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考《易》溯源

2022-07-11 07:56陈居渊
天府新论 2022年4期
关键词:爻辞杨慎释文

陈居渊

在中国经学史上, 明代的经学研究被描绘为积衰时代,学者的经学研究成果被讥为“新奇谬戾,不可究诘”而毫无价值。然而每一个时代的经学,甚至每一种经学形态的发展, 都不可能是对此前经学形态的简单重复和继承, 往往会出现对原有经学传统的挑战。生活在明代中期,以博学雄才著称的成都学者杨慎独树一帜,批评以体悟本心为范式的经学研究,倡导汉唐经学,并以考据训诂之学相号召,分别对《周易》《尚书》《诗经》《仪礼》《周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考证,多发前人所未发,开启了经典考证学的先河。遗憾的是,杨慎生前并未留有专门的经学考证著作,其成果散见于他生前编写的各类著作中。由于这些考据成果往往比较简略,对当时的读书人而言是明白晓畅的,但给现在的读者阅读与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进一步探索杨慎经典考据学的学术价值,本文就其《周易》考证中所涉及的语言文字、历史记载、思想流脉等做一些溯源与辨析。限于篇幅,此次溯源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1例,浅陋管窥之见,敬请海内外方家不吝指教。

一、无 极

《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杨慎云:

《汲冢周书》云:“正人莫如有极,道天莫如无极。”道,言也。正人有极,谓会其有极,归其有极也。道天无极,谓生物不测,悠久无疆也。此语甚玄奥,当表出之。然则“无极而太极”之言,亦不始于周子矣。(1)杨慎:《升庵全集》卷41《无极》,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383页。

按,“无极”两字,学者都指出其出自老子《道德经》。清初学者王弘撰《山志》:“予按: 《易》言太极,不言无极,此言无极,不言太极,周子则言‘无极而太极’也。无极已见老子《道德经》,陆子尝引以为辨,而此言无极,与周子之言要自有别,升庵亦特矜其博而悉不之察耳。然‘无极而太极’之说,实始于郭景纯,此又升庵所未及知也。”(2)王弘撰:《山志》卷5《无极》,《续修四库全书》第1136册,“子部·杂家”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63页。又乾嘉学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韩康伯谓有必生于无,故太极生两仪,有生于无,语出《老子》,康伯以老、庄说《易》,故云尔也。濂溪言‘无极而太极’,又言‘太极本无极’,盖用韩康伯义。无极二字,亦见《老子》‘复归于无极’,六经初未之有也。”(3)钱大昕:《十驾斋养心新录》卷18《太极》, 上海书店出版社 , 2011年,第356 页。然考《诗·清庙》“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毛诗传》引孟仲子曰:“大哉,天命之无极而美周之礼也。”郑玄《诗笺》云:“命,犹道也。”《疏》云:“言天道转运无极止时也。”孟仲子系周人,儒家人物,在汉儒之前,可以说“无极”二字,不仅是道家话语,而且也是儒家话语。事实上,在先秦时期,学者的学术研究并不受儒、道分野意识的影响,其话语往往是共通的,所以周敦颐提出的“无极”,既不是首创,也未必一定受到道家的影响。不仅王、钱失考,而且杨慎取义也不确。

二、卦字说

《周易·系辞》上: “圣人设卦观象。”杨慎云:

孔颖达曰:“卦者,挂也,挂之于壁也。盖悬物之杙也。”诸儒皆用其说,无有他解。予以为非。杙则可挂于壁, 《易》卦岂可挂于壁乎?卦者,圭也。古者造律制量,六十四黍为一圭,则六十四象总名为卦,可也。应劭曰:“圭者,自然之形,阴阳之始。”卦者亦自然之形,阴阳之象。其为字也,从卜为义,从圭为声,亦兼义也。古文圭亦音卦,今挂字从手为义,从圭为声,则圭即音卦可证矣。卦,古文圭字。爻,古字象交窗形。(4)杨慎:《升庵全集》卷41《卦字解》,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386页。

按,“卦”同“圭”。《说文·卜部》:“卦,所以筮也。从卜,圭声。”又《手部》:“挂,画也。从手,圭声。”《广雅·释言》:“卦,挂也。”王念孙《广雅疏证》:“《易·乾凿度》云:‘卦者,挂也。’挂万物视而见之。”朱珔《说文假借义证·手部》:“挂,画也。《特牲》《少牢》二礼并云:‘挂于季指。’注:‘古文挂作卦。’是卦为挂之假借。”《汉书·律历志》应劭注:“圭,自然之形,阴阳之始也。四圭曰撮,三指撮之也。”孟康曰:“六十四黍为圭。”据明人袁衷《庭帏杂录》载:“宋儒谓彖象卦爻皆取义于物。彖者,犀之铭,状如犀而小角,善知吉凶,交广有之,土人名曰猪神。犀形独角,知几知微,是则彖者,取义于几也。象,大荒之兽,人希见生象,按其图以想其形,名之曰像,是则象者取于像也。孔颖达曰:‘卦者,挂也,挂之于壁也,盖悬物之杙也。’近世杨慎非之,谓卦者,圭也。古者造律、制量,六十四黍为一圭,则六十四象总名为卦,亦自有理。应邵曰:‘圭者,自然之形,阴阳之始,则卦者,自然之形,阴阳之始。’其为字从卜为义,从圭为声亦为义,古文圭亦音卦。 《木经》云: ‘爻者,交疏之窗也。’其字象窗形,今之象眼窗也。一窗之孔六十四,六窗之孔凡三百八十四也。是则爻者,义所旁通也。”(5)袁衷:《庭帏杂录》卷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86册,“子部·杂家”类,齐鲁书社,1995年,第758-759页。明人顾应祥《静虚斋惜阴录·读易》云:“近见杨用修内翰《周易象旨序》云:‘卦字从圭,圭有六十四撮,卦亦六十有四,故从圭从卜。而曰卦爻者,取诸囱文。囱有六,一囱六十四孔,六囱则三百八十四孔,故曰爻。效囱疏也。’其说穿凿殊甚。”(6)顾应祥: 《静虚斋惜阴录》卷4《读易》, 《续修四库全书》第1122册,“子部·杂家”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 402页。清人丁寿昌《读易会通》:“后人仍云悬卦,俗制卦字耳。挂、画叠韵为训,孔氏以卦为悬挂,非古义也。”(7)丁寿昌:《读易会通》卷1,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5页。由此知杨慎“卦”字取义源自《汉书》。

三、云龙风虎

《周易·乾·文言》:“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杨慎云:

张璠:从,音随从之从,去声。云出则龙必从之,风出则虎必从之,犹曰:“龙从云,虎从风也。”今按:此说甚异诸家,而理至。凡龙起必云,而谓龙能致云,非也。虎出必风,而谓虎能致风,非也。犹蚁徙必雨,乃雨气感蚁,蜥蜴聚必雹,乃雹气感蜥蜴,谓蚁能致雨,蜥蜴能作雹,可乎?古人多倒语成文,后人不达,便成滞义。《古乐府》云:“虎啸谷风起,龙兴景云浮。”无怪乎今之误也。(8)杨慎:《升庵全集》卷41《云龙风虎》,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389-390页。

按,云龙风虎是《文言》对《乾》卦九五爻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一句的解释。即拟从圣人与百姓为同类的角度,以云龙风虎之喻,体现出同类感应。考荀爽《周易注》:“龙喻王者,谓《乾》二之《坤》五为《坎》也。虎喻国君,谓《坤》五之《乾》二为《巽》。而从三也,三者,下体之君,故以喻国君。”王肃《周易注》:“龙举而景云属,虎啸而谷风兴。”张璠《周易集解》:“犹言龙从云,虎从风也。”孔颖达《周易正义》:“龙吟则景云出,是云从龙也。虎啸则谷风生,是风从虎也。”程颐《易传》:“从龙从虎,皆以气类。故圣人作而万物皆睹。”由此知杨慎取义源自王肃《周易注》。

四、大贞小贞

《周易·屯》九五爻辞:“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杨慎云:

“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汉书·谷永传》引此文,注云:“膏者所以润入肌肤,爵禄亦以养人也。小贞,臣也。大贞,君也。遭屯难饥荒,君当开仓廪,赈百姓,而反吝,则凶;臣吝啬,则吉也。”颜师古云:“六经残缺,学者异师,文义竞驰,各守所见。”故《汉书》所引经文,与近代儒家往往乖别。既自成义,即就而通之,庶免守株。朱文公亦言“颜监无近代专经之陋”,则此说亦不可废。但以语人,恐多夏虫之疑耳。(9)杨慎:《升庵全集》卷41《大贞小贞》,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389页。

按,《周易》阴称小阳称大, “小贞吉”指六二, “大贞凶”称九五本爻。虞翻《周易注》:“坎雨称膏,《诗》云:‘阴雨膏之。’是其义也。”程颐《易传》:“既膏泽有所不下,是威权不在己也。威权去己,而欲骤正之,求凶之道。鲁昭公、高贵乡公之事是也。故小贞则吉也。”朱熹《周易本义》:“九五虽以阳刚中正居尊位,然当屯之时,陷于险中。虽有六二正应,而阴柔才弱,不足以济。初九得民于下,众皆归之。九五坎体,有膏泽而不得施,为‘屯其膏’之象。”俞樾《群经平议》:“以大事问,谓之大贞;以小事问,谓之小贞。小贞吉,大贞凶,言可小事不可大事也。《正义》训贞为正,未得经义。”(10)俞樾:《群经平义》卷1《周易》,《续修四库全书》第178册,“经部·群经总义”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页。由此知杨慎取义源自《汉书·谷永传》孟康注。

五、桎 梏

《周易·蒙》初六爻辞:“发蒙,利用刑人, 用说桎梏,以往,吝。”杨慎云:

音质骨。在足曰桎,在手曰梏。《小尔雅》:“杻谓之桎,械谓之梏。”(11)杨慎:《升庵经说》卷1《桎梏》,中华书局,1985年,第12页。

按,郑玄《周礼·大司寇》注:“木在足曰桎,在手曰梏。”虞翻《周易注》:“坎为穿木,震足艮手, 互与坎连,故称桎梏。初发成兑,兑为说,坎象毁坏,故曰‘用说桎梏’。”干宝《周易注》:“正四国之罪, 宜释周公之党,故曰‘用说桎梏’。”考《说文·木部》:“桎,足械也。梏, 手械也。” 孔颖达《周易正义》:“在足曰桎,在手曰梏。《小雅》云:‘扭谓之梏,械谓之桎。’”李光地《周易折中》:“当《蒙》之初,不能正法以惩其小而用脱桎梏,纵之以往,则吝道也。”焦循《易章句》:“说,读如脱去之脱。桎梏,校也。桎,犹至也。是桎梏而后用说也。”(12)焦循:《易章句》卷1,《雕菰楼易学五种》上,凤凰出版社,2012年,第10页。由此知杨慎取义源自郑玄《周易注》。

六、包荒用冯河

《周易·泰》九二爻辞:“包荒, 用冯河, 不退遗。”杨慎云:

荒,《说文》引作“巟”。注:“水广也。”(13)杨慎:《升庵经说》卷1《包荒用冯河》,中华书局,1985年,第12页。

按,“荒”同“巟”。《经典释文》:“荒,本亦作巟。”《隶释·孝廉柳敏碑》:“四时烝尝,不废巟兮。”洪适注:“巟,即荒字。”《说文·川部》:“巟,水广也。《易》曰: ‘包巟,用冯河。’”段玉裁注云:“今《易》作荒,陆云本亦作巟。”又云:“凡此等皆借荒为巟也。荒,芜也。荒行而巟废矣。”郑玄《周易注》:“荒,读为康,虚也。”虞翻《周易注》:“荒,大川也。”翟玄《周易义》:“荒,虚也。” 考《诗·大雅·桑柔》:“具赘卒荒。”《毛传》:“荒,虚也。”又《诗·大雅·公刘》:“幽居允荒。”《毛传》:“荒,大也。”《诗·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毛传》:“荒,大也。”《左传·昭公七年》:“有亡荒阅。”杜预注:“荒,大也。”张惠言考证云:“《晁氏易》云:‘荒,郑读为康,大也。’晁氏所见《经典释文》北宋本,作‘大也’为是,今本误耳。”(14)王应麟辑、丁杰后定、张惠言订证:《周易郑注》卷2,《续修四库全书》第1册,“经部·易”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80页。由此知杨慎取义源自《说文》和虞翻《周易注》。

七、其牛掣

《周易·睽》六三爻辞:“见舆曳, 其牛掣。”杨慎云:

掣,《说文》引作觢,牛一角仰也。(15)杨慎:《升庵经说》卷1《其牛掣》,中华书局,1985年,第13页。

按,“掣”通“觢”。《说文·角部》释“掣”引作“觢”,云:“一角仰也。”《玉篇·牛部》:“,或作觢。”“觢”与“觭”同。《说文·角部》释“觭”云:“角一俯一仰也。”《尔雅·释畜》释“掣”云:“角一俯一仰,觭;皆踊,觢。”子夏《易传》作“”,并云:“一角仰也。”“”即“契”字。孟喜《周易章句》、刘表《周易章句》、虞翻《周易注》作“觢”,荀爽《周易注》作“觭”,郑玄《周易注》作“”。李富孙云:“盖诸家皆本《尔雅》之说,以字形相涉而文义亦因各异。”(16)李富孙:《易经异文释》三,《续修四库全书》第27册,“经部·易”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86页。宋翔凤云:“《说文》无掣、字,郑本或传写之误。”(17)宋翔凤:《周易考异》二,《续修四库全书》第28册,“经部·易”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93页。此说不确。惠栋云:“《复古编》云:‘觢,从角,契省。别作掣,非。’觢从角、契,故子夏《传》作。觭,角一低一仰,故荀爽作觭。诸家无作掣者,王弼以为其牛掣者滞隔,所在不获进,是读为牵掣之字,失之。”(18)惠栋:《九经古义》卷1《周易》上,《清经解》第2 册,上海书店,1988年,第745页。则“掣” “” “契”“觭” “觢”五字义皆可互借。吕祖谦云:“晁氏曰:‘案,篆无字,古文,觢篆文,掣今文。’”(19)吕祖谦:《古易音训》上,《续修四库全书》第28册,“经部·易”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8页。《荀子·议兵》:“掎契司诈,权谋倾覆,未免盗兵也。”杨倞注: “契读为挈。挈,持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手部》: “挈,古假借为契。”段玉裁以“契”为古文,以“挈”为今文。通行本作“掣”,今帛书本作“恝”,“恝” “掣”同属古霁韵,可以通假。由此知作“契” “恝” “”同为古文,作“觢” “觭” “” “掣”同为今文。沈祖绵《周易孟氏学》 云:“《释文》《说文》作超,之世反,云角一俯一仰,以虞注及《释文》证之,是‘一角仰’误也。宜作‘角一仰一俯’为正。今《说文》作‘一角仰’,文理不通,是文有脱夺,俗人妄窜耳。”由此知杨慎取义源自子夏《易传》。

八、泣血涟如

《周易·屯》上六:“乘马班如, 泣血涟如。”杨慎云:

涟,《说文》引作“潓”。(20)杨慎:《升庵经说》卷1《泣血涟如》,中华书局,1985年,第13页。

按,“涟”同“澜”,通“连”。《说文·水部》:“澜,大波为澜。澜,或从连。”段玉裁注:“古阑、连同音,故澜、涟同字。”《战国策·齐策四》“管燕连然流涕”,鲍彪注:“‘连’与‘涟’同,泣下也。”“连”亦通“”。孟喜《周易章句》作“”, 《九家易》作“连”,是其明证。《说文·心部》:“,泣下也。从心,连声。《易》曰:‘泣涕如。’”王筠《说文句读》:“经典借连字。《诗·氓》:‘泣涕涟涟。’”考《隶释·堂邑令费凤碑》“梨仪瘁伤,泣涕连漉”,《隶释·陈球后碑》作“泣涕涟如”。惠栋云:“涟本波澜之字,《说文》引作,或古从立心,篆书水、心相近,故误为涟。”(21)惠栋:《九经古义》卷1《周易》上,《清经解》第2 册,上海书店,1988年,第743页。惠栋以“”字为古文,不确。通行本作“涟”,今帛书本作“连”。“连”亦通“辇”。《周礼·春官·巾车》:“连车。”《经典释文》:“连,音辇,本亦作辇。”《说文·辵部》:“连,负车也。”段玉裁注:“连即古文辇也。”《周礼·地官·乡师》:“与其輂辇。”郑玄注:“故书辇作连,郑司农云:‘连读为辇。’”《仪礼·士丧礼》:“设决丽于。”郑玄注:“古文丽亦为连。”考通行本《蹇》卦六四爻辞“来连”,上博竹简本作“连”。由此知作“连”为古文,作“” “涟”同为今文。杨慎取“潓”字,源自孟喜《周易章句》。

九、需于沙衍在中也

《周易·需》九二爻辞:“需于沙。”《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杨慎云:

衍,宽平之地也。《左传》地名有昌衍。《汉书》地名有鄜衍。衍之文,亦承需沙为义也。孟喜《易》文辞作“需于沙衍”。(22)杨慎:《升庵经说》卷1《需于沙衍在中也》,中华书局,1985年,第13页。

按,“ 衍”通“衎”。《荀子·赋》:“仁人绌约,暴人衍矣。”杨倞注:“衍,饶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卫侯衎复归于卫。”《经典释文》:“衎,本作衍。”考马融《周易述·渐》释六二“饮食衎衎”云:“衎衎,饶衍。”王肃《周易注·渐》释六二 “饮食衎衎”云:“衎衎,宽饶之貌也。”今通行本作“衎”,帛书本作“衍”。朱熹《周易本义》云:“衍,宽意,以宽居中,不急进也。”由此知作“衍”取马融《周易述》,取义源自王肃《周易注》。又,今检孟喜《周易章句》无此条,杨慎所言不确。

十、终朝三拖

《周易·讼》上九爻辞:“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杨慎云:

郑康成古本“褫”作“拖”。晁以道云:“拖,如拖绅之拖。”盖《讼》之上九,上刚之极,本以讼而得鞶带,不胜其矜,而终朝三拖之,以夸于人。俗谚曰“宠婢作管家,钥匙不响手拨刺”是也。《本义》作“夺”,非是。象曰:“以讼受服。”而今以夺解之,可乎?(23)杨慎:《升庵经说》卷1《终朝三拖》,中华书局,1985年,第13页。

按,“拖”通“褫”“拕”。《说文·衣部》:“褫,夺也。读如沱。” 沈涛《说文古本考》云:“褫本夺衣, 故字从衣, 而引申之, 凡夺物皆谓之褫。”焦循《易章句》:“褫,犹夺也。”《淮南子·人间训》:“拕其衣被。”髙诱注:“拕,夺也。”《广韵·歌韵》:“拕,曳也。俗作拖。”《汉书·严助传》:“拕舟而入水。”颜师古注:“拕,曳也。” 则“拕”可借为“褫”。荀爽《周易注》、郑玄《周易注》、虞翻《周易注》“褫”字皆作“拕”,马融《周易传》、王肃《周易传》、翟玄《周易义》皆作“褫”。《经典释文》:“褫,本又作。”通行本、今帛书本皆作“搋”,是“褫”“”“搋”三字以形似而互借。杨慎作“拖”是取古本。

又按,“三褫”之义, 历来众说纷纭。荀爽《周易注》:“终朝者,君明道,三者,阳成功也。君明道盛,则夺二与四,故曰终朝三拕之。”虞翻《周易注》:“应在三,三变时,艮为手,故终朝三拕之。”翟玄《周易义》:“上以六三,锡下二,阳群刚相争,得不以让,故终一朝之间,各一夺之,为三拕。”王弼《周易注》:“以讼受锡,荣何可保。故终朝之间,褫带者三也。”孔颖达《周易正义》:“以其因讼得胜,受此锡服,非德而受,亦不足可敬, 故终朝之间, 三被褫脱也。”程颐《易传》:“设或使之善讼能胜,穷极不已,至于受服命之赏,是亦与人仇争所获,其能安保之乎?故终一朝而三见褫夺也。” 朱熹《周易本义》:“鞶带,命服之饰。褫,夺也。以刚居讼极,终讼而能胜之,故有锡命受服之象。然以讼得之,岂能安久,故又有终朝三褫之象。其占为终讼无理而或取胜,然其所得,终必失之,圣人为戒之意深矣。”由此知杨慎“拖”字取晁说之,其义则与众人有别。

十一、地中有水师

《周易·师·象》:“地中有水,师。”杨慎云:

古者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无事则正疆界而备旱潦,有事则可以通粮运而给军需。《战国策》所谓“牛田水通粮”也。其详具《六韬·农器》篇。(24)杨慎:《升庵经说》卷1《地中有水师》,中华书局,1985年,第13页。

按,“十夫有沟”为一种十进井田制。古代并据以修建沟洫和道路。考《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郑玄注:“遂、沟、洫、浍,皆所以通水于川也。径、畛、涂、道、路,皆所以通车,徒于国都也。”由此知杨慎取义源自《周礼》。

十二、王用三驱失前禽

《周易·比》九五爻辞:“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杨慎云:

《比》爻辞云云,古《注》云:“军礼失前禽者,谓禽在前来者不逆而射,示降者不杀也,旁去者不射,示奔者不禁也。惟其走而前去者射之,示服叛取乱也。”今《本义》似背此。且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为设教者言,非为田猎言也。田猎之礼,即寓兵威,若去者不追,则数年之间,王者为独夫矣,何以联属天下乎?审如此,则舜征有苗,启征有扈,皆违去者不追之义矣。(25)杨慎:《升庵经说》卷1《王用三驱失前禽》,中华书局,1985年,第14页。

按,“三驱”之义,代表性的有两说。其一,《谷梁传·桓公四年》:“四时之田,用三焉。一曰乾豆,二曰宾客,三曰充君之庖。”《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颜师古亦谓:“三驱,古射猎之等也。一为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也。”马融《周易传》即取此说。其二,皇甫谧《帝王世纪》曰:“成汤出见罗者方祝,汤问之曰:‘尔之祝何也?’罗者曰:‘从天下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入吾网。’汤闻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能为?’乃令解其三面,留其一面。”孔颖达《周易正义》:“夫三驱之礼者,先儒皆云三度驱禽而射之也。三度则已,今亦从之,去则射之。诸氏诸儒皆以为三面着人驱禽,必知三面者,禽唯有背己、向己、趣己,故左右及于后皆有驱之。”宋祁谓:“一说三驱者,三面驱之,阙其一面,使有可去之道而不忍尽物,盖先王之仁心也。《礼》所谓‘天子不合围’者也。”朱熹《周易本义》亦谓“天子不合围,故开一面之网,用三驱也。”又《朱子语类》:“田猎之礼,置旃以为门,刈草以为长围。田猎者自门驱而入,禽兽向我而出者皆免,唯被驱而入者皆获。故以前禽比去者不追,获者譬来则取之。”考郑玄《周易注》:“王因天下显,习兵于蒐狩焉。驱禽而射之,三则已,法军礼也。失前禽者,谓禽在前来者不逆而射之,旁去又不射,唯背走者,顺而射之,不中则已,是皆所以失之。用兵法亦如之,降者不杀,奔者不禁,背者不杀,加以仁恩养威之道。”由此知杨慎取义源自郑玄《周易注》。

十三、密云不雨

《周易·小畜》卦辞:“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杨慎云:

《易》曰:“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天地之气,东北阳也,西南阴也。云起东北,阳倡阴必和,故有雨。云起西南,阴倡阳不和,故无雨。俗谚云:“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马溅泥。云往南,水潭潭。云往北,好晒麦。”是其验也。又验之风电亦然。或问: “东为阳方,西为阴方,是矣。南本阳而属阴,北幽阴而属阳,何也?”曰:“一阳生于子仲,天之气所始也。卦又当《坎》北,非阳而何?一阴生于午仲,地之气所始也。卦又当《离》南,非阴而何?”(26)杨慎:《升庵经说》卷1《密云不雨》,中华书局,1985年,第14页。

按,虞翻《周易注》:“需坎升天为云,坠地称雨。上变为阳,坎象半见,故密云不雨,上往也。”程颐《易传》:“云,阴阳之气。二气交而和则相畜固而成雨。”明人孟称舜《贞文记》三五出:“[生、旦]人言云台不及钓台高,那晓得云台争名于朝,钓台争名于野,相去也差不多儿。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马溅泥;云往南,水潭潭;云往北,好晒麦。谓云朝东、北方向走,为晴或无雨天气;云朝西、南方向行,为雨天。”由此知杨慎取义源自《贞文记》。

十四、帝乙归妹

《周易·泰》六五爻辞:“帝乙归妹, 以社元吉。”杨慎云:

帝乙,殷之贤君,《尚书》所谓“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徳慎罚”是也。《史记》云: “帝乙时,殷道益衰。”此背经之说也。后世注《易》者,因《史记》之言,遂以帝乙为成汤,则《易》与《尚书》又相矛盾矣。信史而疑经,其蔽有如此者。呜呼!一代之君,声迹岂微乎?其善恶之名,传信传疑,一彼一此,况史之纪录一人一事之得失,可尽信乎?(27)杨慎:《升庵经说》卷1《帝乙归妹》,中华书局,1985年,第15页。

按,子夏《易传》:“帝乙归妹,汤之归妹也。”京房《周易章句》:“汤嫁妹之辞曰:无以天子之尊而乘诸侯,无以天子之富而骄诸侯,阴之从阳,女之顺夫,本天地之义也。往事尔夫,必以礼义。”荀爽《周易注》:“妇人谓嫁曰归,言汤以娶礼,归其妹于诸侯也。”

郑玄《周易注》:“五爻辰在卯,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生育者,嫁娶之贵。仲春之月,嫁娶,男女之礼,福禄大吉。”虞翻《周易注》:“《震》为帝,《坤》为乙,帝乙,纣父。归,嫁也。《震》为兄,《兑》为妹,故嫁妹。”《九家易》:“五者帝位,《震》象称乙,是为帝乙。六五以阴处尊位,帝者之姊妹,五在《震》后,明其为妹也。五应于二,当下嫁二,妇人谓嫁曰归,故言‘帝乙归妹’。”焦循云:“‘归妹’之帝乙,即指其成《泰》而言,与《泰》之帝乙一以贯之。然仲翔以《坤》为乙,胜于《九家》以《震》为乙。彼鳃鳃于成汤嫁女(荀氏说)及微子之父者(《左传》,虞氏用之),于《易》义为滞矣。”(28)焦循:《 易通释》卷13《帝乙归妹》,《雕菰楼易学五种》下,凤凰出版社,2012年,第588页。由此知杨慎取义源自《尚书》。

十五、苞 桑

《周易·否》九五爻辞:“其亡其亡, 系于苞桑。”杨慎云: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今之解者,以苞桑为固结之喻,非也。苞桑,岂固结之物乎?盖古人朽索、六马、虎尾、春冰之类也。陆宣公《收复河北后请罢兵状》云:“邦国之杌陧,绵绵联联,若苞桑缀旒,幸而不殊者屡矣。”此得其解。(29)杨慎:《升庵经说》卷1《苞桑》,中华书局,1985年,第15页。

按,“苞”通“包”。《经典释文》:“包,本亦作苞。”《庄子·天运》:“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经典释文》:“苞,本或作包。”陆贾《新语·道基》:“苞之以六合,罗之以纲纪。”注:“苞与包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艸部》:“苞,假借为包裹。凡《诗》言‘白茅苞之’,《书》言‘厥苞橘柚’,《礼》言‘苞苴’,《易》言‘苞蒙、苞荒’,皆用此字。近时经典凡训包裹者,皆径改为包字。”京房《周易章句》:“桑有衣食人之功,圣人亦有天覆地载之德,故以喻。”荀爽《周易注》:“包者,《乾》 《坤》相包也。桑者,上玄下黄, 以象《乾》 《坤》也。”郑玄《周易注》:“犹纣囚文王于羑里之狱,四臣献珍异之物而终免于难,系于苞桑之谓。” 陆绩《周易述》:“包,本也。言其坚固不亡,如以巽绳系也。《周易集解》:苞桑则丛桑也。”考孔颖达《周易正义》:“苞,本也。凡物系于桑之苞,本则牢固也。”考朱熹《朱子语类》:“有戒惧危亡之心,则便有苞桑系固之象。”由此知杨慎取义源自唐人陆贽《收河中后请罢兵状》。

十六、谦亨君子有终

《周易·谦》卦辞:“谦,亨,君子有终。”杨慎云:

《谦》之卦解曰:“君子有终。”言其久也。谦之道,众人不能久,而君子能终之也。夫少之事长,贱之事贵,不肖之事贤,烛至起,食至起,射则三揖,酒则百拜,磬折匐服,叶拱墙负,谁不知之?谁不行之?一临利害,巧为趋避,语有之曰:“女无美恶,入宫见妬。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又曰:“饥马在厩,漠然无声,投刍其旁,争心乃生。”故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羮见于色。”由是言之,小人乌能谦哉?古之君子,能谦有终,若禹之不矜伐,上也。伯夷之避国而逃,次也。晏子之久而能敬,又其次也。若夫张毅之走悬箔,王莽之下白屋,一则谦之靡,一则谦之贼也,何终之有?(30)杨慎:《升庵经说》卷1《谦亨君子有终》,中华书局,1985年,第15页。

按,“谦”通“嗛”。《庄子·齐物论》:“大仁不仁,大廉不嗛。”《经典释文》:“嗛,徐音谦。”《汉书·艺文志》:“《易》之嗛嗛。”颜师古注:“嗛字与谦同。”《隶释·冯焕碑阴》:“过嗛。”洪适注:“嗛即谦字。”郑玄《周易注》:“嗛者,自贬损以下人,唯《艮》之坚固,《坤》之厚顺,乃能终之,故君子之人有终也。”《九家易》:“《艮》山《坤》地。山至高,地至卑。以至高下至卑,故曰谦也。谦者, 《兑》世。《艮》与《兑》合,故亨。”孔颖达《周易正义》:“谦者,屈躬下物,先人后己,以此待物,则所在皆通,故曰亨也。小人行谦则不能长久,唯君子有终也。”朱熹《周易本义》:“谦者,有而不居之义。止乎内而顺乎外,谦之意也;山至高而地至卑,乃屈而止于其下,谦之象也。占者如是,则亨通而有终矣。有终谓先屈而后伸也。”张惠言则云:“《九家易》云:‘谦者, 《兑》世。 《艮》与《兑》合,故亨。’ 《夬》本《坤》世,下有伏《坤》, 《屯》上六体《坎》为血,伏《离》为目,用京氏法也。”(31)张惠言:《周易郑荀义》卷下,《续修四库全书》第26册,“经部·易”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94页。由此知杨慎取义源自汉人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十七、盱 豫

《周易·豫》六三爻辞:“盱豫,悔,迟有悔。”杨慎云:

盱,香地切,睢盱也。向云:“睢盱,小人喜悦之貌。”《说文》云:“张目也。”姚作“旴”,引《诗》:“旴日始旦。”(32)杨慎:《升庵经说》卷1《盱豫》,中华书局,1985年,第16页。

按,“盱”通“旴”。郑玄《周易注》:“盱,夸也。”王肃《周易注》:“盱,大也。”姚信《周易注》:“旴,日始出,《诗》:‘旴日始旦。’”向秀《周易义》:“盱豫,小人喜说佞媚之貎。”考《经典释文》无“佞媚”二字。证之《庄子·寓言》:“睢睢盱盱。”注:“睢睢盱盱,跋扈之貌。”由此知杨慎取义源自向秀《周易义》。

十八、盍 簪

《周易·豫》九四爻辞:“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杨慎云:

盍,胡腊切。簪,侧林反。《埤苍》云:“速也。”虞翻作“戠”,丛合也。《本义》云:“聚也。”从其说。(33)杨慎:《升庵经说》卷1《盍簪》,中华书局,1985年,第16页。

十九、贲

《周易·贲》卦辞:“贲,亨,小利有攸往。”杨慎云:

字有数音,彼伪反,又甫寄反,饰也。李轨府瓮切,奋也。又音坟,又音斑,文章也。又音贲,人姓。又音浑,陆贲即陆浑也。又音奔,虎贲。(34)杨慎:《升庵经说》卷1《贲》,中华书局,1985年,第17页。

按,“贲”通“奔”。《诗·墉风·鹑之奔奔》:“鹑之奔奔。”《礼记·表记》作“鹑之贲贲”。《吕览·一行》篇:“孔子卜得《贲》,孔子曰‘不吉’。”高诱注:“贲,色不纯也,《诗》曰‘鹑之贲贲’。”《汉书·百官公卿表》注:“贲,读与奔同。”贲”同“斑”,《经典释文》:“傅氏云:贲,古斑字,文章貌。”《集韵·删韵》:“辬,《说文》‘驳文也’,或作斑、辬,古作贲。”吕祖谦《古易音训》:“晁氏云:‘贲,古斑字。文章貌。’”“贲”通“番”。《山海经·海内南经》:“桂林八树在贲隅东。”郭璞注:“贲隅,音番禺。”通行本作“贲”,今帛书本作“蘩”。“贲” “番” “蘩”古音同属元韵,可以假借。考郑玄《周易注》:“贲,文饰也。《离》为日,天文也。 《艮》为石,地文也。天文在下,地文在上,天地二文,相饰成贲者也。一云‘天地之文交相而成贲’。”王肃《周易注》:“贲,有文饰,黄白色。”王廙《周易注》:“山下有火,文明相照。”干宝《周易注》:“四时之变,县乎日月,圣人之化,成乎文章。观日月而要其会通,观文明而化成天下。”朱熹《周易本义》:“贲,饰也。”由此知杨慎取义源自郑玄《周易注》。

二十、白马翰如

《周易·贲》六四爻辞:“贲如皤如,白马翰如。”杨慎云:

户旦切。董黄曰:“马举头高昂也。”此字多作平音。《杜诗》:“扁舟不独如张翰。”须溪云:“翰,音侧音始。”此不知《易》爻古音已然。信乎!不读万卷书,不可读《杜诗》也。(35)杨慎:《升庵经说》卷1《白马翰如》,中华书局,1985年,第17页。

按,马融《周易传》:“翰,高也。”荀爽《周易注》:“翰,高也。”郑玄《周易注》:“翰,犹乾也。”陆绩《周易述》:“《震》为马、为白,故曰‘白马翰如’。” 董遇注:“翰,马举头高卬也。”《说文·羽部》:“翰,天鸡也。从羽朝声。《逸周书》云:‘文翰若翠雉,一名鹃内,周成王时,蜀人献之。’”《玉篇·羽部》:“翰,高也。”《经典释文》:“翰,董黄云高举头高昂也。马、荀云高也。郑云白也。”张惠言考证云:“雅雨堂本《经典释文》有‘翰’,郑云乾也,他本皆作白也。王本见《玉海》者,此条末有‘翰白也’三字,盖宋时《经典释文》已误,惠始校郑注,删此三字。”曹元弼《周易集解补释》云:“白马翰如,三体《震》 《坎》皆为马,爻辰在辰,三月东南, 《巽》位。《巽》为白,故象白马。”由此知杨慎取义源自《经典释文》。

二十一、束帛戋戋

《周易·贲》六五爻辞:“贲于丘园,束帛戋戋。”杨慎云:

戋,在干切,委积貎,又浅小貎。《刘孟阳碑铭》:“有父子然后有君臣,理财正辞,束帛戋戋。”戋,合韵音律。(36)杨慎:《升庵经说》卷1《束帛戋戋》,中华书局,1985年,第17页。

二十二、无祇悔

《周易·复》初九爻辞:“不远复,无祇悔,元吉。”杨慎:

二十三、災(40)此处因行文需要而保留繁体。下同。 眚

《周易·复》上六爻辞:“迷复,凶,有災眚。”杨慎云:

子夏云:“伤害曰災。妖祥曰眚。”郑云:“异自内生曰眚。自外曰祥。害物曰災。”灾,《说文》:烖,正字也;灾,或字也;災,籀文也。(41)杨慎:《升庵经说》卷1《灾眚》,中华书局,1985年,第17页。

二十四、逐 逐

《周易·颐》六四爻辞:“颠颐,吉。虎视耽耽,其欲逐逐,无咎。”杨慎云:

子夏作“攸”。苏林音迪,与《诗》“涤涤山川”音同。荀作“悠悠”。刘作“跾”,远也。《说文》:跾,式六切。(42)杨慎:《升庵经说》卷1《灾眚》,中华书局,1985年,第18页。

按,“逐”通“浟”。《汉书·叙传下》:“其欲浟浟。”颜师古注:“浟浟,欲利之貌也。音丁含反。浟音涤。今《易》 ‘浟’字作‘逐’。”《颜氏家训·书证》引《易》亦作“逐逐”。《经典释文》:“《志林》云:攸当为逐,苏林音迪。”《尚书·多方》:“不克终日,勤于帝之迪。”《经典释文》:“迪,马本作攸。” “攸”通“悠”。《诗·周南·关睢》:“悠悠我思。”《太平御览》卷六九二引作“攸攸我思”。朱珔《说文假借义证》:“《御览》引《诗·子衿》作‘攸攸我思’,《尔雅》 《释文》引《诗·十月之交》作‘攸攸我里’,今二诗俱作‘悠悠’,《心部》:‘悠,忧也。’则攸当为悠之省借也。”“攸”同“逌”。《尚书·禹贡》:“沣水攸同。”《汉书·地理志》引作“酆水逌同。”又《汉书·叙传》所载“主人逌尔” “吊于逌吉” “历算逌出” “九畴逌叙”诸“逌”字,颜师古都注“逌”为古文“攸”字。《说文·足部》:“跾,疾也。从足,攸声。” 子夏《易传》作“攸”,荀爽《周易注》作“悠”,刘表《周易章句》作“跾”,是其明证。虞翻《周易注》作“逐”云:“逐逐,心烦。《坤》为吝啬, 《坎》水为欲,故其欲逐逐。”朱震《汉上易传》云:“足,逐也,古文作跾。”《隶释·费凤别碑》:“驹以陧。”洪适云:“以为逐。”《字汇补·巾部》:“,古文逐字。”通行本作“逐”,今帛书本作“笛”,阜阳汉墓本作“遂”,“遂”或为“逐”之讹。《说文·竹部》:“笛,七孔筩也。从竹,由声。羌笛三孔。”段玉裁注:“由与逐皆三部声也,古音如逐。”由此知“逐” “笛” “攸” “悠” “跾”皆声同可以互借。然考上博竹简本作“攸”,又知作“逐”“悠”“笛”为今文,作“”“攸”“逌”“跾”同为古文。由此知杨慎作“逐逐”源自虞翻《周易注》,取义源自刘表《周易章句》。

二十五、徽 纆

《周易·坎》上六:“系用徽纆, 置于丛棘。”杨慎云:

两股曰纆,三股曰徽。古者以黑索拘挛罪人。《论语》所云“缧绁”也。(43)杨慎:《升庵经说》卷1《徽纆》,中华书局,1985年,第18页。

按,马融《周易传》:“徽纆,索也。”郑玄《周易注》:“系,拘也。爻辰在巳,巳为蛇,蛇之蟠屈似徽纆也。”刘表《周易章句》:“系,缀也。繋,束也。三股曰徽,两股曰纆,皆索名。”虞翻《周易注》:“徽纆,黑索也。观《巽》为绳, 《艮》为手,上变入《坎》,故系用徽纆。”

程颐《易传》:“上六以阴柔而居险之极,其陷之深者也。以其陷之深,取牢狱为喻,如系缚之以徽纆,囚置于丛棘之中。”朱熹《周易本义》:“以阴柔而居险极,故其象占如此。”由此知杨慎取义源自刘表《周易章句》。

二十六、日昃之离

《周易·离》九三爻辞:“日昃之离, 不鼓缶而歌。”杨慎云:

离,叶作罗。《周礼注》:“藩蓠”作“藩罗”。(44)杨慎:《升庵经说》卷1《日昃之离》,中华书局,1985年,第18-19页。

按, “离”通“罹”。《史记·管蔡世家》:“无离曹祸。”司马贞《索隐》:“离即罹。”“罹”亦通“罗”。《尚书·汤诰》:“罹其凶害,弗忍荼毒。”《经典释文》:“罹,本作罗。”《汉书·于定国传》:“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颜师古注:“罗,罹也。”“罗”亦通“离”。《大戴礼记·五帝德》:“历离日月。”《史记·五帝本纪》引作“旁罗日月”。司马贞《索隐》:“离即罗也。”扬雄《方言》卷七:“罗谓之离,离谓之罗。”徐灏《说文新附》:“罹即罗之别体,古通作离。”《集韵·霁韵》:“俪,或从离,亦省。”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古罗与离为一字。”考《仪礼·士冠礼》:“主人酬宾,束帛俪皮。”郑玄注:“俪皮,两鹿皮也,古文俪为离。”知作“离”为古文,作“罹”为今文。通行本作“离”,今帛书本作“罗”,然考通行本《小过》卦上六爻辞“飞鸟离之”,上博竹简本亦作“飞鸟罗之”,又知作“罗”同为古文。由此知杨慎作“离”源自郑玄《仪礼注》。

二十七、肥 遯

《周易·遯》上九爻辞:“肥遯,无不利。”杨慎云:

子夏曰:“肥,饶裕也。”古文“肥”作“翮”。字或误作“蜚”,遂有“飞遯”之说。《淮南子》云:“遯能飞,吉孰大焉?”子夏曰:“战胜故肥。”东坡云:“王仲至在瘴烟窟中,面如红玉,非有道者,其能然乎?”(45)杨慎:《升庵经说》卷2《肥遯》,中华书局,1985年,第21页。

二十八、鼫 鼠

《周易·晋》九四爻辞:“晋如鼫鼠,贞厉。”杨慎云:

“鼫鼠贞厉”,《注》以为“贪而畏人”。按《玉篇》:“鼫鼠,头似兔,尾有毛,黄黑色。”按形状,乃今之鼠狼也,故贪而畏人象之。(46)杨慎:《升庵经说》卷2《鼫鼠》,中华书局,1985年,第22-23页。

按, “鼫”通“硕”。《经典释文》:“硕,音石。”《吕氏春秋·尊师》:“高何县子石。”《墨子·耕柱》“县子石”作“县子硕”。《说文·鼠部》:“鼫,从鼠,石声。”“鼫”因从石声与“硕”互借。郑玄《周易注》:“《诗》云:‘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谓大鼠也。” 翟玄《周易义》:“硕鼠昼伏夜行,贪猥无已,虽进承上,潜据下阴,居不正之位,有危厉也。”《九家易》:“鼫鼠喻贪,谓四也。体《离》欲升,《坎》欲降。不度渎,出《坎》也。不上屋,不至上也。不及木,出《离》也,不掩身,五《坤》薄也。走不先足,外《震》在下也。五伎皆劣, 四爻当之,故曰‘晋如鼫鼠’也。” 程颐《易传》:“以九居四,非其位也。非其位而居之,贪据其位者也。贪处高位,既非所安,而又与上同德,顺丽于上,三阴皆在己下,势必上进,故其心畏忌之。贪而畏人者鼫鼠也,故云‘晋如鼫鼠’。”清人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考证云: “元本经文及注,‘硕鼠’皆作‘鼫鼠’。”《说文》: “鼫,五伎鼠也。”《诗·魏风·硕鼠》篇《笺》同《序》义,训“硕”为“大”。《正义》:陆玑疏云:“今河东有大鼠,能人立,交前两脚于颈上,跳舞善鸣,食人禾苗,有逐则走入树空中。亦有五伎,或谓之雀鼠。其形大,故《序》云大鼠也。魏国,今河北县,言其方物,宜谓此鼠非鼫鼠也。”案此经作‘硕鼠’,训之为‘大’不作‘鼫鼠’之字,其义或如陆言也。”由此知杨慎取义源自程颐《易传》。

二十九、失 得

《周易·晋》六五卦辞:“悔亡, 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杨慎云:

孟、马、郑、虞、王肃本“失”作“矢”。王云:《离》为矢。虞云:矢,古誓字。(47)杨慎:《升庵经说》卷2《失得》,中华书局,1985年,第23页。

按,“失”亦通“矢”。通行本《晋》卦六五爻辞“失得勿恤”,今帛书本作“矢得勿血”。《经典释文》:“失得,如字。马、郑、虞、王肃本作‘矢’。马、王云:‘《离》为矢。’虞云:‘矢,古誓字。’”不确。《玉篇·斤部》:“,古文誓。”《集韵·祭韵》:“誓,古作。”宋翔凤云:“汉魏《易》皆作‘矢’,王弼乃改‘失’。”(48)宋翔凤:《周易考异》二,《续修四库全书》第28册,“经部·易”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92页。李富孙云:“失、矢以字形相涉而乱。”(49)李富孙:《易经异文释》三,《续修四库全书》第27册,“经部·易”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84页。焦循云:“失当作矢, 即得金矢之‘矢’。”(50)焦循:《易章句》卷2,《雕菰楼易学五种》上,凤凰出版社,2012年,第54页。徐堂云:“汉儒无不作‘矢’字,今作‘失’者当是王弼所改。”(51)徐堂:《周易考异》,《续修四库全书》第33册,“经部·易”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43页。考《说文·匕部》释“”字下云:“,古文矢字。”又《玉篇·矢部》:“矢同。”《集韵·旨韵》:“矢,古作。”知作“矢” “失”同为今文,作“” “”同为古文。由此知杨慎取义源自陆德明《经典释文》。

三十、箕子之明夷

《周易·明夷》六五爻辞:“箕子之明夷,利贞。”杨慎云:

刘向云:今《易》“箕子”作“荄滋”。邹湛云:训“箕”为“荄”,训“子”为“滋”,漫衍无经,不可致诘。以讥荀爽。慎按:《汉书·儒林传·孟喜传》于赵已有此误,不始于荀氏也。(52)杨慎:《升庵经说》卷2《箕子之明夷》,中华书局,1985年,第23页。

三十一、憧憧往来系于金柅

《周易·咸》九四爻辞:“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杨慎云:

按,“憧”通“偅”。古代经传“童” “重”旁字都以形似相混而互借。《诗·豳风·东山》:“町畽鹿场。”《经典释文》:“畽,本又作疃。”《廣雅·释诂三》:“穜,类也。”王念孙《广雅疏证》:“穜,经传皆作種。”又《隶释·张公神碑》:“从仙偅游北岳兮。”洪适注:“碑以‘偅’为‘僮’。”京房《周易章句》作“偅”,马融《周易传》、刘表《周易章句》、虞翻《周易注》、王肃《周易注》皆作“憧”,是其明证。通行本作“憧”,今帛书本作“童”,然考上博竹简本亦作“僮”。由此知作“僮”为古文,作“偅” “童” “憧”同为今文。

又按,“柅”通“檷” “抳” “尼”。《经典释文》:“柅,《说文》作‘檷’。”《集韵·纸韵》:“檷,所以制动。或作‘鑈’,通作‘柅’。”子夏《易传》作“鑈”,孟喜《周易章句》作“檷”,马融《周易传》、虞翻《周易注》、九家《周易集注》皆作“柅”,王肃《周易注》作“抳”,蜀才《周易注》作“尼”,是其明证。《玉篇·尸部》:“尼,止也。”《广雅·释诂三》:“抳,止也。”吕祖谦《古易音训》:“说之案:尼,古文。”王念孙《广雅疏证》:“《说文》作‘檷’,王肃作‘抳’,子夏作‘鑈’,蜀才作‘尼’,止也。《正义》引马融注云:‘柅者在车下,所以止轮令不动者也。’《尔雅》:‘尼,止也。’并声近而义同。”通行本作“柅”,今帛书本作“梯”,“抳” “梯”因声近义通可以互借。然考上博竹简本亦作“柅”。由此知作“柅” “尼”同为古文,作“檷” “鑈” “抳” “梯”同为今文。由此知杨慎作“憧”是取古文,以“鑈”为古文则不确。

总之, 上述31例《周易》经传考证,作为杨慎经学考据成果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缺乏系统性,甚至可视为笔记杂考,但是就其中考证取义于汉唐经学的特色而言,正实践了杨慎倡导“于古有考”“扶微方异”的经学理念,这对我们今天深化研究杨慎的《易》学及其经典诠释学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猜你喜欢
爻辞杨慎释文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易经》家人卦九五爻之考究
临卦的文化意涵与生命关怀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释文校订
小杨慎智对先生
杨慎:这个状元郎没有情趣
杨慎的妙对
西周迁洛与《益》卦爻辞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