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屋顶古建房屋漏雨修缮工艺探讨
——以平台亭为例

2022-07-23 07:40高秋玲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12期
关键词:漏雨彩画卷材

高秋玲 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

古建筑漏雨是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不论何种形式的屋顶,受建筑结构和材料的限制,漏雨成为了汛期发生概率较高的病害[1]。近几年雨水较大,汛期古建筑房屋漏雨的情况频繁发生,且漏雨表现出来的方式多种多样,病害问题层出。屋面漏雨一般以年久失修为主。例如屋面长草、瓦片碎裂、瓦垄灰脱落、屋面沉降变形等。针对漏雨部位,顺着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查看能找到症结的,可进行简单维修。针对建筑结构较隐蔽的部位,难以察看到渗漏原因的,需要大范围揭瓦、挑顶寻找,因为漏雨往往是多重原因混合形成的。近几年呼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声音不绝于耳,因此本文本着尊重传统的原则,对房屋漏雨问题的传统修缮工艺进行简单探讨。

1 建筑概况及历史沿革

平台亭位于颐和园苏州街以东,万寿山后溪河北岸,是后溪河观景赏荷的一处休憩场所[2]。该建筑由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的平台敞厅和一座单檐六角攒尖亭相连构成。平台敞厅位于西侧,南北向两出水;单檐六角攒尖亭位于东侧。平台敞厅建筑面积37.24 m2,尖顶亭子建筑面积29.54 m2,如图1 所示。

图1 平台亭现状

通过查阅内部资料可知,平台亭始建于乾隆年间,1860 年被毁。颐和园时期的“万寿山颐和园内后山长河添修点景房间游廊等图样”(《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颐和园卷第八涵》)中有平台亭的位置标记[3]。另外内部资料还显示,1940 年(此为颐和园研究室提供资料)、1954 年、1978 年分别对颐和园进行过地形图测绘,图上均绘有平台亭;1959 年对平台亭进行油饰整修,拆除了原有门窗,变为开敞式亭子;1967 年9 月20 日,对平顶亭子进行挑顶维修;1987 年9 月4 日,再次对平顶亭子挑顶维修。

2 建筑病害调查

2.1 功能性病害——屋顶漏雨

平屋顶上排水口落叶堆积,常年排水不畅,致使屋面被雨水浸泡望板糟朽严重,水渍顺着檩、垫板、枋子滴落在游人休憩的槛墙上,对游客游览造成影响。虽然排水口也做过改造,但并未彻底解决平屋顶积水的问题。平屋顶油毡老化、开裂、失去塑性,存在空鼓迹象[4]。

2.2 外观性病害——油饰彩画地仗开裂剥落

平台亭下架地仗剥落,木骨外露,柱表面水渍痕迹明显,第二间位于西南角的立柱地仗剥落面积高达80%。水渍浸泡导致檩三件、梁架上的彩画、纹饰地仗开裂、脱落、褪色、发霉、画面模糊,破坏了建筑美学,失去对古建筑的保护。

2.3 结构性病害——木架歪闪

目前,从视觉上看,平台敞厅从西侧数第一、第二、第三组梅花柱均有向西倾斜的趋势。而且,第一组立柱已经支顶了斜的戗杆抵抗整体建筑歪闪情况。由于建筑歪闪,梁、梁头、挂檐板开裂,且梁与望板脱开,随檩枋存在拔隼现象,梁顺纹开裂。以上病害增加了此组建筑危险性,对游客安全造成是极大威胁。

3 现状评估及价值分析

平台亭大木构架的歪闪趋势肉眼即可见,目前依靠西侧支顶的戗杆维持稳定。另外,屋面漏雨对木基层、彩画、油饰等均造成严重破坏,望板糟朽,地仗、油皮大面积脱落,给游人带来不安全因素,对颐和园皇家园林景观形象也是种损害。综上所述,平台亭整修工程势在必行。本建筑修缮重点应放在平台敞厅屋面修缮与排水疏通,做好防水层。同时还应把其他零星建筑残损一并修缮,注意日常巡视、检查、维护[5]。

平台亭是颐和园中唯一一座以平顶和攒尖顶两种形式组合而成的亭子,属于前人独具匠心的成果,保留至今。亭子上架绘有花鸟、风景、人物等图案,使建筑充满了园林色彩与趣味。平台亭既满足了亭子功能的完全化,又满足了亭子风格的多样化,不失为古人建亭技艺之创新。

4 修缮工艺设计

4.1 总原则

按照古建筑修缮的“四原”原则,保存平台亭现有格局、材质及做法对建筑进行整体修缮,排除建筑安全隐患,修缮建筑残损,恢复建筑整体美观度,满足对外游览和建筑保护要求。

4.2 土建施工顺序设计

平台敞厅挑顶,先将建筑支绑上戗杆,固定整体结构,以确保下一步工序安全开展。再卸去屋面油毡层、灰背层、泥背层、木望板,至露出大木结构即可。拆除屋顶过程中注意记录分层结构和每一层的厚度,并检查望板糟朽情况,为恢复平屋顶替换望板提供可靠数据。露出大木构架后,可以将木构架榫卯处的涨眼料、卡口去掉,有铁件的松开铁件。检查每根梅花柱的糟朽情况,当柱根糟朽严重,糟朽面积占柱截面1/2,或有柱心糟朽现象,糟朽高度在柱高的1/5 时,采用墩接。大于1/5 则要考虑抽换整根梅花柱。柱根圆周的1/2及其以上表面糟朽,深度不超过柱径的1/5 时,采用包镶[6]。

墩接和包镶的一般做法如下。墩接就是将接在一起的柱料分别刻去柱径的1/2 作为搭接部分,搭接长度一般为柱径的1 ~1.5 倍,端头做榫防止位移,并用铁箍加固。包镶则是先用工具铲掉糟朽部分,按照剔凿深度、长度及柱子周长,制作包镶料,包在柱子外围,使之与原来的柱子尺寸一样,然后用铁箍将其固定结实,如图2 所示。

图2 木柱墩接示意图

对木构架进行打牮拨正,在柱子外皮复上中线、升线,向构架歪闪的反方向支顶牮杆,吊直拨正歪闪的构架,使之归正,最后重新掩上卡口,堵塞涨眼[7]。梁架产生拔榫移位超过3 cm 要归安。无法有效归位就采用铁活加固的方法使其固定住,避免产生更大偏移。如果遇木构架劈裂长度不超过梁长度的1/2,深度不超过梁高1/4 时,可用铁箍加固。以上工作完成后,可撤去戗杆,进行下一步施工。

需要更换望板的,望板要做防腐、防虫处理,以30 cm 宽的松木板用齐口缝或斜缝相接铺钉。望板先用稀灰勾缝,后抹一层护板灰,厚度考虑在2 cm,护板灰要注意不要太稠,麻刀量也要少一点,抹时注意与望板结合牢固。然后另加一层1.2 mm 厚的锡背(锡背就是通常所讲的铅板),此层主要用于平屋顶古建筑屋面防水。

锡背就是将铅锡合金的金属板用于灰背中,锡背以焊相接。锡背的硬度不高、具有延展性好、防水性能优良等特点,有利于延长建筑寿命。锡背之上采用麻刀泥苫2 ~3 层泥背,每层泥背厚度小于等于5 cm,向排水口找2%的坡度。每苫一层泥背都要等其干到七八成的时候进行拍打泥背的工序,至少要拍2 ~3次,以拍密实为目的,提高泥背的抗冻、抗渗性能。苫完全部泥背层,要充分晾背,使水分蒸发,防止望板糟朽[8]。泥背层要完全晾干、不再收缩后,下一层灰泥才能与泥背很好地结合。泥背上抹1 ~4层大麻刀灰,每层厚度不高于3 cm,每层经过反复轧实后才能苫下一层。最后用大麻刀月白灰抹3 cm 厚的青灰背,并分两层赶光轧实。苫青灰背要分段苫抹,并将处理好的麻刀绒拍进灰背中,用青浆泼洒,铁抹子赶轧,全部苫完进行泼浆赶轧,不可露麻,直至轧干坚实为止。

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老屋面做法痕迹,应第一时间对现场进行勘察、记录、拍照,并通知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对修缮方案进行调整,按照古建筑修缮的“四原”原则,遵循原有做法,尽量利用老构件。

4.3 油饰彩画设计

重做下架地仗和上架彩画前,应先对建筑外观、每一间彩画图样进行数码相机高清拍照留档,并将要保留的彩画用软泡泡塑料布保护好。然后下架才能砍做一麻五灰地仗,搓三道二朱油,最后罩一道光油。鉴于部分彩画保存较为完好,针对这极少部分彩画可以采取保护修缮的做法,其他则按照苏式彩画和聚锦的风格、规矩恢复[9]。

5 修缮工艺探讨

针对平台亭的平台敞厅部分的修缮设计主要集中于屋面,在屋面结构中多增加一层锡背是为了适应平屋顶古建筑,以增强灰背层的防水质量。这种方法是传统做法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在一些更重要的建筑上甚至要做两层锡背,两层锡背之间还要用泥或灰隔开。用于屋面防水的老做法还有望板刷油满浆、糊油衫纸,这两个方法侧重于望板的防腐。用油灰做护板灰、苫盘踩、三麻布、盐卤铁,这4 个方法侧重于增加苫背层坚实度、防止开裂。压麻、钉麻两种方法侧重于增加每层苫背之间的结合质量,利于瓦瓦[10]。

近些年,随着政府对生态政策的收紧,一些天然的施工材料禁止采挖。为了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解决古建筑市场材料缺乏的客观问题,一些施工单位负责人提出使用现代材料和工艺修缮古建筑。这对古建修缮的“四原”原则是种对抗,也为古建筑修缮行业的权威性带来了巨大冲击,部分案例如下。

第一,某项工程为了解决古建筑漏雨的问题加了防水卷材层,破坏了屋顶结构,还在防水卷材上钉了木条防止下一层苫背层下滑。这种做法在卷材上形成钉孔孔眼,破坏了防水卷材的完整性,卷材也就失去了防水功能。而且防水卷材阻隔漏雨的同时还阻隔了屋里潮气往外扩散,更易造成防水卷材老化和木基层糟朽[11]。

第二,某些地方修缮屋面的时候在灰里掺了水泥,认为这样做会更加结实。结果不仅再次引发屋顶渗漏的问题,还导致屋面起碱泛白。众所周知,水泥与泥、灰混合料是不同的材料,冻融系数不同,两者结合并不牢固,昼热夜凉的外部环境变化很容易对二者结合处产生热胀冷缩作用,并产生裂缝。

除上述案例以外,也有正确使用建筑材料、修缮工艺从而保护古建筑屋顶不渗漏的案例。第一,故宫太和殿建筑框架基本无变化,榫卯位置均较为稳固,在保护性修缮揭瓦时发现苫背层整体全是白灰,灰背一点裂痕没有。众所周知,白灰重量轻、易腐蚀、易吸潮,能很好的保护屋面,防止雨水渗漏进去破坏建筑结构。第二,在某王府移建工程中,施工单位严格把控屋面苫背时每一层灰背的施工工艺,未使用任何现代防水材料,只使用泥与灰,并在赶轧灰背的过程中严把质量。最后经过两年检查,整个王府几百间修缮过的房屋均未发现渗漏现象[12]。

由此可见,只要工艺严谨、质量合格、功夫下到位,传统材料和传统方法不比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防水性能差,而且对古建筑的原真性是种保护。

6 结语

针对古建筑房屋漏雨问题要特别注意屋面苫背层的处理,做到材料合格、充分晾背、结合牢固、赶轧密实,在时间、干湿度、结合情况上严格把控每一道质量关。只有保持传统材料的选用,坚持传统工法工艺,尊重古建筑原始形制和风格,才能对古建筑进行最好的保护与传承,从而进一步发挥古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固然是时代的发展潮流,但不一定适用于古建行业,需要每一位参与古建筑修缮的学者、匠人结合实际,尊重传统,在修缮的同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古建筑文化。

猜你喜欢
漏雨彩画卷材
防水卷材
地方彩画的研究与发展文献评述*
CyClean非接触式卷材表面清洁系统
高分子防水卷材检测中的问题研究
GB23441-2009《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试验方法改进探讨
大地彩画 古朴村庄 宜良县河湾村
拉卜楞寺传统建筑彩画病害调查研究及保护修复
陕西西岳庙古建筑油饰材彩画保护与修复
漏雨小屋
天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