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物流基地建设选址及相关问题探讨

2022-07-27 07:17张庆亚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计划统计部
上海铁道增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快运动车组货运

张庆亚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计划统计部

1 国内外铁路快运发展

1.1 国外

1.1.1 发展简况

20 世纪80 年代始,伴随欧洲的高速铁路网的规划和建设,欧洲的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以及美国等国家先后尝试用时速160 km~200 km 的铁路快运列车运送邮政包裹、信函、报纸等。最有代表性的是1984年法国的货运高速动车组(又称TGV 邮政专列),该项目由法国邮政总局负责列车购置、站场等基础设施的建造,并且负责揽货;法国国铁负责列车的运行和维护;项目收益归法国邮政所有,然后以服务费的形式向法国国铁支付相关列车运行费用。运营组织采用“轴辐运输”,即TGV 邮政专列为“轴”,承担距离较远且运量较大的站点间的快件运输;法国邮政的汽车则负责辐射各个站点乃至周边中小城市。2006 年,欧洲启动了一项由政府、铁路企业、机场投资企业、航空货运企业以及快递企业参与的“泛欧高铁快运项目”试验。然而,到上世纪末,诸多铁路快运项目因经营亏损而中止。

1.1.2 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分工协作,探索运营模式。国外铁路在发展高速铁路快捷货运时,通过采用合作或合资的方式实现专业化分工,通过业务划分,不同主体承担不同运输任务。铁路负责中长距离的干线运输,短距离货物的揽投则由公路运输企业负责。

(2)完善各类装备,创造先决条件。法国的TGV 邮政专列,德国的DBSgss-y703 型列车和“Sernam200”包裹列车。通过改造现有列车的方式,在列车适应线路能力强、运行安全的前提下,顺利推进高铁快递业务。

(3)优化行车组织,避免客货列车运营干扰。法国、德国等国家一般在夜间开行高速铁路货运列车,一方面避免了对日间高速旅客列车的影响;另一方面,可将白天的时间用于货物的揽收和派送,而运输集中在夜间,提高了线路利用率。

1.2 国内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部分高铁建设成网,中国铁路也开始尝试推出高铁快运产品,利用高铁优势提供城际“点对点”、“当日达”的高铁快件运输服务。主要历程见图1。目前,中铁快运公司已与顺丰、京东、邮政、德邦、中通等多家快递公司开展合作,初步形成高铁快运干线运力平台。由于目前高铁建成后以客运为主,在高铁车站没有专用货运通道,“以客捎货”的高铁快运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图1 高铁快运发展时间脉络图

2 高铁物流市场定位

(1)中长途快递货物:对比一般公路快递企业,高铁物流必然在始发终到车站(或物流基地)多一次快件换装、短驳作业。据调查,仅装卸费增加支出每吨约50元左右。这种作业模式,不仅会增加运输成本,而且会“削弱”高铁途中运行速度快的优势。若公路和高铁的平均运行速度,分别按75 km/h 和250 km/h计算(图2),对于增加了3 h~5 h换装时间的“点(始发地)到点(终到地)”高铁快运,与公路相比的临界运距分别约为300 km 或500 km,只有超过这个临界运距,高铁物流“快”优势才能显现。

图2 高铁运输与公路运输时间比较

(2)高附加值货物:由于承载高铁物流的资源成本高,速度快,因此,高铁快运收费标准必然要高于一般快递。特别适合于那些高附加值物件、送达时间要求高的客户。如图3所示,按资金年利率6%测算,2 万元/t 以上的快递件,与公路相比,给客户带来在途物件流动资金节省较为明显,有利于缩减客户物流成本,给客户带来效益。

图3 高铁物流运输时间节约的价值

(3)时效性要求高:2019 年,国家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规划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形成“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即: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公路由于受技术条件限制,不可能实现快件运输“国内1天送达”的目标,因此,顺势发展高铁物流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缺的选择项之一(图4为当前高铁物流产品的时效)。

图4 高铁物流产品时效

3 高铁物流发展模式

(1)站车模式:是指利用客运动车组富裕能力经营高铁物流业务,即当前铁路主营的“高铁快运”业务,包括动车组确认车、不售票车厢、客运动车组非乘客空间等载运货物,按照旅客动车组开行计划运行,在高铁客运站组织装卸。它是一种利用载客动车组开展的小批量“站车模式”的高铁物流服务。由于这种“以客捎货”的模式可利用运能有限,容易在高铁车站产生客货作业相互干扰,只可作为发展高铁物流补充形式。

(2)基地模式:是指通过建设独立的高铁物流作业(站)区(基地),利用专门设计的高速铁路货运动车组载运快件,在尽量不影响旅客动车组列车运行前提下,开行于起讫(站)点之间、穿梭于各枢纽城市高铁物流基地间的高铁快运货物专列。这是一种大批量的高铁物流服务基地模式。该模式主要特征为:

①基地专为高铁物流快运件提供集结、分拣、包装、拆并箱、装卸、暂存等物流相关的业务服务,主要功能区有:货物暂存区、汽车停车区、汽车装卸区、集装货物转运区、动车组接发与装卸区、动车组暂存区、生活办公区等。

②基地根据高铁货运动车组整列运行作业要求,配置相应的安检、快运件传输、装卸、暂存、信息处理等相关的高效、自动化设施设备。

③基地采用“轴辐式”运输组织形式,成为辐射周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快递物流的枢纽。

④基地采用网络化布局,需要根据快递市场的需求,开行“(站)点至(站)点”的直达高铁货物列车。

4 高铁物流基地建设技术经济分析

4.1 建设成本

(1)基地场站投资。根据相关的高铁物流基地研究资料,仅基地内铁路及相关配套设施设备(不含城市配套工程等),建设投资约150万元~200万元/亩。

(2)载运高速货运动车组购置。目前高速货运动车组仅样车下线,尚无车辆购置成本数据。参考CRH 动车组,(8辆)短编组高速动车组购置成本约1.5亿元/列~2 亿元/列。

4.2 运作成本

(1)运输无关(固定)成本。基地范围内线路、场站设施设备等日常维持费用及基地管理成本支出,取5/列000 万元/百亩·年。

(2)运输有关成本。按1.25元/t·km计。

(3)装卸成本。指高铁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接驳运输而产生的装卸作业成本,取9.5元/t。

4.3 高铁物流基地平衡运量分析

其中:

Q*—盈亏平衡点的高铁物流运量,万t·km/日;

C—高铁物流总固定成本,万元/年。

P—高铁物流平均单位运价,元/ t·km。

V—高铁物流单位可变成本。元/ t·km。

经分析,若不计前期基地建设投资和载运工具购置费,高铁物流基地运作的市场盈亏平衡日运量为3 万tkm~7 万tkm每日(基地规模200亩)以上,才有可能产生收益。

5 高铁物流基地选址分析

(1)选址基本条件:高铁物流基地的选址涉及到多方面因素,需要综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决策。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铁路快运研究成果和实际运作经验教训基础上,结合中国铁路现代物流规划战略,重点分析影响高铁物流基地选址七大因素:

①需求条件。市场需求应为高铁物流基地选址的首要、重要条件和依据。应合理估算基地的物流辐射腹地范围和需求量,避免在基地建成后因实际需求不足,造成资源浪费。

②用地条件。高铁物流基地对用地有较大的需求,需综合考虑基地作业需求、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物流外溢产业发展等因素,评估拟选址地点周边用地条件,满足各项功能区布局的需求,并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

③线路连通条件。高铁物流基地选址应具备高铁线路便捷连通条件。在铁路枢纽里,高铁物流基地最好与高铁车站、高普混合站、动车所(停车场)邻近布置,为其与高铁线路接轨创造良好条件,并且使其与所在铁路枢纽(地区)布局相适应,优先选择靠近枢纽(地区)内运输能力较为富裕,运输径路灵活的线路(场站)。

④道路交通条件。高铁物流基地应与城市主干道路相通。对于客内货外的城市干道布局,高铁物流基地应与之衔接顺畅。高铁物流基地应既能与城市内主要干线道路相通,又可就近衔接城市对外快速(高速)公路,周边道路能通行大型厢式货车,从而为高铁物流集散的“最后1 公里”提供良好的通行条件。

⑤与快递企业布局的结合条件。公铁联运是高铁物流“门到门”运输的基本组织形式。高铁物流基地邻近快递企业分拨中心,甚至采用联合布局,可缩短快递分拨中心与高铁物流基地间快件的接驳距离,压缩“最后1公里”短驳成本,提升快件送达时效,满足多类高铁快运物流产品开发需要。

⑥发展多式联运的条件。高铁物流基地布局应有利于发挥多式联运功能。有条件时,也可以将高铁物流基地与城市航空港、公路港等采取联合布置,实现与航空、公路等其他交通方式联运,形成城市货运综合交通枢纽,扩大高铁物流基地的辐射范围。

⑦外溢产业发展条件。高铁物流基地布局应与地方产业振兴相融合。条件允许时,高铁物流基地结合城市电商快递、商贸、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冷链等相关产业集聚区联合布置,有效地拓展物流的外溢效益,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发挥大规模高铁物流的优势,助推城市经济发展。

(2)选址类型

①与动车维保场所结合方案。

指依托新建(或预留)的高铁动车所(存车场)建设高铁物流基地;高铁物流基地与动车所(存车场)共用出入线;在动车所(存车场)外围适当地点,扩展征地,附加高铁物流功能板块,形成高铁物流基地。其主要优势有:用地统一规划、有利于节省工程投资、接轨条件好处理、运输组织形式灵活。

②与物流基地混布方案。

指对于新建(或既有)的铁路(或城市)物流中心,附加高铁物流功能板块,形成综合物流基地。其主要优势有:用地性质一致、作业流程相近、交通通道共享。

(3)基地建设要求

①组织保障。

(A)构建高铁快运运营组织架构:当前中铁快运公司是高铁快运的对外经营实体。利用高铁客运富余的运能组织高铁快运,存在铁路内部场站设施和和载运设备客货共享、以客为主的矛盾。对于全新的高铁物流,还应由中铁快运公司牵头,相关铁路局加入,立足于构建以高速铁路为“轴”,公路或区域铁路运输为“辐”的“轴辐式”快捷货物运输网络,以此充分发挥高铁运输的骨干作用并拓宽辐射范围,完成“门到门”运输,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B)路内外企业协同配合:对于基地式的高铁物流模式,高铁货运列车起讫高铁基地两端的“最后1公里”的接驳或联运,需要进行特别策划。加强铁路与快递企业、其他运输方式企业合作。优化出资的模式,通过合资、合作经营,联合成立高铁物流经营性公司,优势互补;联合快递电商企业做大市场规模体量,有效保障高铁货源供给;抓住我国快递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搭建高铁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引流上线,塑造以高铁物流为核心的“物流生态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铁物流新模式、新体系,从而促进各参与主体合理分工协作、共生进化,实现共营多赢目标。

②制度保障。

(A)发展规划:初步研究表明,高铁物流基地的建设项目前期建设资金投入大,而且必须网络化、中长距离运营。与公路相比,高铁物流日后的运营组织较为复杂,运营成本较高。因此,需要从全路层面,深入研究基地的布点问题,有选择地、逐步介入中国当前快速增长的电子商务快递市场,以争取财务收支平衡、盈利目标早日实现。

(B)技术标准:高铁物流与传统(普速)铁路货运存在比较大的差别。当今公路、航空货运系统在分拨(转运)基地都配置了较为先进的自动分拣装卸系统。如今的铁路相关设计规范中尚无与高铁物流相关的场站、线路设施设备的内容。需尽快研究制订这类规范(或暂行规定),为高铁物流基地建设及其运营组织提供相关依据。

(C)优化行车组织模式,充分利用高铁线路能力:为了保证快递运输的时效性,采用客货分时共线的运输模式,将高铁货运列车安排在夜间天窗点前后开行,不仅避免了高铁线客货争能的冲突,还满足快递企业的生产作业与货物集散的时间要求。对于运输繁忙、通过能力紧张的线路(区段),可充分利用高铁路网互联互通的有利条件,采用绕行路径,以达线网通过能力利用的均衡性。

③要素保障。

(A)资金筹措:高铁物流基地建设,前期在基础设施和物流作业设备等方面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此外,短编组高铁货运动车组购置成本较高。由于高铁线路客货共线运行,以客为主的原则,高速货运动车组套跑组织难,需要配置足够的车底数才有满足“次日达”为主的高铁物流产品需要。

(B)土地落实:高铁物流基地建设动辄需要占地数百亩,而且对内需要与高铁线(动车所)有连接通道;对外要有便捷的连接城市枢纽的快速路条件,相关配套工程要求高,这是建立物流基地必要条件。因此,高铁物流基地建设只有在地方政府的大力配合与支持下,才可能将建设项目落到实处。

(C)通道能力:客运繁忙区域(如京沪通道)往往快件货运需求也旺盛。因此,加快推进在建高铁项目,形成多线互通的通道能力,是高铁客货并举的运输能力必要保障。

猜你喜欢
快运动车组货运
国内外高铁快运业务发展的对比及启示
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用综合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
石太客专动车组低速过调谐区收H码停车问题分析
“95后”动车组女司机的首个春运
“湖南造”首列CJ6动车组上线运营
波音公司试飞电动垂直起降货运无人机
AT200大型货运无人机实现首飞
高速动车组高压安全防护应用研究
中国高铁快运强势品牌构建对策研究
货运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