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双下肢平衡负重监控仪对偏瘫患者姿势控制的疗效分析

2022-07-30 07:07窦晓语宋小贝夏晓迪李昭缘张孝林李昌荣王晓文杨雪梅
上海医药 2022年13期
关键词:双下肢姿势偏瘫

窦晓语 宋小贝 夏晓迪 李昭缘 张孝林 李昌荣 王晓文 杨雪梅

(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老年康复科 上海 200436)

偏瘫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早期双下肢平衡负重的静态站立训练对偏瘫患者建立正确的身体中线位尤为重要[1-2]。由于我国目前康复资源相对不足,偏瘫患者早期大量主动站立训练多在缺乏康复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情况下独立完成[3],站立时身体重心多偏向健侧的情况不能得到及时纠正[4]。这种中线偏斜的代偿姿势导致偏瘫侧足底的受力情况发生变化[5],使患者无法充分获取来自足底支撑面的信息,抗重力伸直系统不能很好地被激活,导致异常的姿势性张力和平衡失调[6],降低了站立的稳定性,同时也增加了维持身体姿势稳定所需的能量,容易产生疲劳,增加跌倒风险[7-8]。

简易双下肢平衡负重监控仪是由我院自主研发的一款站姿训练仪器。遵循姿势控制和运动再学习理论为设计原理,强调双侧下肢平衡负重为任务目标,利用躯体平衡引导组件,通过整合自身的触压觉、本体觉及视觉等多种感觉输入,引导脑卒中患者在站立训练时尽可能将自身重量均匀分布于双下肢,建立正确身体图式,进而改善偏瘫患者站立的稳定性,提高姿势控制能力。本文对47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简易双下肢平衡负重监控仪辅助下进行主动站立训练,旨在分析其对患者姿势控制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 年8 月—2021 年5 月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收治的108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4例。其中,试验组脱落6 例,对照组脱落7 例,最终实际纳入病例95 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1)。本研究通过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排除、剔除与脱落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9],并经颅脑CT 或MRⅠ检查证实;②年龄40~80 岁,病情稳定,病程14 d 及以上;③有单侧肢体瘫痪患者,瘫痪侧下肢肌张力改良Ashworth 痉挛评定小于2 级,患侧下肢伸肌肌群肌力徒手肌力测定(manual muscle test, MMT)大于等于3 级,Brunnstrom分期Ⅱ期以上,支撑或无支撑站立大于10 min;④无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可以配合指令完成相关训练;⑤无其他急性疾病及严重并发症;⑥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2)排除标准:①进展性脑卒中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②半年内有脏器(心、肺、肝、肾)功能衰竭、感染、糖尿病、高血压控制不良等严重躯体疾病者;③既往有严重的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下肢关节疾病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等其他影响身体平衡和步行功能的患者;④有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者;⑤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3)剔除与脱落标准:①入选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②未按试验方案进行康复治疗;③资料不全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定者。

1.3 方法

两组均接受根据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10]推荐的规范化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包括物理治疗:①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应用,以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和Bobath 技术为主;②转移训练;③坐站位训练;④站位平衡训练等。时间为90 min/d。以及相应的作业治疗、理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上述治疗方案每周5 d,共计8 周。

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自主站立训练,20 min/次,2 次/d,共8 周。站姿参照标准化站姿:头颈、躯干、骨盆位于中立位,双眼平视,肩部自然下垂,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膝关节屈曲约5~10°,两足分别与矢状面保持14°夹角,将足底着力点放在双侧足跟与足前掌(第2 跖骨头区),足外侧应尽量不受力,患者家属发现患者站姿异常时可以及时提醒。

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使用我院自主研制简易双下肢平衡负重监控仪辅助下进行自主站立训练。20 min/次,2 次/d ,共8 周。站姿参照标准化站姿。简易双下肢平衡负重监控仪使用步骤:患者赤足站立在由的足跟、足前掌、足底外侧缘各自相互独立区域拼组成的足底形状踏板(内置压力感受器)上,在足跟及足前掌(即第2~3 跖趾关节处)位置上粘贴有不同粗糙面(足跟处粗糙感大于足前掌)的触压觉刺激片,诱导患者向足跟及足前掌内侧用力,且尽可能维持数字显示屏上的相对应的左右两组读数之和相等(足跟负重数值大于足前掌,足外侧缘读数为0)。患者家属可帮助患者读取显示屏上的数字,并提醒患者调整到标准化的站姿。

1.4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治疗4 周、治疗8 周由同一康复医师进行评定,此康复医师不明患者分组情况。

1)对比两组姿势控制能力:即在开展治疗前、治疗4 周、治疗8 周,采用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量表(postural assessment scale for stroke patients,PASS)评估维持给定姿势的能力和姿势变化过程中保持平衡的能力,总分36分,分值越高,表明姿势控制能力越理想。

2)采用南京举世数码导平仪有限公司的REMO 型智能化下肢综合评估训练系统进行测试,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站立时额面姿势图参数,即重心移动轨迹总长度(path length, PL)及重心移动总面积(covered area,CA)的变化。PL、CA 反映了人体控制重心的稳定程度,为稳定性参数。PL 及CA 越低,表明下肢越稳定。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用±s表示,采用t检验;若不服从正态分布,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采用Wilcoxon 秩和检验;患者PASS、PL 及CA 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P<0.05 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PASS 评分、PL 及CA 参数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 周后,两组PASS、CA 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P<0.05),试验组PL 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P<0.05)。治疗8 周后,试验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偏瘫患者恢复早期主动站立训练过程中全程强化双下肢均衡负重的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有效提高患者给定姿势控制能力及站立的稳定性,使用简易双下肢平衡负重监控仪效果更优(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CA比较

3 讨论

基于神经细胞可塑性理论,良好的运动模式对大脑功能重塑和神经传导通路的恢复有促进作用[11]。研究显示,多次重复的正确的运动模式可以增加相应皮质功能区的重组,进而提高运动能力[12-14]。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给定姿势控制及站立稳定性上均有明显改善,且接受简易双下肢平衡负重监控仪辅助下的主动站立训练的试验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与国内同类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能与两组患者均进行长达8 周的标准化站姿的功能导向性训练,躯体姿势肌群的肌力和耐力得到加强有关[8,15-17]。其中试验组患者在缺乏治疗师指导的情况下,使用简易双下肢平衡负重监控仪进行主动站立训练,置于足跟及足前掌的粗糙面增加了正确的足底感觉信号(足底触压觉、本体觉等感受器的冲动)输入,尤其是足跟的负重感,使反馈调节抗重力姿势肌群间协调收缩的机制得到反复加强。患者或其家属可及时通过显示屏即时数据了解双下肢负重情况,通过视觉反馈督促患者积极主动进行姿势调整,促进正确的身体意象和身体图式形成,利于姿势控制系统对正常站立模式的掌握和储存,有效地改善姿势控制能力,进而提高了偏瘫患者在缺乏治疗师指导下主动站立训练的效果。

目前国内外关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站立训练及研究多集中在使用康复机器人、平衡反馈仪等康复器材,这些设备的共同缺点是价格昂贵,对治疗场所有着较高的要求,不易做到广覆盖。本研究中,由我院自主研发的简易双下肢平衡负重监控仪由足型站立踏板、可调支架、显示器、数据处理器(内置锂电池)及连接线组成,简易便携,且不受训练场所限制,未来可以作为脑卒中偏瘫患者主动站立训练的辅助康复器材。对于该器材可能的社会效益,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继续优化设计,提升科技含量,同时扩大样本量开展针对帮助偏瘫患者下肢重获对称性活动能力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双下肢姿势偏瘫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倒挂在树上,我的主要姿势
看书的姿势
解锁咳嗽的正确姿势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请您诊断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以呼吸困难、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为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1例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