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价格对中国“双碳”目标实现的影响与策略研究

2022-07-28 13:58
价格月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双碳交易

鞠 斐 袁 野

(1.南通大学,江苏南通 226019;2.苏州大学 东吴商学院,江苏苏州 215021;3.江苏银行南通分行,江苏南通 226007)

进入21 世纪以来,中国整体的经济市场和产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了“低碳排放、环保、能源节约”等发展理念,旨在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及企业贸易份额增长,从而加快对碳交易市场、交易机制和碳价格的优化调整。2020 年9 月22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正式提出了“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近年来中国在不断加快碳试点建设、完善国内碳交易环境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如何落实社会分工,提高企业碳减排能力,在加快优化碳价格的同时,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已成为值得研究的关键问题。

一、中国碳交易特点及碳价格的演变趋势

(一)中国碳交易特点

1.国际化特点

碳排放交易的提出始于2011 年,联合国拟定的《京都议定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为解决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超标问题,将碳排放纳入市场交易机制,简称为“碳交易”。

若企业的碳排放量超标,不但会加剧温室效应,而且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因此,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国家政策规定,注重低碳排放,完成自身的碳排放任务。碳排放应符合国际利益,各主体在进行碳交易时产生的成本,称之为“碳价格”。国家实施碳定价、制定交易机制的目的,不仅在于保护社会环境,还在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由此可见,碳交易具有国际化特点。

2.标准化特点

2020 年,中国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将“双碳”目标列为重点战略任务。其中,在“全面深化能源体制” 章节中,提出建立碳交易市场,制定合理的碳价格及交易机制,这对完善中国的碳市场环境,减少温室效应,促进国内企业的低碳、环保、节能生产,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对中国而言,建立完整的碳交易市场,统一碳交易价格,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各市场主体的利益。因而,碳交易具有标准化特点。过度分散的碳市场、不稳定的碳价格,必将影响各生产主体的利益。大量研究表明,当碳交易权受到压制时,中国的碳价格和国际竞价能力将随之下降,而最终将使密集生产等行业的产能、贸易出口量、经济增长份额减少,并带来碳泄漏问题。

3.低碳节能特点

21 世纪是中国碳市场建设的重要转折期,因而碳价格大幅波动,必将对中国经济和贸易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较大影响。虽然近年来中国在推进“双碳”目标过程中多次调整碳定价交易机制,但从实际情况看,短时间内中国的碳排放成本仍将居高不下。

除此之外,中国企业长期面临着碳泄漏的问题。由于外资企业的进入,欧美国家将大量的高耗能、重工业、高污染的企业转移在中国,将自身的碳排放责任转嫁给中国企业,这加大了中国企业的碳排放压力。长远来看,国家通过实施低碳节能政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碳排放,但若不能有效解决碳泄露问题,将难以促进低碳、节能、环保目标的实现。

(二)中国碳价格的演变趋势

1.提高碳定价的主动权

统计数据表明,至2020 年,全球各国碳价收入530 亿美元,全球共有127 个国家、823 个城市和101 个地区作出脱碳承诺。此外,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调查结果,全球共有64 项碳定价机制,其中,3 项为实行碳税、碳排放计划、建立碳交易机制。

在各国响应低碳环保、减少碳排放量的背景下,中国碳交易环境和市场机制也愈发完善。2013—2020 年,中国先后在天津、北京、上海等8 个省份开展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涵盖了水泥、化工、钢铁等3000 多个重点行业。此外,近年来国家开始加大全国产业布局调整,同时大力开发新能源产业,至2021 年末,中国共完成4.8 亿吨的碳配额任务,并创下了114 亿元的交易份额。这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并不断提高中国的碳定价主动权和自主交易权。

2.不断增强国际竞价能力

以《京都协定书》中的CDM 项目作为起点,中国开展碳交易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清洁发展机制阶段(2002—2011年);二是试点交易阶段(2011—2017年);三是全国交易阶段(2017 年至今)。

2017 年底,中国7 个碳交易市场全面开启,并呈现惊人的活跃度;至2021 年,更创下了首次开盘价48 元/吨,首笔成交价52.78 元/吨的记录。全国碳市场第一个产业周期,共有2162 家发电单位参与,共完成了近45 亿吨的碳总量排放任务,这一交易份额创下历史新高,也使中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的竞价能力不断提升。

3.碳交易价格呈现平稳性

数据表明,2009—2014 年,全球贸易总额增速达到193%,这一过程中,中国的贸易份额不断增长,同时碳交易价格也逐渐平稳。

2002—2011 年,中国碳价格呈现较大的波动。其后,国家实施系列措施,加快对“双碳”目标的推进,2014—2021 年,中国碳交易价格开始呈现较好的收敛性和稳定性。其中广东、天津、上海碳交易市场的碳价格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据较好的优势地位,这也是国家推进低碳节能、促进“双碳”转型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二、碳价格对“双碳”目标的正负面影响分析

(一)正面影响分析

1.加快多层次碳市场建设

为响应全球环保政策,2018 年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连同2016 年和2017 年的《年度碳排放报告与核查》文件,至2021 年关于加强碳排放监管的政策共计有5 个文件。

2013—2014 年,国家在上海、广州、重庆等一、二线城市共建成7 个碳交易试点中心,2016 年又在福建建立了碳交易中心。2017 年,全国碳交易市场全面启动。2019 年,国家再次明确“双碳”目标方案,中国多级碳排放权市场已基本成形。根据2019 年《中国碳价调查报告》,2019 年第三季度,一级、二级市场共达成3.6 亿吨的成交量,创下78.5 亿元的成交额。其中,电力行业作为重点碳排放单位,共安装了10 亿千瓦新能源发电装置。全国参与“双碳”行动的单位开始涵盖工业、化工、重金属、交通等行业。

整体而言,中国已基本建立健全碳交易市场,并不断提高碳价格竞价能力,同时,碳配额分配、碳税、节能降碳等政策体系的更新力度也不断加快。此外,预计在2025 年之前,更多行业将纳入“双碳”行动,不断提升各行业参与度和碳市场交易能力。

2.促进科技与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

碳价格变化关系到中国碳交易市场的灵活度,也直接关系到整体产业的发展。在推进“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国家及各省级政府除了注重对交易试点中心的建设之外,还加大财政、CDM 基金的投放力度,加强对目标方案、排碳数据监测系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

一方面,这些举措促进了科技型和新能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比如,国家注重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包括加大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投资建设,为推进创新科技和智能行业的发展提供极大的助力。重点加强对节能减排单位的财税政策支持,并将这些行业的碳排放交易、碳成本和税务数据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中,从而减轻这些行业的负担,促进其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寻求国际合作渠道,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强有力的资金和技术支撑。通过大力扶持本土企业,参与碳排放和新能源开发,并通过完善创业机制、培养技术人才和碳交易人才,不断建设深度合作市场,不断提升各行业机构的碳排放市场参与度和交易能力。

3.不断提高各行业的碳减排能力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 年,中国已完成首个碳排放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 家,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 亿吨,成交额达到76.61 亿元。

以碳价核算为基础,在2030 年之前,中国是否可全面降低碳强度、实现“双碳”目标,目前仍难以预知。但大量实践表明,除了电力、原油、天然气等自身成本和市场价格较高,会对中国碳交易价格产生一定影响外,其他行业的减排责任和配额不会受碳价的影响。

从国际宏观层面,国际能源价格、气候因素、国际贸易形势等外界因素变化,对中国碳价及碳减排都可能带来一定影响,但从微观层面看,当前中国的碳市场环境和碳定价机制已基本成形,同时随着多元排碳交易中心的建成,国家加大了碳减排、节能、财政优惠等政策的实施力度,各行业的排碳效率和发展能力将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

(二)负面影响分析

1.新能源利用及成本压力较大

中国市场经济体系中,电力、化工、钢铁、造纸、建材、有色、航空、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对新能源材料的使用和生产需求较大。虽然这些行业属于碳排放重点单位和国家政策扶持对象,但同时也属于能源密集型行业,因而极容易出现碳泄露问题。

据调研数据,以上行业对新能源材料的消耗量占全国整体能源消费的45.4%,出口值高达12.7%。随着全球对新能源材料需求的不断提升,以上行业的产品将会有较大的消费需求,生产成本必将上涨。而能源生产同样会加剧二氧化碳排放,长此以往,将导致以上行业面临极大的采购压力和生产压力。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其生产成本变化如表1 所示。

表1 2019—2021 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生产成本变化

2019—2021 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生产成本增长了0.35%。政策补贴的目的主要在于提供税收减免,并适当缓解新能源汽车电池、原材料、电极材料的成本压力。2019 年财政补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新能源汽车的速度、能量密度符合标准才可获得补贴;二是财政补贴力度较原先有所缩减,政府会根据汽车的品牌及企业的市场贡献度提供财政补贴。与此同时,大部分新进入的企业在融资贷款、生产和贸易出口方面,仍未能全面获得财政支持。

2.深度脱碳技术不成熟

从技术角度看,目前中国的脱碳技术以及碳监测平台、排放系统和基础设施布控仍处于实践阶段,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

从贸易利益角度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向来采用贸易垄断和碳转移方式来抢占市场贸易份额。在中国加快国际贸易开放合作的过程中,美国、日本、德国的一些重污染行业便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具体如表2 所示。

表2 全球三大碳转移量国家(单位:万吨)

近年来,美国、德国和日本对外转移的碳排量位居全球前三名。为降低自身碳污染,扩大贸易份额,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将中国列为“碳排放转移”目标,这显然不利于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极大影响到中国经济及环境利益。对此,中国不仅要提高脱碳技术,还要注重从反垄断、反碳转移和提高国际碳竞价能力等角度,来实施相应的策略,促进“双碳”目标实现。

3.区域协调发展面临新挑战

从碳交易试点的数量及覆盖程度看,中国碳交易试点多集中在一、二线和沿海城市。国家将碳交易试点中心设立在经济发达城市,虽然可促进这些城市的经济转型,也减少了中国的碳排放量,但从整体规模看,较欧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从区域发展态势看,中国各地区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引下,虽然不断加快新旧产业协调资源整合,但就实际情况看,大部分偏远地区的产业发展仍面临受制和受困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产业结构不平衡。大部分地区仅有少数产业机构能够获得政策优惠,进而加快产业转型,参与国际贸易合作,获得碳税减免和融资贷款的便利。大部分传统行业如农业、手工艺及食品生产等行业,仍未能全面获得资金、技术和税收减免保障。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和贸易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这些行业仅能够以生产中低端产品生存,不仅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也不利于区域资源优化和“双碳”目标的实现。

二是资源配置不合理。在中国西部开发地区及一些城镇区域,地方政府对大部分产业仍存在差别对待现象。如,受市场偏重工业化和城镇一体化发展影响,个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运行规则、碳匹配和市场资源配置仍没有部署到位。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求,这些地区的产业只能采用传统“粗放式”经营模式来维持自身业务运营,给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及转型发展带来极大挑战,也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碳定价的稳定性及碳排放管控能力。

三、优化中国碳价格与实现“双碳”目标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碳交易价格保护政策

碳价格会影响碳交易成本,即当碳价格上涨时,企业的生产成本、能源采购成本和碳排放成本都会同步上升。反观过去十几年,中国在响应国际政策、致力环保节能和碳减排管控的过程中,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长远来看,中国碳交易试点的建设和定价机制仍需要加强政策优化力度。

中国要赶在2030 年之前争取实现碳达峰目标,对此,除了加强和完善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力度和机制改革之外,还应进一步加速调整新产业格局。如,加大对电力、化工、钢铁、造纸、建材、有色、航空、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扶持力度,这些行业属于高能耗生产行业,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立法保障,这是提高中国碳定价自主权、促进碳市场交易能力的关键。

此外,还应将气候变化与碳排放、碳市场监管标准等政策相结合,这对于建立低碳市场,控制企业废气、温室气体排放,可起到更好的作用。促进“双碳”目标实现,法律保障措施是关键。

(二)加快碳达峰碳中和布局管控

为尽早实现“双碳”目标,除了要注重政策保障和立法外,还要注重对脱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要推动社会产业的结构平衡和战略发展,就要注重企业的技术革命,并充分考虑碳市场的发展及外界的制约因素。

随着全球环境恶化,大气污染问题加剧,各国纷纷加速开发新能源行业,人们对绿色产品的消费也不断增长。因此,加强对智能技术、云智能、绿色生态能源的开发及合理利用是当务之急。鉴于此,中国要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就要注重对新能源行业及绿色生产技术的布局管控。同时,企业也应加快战略转型,加强对环保材料和绿色能源的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快碳达峰碳中和布局管控的过程中,还应考虑一个现实问题。当前,由于中国天然气、石油、电力等行业的生产材料仍主要依赖进口,因此,有必要注重对这些行业的布局调控,既要考虑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要为传统行业保留发展空间,并切实解决能源的进口依赖、民生健康、环境治理等问题。

(三)加强区域资源配置能力

近年来,中国碳交易市场和碳价格趋于稳定,但国家在推进“双碳”目标过程中,仍有较多区域面临生产成本、技术、资金及资源配置不到位的问题。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发挥引导驱动作用,实施相应的产业调整政策,提升各区域的资源配置能力。一是鼓励传统企业转型,转变传统经营生产模式,在推进企业战略发展的同时,使之能够响应国家政策,使用低碳节能环保材料进行生产;二是注重区域碳交易模式创新,可引导地方政府自建碳市场,加强对资本的吸纳能力,用于进行碳环境和碳交易建设,从而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三是加强对高能耗及重污染行业的管控,对这些企业的碳处理技术、碳指标、碳排放量实施相应的管控措施,在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的同时,促进中国“双碳”目标落地。

(四)提高企业碳排放处理能力

在全新的碳交易机制、市场运行模式和碳排放管控政策推动下,中国各地政府,还应全面提高企业的碳排放处理能力。一方面,加快制定节能低碳政策,鼓励相关行业创新发展。在优化碳价格、大面积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之余,同步推行低碳技术和科学技术,以建立更多的技术行业,为传统的工业和农业等行业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结合国际因素,如,国际政治、贸易形势及气候环境等因素,引导中国企业在从事生产和排碳过程中,关注外界环境变化,从而扭转企业经营模式,促进企业发展。企业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注重战略转型,引进智能脱碳设备、先进生产技术,分析气候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借助先进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手段,促使企业良性发展。

(五)合理利用新型环保材料

当前,中国大部分企业仍认为参与脱碳、碳定价和节能环保对自身利益没有帮助,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双碳”目标不仅关系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且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和民生健康。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国经济下行,中国企业更需发挥自身职责,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首先,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对参与碳市场发展的企业,关注其自愿排减量,并加强对碳配额责任的监管;其次,近两年来,国外很多国家的碳价都有所回升,为保障中国碳市场交易环境和碳定价国际竞争优势,国内企业应更多参与到碳市场建设中。在此过程中,企业还要注重环保和低碳节能生产理念,合理利用新型环保材料,不断提高产品工艺和生产品质。当前,民众对于生活健康环保也有极大追求,以建筑行业为例,市面上有很多经济实用的家居材料和建筑材料,不仅符合人们绿色、节能、智能的家居生活需求,而且对提高建筑行业产品品质和拓展其发展路径有所裨益。

在原材料方面,相关行业可采用耐火、防腐、高度清洁的原料,以取代传统材料,这些材料无论是技术指标还是成本价格都具有较大优势,必将为现代企业的智能生产、降低排碳量和提高市场利润提供助力。鉴于此,要加强对新型环保材料的利用,努力节省成本开支,切实维护中国碳定价、碳交易市场秩序,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双碳交易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双碳”背景下推动创新示范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思路
绿田机械:净利润复合增速超80%“双碳”目标加速企业绿色发展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大宗交易榜中榜
大宗交易榜中榜
大宗交易榜中榜
大宗交易榜中榜
大宗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