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应对言语霸凌之心理韧性研究

2022-07-16 14:56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霸凌独生子女韧性

陆 丹

(贵阳学院 实验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5)

“霸凌”来自外来词“bullying”的音译,也可称作“欺凌”,包括肢体性霸凌、言语霸凌、性霸凌、关系霸凌、网络霸凌等几种形式。言语霸凌是霸凌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本质是一种权利上的不平衡,即在沟通上的不平等对抗。言语霸凌相较其他几种霸凌形式在校园内更易发生。从表面来看,言语霸凌比其他霸凌似乎略显温和一些,但事实上言语霸凌所带来的伤害并不比其他霸凌所带来的伤害小,言语霸凌具有很强的软杀伤力,甚至会给被霸凌者留下永久的心理阴影。因此,如何应对言语霸凌,提高青少年反言语霸凌的心理韧性,加强青少年应对言语霸凌复原力或翻转力,是目前社会、学校及家庭关注最多并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

一、言语霸凌的概念界定及类型解析

通过检索查阅CNKI 期刊网发现,学界对言语霸凌概念的界定基本上大同小异。徐苏阳认为欺凌也称作欺负、霸凌,言语欺凌是指通过歧视性侮辱性言语直接或间接地攻击他人,致使对方在个人名誉、社会影响、心理健康等方面遭受侵犯,产生愤怒、沮丧等感受的行为[1]。林瑞青将言语欺凌界定为通过侮辱性、歧视性语言直接或间接地攻击他人,致使对方人格尊严、个人名誉和心理健康等遭受侵犯,使人产生尴尬、生气、羞辱或沮丧等感受的行为[2]。吴萌萌认为,言语欺凌是欺凌行为中的一类,指使用带有侮辱性、歧视性的语言直接或间接地攻击他人,致使对方的声名信誉、地位声望、心理健康等蒙受损失,形成愤慨、衰颓、窘迫等负面情绪的行为[3]。

根据内在涵义,霸凌是力量(势力、实力、优势等)较强一方(个体、群体或集团等)对另一方(个体、群体或集团等)蓄意或恶意恃强凌弱持续实施的伤害、损害、破坏等行为,由此,结合以往研究基础,本课题组认为言语霸凌是指蓄意或恶意通过侮辱性、歧视性语言直接或间接地攻击他人,致使对方人格尊严、个人名誉和心理健康等遭受侵犯,使人产生羞辱、沮丧、愤慨、衰颓或窘迫等不良感受的行为。嘲笑、取外号、辱骂、恐吓、说脏话、诽谤、指桑骂槐、命令使唤、散布谣言、宣称所有权等是言语霸凌的主要类型。

二、言语霸凌产生的原因

根据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青少年时期学生的发展障碍主要包括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生活缺乏目标、时感彷徨迷失等。因此,此阶段的孩子极易产生抗拒心理、自卑心理、困惑心理及虚荣心理。他们一方面渴望独立,展现自我;但同时意志又不坚定,有时会做出一些反伦理道德甚至反社会行为,出现对他人的肢体推打、言语辱骂、关系排挤等攻击性行为,会对被攻击对象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言语霸凌就会使人产生羞辱、沮丧、愤慨、衰颓或窘迫等诸多不良感受。如何应对言语霸凌,了解言语霸凌产生的原因,利用心理韧性模型积极处置言语霸凌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的心理韧性与应对言语霸凌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作出如下三个假设:一是学生的人口学因素与是否遭遇言语霸凌存在显著性差异,二是学生的性格因素与是否遭遇言语霸凌存在显著性差异,三是学生个体的心理韧性与是否遭遇言语霸凌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人口学因素主要包括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学生成绩及家庭状况等几个方面;心理韧性从五个维度进行: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及人际协助。心理韧性量表采用胡月琴、甘怡群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结合研究实际需要,本研究制作了青少年心理韧性及应对言语霸凌状况问卷。

鉴于研究的方便性,本研究数据随机抽取了贵州省贵阳、遵义、铜仁、安顺、毕节、六盘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9 个市州14 个区县的城乡公立或私立中学共21 所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学校情况表

本次调查全部通过网络不记名答题收集样本数据,共收到有效样本1275 份。从收集到的样本数据来看有27.19%的学生报告自己曾遭遇过校园霸凌,其中遭遇言语霸凌的占78.92 %。

调查数据表明,言语霸凌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是最容易发生的霸凌形式,其次是肢体霸凌。因此,学校及教师在关注各种霸凌形式时应更多关注学生的言语和肢体两方面的问题。在10种言语霸凌类型中,发生最多的言语霸凌形式依次为取外号、说脏话、嘲笑、辱骂,分别占比为63.20%、48.07%、41.54%、28.78%。具体情况如图1:

图1 言语霸凌发生率

另外,本研究通过交叉分析发现:人口学因素与是否遭遇过言语霸凌之间的确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情况如下:

其一,男生遭遇言语霸凌的比例略高于女生,男生占比达到了28.3%,女生占比为25.4%。这一结果源于男生更喜欢给同学取外号和说脏话。

其二,独生子女遭遇言语霸凌的比例略低于非独生子女。这与独生子女获得的家庭保护力度比非独生子女获得的家庭保护力度大有关。

其三,成绩中等以下的学生遭遇言语霸凌的比例较高,达44.1%。因此,成绩不突出的学生要想降低被言语霸凌的风险,应更多地将精力投身于学习中,尽自己所能提高学习成绩。

其四,双亲家庭的孩子遭遇言语霸凌的比例最低。调查发现:双亲家庭的孩子遭遇言语霸凌的比例最低,这与孩子获得的家庭有效保护力度相关。双亲家庭的父母能更有效地给予孩子较多的支持和关爱,将孩子被言语霸凌的风险降至最低。因此,营造良好家庭气氛、保持原生态家庭是保护孩子免于言语霸凌的一张有力防护网。

本次调查还发现情绪型性格特征的孩子易遭遇言语霸凌。情绪型学生情绪体验深,言行举止易受情绪左右,心境多变,多愁善感,容易冲动,极易成为被同学霸凌的目标。因此具有此类性格特征的孩子自身应加强锻炼,正确处理好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亦应给予此类学生更多关注,正确引导其情绪。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不难发现:成绩中等以下的单亲家庭、情绪型非独生男孩子更容易遭遇言语霸凌。因此,学校、家庭、社区应加大对这类孩子的关注力度,避免他们被言语霸凌伤害。在学生个体方面,应主动多方寻求帮助,努力控制自身情绪,积极认知言语霸凌的利害,探索有效化解言语霸凌的方法。

遗憾的是,本次调查发现,41.8%的孩子在遭遇言语霸凌时采用的解决方式是自己解决;其次是求助父母,占35.38%;求助朋友的占10.23%;求助同学的占7.31%;其他的占5.26%。

当调查问及孩子自己解决的方式有哪些时,50%的孩子选择“忍了”,有38.3%的孩子选择“还回去”,还有11.7%的孩子选择“其他”。该情况表明,孩子的处理方式存在较大的问题,需引起教师、家长的极大关注。

此外,在心理韧性方面,本次调查显示:独生子女的心理韧性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不同性别、不同成绩及不同家庭结构的学生心理韧性亦存在不同,具体情况如表2:

表2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韧性情况统计表

表2 数据表明,独生子女的心理韧性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因此教师在处理独生子女的相关问题时应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简单处理问题。

表3 数据表明,男学生在获得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方面要低于女学生,这与生活中男学生更多表现为强悍有力的形象非常符合。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三个方面男学生表现得比女生好。因此,教师在教育女学生时务必要更多注意其目标专注情况,引导学生加强情绪控制,提高积极认知能力,整体提升女学生的心理韧性。

表3 不同性别学生心理韧性情况统计表

表4 的调查结果说明,学生心理韧性的强弱与学生成绩的好坏正相关,成绩越优秀的学生其心理韧性越强。

表4 不同成绩学生心理韧性情况统计表

表5 结果表明:双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韧性最好,其次为单亲家庭,心理韧性最差的为重组家庭。但在5 个维度当中,单亲家庭的孩子情绪控制最差,因此,学校应给予单亲家庭孩子更多的关注与关爱,让孩子能保持良好的情绪学习和生活。

表5 不同家庭结构学生心理韧性情况统计表

三、心理韧性的4C 模型为应对言语霸凌提供了理论可行性

韧性原本是物理学概念,指物体受到外力挤压时回弹。心理韧性概念目前尚无明确界定,但存在一个共识,即个体在经历严重打击后仍旧发展良好,那么该个体就具有良好的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一种决定人如何有效应对各种环境下的挑战、应激源和压力的人格品质,是一种积极品质,能决定一个人是否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都能积极面对挑战,处理压力。心理韧性是恢复力(亦称翻转力或复原力)和自信,恢复力是人们处理危机、压力、难题、变化的力量,自信是对自己走出去尝试新的事物的信心。所以心理韧性是恢复力和自信的结合。心理韧性包含4 个要素(即4C):挑战(challenge)、自信(confidence)、承诺(commitment)、控制(control)。如何乐观地看待别人的言语霸凌、充分相信自身可以翻转局势、摆脱习得性无助的困境,心理韧性4C 模型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行性。

遭遇言语霸凌即是一种挑战,根据心理韧性4C 模型理论,人在面对挑战时应充分自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相信自己能够找到化解言语霸凌的办法,然后设定目标,尽最大努力化解言语霸凌所带来的伤害。

除上述观点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心理韧性主要是指它的保护性因素,着眼于如何提高个体心理韧性的个体特征和环境因素,着力于还未遇到挑战时如何有效避免挑战。

无论是化解挑战还是有效预防挑战,均建立在青少年天生的心理韧性潜能上,只是能力有高低之分。遇到挑战时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恢复力?未遇到挑战时如何有效提高保护力?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一些科研机构联合一批心理学家于2003 年提出了心理韧性模型,解释了青少年学生心理韧性的动态性特征,如图2:

图2 心理韧性动态模型

李海垒、张文新在《心理韧性研究综述》一文中解释了该模型的内涵[4]:心理韧性是青少年的一种天生潜能。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安全、爱、归属、尊敬、掌控、挑战、才能、价值等心理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学校、家庭、社会和同伴群体的保护性因素或外部资源,包括亲密关系、高期望值、积极参与等。如果外部资源为青少年的心理需要提供了满足,青少年就会很自然地发展起一些个体特征,包括合作、移情、问题解决、自我效能、自我意识、自我觉察、目标与志向等,这些个体特征构成了内部资源,它们会保护青少年免受危险因素的影响,并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四、应对言语霸凌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心理韧性的4C 模型,青少年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言语霸凌:

1.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要沮丧和愤怒

心理学上控制情绪的具体方法有很多,如延迟作出反应、分散注意力、深呼吸、喝水,也可以通过写日记等方式,回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自我反省,或者通过唱歌、听音乐、跳舞、画画、写诗歌、哭、跟朋友聊天等来表达情绪。青少年要逐渐意识到自己能控制什么,不能控制什么,能影响或协商什么。

2.明确求助老师、家长、朋友,努力打造良好人际关系

处理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术,可以通过学习、训练来培养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当遭遇言语霸凌时,应及时向老师、家长、朋友求助,获取积极化解言语霸凌伤害的应急策略。努力加强个性品质修养,打造自身豁达大度、宽宏大量、谦和热情、正直诚实等优良个性。增加同学间的交往频率,学习之余主动找同学谈心,可通过讨论问题、交换意见等方式加深同学间的情感联系。学会真诚关心同学、宽容待人。谦恭礼让,惜时守信等等。

应努力与同学建立起具有一定深度的亲密、融洽、协调的良好人际关系。好的人际交往可以让我们找到可供比较的参照对象,通过发现他人身上好或不好的参照标准来调整和改进自己,以满足自身合群需要,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3.要充分自信,积极暗示自我所拥有的优势和能力。

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功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也称为信心。自信是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的需要,自信是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保障。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尔在调查了很多名人的经历后指出:“一个人事业上成功的因素,其中学识和专业技术只占15%,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占85%。”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人其自信心强的外显特征也非常明显。因此,努力增强自信是提高心理韧性、化解言语霸凌的第一要素。对于如何增强自信心,本课题组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肯定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的蔓延效应。在应对言语霸凌时可用自身优点来激励自己,努力打造自尊自信的形象。

第二,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从正面予以心理强化。如每天早起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是最棒的”“我绝对能够完成得很好”等等。

第三,与自信的人多接触,找到自己的偶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提高自信心同样适合。

第四,保持微笑,树立自信的外部形象。待人接物时保持微笑、衣着整洁、举止大方,注重锻炼、保持健美的形体对增强自信也很有帮助。

第五,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学会放松自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容易得到满足感和获得感,继而产生成就感,这非常有利于自信心的提高。

4.列出所有潜在的方案,确定合理的目标。

评估一下面对的问题,多想几条办法,把办法分解成可控的小步骤,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制订实、施方案,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5.定期训练自己,做好应对各种挑战的准备,为提高恢复力和翻转力打好基础。

如加大阅读量,提高个人的理论水平,汲取别人的辩论技巧。正确认知自我,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

根据心理韧性的动态模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学校、家庭、社会和同伴群体应加强保护意识,做好相应的人防、物防和技防保障;

二是学校、家庭、社会和同伴群体应注重亲密关系的建立情况,给予较好的高期望值,让每位学生有积极参与的获得感。

总之,应对言语霸凌需积极唤醒个体心理韧性的潜能,学校、家庭、社会和同伴群体应正确认知个体的各种需求,努力打造良好的保护环境。让个体产生愉悦认同感和获得感,铸就良好的个性特征,提高自身的恢复力。恢复力=控制+承诺,心理韧性=面对挑战的恢复力和信心。心理韧性可以提高控制力,使学生面临言语霸凌时,能很快作出反应,更好地进行自我表达、自我肯定,提高自信。一个心理韧性越高的人其专注度、投入度、积极性和自信心就越高。心理韧性越高的人对生活的满意度越高,其个体管理压力的能力就越强,应对言语霸凌的能力就越强,接受和管理更大的挑战和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猜你喜欢
霸凌独生子女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逆转人生
十二星座遭受校园霸凌会怎么做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面对校园霸凌,如何保护“少年的你”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怎样的孩子容易被霸凌?怎样的会霸凌人?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