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红色文化的传承路径探析

2022-07-13 00:21马宁丁苗
西藏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西藏红色精神

马宁 丁苗

(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陕西 咸阳 712082)

一、引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无数革命先烈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党旗。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红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象征,红色文化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多次发表涉及红色文化的重要讲话。早在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原南京军区机关时就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调研时指出:“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2021年6月25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3]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将红色文化明确定义为中国共产党的颜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底色,明确指出了学习、保护、传承和利用好红色文化的重要意义,为我们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国学术界对“红色文化”的研究成果较多,学者们大都认为红色文化是伴随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应运而生的,但尚未就红色文化的概念和内涵达成一致。目前学术界涉及西藏红色文化的成果仅有十多篇论文,其中4篇与教育有关,分别从西藏红色文化创新西藏高校育人途径[4]、加强其他省市西藏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5]、运用西藏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6]、西藏班(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实践[7]等方面进行阐述;此外,还有学者讨论了西藏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8]、互联网时代下西藏红色文化的创新路径[9]、山南地区红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10]等内容。还有5篇论文涉及西藏红色旅游,丁翠翠和图登克珠[11-12]、杨昆、余正军[13-14]在对西藏红色旅游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邢永民[15]探究了西藏红色旅游发展的特征。客观地说,西藏红色文化的研究还处在比较零散的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比较明确的研究方向。因此,笔者撰写此文,尝试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对西藏红色文化进行研究,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西藏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西藏工作,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都非常关心西藏。在党的领导下,西藏实现了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跨越,解决了不同历史时期西藏稳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保证了西藏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在70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形成了“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等革命精神,形成了具有西藏特点的红色文化,丰富了我国红色文化的内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16]只有不断回顾历史,才能厘清西藏红色文化的发展脉络,为西藏做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一)西藏红色文化的起源

西藏红色文化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为早日解放西藏,1949年12月,毛主席就发出指示:“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17]。1950年1月,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又进一步指出:“进军及经营西藏是我党光荣而艰苦的任务”[18]7。党中央作出了四路进军、解放西藏的战略决策,由此催生出西藏红色文化。

1.“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构成了西藏红色文化的精神特质

新中国成立后,西藏尚未解放,仍然处于政教合一的农奴制社会,社会发展缓慢,生产力极其低下。毛泽东充分考虑到西藏的经济条件,向进藏部队提出了“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要求。1950年,由汉、藏、蒙、回、维吾尔等7个民族136名战士组成的先遣连部队从新疆于阗县出发前往西藏阿里。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战士们遭受着严寒、雪盲、肺炎、饥饿的折磨,减员严重。李狄三连长在大会上说:“先遣连即便剩下一个人,也要像钢针一样扎在阿里的大地上!只要还有一个人,就要把红旗插在噶达克!”[19]正是依靠这种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战士们解放了占据西藏三分之一土地的阿里高原。由张国华将军和谭冠三政委带领的进藏部队从四川向西藏出发,途中同样面临重重困难。为了解决粮食供给,进藏部队要进军、筑路、生产三头抓,在空气稀薄的高原地区“每一个干部身上都要背70多斤的物资,翻越西藏的雪山河流,一路上为西藏老百姓看病送药”[20],赢得了民心。据不完全统计,“上万名藏族同胞出动了30多万头牦牛,运送物资60多万驮、3600多万斤”[21],为进藏部队提供了后勤保障。部队到达拉萨后,为了实现自给自足,张国华和谭冠三带领战士们参加劳动,“经过进藏部队2100多人的奋战,仅用17天,成功开荒2300亩,创下当时西藏蔬菜产量的历史最高水平”[22]。青藏高原上第一个军垦农场——八一农场的成立,成为日后西藏粮食蔬菜供给的重要基地。

为了解放西藏,进藏部队一边进军,一边修路,毛泽东为康藏公路(1)后改名为川藏公路。开工写下了“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18]88的题词。在慕生忠、穰明德、陈明义等人带领的11万筑路大军的共同努力下,1954年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顺利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完成的壮举,许多藏族群众也参与了修建,他们大多是被剥削的奴隶,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民解放军充分尊重藏族群众的习俗与信仰,正常结算劳动费用,关心爱护各族人民,让藏族群众第一次感受到平等相待,真心实意地加入筑路大军中,谱写出一首民族团结的赞歌。可以说,面对“陌生”的西藏,人民解放军战士不怕牺牲,不断突破身体极限,在进军西藏、筑路和生产过程中,用鲜血和生命孕育出了“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筑牢了西藏红色文化的精神特质。

2.解放西藏和对印自卫反击战的胜利铸造了西藏红色文化的灵魂

在解放西藏的过程中,以英美为首的帝国主义明目张胆地支持旧西藏地方分裂势力拒绝和谈,并以武力抗拒和平解放西藏。为了彻底粉碎帝国主义和西藏地方分裂势力妄图分裂西藏的阴谋,1950年8月23日,毛泽东电令西南局、西北局,指出:“如我军能于10月占领昌都,有可能促使西藏代表团来京谈判,求得和平解决”[18]23。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950年10月,进藏部队发起昌都战役,消灭藏军5700余人,约占藏军总数的三分之二,一举解放了藏东政治、经济中心[23],打开了和平谈判的大门。在作战过程中,为了解决物资运输困难,党中央动员西康省区周围藏族同胞进行支援工作,“得到以夏格刀登、降央白姆等人为代表的,金沙江东岸的石渠、邓柯、德格、白玉、巴塘等县的支持。邓柯县的一个藏民供应站,在20天中就供应了51万斤柴、草、马料;石渠县的藏胞,在9月中旬集中了装运粮食的皮口袋2500个,用以支援前线;德格县竹庆区的藏胞,在20天就集中了支前马草7万多斤、干柴10万多斤……”[24]还有很多藏族群众冒着枪林弹雨帮助解放军渡江,用实际行动支援进藏部队,充分说明了解放西藏的正义性。

西藏和平解放不久,毛泽东充分考虑到西藏的特殊性,提出“六年不改”的方针,西藏地方一度趋于安好。1959年,西藏地方上层反动集团公然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叛乱。西藏各族群众认清了西藏地方上层反动集团的真面目后,“各地群众纷纷组织自卫队、联防队、保畜队等自卫性组织,参加支前运输、修路,为解放军队送信、当向导,站岗放哨。在运输中民工们宁肯自己被淋受冻,也要脱下衣服遮盖、保护物资不受损失;还有民工不顾危险同解放军共同战斗。在整个平叛过程中,西藏各族人民随军民工达1.58万人次,出动民畜10.44万余头次”[25]267,以实际行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配合解放军的平叛战斗。1961年,西藏平叛斗争胜利结束,共击毙、击伤和俘虏叛乱武装分子93000余人,同时人民解放军也阵亡官兵1551人,其中军官168人,受伤1987人[26]。战士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了西藏各族群众的切身利益,使西藏红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1947年,独立之后的印度继承了英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不断侵占和蚕食我国领土。1962年10月,中国西藏边防部队被迫发起对印自卫反击战,共歼灭入侵印军8800余人,其中击毙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余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余人;缴获了大量军事物资,包括各种火炮300余门、飞机5架、坦克9辆、汽车400余辆、轻重机枪600余挺、长短枪5700余支、各种弹药400万余发及其他军用物资一部[27],打击了印度的嚣张气焰,打出了我国威和军威。战争的胜利离不开西藏各族群众的大力支援,藏族、珞巴族和门巴族群众都主动参加到自卫反击战中,“全西藏共出动支前民工32237人,民畜10575头(匹);汽车876辆,支援糌粑112万公斤、酥油3万公斤,牛羊肉16万公斤、柴禾(火)150万公斤、马料48万公斤、蔬菜15万公斤等”[25]333,给前线战士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这些战斗的胜利奠定了西藏稳定发展的基础,不但实现了西藏由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巨大转变,而且稳定了边疆局势,为西藏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离不开西藏各族群众的支持,表明了西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爱戴拥护,凝聚成军民团结一心的强大合力。1990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西藏考察时,提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并给驻藏部队题词“发扬老西藏精神,戍边卫国建新功”。从此老西藏精神就成为西藏红色文化的代名词,并延续至今。

(二)西藏红色文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为了促进西藏的发展,从1980年开始,中央专门召开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党中央正式提出了“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的方针,形成“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模式,完成一整套配套的援藏体系,自此对口支援西藏成为制度。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像孔繁森这样的优秀援藏干部,他先后两次入藏,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豪言壮语,将生命留在了阿里,成为援藏干部的时代标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初心,铸就了孔繁森精神,丰富了老西藏精神的文化内涵。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援藏干部前赴后继,和西藏本地干部一起,传承和丰富了老西藏精神,谱写出催人奋进的援藏精神赞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很多涉及西藏的革命精神,2014年在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28]。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要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29]。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玉麦乡卓嘎、央宗姐妹回信中提出了爱国守边的玉麦精神。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又提出了援藏精神,指出:“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下,“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玉麦精神、援藏精神相互交织,融会贯通,最终汇集成西藏的红色文化,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西藏红色文化的各类遗存

西藏红色文化是一代代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在西藏高原上铸造的革命文化,是“老西藏人”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西藏地区分布着很多红色文化的历史遗存,为我们提供了直观感受红色文化、缅怀革命英烈的物质条件。

(一)解放西藏过程中形成的战斗遗址

1.昌都战役战斗遗址

昌都市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最先解放的地区,留下了大量和昌都战役相关的战斗遗址。最有名的当属被称为“西藏解放第一村”的岗托村,是西藏第一个升起五星红旗的地方,遗留有渡江口、碉堡、炮楼等遗迹,昌都市政府建有红色遗迹公园。“岗托十八军军营旧址”位于西藏自治区江达县岗托镇红旗广场,是修建川藏公路的十八军战士的营房,建有医务部、军营和展览馆,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此外,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54师154团、骑兵支队和师属骑兵侦察连发动恩达战役时留下的恩达木桥、藏军碉堡。2012年12月重庆市第六批援藏干部在恩达村村口建立恩达战役遗址纪念碑,是昌都战役的重要纪念物。2016年8月,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的昌都市革命历史博物馆对外开放,将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办公旧址、小礼堂等建筑整体原样搬迁,与将军楼相邻,形成紧密的红色文化宣传区,全面展示了昌都市的红色文化。

2.先遣连战斗遗址和阿里分工委旧址

1950年,在先遣连从新疆挥师进藏的过程中,63名战士付出了生命。在阿里地区改则县扎麻芒堡修建有先遣连烈士纪念碑,碑身刻有63名战士的名字。此外,普兰县还保留着先遣连营地的旧址。为了纪念第一支进藏部队,传承革命精神,2019年9月27日,政府部门在改则县先遣乡修建了“进藏先遣连纪念馆”,纪念馆外有一块刻着“进藏先遣连纪念馆”八个金色大字的红色文化石,文化石背后有7处“山峰”,代表组成先遣连部队的汉、回、藏、维吾尔、蒙古、锡伯和哈萨克7个民族;文化石与纪念馆之间为方形广场,广场红色地砖组成“中”,又与门外文化石共同构成“忠”字,表达了先遣连部队的英雄精神,广场中央为国旗升起的地方,旗杆为13.6米,纪念先遣连部队的136名革命战士;纪念馆的主体建筑为一个伫立在高原上的战斗堡垒[30]。

1952年9月阿里分工委成立,安志明兼任分工委书记,在昆莎乡噶尔新村驻扎,1958年建成礼堂、办公室、住房等各种土木结构的房屋158间,1959年又修建了长2500米、高2.5米的昆莎城墙和护城河。2021年,阿里分工委旧址纪念馆正式开馆,还原了分工委旧址的礼堂、办公室等房屋以及城墙碉楼等,基本保持了旧址原貌,生动再现了分工委在解放初期艰苦奋斗的生活。

(二)西藏平叛过程中形成的战斗遗址

在1959年平息旧西藏地方上层反动分子发动的武装叛乱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战斗,遗留下大量战斗遗址。位于波密县的扎木中心县委红楼始建于1953年,最初是康藏公路管理局四工区住宿建筑,有三幢楼。之后成为原中共扎木中心县委和昌都人民解放委员会波密第二办事处办公楼,1959年为了抵御武装叛乱分子对扎木的袭击,“红楼”成为扎木保卫战的指挥所,中共扎木中心县委和昌都人民解放委员会第二办事处全体成员在敌众我寡的不利形势下,奋战十日十夜,直至增援部队抵达,取得了扎木保卫战的胜利。2013年“红楼”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对印自卫反击战指挥部旧址

在西藏错那县贡日乡的夏里沟一处悬崖下有一个大约10平方米的山洞,这里是张国华将军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的指挥所旧址。2011年,当地政府在“贡日吉曲”上修了一座桥,命名为“将军桥”,在山崖上竖行镌刻着“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前线指挥所旧址”一行大字,用红漆描红,并在山洞中修建了一座简易土房,里面摆放着桌椅、电话机等设施,悬挂着一幅毛泽东画像。在小路左右两边摆放了6顶铁质的绿色行军帐篷。当地政府还在不远处修建了一座“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指挥所旧址陈列馆”,重建了桥梁,在桥头修建了一座复古式大门,上面横排写着“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前线指挥所旧址”。位于勒布沟中勒乡的择绕桥北是1962年打响对印自卫反击战第一枪的地方,发生克节朗战役的克节朗河谷也有一部分在我国军队控制下,与印军隔河相望,这座桥也成为最前沿的红色纪念物。

(四)建设西藏时期留下的工作遗址

建设西藏时期留下的工作遗址主要是一些革命前辈的办公场所遗址。位于拉萨市的十八军军部旧址,张经武、张国华、谭冠三等人都曾下榻于此。波密县易贡乡的“将军楼”也是缅怀张国华将军的另一处重要遗迹。张经武作为中央委派的唯一一任驻藏代表,为和平解放西藏作出了重大贡献。1951年8月8日到达拉萨后,张经武先后居住在西藏地方政府安排的住处和一个叫桑都仓的商人的宅院里,1965年中央人民政府驻藏代表办公处建成后,张经武随之搬到了此处居住。2013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驻藏代表办公处旧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还有1952年8月1日成立的西藏军区八一农场、始建于1966年的林周农场。八一农场建有谭冠三纪念碑、谭冠三纪念园,展示谭冠三政委的生平事迹,供后人悼念。1984年西藏军区司令员张贵荣前来视察“三陇”公路建设时,因过度劳累、心脏病突发,殉职于隆子县斗玉乡,在牺牲地点立有纪念碑,供后人祭奠。为了纪念在修建、维修和养护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过程中牺牲的军民,1984年在拉萨市布达拉广场建立了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成为“两路”精神的体现物。318国道通麦大桥附近有一座纪念碑,上面刻有“无限忠于毛主席川藏线上十英雄纪念碑”。这是为了纪念在通麦迫龙山特大山崩中壮烈牺牲的李显文等10位战士而立的。

(五)西藏革命烈士陵园

据统计,西藏现有49处烈士陵园(见表1),在西藏自治区七市(地)均有分布。其中国家级纪念设施3处,省级纪念设施7处,市级、县级等纪念设施39处,安葬着解放西藏、平定叛乱、对印自卫反击战以及西藏革命建设各个时期牺牲的烈士。

表1:西藏自治区各地(市)烈士陵园统计表

这些遗存作为西藏红色文化的物质体现,既是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依托,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缅怀革命先烈、发扬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

四、西藏红色文化的内涵分析

西藏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红色文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体现,使西藏这个和平解放前没有党组织的地区在短时间内受到了红色文化的洗礼,迅速融入祖国大家庭中,并为中国红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使西藏和祖国在精神层面产生了认同,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了贡献。

(一)西藏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

解放西藏是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各族人民推翻西藏封建农奴主的统治、解放百万农奴的革命斗争,属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正如毛泽东所言:“胜利的信念是打出来的,是斗争中间得出来的。”[31]426从1950年发起昌都战役到1961年西藏平叛斗争胜利结束的十多年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坚持不懈的斗争,西藏终于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这也使得西藏的革命阶段与祖国其他省市实现了同步发展。这一阶段也是西藏红色文化的重要形成期,各民族革命先辈为完成西藏的解放事业付出了青春、鲜血甚至生命,为西藏的红色文化注入了不怕牺牲的强大革命精神,获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后,西藏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在解放西藏过程中形成的红色文化成为鼓励和引领西藏各族人民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从此西藏的红色文化就成为中国红色文化的延伸,自然而然地烙上了中国特色的革命精神印记。

(二)西藏红色文化的根源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解放西藏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头等大事,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进军西藏的广大解放军指战员坚决执行党的决定,抱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加入解放西藏的队伍中,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与严寒、疾病、危险和敌人展开了顽强的斗争,不但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榜样,将爱国主义精神传播到西藏的各个角落。广大解放军指战员身上展现出的新中国特有的新气象也影响着西藏上层统治集团中的进步人士,激发出他们心向祖国的爱国精神,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广大农奴更是被进藏部队的所做作为感化,他们共同组成了解放西藏和建设西藏的坚强后盾。因为一些进步人士遭到了反动势力的迫害而牺牲,使得西藏红色文化显得更加厚重,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改革开放后,一批批援藏干部前赴后继支援西藏与在藏干部并肩奋斗,有的为建设西藏奉献了宝贵的生命,促进了西藏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这都得益于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大凝聚力,是西藏红色文化发展的根源。

(三)西藏红色文化承载着鲜明的民族团结精神

1953年10月18日,毛泽东在接见西藏国庆观礼团、参观团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和各民族讲团结,不论大的民族、小的民族都要团结……帮助各少数民族,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是整个国家的利益……我们的方针是团结进步,更加发展”[32]。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无论是军队还是地方干部,当时都将民族团结视为西藏的重要工作来抓,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军队和政府部门都努力帮助中印边境的门巴族、珞巴族和僜人等少数民族,为其修房、盖屋、治病、传授先进的生产技术,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地位。很多少数民族群众主动报名参军,成为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保卫者和民族团结的实践者。藏族战士也主动帮助门巴族、珞巴族群众,还打破禁锢,与被歧视的门巴族妇女结婚[33],谱写了民族团结的赞歌,用实际行动加强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如前所述,无论是进军西藏还是平叛战斗,都得到了西藏各族群众的大力支持。正如毛泽东所说:“收缴了枪的地方,群众非常高兴。老百姓怕他们三个东西:第一是怕他那个印,就是怕那个图章;第二是怕他那个枪;第三,还有一条法鞭,老百姓很怕。把这三者一收,群众皆大欢喜,非常高兴,帮助我们搬枪支弹药。”[31]43这种效果充分说明了党的民族工作的正确性。在对印自卫反击战的过程中,西藏各族群众大力支援前线,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维护了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使西藏红色文化承载着鲜明的民族团结精神。

五、弘扬西藏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西藏红色文化蕴藏着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为争取西藏的解放、稳定和发展而共同拼搏、不断斗争的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新时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源泉。当前,我国正处在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好红色文化就成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西藏稳定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建立起西藏红色文化的完整脉络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

如前所述,西藏红色文化在解放西藏的过程中萌芽,经过70多年不断的积淀最终成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背景下,西藏红色文化仍然呈现出比较分散的状态,还没有以整体性的形态展现出来,这种各自为营的状况非常不利于西藏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应站在“五个认同”的战略高度,对西藏红色文化及其历史遗存进行调查、整理,并汇编成册,使西藏红色文化实现全方位动态集成。首先,我们应该打破地域限制,以史实为依据,对西藏所有有形、无形的红色文化进行串联,用文字叙述清楚西藏红色文化及其遗存形成的背景、过程、状态和作用。其次,应寻找西藏红色文化产生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见证者及其后人,对他们进行访谈,以口述史的形式记录西藏红色文化的发展历史,重点搜集体现军民一心、民族团结、不怕牺牲、奋勇作战的人物事迹,用生动活泼的个案体现红色文化的印记,反映西藏红色文化的真实性和历史性。最后,用纪录片、短视频、微电影等方式,复原西藏红色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场景,实现以时间为轴线,全方位、整体性呈现西藏红色文化的目的。如此一来,这些经过搜集和整理的西藏红色文化资料就能够实现活态性传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料,推动这项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

(二)拓展西藏红色文化的宣传途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随着西藏立体式交通网络的建立,西藏各族群众与其他省市群众间的交往交流越来越频繁,国人对西藏的印象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但不可否认,与西藏壮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相比,西藏红色文化在国人中的影响力仍然不大,亟待进行大范围推广。这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和公民的共同努力。首先应在全区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月活动,使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学校参与其中,让全区人民都成为西藏红色文化的推广者。其次,依托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清明节等重要节日,开展红色文化纪念活动,将具体的红色文化内容凝练成朗朗上口、易于理解的文化标语,展现在城市、村落的各个角落,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再次,在西藏红色文化遗存所在地的交通要道上增加红色文化遗存的显著标识,为人们参观这些红色文化遗存、缅怀革命英烈提供方便,最大限度地发挥西藏红色文化的社会作用。最后,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通过短视频的方式让全国人民了解西藏红色文化。此外,政府网站也应该成为宣传西藏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这些举措,使西藏乃至全国人民对以红色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产生认同,营造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开展红色文化旅游,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自从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来,经过近40年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西藏的重要经济支柱。“十三五”期间,西藏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5763.26万人次、完成旅游收入2125.96亿元,是“十二五”同期的2.3倍和2.4倍,旅游经济收入在全区国民经济总收入中占比达33.3%[34],这也为西藏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021年4月,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西藏推出了7条红色旅游文化路线,分别是辉煌跨越看拉萨(一日游),日喀则风光无限好(二日游),勒布杜鹃分外红(三日游),体验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四日游),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五日游),体验天堑通途、传承两路精神(六日游),寻觅孔繁森、天湖托水塔(七日游)[34]。7月,西藏自治区又推出21个红色旅游景区,将西藏百万农奴纪念馆、江达县岗托十八军军营旧址、全国援藏展览馆、“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戍边乡村、拉萨“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错那勒布张国华前线指挥部旧址等旅游景点包括在内[35]。2022年2月,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推出以“西藏人游西藏”为主题的3日红色旅游线路(2)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推出以“西藏人游西藏”为主题的红色旅游线路,将红色美景与山川历史相结合。第一天:拉萨—勒布沟—张国华将军前线指挥部旧址—麻麻乡,第二天:森木扎景区—泽当,第三天:泽当—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拉萨。。这是西藏自治区第一次大规模推出红色旅游的创新性做法,不同于以往主打自然风光旅游的传统做法。因此,首先应打造出西藏红色文化的全域性旅游路线,将每个地市内的红色景点串联起来,打破时空界线,利用实景、图片、音效、科学技术等载体,让游客以某一个景点为参照,能够简要了解同一主题的旅游景点,达到了解整个红色文化旅游路线的目的。其次,利用3D和AR等多种形式在西藏的旅游景区中展示红色文化故事,用多元化的投射方式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西藏的红色文化氛围,产生共鸣,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最后,完善景点的基础设施,发展红色文化主题民宿、饭馆以及文创纪念物,提升游客的体验感,使更多的游客感受到西藏的红色文化,在不知不觉中转变为宣传西藏红色文化的信使,扩大西藏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四)将西藏红色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世代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29]西藏爱国主义教育与西藏红色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应该将西藏红色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让广大青少年清楚地认识到现在的美好生活是各民族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才能激发起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决心。首先,学校通过校内教学和校外研学的方式,使学生们实地感受红色文化历史遗存的温度。在开展西藏红色文化教育的同时,定期组织学生外出至红色旅游景点进行探讨学习,将枯燥的单向教学活动变成实地双向互动,让学生对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精神感同身受,起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其次,增加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主动性。通过收集红色文化故事、小组讨论、主题班会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红色文化。最后,通过老师的适时引导,将西藏红色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西藏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红色文化代代相传的目的。

西藏红色文化是革命先辈们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基础、精神依托和文化认同。我们要发挥西藏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精神,使西藏广大干部群众做到人人能够讲述红色故事,喜欢参观红色文化遗存,认同红色文化,产生红色信仰,进一步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西藏红色精神
都是西藏的“错”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追忆红色浪漫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