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县山洪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分析

2022-07-11 13:24王清和汪国斌许小华刘业伟季浩文
水利技术监督 2022年7期
关键词:危险区山洪雨量

王清和,汪国斌,许小华,刘业伟,陈 浩,季浩文

(1.江西省应急管理科学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01;2.江西省水利科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9)

大余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西南部,是江西、广东、湖南3省交界之县,2020年被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列为全国122个试点县之一。全县国土总面积1367.63km2,2020年末总人口31万余人。县域内水系丰富,河网密布,按流域面积划分,大于10km2有45条(其中流域面积在20~50km2有18条),大于50km2的有6条。章水作为该县的主河道流经大余县全域范围,其支流主要为沙村河、浮江、杨梅河、内良河。县内洪水季节与暴雨季节一致,由于受地形、地貌、植被等因素所决定,河道上游及其支流河床狭窄且坡降陡峭,暴雨极易导致山洪暴发,且洪水过程陡涨陡落、峰高量大,因此分析该县山洪灾害防治现状,找出薄弱环节,分析有效的预警指标,提出相应防治对策,可为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的洪水风险区划、防治区划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同时为减轻县域内山洪灾害影响,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提供决策依据。

1 山洪灾害防治现状

山洪灾害因其预见期短、来势凶猛、极具破坏性等特点,易导致山丘区人民重大经济损失和威胁生命安全[1- 3]。大余县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重视山洪灾害防治工作,采取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健全防汛体系、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河道管理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1)工程措施

大余县近10年持续增加水旱灾害防治资金投入,提升县城区及重点乡镇防洪工程能力建设,对安全鉴定为三类的水库及时除险加固,全县已建成水库工程40座,较大河堤18条,总长度9.618km。

(2)非工程措施

根据省统一部署,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主要由监测系统、预警系统、县级监测预警平台、群测群防体系等4部分组成。其中大余县新建的监测站点有:自动监测站58处(其中水文、水库与山洪40处、气象18处),无线预警广播站370处(主站46处、分站324处),简易雨量站152处,简易水位站11处,另配备手摇报警器或铜锣若干。

各镇均已成立乡镇防办并挂牌办公,明确了乡镇分管水利领导担任乡镇防办主任,乡镇水利员担任乡镇防办专职工作人员,建立了县—乡—村—组梯级应急抢险队。组织专人对山洪灾害危险户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逐户登记造册,及时掌握山洪灾害隐患点的最新情况,发放山洪灾害防灾避灾明白卡和危险区防御工作明白卡。

2 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余县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与“十四五”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主要问题如下:

(1)山洪灾害点多面广,防治难度大[4~5]。由于大余县属山区丘陵地区,山洪灾害发生频繁,且多发生在边远山区的溪流旁和陡坡下,但具体山洪灾害危险区在哪,受影响人口数量及分析情况不清晰,仍是目前山洪灾害防御的薄弱环节。

(2)小流域的基本特性对山洪灾害的影响大[6],当前对各小流域特性与山洪灾害的发生关联性分析不够,对全县域范围的山洪防治缺乏系统分析和科学规划,没有科学合理的山洪灾害预警指标,导致难以科学预测和主动预防;同时乡村的警报措施可靠性低,在关键时刻容易出现故障,无法发挥作用等。

(3)县域内部分小流域由于河流淤积、存在卡口或房子建在行洪河道上等原因,导致现状防洪能力低,沿河村落居民易遭受山洪灾害威胁。

(4)山洪灾害水雨情监测站点仍存在不足,未实现监测、预警、转移、救援的灾害链全过程风险管控,特别是无法实时监测人员实际转移情况。

3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分析

3.1 防洪现状评价

经过山洪灾害调查分析计算,大余县有59个自然村落的现状防洪能力较低,受小流域暴雨山洪影响的频率性高、危害大。其中9个自然村落现状防洪能力低于5年一遇,占评价对象总数的15.3%,主要分布在新城镇、黄龙镇、内良乡;33个介于5~20年一遇之间,占评价对象总数的55.9%,主要分布在池江镇、浮江乡、河洞乡、黄龙镇、吉村镇;另外17个高于20年一遇,占评价对象总数的28.8%,主要分布在浮江乡、吉村镇;占评价对象总数的15.3%、55.9%、28.8%。分析统计大余县59个防洪能力较低的沿河自然村落危险区人口数量,危险区内总人口5156人,其中极高危险区(<5年一遇)323人;高危险区(5—20年一遇)1467人;危险区(20—100年)3366人,分别占危险区内总人口的6.3%、28.5%、65.2%。

预警指标分析是为山洪灾害预警提供重要决策依据,根据预警参数类型划分为雨量预警指标与水位预警指标,根据预警级别划分为准备转移和立即转移[7- 8]。当前江西省主要采用雨量进行山洪预警,通过计算不同时段的临界雨量划定。立即转移雨量即是临界雨量,准备转移雨量确定同样是用水位反推雨量的方法进行计算,即在洪峰时间向前推移Δt对应的水位设为准备转移水位。如果涨洪历时超过5h,向前推移时间Δt=1h;反之,定为Δt=0.5h。经统计,大余县59个评价对象的各时段临界雨量参数见表1。

表1 大余县临界雨量参数统计表 单位:mm

从上表结果可以看出,在这些预警指标中,前期影响雨量Pa=0.8土壤最大含水量Im时,1h最大90mm,最小的是40mm;6h警指标最大的是175mm,最小的是75mm。雨量预警指标与前期土壤蓄水状态(0.5Im、0.8Im、1.0Im)成反比,与预警时段成正比,基本符合大余县实际情况,成果合理。

4 山洪灾害防治对策

4.1 完善预警指标实现精准预警

通过调查分析评价,获得了59个评价对象沿河村落重点防治区及各级重点防治区人口分布、汇流时间、预警指标等成果,在日常防汛中应重点关注池江、新城、黄龙等乡镇山洪危险区人群,根据预警指标及时做好准备转移或立即转移工作。同时应根据实际日常山洪灾害防治进一步检验和率定,加强同流域上下联动,共享共防。

4.1.1据实检验率定,逐步精准预警

此次预警指标分析以溪河洪水为主,由于大多数小流域缺乏实测资料,建议在经过一定时间雨洪资料的积累,根据实际发生的洪水加强检验和率定,逐步实现山洪灾害精准预警。

4.1.2加强同流域的上下联动,信息共享

加强信息共享,特别是处在同一条小流域上的上下游重点沿河落,应实现上下联动,共同防御,延长山洪预警期,提高山洪灾害防御主动性。

4.2 加强工程措施提高防洪能力

4.2.1加快山洪沟治理步伐

尽快对南安镇东山街居委会的五里山河、新城镇水西村的垄下河、池江镇高林村的双伏河等10个流域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对因防洪能力低而易导致山洪的河段开展河道整治。

4.2.2加强水利工程除险加固

加强对山塘水库安全隐患排查,特别是头顶一盆水的山塘和水库要重点关注,及时解决安全隐患。

4.3 优化非工程措施提升防御能力

4.3.1整合监测站点,实现资源共享

建议将气象部门和水利部门建设的水情、雨情监测站点按照“统一数据接口、统一数据平台”的原则,实现已有资源综合利用。

4.3.2加强山洪灾害风险管控系统的建设

根据监测、预警、转移、救援的灾害链过程开展山洪灾害风险管控系统建设。将各山洪灾害易发点与救援物资、救援队伍相关联,在灾害发生时能主动匹配最佳救援力量;另外应重点实现山洪灾害转移安置情况实时监测,确保人员转移安置到位。

5 结语

山洪灾害威胁区因分布较广且沿山丘河流零散分布,一直是江西省防汛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县大余县为例,摸清山洪灾害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分析,从工程及非工程措施等方面提出了一些防治对策,可为县级开展山洪灾害防治提供借鉴和参考。

猜你喜欢
危险区山洪雨量
宁夏红柳沟流域水沙变化及产沙分析
海上生产设施危险区划分探讨
雷州市早稻稻纵卷叶螟迁入发生情况
优雅地表达
致命山洪
农业气象谚语在汛期降水气候预测的应用
基于Arcgis的永济市山洪灾害分析评价研究
临夏市与和政县城市内涝气象预警指标研究
父亲迎着一场山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