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深远的美国纽约三角地工厂大火

2022-08-03 12:33范强强
城市与减灾 2022年4期
关键词:消防队纽约市女工

范强强

前言

1911年3月25日,美国纽约华盛顿广场附近阿施大厦内,三角地衬衣式连衣裙公司的加工工厂发生火灾,造成146人死亡。 这是一场惨痛的灾难,但它也使美国人冲破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束缚,积极保护妇女、移民和劳工等底层人民的权益,出台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谱写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新篇章。这场火灾也促进了一系列的消防改革,对提高美国劳工权益和工作场所的消防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火灾时代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经历了一次大转型,整个国家从一个“农业的、孤立的、乡村的和传统的社会”迅速地转变为一个“工业的、城市的、全国的和现代的社会”。20世纪初的美国,已经崛起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工业产值占全球1/3,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当年美国的铁路里程达到16.3万英里,总里程占全球52%,超过欧洲各国的总和。

但是国家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进一步加剧。美国1%的企业控制了33%的产品生产,1%的家庭拥有全国88%的财富。一方面是富豪们生活在扭曲的奢侈当中;另一方面是民众生活艰难,他们工作条件恶劣,工资增长缓慢,夫妻一起上班挣钱才能勉强维持正常的生活,2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三角地衬衣式连衣裙公司的500多名工人就是在艰难中苦苦求生民众的一部分。他们大多是来自东欧的新移民,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但薪酬仅够糊口。

底层工人还必须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工作环境异常恶劣,很不安全。1880—1900年,美国平均每年有35000名工人死于工厂或矿山的生产事故,这个死亡率在工业世界里名列榜首。1900年前后,每年每50名工人中就有一位因工作事故而死亡或伤残超过4周以上。

火灾概况

发生火灾的阿施大厦高10层,原本是销售和储存商品的商务楼(图1)。后来又进驻了几家工厂,成为以工厂为主的多功能混用楼。其中最大的一家就是三角地衬衣式连衣裙公司,占据大楼的8、9和10层。公司的加工车间设在8楼和9楼。该公司有600多名员工,主要是女工,其中不少是十几岁的少女。

图1 三角地工厂灭火现场

从消防安全的角度看,该公司的加工车间当年火灾隐患四伏,一旦起火,很可能导致大灾难。

第一,公司的加工车间设置在高层建筑的上层,那里可燃物多,员工密集。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疏散就成为大问题。

第二,公司的加工车间没有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1852年,美国在世界上率先用穿孔管喷水系统保护纺织厂厂房的屋顶,后来扩展到保护火灾发展速度很快的清棉、梳理和纺纱车间,然后再逐步改进成为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用到其他企业,包括成衣制作工厂。1896年美国消防协会成立,该协会制定的第一个规范就是关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到了1911年,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如果当时公司的8、9楼安装了,那么初起火灾很可能被系统洒水喷头喷出的水扑灭,至少把火控制在小范围里,群死群伤的灾难就不会发生。遗憾的是,当时纽约州政府没有把美国消防协会的这个规范采用为州的强制性法规,公司更没有考虑保护员工的安全而自觉安装。

第三,车间里没有配备灭火器。手提式酸碱灭火器在19世纪后期发明后,很快在美国推广。其灭火能力显然大于太平桶。可是火灾隐患如此大的服装加工车间里没有配备。

第四,员工缺乏初期火灾扑救训练。发现着火时,如果在场的员工受过初期火灾扑救训练,有多人参与灭火,那么即使用太平桶扑救,把火扑灭也是大概率的。可事实并非如此。

三角地衬衣式连衣裙公司存在严重火灾隐患的情况在纽约同行中不是个例,相反,还是普遍现象。1910年秋,纽约卫生控制联合委员会调查了该市1243家服装工厂的工作环境,发现99%的工厂存在火灾隐患。其中101家的消防梯有缺陷;491家只有一条疏散通道;23家工作期间锁着门;58家楼道黑暗;78家的疏散通道堆满杂物;1172家,也就是94%的工厂的门朝里开而不是朝外开。只有一家举办过消防演练。面对调查结果,企业主们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政府部门也无力采取什么措施,只剩下个别消防官员的警告声被淹没在见怪不怪的冷漠中。

火灾过程

(一)起火

起火当天是星期六。下午大厦1楼到7楼没人了,因为其他工厂和商店的员工一周工作五天半。可是三角地公司的老板要求员工一周工作6天。 大多数工人是移民,不敢违抗老板的要求,还在拥挤的工作台边工作。下午4点45分,正当8楼的工人们准备下班回家时,有人发现碎布箱里有阴燃的火。几个工人试图用太平桶灭火,但没有成功。火焰很快引燃木质工作台和木地板上的薄衣料和边角料。

(二)逃生失败

不一会儿,整个8楼到处起火。女工们奔向楼里仅有的2个出口逃生。一扇门通往一道只能容一个人通过的楼道。 楼道设计得这么窄,是为了便于雇主检查女工的手提包,以防她们偷东西。

一条楼道通往两部分别可载12人的电梯和2部盘旋式楼梯,它们的门都朝里开。另一条楼道通往一个楼梯间,但楼梯间入口的门从门外锁住。尽管逃生的条件很差,但8楼的女工好歹大部分逃了出去。

9楼的女工就没这么幸运了,来自窗外的火焰引燃了挂在窗口的样衣和罩衫,楼里很快就到处起火。留给那里近300名女工的逃生时间更少了。

狭窄的楼道里已充满烟气,电梯也人满为患。面对不断逼近的火焰,年轻的女工尖叫着慌不择路。39人从电梯井跳了下去,摔死或把别人压死,并导致电梯无法正常运行。也有人想通过楼外的太平梯逃生,但高温已造成太平梯严重扭曲变形(图2)。

图2 严重扭曲变形的太平梯

另外,有60名女工爬上窗台避火,在被火烧着时被迫跳楼。

(三)灭火救援

纽约消防队接警后3分钟赶到火场。他们拉开救生网,试图接住跳下的女工,但从9楼跳下的女工冲击力太大,远远超过救生网的承受能力。

消防队试图从建筑物外灭火救人,可是灭火效果不好,救人够不到。因为当年纽约消防队的举高喷射消防车只能达到7楼高,云梯消防车只能达到6楼。

事后美国妇女工会联盟的一份报告显示,三角地工厂火灾发生时,纽约市61.2万工人中有一半在7楼或更高楼层工作,超出该市消防队能救援的高度。消防队队员只能深入内部灭火救人,提着水带从楼梯冲上9楼。

纽约消防队在19世纪初的十几年里完成了主战消防车从马拉蒸汽消防车到内燃机泵浦消防车的更新迭代。这次消防队出动两辆内燃机泵浦消防车,在高层内攻灭火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消防队在18分钟里把火扑灭。但到他们深入火场内部实施救人已为时过晚(图3)。这场火灾导致146名工人丧生,其中127人是女工,年龄最小的才14岁。

图3 三角地工厂火灾现场

火灾的后续影响

(一)工人权益得到提高

三角地火灾发生时,正值下班高峰,无数路人见证了悲剧的发生。随后数日,火灾都占据了当地媒体的主要版面。各社会团体也积极行动起来,呼吁人们关注这次火灾,并组建了“铭记三角工厂大火联盟”,希望唤醒公众对火灾背后工人悲惨境遇的关注、同情和反思。

迫于火灾发生后强大的舆论压力,1911年纽约州议会批准成立工厂调查委员会,其初衷是调查血汗工厂的工作状况。委员会在全州各大小城市走街串巷,深入车间考察,第一年就视察了1836个工作场所,收集了222个人的相关证言,总结了3500页的供证。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委员会向州议会提交了一系列立法建议。

在委员会的强势推动下,纽约州迎来了“工厂立法修法的黄金时代”。仅仅依据委员会提交的调查报告,纽约州就先后出台了36部劳工法,其中1912年12部、1913年25部、1914年3部。这些旨在保障工人权益、改善工人工作条件、迫使资方加强工厂安全的法规的出台,彻底改写了纽约州的劳工法规。时至今日,阿施大厦原址一角的纪念铜牌上仍然铭刻着这样一段话:“她们的死换来了社会责任和劳工立法的新概念,正是这种新概念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工作条件最好的国家。”

(二)推动美国消防的改革和进步

三角地工厂大火发生之后,三角地衬衣式连衣裙公司的业主布兰克和哈里斯到法庭受审。时任纽约消防局局长的克罗克作为证人,指出三角地衬衣式连衣裙公司在消防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公司老板为了省5000美元,没有按规范在工场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其次,老板没有按法规为工场设置第三部疏散楼梯。建造师争辩说用室外楼梯替代了,但事实上它没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安全出口的门被锁上了。

这场火灾促使纽约州对所有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场所的消防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1912年纽约州立法规定,在7层以上超过200名工作人员的楼层,必须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1916年,纽约市推出《纽约市建筑法》和《纽约市消防法》。这些法规的出台,使得阿施大厦暴露的所有火灾隐患和消防上的漏洞都得到了相应的条款管理。为了更好地防范火灾,纽约市开始谋划城市区划法案,以从根本上保护工人乃至全体纽约市民。

在三角地工厂火灾前,纽约市许多高楼大厦里都开设了工厂,它们以集约经营的方式替代先前分散的小作坊,通常被称为“工厦”。在雇主们看来,“工厦”的主要优势是既能在单位面积里塞进更多的工人,也便于监管,还节省大量时间和运输费用。

从1901年到1911年的短短十年间,仅曼哈顿就有800余栋“工厦”拔地而起。三角地衬衣式连衣裙公司所在的阿施大厦只是其中之一。“工厦”的最大火灾隐患是人员密度过大,不易疏散(图4)。

图4 火灾前三角地工厂内景

火灾过后,纽约市推出厚达194页的《纽约市区划法》。这部全美最早的综合性城市规划功能分区法规对纽约市所有新建的楼宇高度等做了严格的限定。《纽约市区划法》将纽约全市依功能规划分为居住、商业、制造业等不同板块,对每个板块都有严格的规定。

按照此法,像阿施大厦这样多功能混用的情况就不允许再存在了。该法有力地保障市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成为美国许多城市制定相同法规的蓝本。

结语

三角地工厂火灾在美国从来不是一段尘封的往事。作为兴邦之难,它被写进了美国高中的历史教科书。每到火灾纪念日,美国人都会在三角地衬衣式连衣裙公司的原址举行集会活动,悼念因火灾丧命的工人,感谢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引发了美国劳工法的重大变革,提高工人的权益,同时告诫人们牢记火灾造成的悲剧,注意消防安全。

猜你喜欢
消防队纽约市女工
纽约为移民紧急开设庇护所
村级义务消防队值得一试
提升医院女工工作水平 维护女工权益之探索
暴风雪
纺织女工
皮带女工
加强消防队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
在纽约市怎样庆祝新年?
消防队 该救猫狗吗
建筑女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