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在工笔花鸟画创作中的应用
——以宋徽宗赵佶为例

2022-07-29 10:29□李
艺术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瘦金体赵佶工笔

□李 健 王 雁

(李健,王雁/西京学院)

在中国画工笔花鸟画的学习中,学生重点要学习的是宋代花鸟画。在宋人花鸟画中有一位标志性的艺术家——宋徽宗赵佶。他强调“书画相通”的艺术观点,瘦金体作为其标志性的艺术特点,对中国画其他门类,尤其是工笔花鸟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赵佶之前,偶尔有画家在其绘画作品中题跋落款。赵佶开创性地在绘画作品上题跋,其作为官方行为,正式形成绘画作品题跋的格式,对中国画诗书画印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艺术观点也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创作。本文以赵佶为例,分析书画之间的异同关系,特别是在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中的应用,来论证书画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宋徽宗赵佶的艺术成就及艺术主张

(一)赵佶的书法绘画艺术成就

宋徽宗赵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在位25 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 岁,葬于都城绍兴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南35 里处)。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赵佶作为政治家、皇帝,是失败者,但作为一名艺术家,是成功的。他在艺术创作方面是一代宗师,对中国画的发展,尤其是对宋代院体工笔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独创标志性的个人书法风格——“瘦金体”,是书法史上独具一格的书体。瘦金体题跋及绘画作品用书法题跋成为一种传统,使书法的艺术地位得到极大提高。作为一名艺术推动者,赵佶在位期间,创建了翰林图画院,吸纳了大量书画人才,还建立考试制度,开设画院,将画院列在其他各院之上,提高画家各方面的待遇,使之系统、专门地从事艺术研究,书法家、画家的地位被提高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极大地推动了当时艺术的发展,使宋代绘画成为中国绘画的高峰,尤其是宋代花鸟画更是中国绘画的巅峰,为后世花鸟画学习者所模仿。

(二)赵佶的书法绘画艺术主张

在绘画创作中,赵佶强调“书画相通”的艺术观点,为后世“书画同源”的观点提供了理论支持,促进了书法、绘画在艺术创作中更深层次的融合。赵佶一直将书法融合在绘画作品中,从《芙蓉锦鸡图》《听琴图》《瑞鹤图》《五色鹦鹉图》等大量的绘画作品中都能体现出其深厚的书法功底。他强调作为一名画家,要全面发展,书法、绘画等技艺都要发展,以有效消除部分画家、书法家只注重绘画、书法等单方面的技艺。赵佶尤其重视画家在艺术创作中对事物的深入观察,这对宋代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宋徽宗书法作品与绘画作品的分析

(一)书法对绘画的影响

宋徽宗赵佶在书法方面的标志性成就就是自创了锋芒毕露的极具个性的书法字体——瘦金体。何为瘦金体?“瘦”源于分割字体中的“肉”,只保留其字的结构。与其他书法作品相比,赵佶的书法作品字体清秀,整体瘦挺、爽利,顾称为“瘦”。“金”源于赵佶是宋朝皇帝,为凸显其尊贵,称为“金”。宋徽宗赵佶瘦金体书法作品详见图1。

图1 宋徽宗赵佶 瘦金体书法作品

其绘画的执笔和书法的执笔方式一样,都是三只手指紧扣,一只手指顶着毛笔笔杆。从书法与绘画本源来说,二者之间并无较大的差异。另外书法在运笔、行笔中也是讲究毛笔笔锋的中锋用笔及侧锋用笔的。笔者作为西京学院国画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多年书法、绘画学习中,发现书法与绘画的练习方式,都能互相通用,在练习赵佶的瘦金体书法后,明显发现手腕控制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笔者的研究方向为宋代工笔花鸟画。宋代花鸟画面精致,线条要求非常高,而且宋画多为小品画、工笔画。特别是工笔花鸟画,绘画者对线条的掌握至关重要,甚至影响整幅作品的好坏。所以在学习绘画时,我们必须加强书法练习。中国画是一种讲究线的造型艺术,南齐画家谢赫在其作品《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的“六法”,将“气韵生动”作为“六法”中总纲领的要求。线条质量的好坏成为评判画的“气韵生动”的衡量标准之一,也是艺术评价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

书法、绘画的学习归根结底是训练练习者的肌肉记忆。在白描练习中,画家需要在运笔的过程中根据造型的不同动用相关肌肉,在纸上画出不同的线条。有些白描线条要求从起笔到收笔保证是一条力度均匀的、不能有太大粗细变化的线条。这里就需要绘画者加强书法的练习,来强化手腕及胳膊的肌肉记忆。

在书法学习过程中,笔者通过写大字、大楷、魏碑、篆书等书法作品,发现在站着写字时能增强手腕的力量及臂力。因为写大字时执笔的力度和写小字是不一样的,手需要握紧毛笔笔杆的尾部,虽然初期练习时,会因为肌肉的不适应,而影响练习,但是经过长期练习后,手腕及胳膊的力度得到极大提高,提高了书法、绘画中线条的质量。这其实和传统民间艺人及早期书法的练习很像,没有书法中的提按,只有单纯的画线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书法的练习更能增强人对线条的掌握能力,帮助理解书法中阴阳、正形、负形的概念,对绘画学习有更大帮助。

(一)绘画对书法的影响

宋代是宫廷院体花鸟画在中国绘画史上达到全盛的时期。据《宣和画谱》记载,宋初以来,画院一直奉行的花鸟画画法是五代黄荃父子开创的“黄家富贵”。因为这种画法雅致华丽,皇家尤为喜爱,故而入宋以来的院体花鸟画皆以黄荃父子的风格为准,且影响百年之久。从宋徽宗赵佶的绘画、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其绘画技法对他的书法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他的书法也是雅致华丽,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绘画中的线条变化及结构的韵律美都能在他的书法上找到影子。宋徽宗赵佶《瑞鹤图》作品详见图2。

图2 宋徽宗赵佶 《瑞鹤图》

赵佶既尚工笔又尚水墨的多种形态,代表作有《写生珍禽图》(如图3)《枇杷山鸟图页》等。其工笔画作品开创了在绘画上题款的先河,尤其是他独特的个人签名,极具艺术特色,可以看出宋代院体对他的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宋徽宗赵佶《写生珍禽图》局部为例,可以看到中国画中的墨分五色。墨分五色,中国画技法名,指以水调节墨色多层次的浓淡干湿,语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宋徽宗赵佶《写生珍禽图》作品详见图3。

图3 宋徽宗赵佶 《写生珍禽图》(局部)

在中国画里,“墨”并不是只被看成一种黑色。在一幅水墨画里,即使只用单一的墨色,也可使画面产生色彩的变化,完美地表现物象。墨分五色,墨色有“干、湿、浓、淡、焦”五种,如果加上“白”,就是“六彩”。其中“干”与“湿”是水分多少的比较;“浓”与“淡”是色度深浅的比较;“焦”,在色度上深于“浓”;“白”,指纸上的空白,二者形成对比。各种墨色的特点及用途如下:“干”墨中水分少,常用于山石的皴擦,可产生苍劲、虚灵的意趣。“湿”墨中加水多,与水调匀运用,多用于渲染,或雨景中的点叶、点苔,使画面具有湿润之感,或用于泼墨法,表现水墨淋漓的韵味。“淡”墨色淡而不暗,不论干淡或湿淡,都要淡而有神,多用于画远的物象或物体的明亮面。“浓”为浓黑色,多用以画近的物象或物体的阴暗面。“焦”比浓墨更黑,常用来突出画面最浓黑处,或勾点或皴。

以上墨分五色的绘画技法在宋徽宗赵佶的现存于世的书法作品及绘画作品中也有体现,可见绘画也对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徽宗赵佶瘦金体书法作品详见图4。

图4 宋徽宗赵佶 书法千字文(局部)

三、宋徽宗对后世的影响

宋徽宗赵佶作为一名画家、书法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作为艺术运动的主导,使宋代画院达到了封建社会工笔花鸟画历史的最高峰,后世花鸟画学习者无不从临摹学习宋代花鸟画开始。宋徽宗的书法瘦金体是中国美术史上耀眼的瑰宝,影响着后世的书法家、画家们。

瘦金体书法及宋徽宗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美术高等院校国画专业临摹范本之一,成为历经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的美术作品。此外,宋徽宗赵佶强调的画家要对大自然进行深入观察,只有认真观察总结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花鸟画家,无论工笔花鸟画家,还是写意画家,都是深受宋徽宗赵佶的影响强调要认真观察大自然。

他的这个观点与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对王履“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艺术创作观点的继承和发扬。

猜你喜欢
瘦金体赵佶工笔
试论瘦金体的渊源及其美学韵味
张鹏国画作品
高原秋
试论瘦金体的渊源及其美学韵味
吴思颖工笔花鸟画作品
浅谈宋徽宗之“瘦金体”
《瑞鹤图》传说
《瑞鹤图》传说
赵佶书法
首届“工笔新经典”全国名家邀请展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