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排螺旋CT 后处理技术在肝硬化及肝癌疾病诊断中的临床观察

2022-07-18 06:19李知晓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12期
关键词:后处理螺旋检出率

张 彪,李知晓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放射科 湖南 长沙 410008)

肝癌与肝硬化均属于临床中较为严重的肝部疾病,不仅会对患者生活造成较为一定的影响,严重时还会危及患者生命[1]。肝癌、肝硬化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临床非常关心的问题。在上述疾病的临床应用中,超声、常规64 排螺旋CT 及64 排螺旋CT 后处理技术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肝癌、肝硬化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但是三者在肝硬化、肝癌诊断的效度的差异文献报道相对较少。且临床手术治疗过程中,不仅要求检查中精准识别肝癌与肝硬化,还需要对病灶位置,周围重要结构毗邻(血管、包膜、胆管等)进行详细分析[2]。因此,临床中提出了使用64 排螺旋CT 后处理技术进行后处理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检查效果。本次研究针对64 排螺旋CT 后处理技术用于肝癌与肝硬化的临床检查中的检查效果作出集中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20 年1 月—2021 年2 月收治并经手术病理或穿刺确诊的肝硬化的患者55 例与肝癌患者57 例,并选取同期经我院临床及影像证实的肝血管瘤患者112 例。所有参研对象中男性114 例,女性110 例。年龄26 ~66 岁,平均(43.55±5.12)岁。纳入标准:①临床或实验室检查证实肝硬化、肝癌及肝血管瘤;②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脏其他恶性肿瘤性病变(转移瘤、肝血管肉瘤)者;②合并肝铁血黄素沉积者;③合并重度脂肪肝者;④合并胆管结石并管炎者。将肝血管瘤患者分别与肝硬化组、肝癌组患者进行混合;混合后,现成肝硬化阳性样本的55 例,肝硬化阴性样本55 例;肝癌阳性样本57 例,肝癌阴性样本57 例。

1.2 方法

首先对参研对象进行超声检查。开始检查前,控制患者处于8 h 禁食状态。其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仪(Mindray;DC-N3S)进行扫查,按照肝脏及检查的标准设置检查参数。设置探讨频率为3 MHz,容积为4 mm,血流与声束夹角超过60°。开始检查后,患者取仰卧位,分别对患者胸部与上腹部进行扫查。针对单一患者分别扫查3 次,取均值为单一患者的统计数值。

其后采用64 排螺旋CT 后处理技术对参研对象进行检查。使用64 排螺旋CT 检测仪(飞利浦Philips,64 排)进行检查。开始检查前,控制患者处于4 h 禁食状态,而最佳禁食时间应超过8 h。开始检查前7 日,对患者服用药物进行情况检查,避免患者在检查开始前7 日内服用金属药物。同时,开始检查前,对患者机体内与随身携带的高密度金属情况进行检查,排除金属物品对检查结果与检查安全的影响。依据肝脏检查的要求为设置检查参数。设置螺距为2.4 mm,层距为1.25 mm,层厚为5 mm,电流为300 mA,电压为120 kV,矩阵为512×512。开始检查后,患者取仰卧位进行常规扫描,扫描部位涵盖肝脏与上腹部位。常规扫描后,肘关节静脉团注造影剂碘佛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430,100 mL:67.8g),控制浓度为320 mgI/100 mL,控制注射速率为3 mL/s;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分别于团注后28 s、50 s、158 s开始扫描。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肝硬化与肝癌不同检查方式临床检出情况;②以手术探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64 排螺旋CT 后处理诊断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③分析64 排螺旋CT 后处理技术针对具体病理特征的影像表现,观察肝硬化再生结节及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特征及肝癌肿瘤与周边血管壁的毗邻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检查方式的检出情况

肝硬化检查中,64 排螺旋CT 后处理技术的阳性检出率为98.18%,阴性检出率为100.00%,与手术探查结果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64 排螺旋CT 后处理技术的阳性检出率与阴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超声检查(P<0.05)。在肝癌检查中,64 排螺旋CT 后处理技术的阳性检出率为98.25%,阴性检出率为100.00%,与手术探查结果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64 排螺旋CT 后处理技术的阳性检出率及阴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超声检查(P<0.05)。见表1。

表1 不同检查方式临床检出情况[n(%)]

2.2 分析64 排螺旋CT 后处理技术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

肝硬化检查与肝癌检查中,64 排螺旋CT 后处理技术诊断肝硬化混合组敏感性为98.18%(54/55)、特异性100.00%(55/55)与准确性99.09%(109/110)及肝癌混合组的98.25%(56/57)、100.00%(57/57)、99.12%(113/114)均较高,见表2。

表2 64 排螺旋CT 后处理技术诊断结果 单位:例

2.3 64 排螺旋CT 扫描检查后图像表现

64 排螺旋CT 扫描检查后图像处置技术较为清晰地提示了肝癌肿瘤与周边血管壁的毗邻情况。57 例肝癌患者中,存有27 例患者的癌症肿瘤未侵犯周边血管壁,而在30 例侵犯的的周边血管壁的患者中,64 排螺旋CT 扫描检查后图像处置技术扫描提示存有3 例患者表现为肿瘤压迫门静脉与肝静脉,9 例患者呈现为侵犯左肝管,且其内部结构中形成了癌栓。11 例患者出现肿瘤组织压迫下腔静脉的情况,并导致静脉改变为向左呈弧形状态。7 例患者表现为门静脉左支部分充盈缺损。

64 排螺旋CT 扫描检查后图像处置技术针对55 例肝硬化患者进行扫查,提示其中36 例患者的存在肝硬化再生结节的问题。同时提示结节病灶直径介于0.8 ~2.0 cm。对36 例肝硬化再生结节患者进行扫查,25 例患者的病灶呈现为低密度状态,11 例患者病灶呈现为稍高密度状态。55 例患者中存有20 例患者合并发生小肝癌,扫查统计的病灶直径介于0.9 ~2.8 cm,平均(1.51±0.523)cm。其中11 例患者病灶低密度,提示的边界较为清晰;9 例患者病灶表现为等密度状态。

在64 排螺旋CT 扫描或处置技术的指导下,对57例肝癌患者与55 例肝硬化患者进行了手术干预,所有患者均实现了较好治疗效果。

3 讨论

临床研究提示[3-4]:肝癌与肝硬化均属于临床中较为严重的肝部疾病,不仅会对患者生活造成较为一定的影响。严重时还会危及患者生命。流行病学研究提示:肝硬化、肝癌在肝脏疾病中所占比率超过30%,且死亡率超过10%。而针对肝硬化与肝癌,临床中一般采用药物干预+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其中手术切除是临床最为重要的方法。但手术治疗对精准性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检查中精准识别肝癌与肝硬化情况。同时要求检查能精确定位,且明确病灶与周围重要结构的毗邻关系及肿瘤侵犯范围;常规超声检查受图像清晰度的限制,无法精确提示影像特征,当然也无法满足临床需要[5]。基于此,临床中提出了使用64 排螺旋CT 后处理技术进行检查的方法。与普通CT 检查相比,64 排螺旋CT 检查的检查面更广,且转头更为灵活。因而提供的视角更好,展示的检查信息更为全面[6-7]。且使用CT后处理技术,通过容积再现处置提升消除断层影响,充分展示待见对象的三维特征、而通过多平面重建确定病变部位,并精确区分其与周围病变组织(健康组织)间的关系。从而有效促进提升检查效果[8]。

本研究提示64 排螺旋CT 后处理技术在肝癌与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肝硬化检查与肝癌检查中,64 排螺旋CT 后处理技术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均超过90%,明显高于B 超检查及常规64排螺旋CT 检查。可能的原因是:①64 排螺旋CT 能一次大范围扫描整个肝脏,避免B 超探头的盲区;且与常规64 排螺旋CT 检查相比较,利用后处理技术更能进一步提高肝左叶、近膈面区病灶的分辨率,进而提高基本的诊断率。②实际工作中,由于肝硬化患者肝脏血流情况的变化,且个人差异巨大。常规64 排螺旋CT 动脉晚期图像往往不能完美获得。这必然增加了常规64 排螺旋CT 诊断肝硬化、肝癌的难度。通过后处理技术可以将病灶内细微的强化差异进行进一步显示,为诊断肝硬化、肝癌提供额外的影像信息,从而实现64 排螺旋CT 后处理技术诊断的优越性。③64 排螺旋CT 后处理技术能提高肝癌特征性的影像征象的诊断信心。例如通过后处理技术,在延迟期多方位观察肝癌的假包膜等。总之,上述结果突出了64 排螺旋CT 后处理技术临床检查优势。因提高了扫描空间分辨率、囊括了整个扫描范围及提供了更多的影像信息,因而有效提升了影像技术诊断肝硬化、肝癌的识别准确性[9]。

64 排螺旋CT 后处理技术还能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影像病理信息,为手术切除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64 排螺旋CT 后处理技术能为临床术前明确有无肿瘤累及周边血管壁、有无累及下腔静脉或门静脉主干有无、累及肝内胆管或形成门静脉癌栓。这些均为临床诊疗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64 排螺旋CT 后处理技术还能通过进一步显示病灶的血供特点、强化方法、边缘情况及肝包膜累及的情况,为临床提示其可能的病理特点[10]。例如,癌灶动脉晚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降低,并拥有明显假包膜。这可能提示病灶为高分化的鳞状细胞癌。这可能为后期的手术及靶向治疗提供指导意义。另外,更重要的是对肝硬化结节的把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三部曲中,肝硬化再生结节转化为肝癌的过程是临床极为感兴趣的焦点及难点。对于肝硬化再生结节的随访,B超的准确性较低。但是64 排螺旋CT 后处理技术能通过肝硬化结节大小、密度、强化方式及倍增时间的变化,对肝硬化再生结节进行不断的随访、观察,且在一定程度上诊断早期肝癌,为临床早期治疗肝癌提供非常宝贵的影像信息。本组资料也印证了上述理论,在64 排螺旋CT 扫描或处置技术的指导下,对57 例肝癌患者与55 例肝硬化患者进行了手术干预,所有患者均实现了较好治疗效果。上述结果突出了64 排螺旋CT 后处理技术临床检查优势,病症的具体识别情况较好。

综上所述,64 排螺旋CT 后处理技术用于肝癌与肝硬化的临床检查中能实现较好的检查效果,建议在临床检查中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后处理螺旋检出率
车身接附点动刚度后处理方法对比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大面积脑梗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及检出率研究
低剂量薄层螺旋CT平扫及后处理重建在不同胖瘦体型患者输尿管结石中的应用研究
山东中小学生四成视力不良,三成超重
奇妙的螺旋
银镜反应和后续处理的实验改进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