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师新媒体素养提升路径探究

2022-07-18 00:10王龙韩青青
甘肃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思政教师提升路径

王龙 韩青青

【摘要】在媒体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素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大学生作为“网生代”,是运用和推动新媒体的主流群体,这无疑给承载着落实铸魂育人任务的思政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媒体将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推力和新的载体。探究如何适应新时代需求,提升思政教师新媒体素养的路径,已成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视域下的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思政教师;新媒体素养;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2—0042—04

在依托网络技术的新媒体如此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对新的时代和世界的思考及认知被深刻地影响着,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对作为立德树人推动者的高校思政教师也提出了新而更高的要求。怎样认识思政教师新媒体素养提升的必要性及如何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师素养进行有效提升,是当下高校思政教师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顺势选择

21世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数字技术高速发展。在这种信息技术快速运转背景下,知识爆炸性增长,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同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高校思政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树立文化自信的巨大引擎,并保障了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作为知识传播者和内容生产者的高校思政教师必须紧跟时代发展。

纵观当下,我国乃至全球都已步入数字经济时代,新媒体从一个新兴产业已然成为融入社会发展各技术领域的资源和要素。在新媒体形势下,教育尤其是思政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21年6月发布的第48次统计报告中提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即截至2021年6月,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高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71.6%,用户规模数据较2019年增长近1.6个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1]。在统计报告中还提到,除每年提升率均超过一个百分点外,学生在我国互联网群体中占比最高的。结合数据统计结果,教师理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以大学生当下关注的作为参考,以其为主体去丰富教学资源。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它对我国带来的损失也是难以估量的,我国曾一度按下了发展的暂停键,但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以其能及时自由,并能突破地域和人员限制等优势很快催熟了线上教学,教师努力提高新媒体素养也已成为一种趋势,高校思政教师开始大范围地运用新媒体从事思政教育。

在大学生自我主见不断强化、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思政教师不再是简单地讲解正能量,也不再是在讲台上单纯地灌输,更多的是要灵活利用新媒体,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提升思政教育的时效性,让思政教师成为深度内容承载的沉淀者,做好指路人,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二)引导所需

新媒体时代,一方面信息传播速度惊人、信息覆盖量大、受众群体广泛;另一方面媒体内容混杂、信息甄别欠缺、学生信息选择困惑,高校教育环境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高校思政教师除担负思政教育任务以外,还兼顾着接收信息、传播信息等多重任务,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新媒体素养,活用新媒体教育形式,才能守护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帮助学生思政素养的形成。

如今新媒体已经彻底颠覆了传统行业模式,新媒体思维已成为生存技能,作为引航者的思政教师需帮助大学生识别、发现那些具有干扰性、颠覆性的信息,努力提高新媒体素养,了解大的趋势,这无论是对于高校还是个人来说,都十分有必要。

新媒体因其便捷、虚拟、自由、多元等优势,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高校必须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这一平台。明确这一必要性后,高校思政教師要善于思考如何夯实思政教师自身媒体素养、规范自身道德行为、提升自身新媒体教学能力等。同时,高校应进一步优化融合思政媒体资源、完善评价体系,帮助和促进思政教师开辟出一条与大学生沟通的便利渠道。

(一)夯实思政教师自身媒体素养

在新媒体时代,提升思政教师的新媒体素养首先应着眼于形成对新媒体正确的概念体系认知、语言形式运用、信息价值解读和技巧使用掌握,在此基础上达到培养更高素养思政队伍的目标。

1.正确认知新媒体相关概念特点。新媒体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是当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象征。新媒体是一个针对于“传统媒体”的相对概念,指以手机、网络等为依托的媒体,它是以现代数字技术、网络通信为渠道,利用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新技术,以微信、微博、手机APP等为典型代表,向用户尽可能多地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以满足用户需求服务的新兴媒体[2]。

新媒体是一个具有“放大镜”功能的平台,它是利用自己广泛性、形式多、个性化和实时性等特点并跨越时间与地域限制得以实现全球化的一种传播形态。首先,广泛性。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人人都可以接收资讯,这说明新媒体受众广泛;不管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或者仅是某方面的业余观察者,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而且内容可以涉及到全社会各个行业,这说明新媒体创作的广泛性;新媒体用户除可以观看电视节目,还可以参与对此节目的投票,这说明新媒体主导性的广泛。其次,个性化。相对于传统媒体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新媒体发布的内容是相对自由的,更个性化,另外每个用户也可以通过新媒体来定制自身需要的新闻资讯,一些自媒体平台会根据浏览过的内容推送相似度高的文章,这样每个新媒体用户最终接收的信息内容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最后,形式多。新媒体各种形式表现多样,图片、文字、音效等一体,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所需信息进行检索,随时查找和存储内容。

2.正确识别和解读新媒体信息及其价值。20世纪,英国学者利维斯在其专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地意识》中创造性地提出媒体素养的概念,即“能够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分辨、鉴别,正确对待各类不同信息,使信息接收主体免受媒体传播的不良文化影响,尤其是不受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负面信息干扰的能力。”[3]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能正确识别和解读新媒体信息,具备媒介分析和判断能力。

新媒体具有广泛和个性化特征,在这个信息资讯纷飞的年代,新媒体用户各抒己见或是众说纷纭,青年学生极易受到信息碎片的冲击和干扰,思政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不可盲目听信他人的说法,对新媒体应该有自己的见解;要精准地从丰富繁杂的信息流中提取出优质的思政信息,将其优化整合,选取具有正能量的信息传递给学生,给正在成长的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3.合理运用新媒体相关语言形式。信息传播需要介质,而语言当之无愧是最重要的传播介质,任何信息想要在民众中达到最深刻和广泛的传播,都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纽带。传统思想教育的语言形式严肃而具有政治规范性,而在新媒体时代下的语言形式更丰富,在这种语境下所传递的思想也会更加容易被接收。高校思政教师可实时研究大学生的新媒体话语体系,提高思政教师对青年大学生思想的引领力。

4.熟练掌握新媒体相关使用技巧。高校思政教师应着眼于提高自己对新媒体使用的能力。2020年疫情影响下,大学开展网课教学,新媒体教学迅速普及,这种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一方面为学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常年进行线下教学的教师在如何使用新媒体上也是一大考验。比如录制教学内容期间,当某个知识点穿插错误造成误解,只能重新录制,往往一课时的内容需要录制多次才能达到效果,这样多次下来极大地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能熟练应用不同录课软件、视频剪辑软件等,不仅可以使教学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也能够即时发现实时热点问题,灵活利用这些教育资源。

(二)以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精神指引新媒体道德行为

我们学会了新媒体的“说话方式”及使用技巧,还要主动掌握指引学生思想价值导向的能力。首先,思政课堂教育目标的完成要立足于当代意识形态,坚定地按照决议精神形成和建立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概念体系、语言形式和思维框架。其次,思政教师应严格以规矩意识规范自身行为,初心依旧、注重言行,起到榜样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4],思政教师这一重要引导者应具备优良的道德操守和新媒体素养,将新媒体信息去粗取精,提取优质信息,剔除不良信息,确保自身的行为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引导青年大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提升自身新媒体教学能力

高校思政课堂在铸魂育人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课堂教学是青年大学生形成思想理念的主渠道之一。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或使课堂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是思政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1.增强思政教师的教学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大部分信息是通过网络获取的,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加大投入,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掌握网络战场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5]。在新媒体时代,思政教师新媒体素养如何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思政教师利用新媒体开展教学,将所要阐述的理念和机制融合最新热点视频、图片等;根据思政理论的特征和性质配合契合度最高的新媒體技术开展课堂教学,使思政教育产生乘数效应,这样有形和无形的要素搭配将直接影响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当然,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思政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其跨越时空界限,可以使思政教师随时随地开展思政教育,同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在学生生活中的影响力,强化理论认同感。

2.提高教学方式的丰富和互动性。新媒体是思政教师达成教学目的的形式和手段,为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高校思政教学若用双向互动交流代替单方面灌输,配合新媒体效果形成合力,则能提升教学效果。思政教师应瞄准当代大学生的兴奋点、着眼其需求点,探索被学生最易接收的教育引导方式,创造更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大学生真正喜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

另外,除了生动隽永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产生情感信念共鸣之外,思政教师可尝试运用新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无记名案例式投票、融合性讨论等,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式学习。

(四)完善思政评价系统

新媒体素养本质是人自身的素养,思政课教师通过对新媒体概念体系的了解、技术层面的运用、信息选择的反思等使自己变成一个具备新媒体素养并且沟通力、理解力、影响力俱佳的思政课教师,这是内在推力。我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相关政策引导,确立制度保障,以探寻适合我国高校思政教师新媒体素养提升的方法,这是外推力。首先,营造浓厚氛围,高校要丰富思政教师新媒体素养培育课程,开发各类新媒体资源;其次,提供政策引导,积极引导思政教师参加网络精品课等评选,表彰那些在媒体上发表了优秀文章的思政教师,职称评审向思政教师适当倾斜,用这种行之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为思政教师提升新媒体素养提供强大的动力。其次,各高校可在提升思政教师新媒体素养方面进行相互交流和实践研讨,推动思政教师新媒体素养的提升进程;最后,高校要有发展的眼光,可择优培育一批优秀青年思政教师,支持其继续深造,规划好符合本校的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长远目标。新媒体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主流,应认识到思政教师的新媒体素养的建设,能满足高效教学,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导向助推作用。

在科技大融合时代,具备新媒体素养的思政教师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将思政理论教学与新媒体有效结合,在提高思政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新媒体对思政教育环境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思政教师探寻如何有效提升自身新媒体素养,我国高校如何发挥导向助推作用,如何将思政教育做得更好,培育具有正确价值观的学生群体,是新时代需不断研究的课题。

[1]CNNIC:2021年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8-27). http://www.199it.com/archives/ 1302651.html.

[2]黄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9:29.

[3]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9.

[4]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5]岳小乔.读懂媒体融合这篇大文章,习近平这3句话很关键[EB/OL].(2019-01-28)[2020-12-05].http://news.youth.cn/sz/ 201901/t20190128_11856709.htm.

(基金项目:1.邢台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新媒体素养研究”,项目编号:XTSKFZ2021048;2.研究项目受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专项支持;3.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2021年度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校级课题“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KGDJYB202102)

编辑:陈静

猜你喜欢
思政教师提升路径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学生信任度
增强思政教师本领意识 提高思政课堂教学效果
搭建高效的劳动就业教育平台提升就业管理水平
试论当代大学教师文化素养及路径提升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探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
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参与企业培训服务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