+十分满意率,问卷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684~0.813,重测信度为0.794,内容效度为0.913,待患者填写后当场、统一收回,不合格问卷需重新填写。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CSMS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DLM、DKM、T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DLM、DKM、TC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抑郁、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抑郁、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SAQ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AA、SSAP、DP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AA、SSAP、DP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GCQ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环境维度、心理精神维度、生理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环境维度、心理精神维度、生理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两组患者服务满意度比较

经问卷调查及数据统计,观察组服务满意度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冠心病心律失常是常见病症[10],目前主要进行射频消融、药物等治疗[11],但是因患者心理、生理状态欠佳,治疗积极性不高,加之缺乏自护能力,容易影响疗效,降低生活质量,故有必要加强护理干预。秦小利等[12]指出,冠心病心律失常病程长,在治疗期间辅以护理干预可以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且因常规护理被动性较强,更适宜于采用综合护理方案。

本研究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有较好效果。第一,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病情重、康复周期长,为改善预后,要求患者摒弃不良嗜好,加强自我管理,但是受疾病认知缺乏、重视程度不足等因素的影响[13],自我管理能力较低,严重影响病情恢复,常规护理重点不突出,涉及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措施较少,而综合护理干预能够从意识(认知干预)、行为(饮食、运动等干预)等角度让患者意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且自觉纠正有害健康的不当行为,能够提升护理精准度及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因此,观察组CSMS评分更佳(P<0.05)。第二,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在病情发作时往往伴有心悸、胸闷等症状,容易降低患者希望水平,产生绝望、不安、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14],而上述情绪容易造成交感神经兴奋,促进儿茶酚胺分泌,加重心律失常,加之缺乏疾病管理及康复知识,以及心理、生理不适感较重,患者生活质量不高,综合护理干预通过多元化心理支持、鼓励,能够给予患者安全感[15],消除心理障碍;通过多模式健康宣教,能够纠正认知误区,增强自护意识及行为;通过运动、饮食、排便、体位、吸氧等干预,能够促进病情恢复,提高生理健康程度;因此,观察组心理状态评分、GCQ、SAQ更佳(P<0.05)。第三,一方面,综合护理干预注重心灵关怀,能够为患者提供心灵辅导及灵性照顾,减轻心理应激压力[16],且学会挖掘自身潜力,将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转变为正确的疾病应对方式,有助于赢得患者尊重、认可;另一方面,该护理模式护理角度全面、护理内容新颖,能够为患者提供急性期-稳定期-康复期指导、入院-出院指导,可以满足患者不同病情阶段护理需求,所以更能促进护患和谐,因此,观察组服务满意度更高(P<0.05)。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因观察指标少、病例数少等可能会影响结果权威性,尚需改进。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对提高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自我管理能力有较好效果,且能减轻内心负担,促进护患和谐,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灿.基于老年综合评估的护理干预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广西医学,2018,40(13):1518-1520.

[2]杨芳.老年冠心病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3):466-468.

[3]陈超,于文敏.评判性思维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疗效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24):3126-3128.

[4]王灵芝,徐文媛.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8,33(5):543-544.

[5]朱彩霞.综合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35):150-151.

[6]李雅丽,李娜娜.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及对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1,32(9):1142-1144.

[7]郭春明,李秀云.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15):33-35.

[8]宋静科,李嬋,吴亚.基于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的纽曼护理程序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23):27-30.

[9]宋金歌,刘云,马冬冬.人性化护理模式在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5):76-78.

[10]张锦,杨杰,杨逸萌.针对性睡眠护理干预对心内科疾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分析[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0,7(6):946-948.

[11]胡薇.多维化个体护理模式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及不良事件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17):1920-1922,1938.

[12]秦小利,杨冰.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综合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5):2652-2654.

[13]刘敏.无缝隙护理在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2021,11(13):103-106.

[14]洪维艳.多种护理服务模式对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4):235-237.

[15]彭铭嫦,黄伴金,吴翠杏,等.健康教育结合中药穴位敷贴专项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21,11(15):119-122.

[16]杜彬彬,李冬梅,张子立,等.综合护理改善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心理状态的效果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8(2):28-29,32.

(收稿日期:2022-03-09)

猜你喜欢
心律失常生活质量冠心病
冠心病一直没有症状,是不是治愈了
膳食纤维制剂对老年便秘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
中医导痰祛瘀药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38例临床疗效观察
有冠心病家庭史的青年更应戒烟
如何使用冠心病保健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