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日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探索
——以大连外国语大学公外部教学实践为例

2022-08-05 08:37祁福鼎于春堂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日语思政大学

祁福鼎 于春堂 苏 娜

(大连外国语大学 公共外语教研部/日本语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44)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习近平,2014)全国高校积极响应,掀起了一股课程思政建设热潮,课程思政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2020年5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教育部,2020a),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等。

张敬源和王娜(2020)指出,外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必然是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外语“课程思政”是与外语交际能力同生共长的价值体系。外语课程在培养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一定要发挥外语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引领作用,帮助学生打开认知世界的窗口、开拓国际化视野、丰富表达的思想性、提升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在洞悉跨文化差异的同时培养兼容并蓄的胸怀和家国情怀,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同时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提升“中国表达”的能力和“中国文化”的自信。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和全面的育人观,即在课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课程中的爱国情怀、传统美德、职业文化、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

一、大学日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贯彻新国标的要求

2018年国家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素质要求”的培养规格中明确指出:“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及合作精神。”“知识要求”中也提出:“外语类专业学生应掌握外国语言知识、外国文学知识、国别与区域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体现专业特色。”(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92)即无论“素质要求”还是“知识要求”,除了对外国语言文化学习的要求以外,都重点强调了对中国本国文化的学习要求①。

(二)解决中国文化失语问题

从丛(2000)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概念,即英语教学过程中仅强化西方国家文化介绍,忽视中国本土文化以英语为载体的教学,使文化教育片面地成为“目标语文化教育”,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中国文化用对象国语言表达处于“忽视状态”。大学日语教学中也同样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笔者以大连外国语大学全校二外学生为对象的调查问卷显示,认为自己很难用日语介绍中国文化的学生占总数的62.7%,认为自己可以用日语介绍的学生仅占6.1%。究其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强调母语负迁移,忽视了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学生自身缺乏中国文化素养;学生受外语水平制约,无法用对象国语言介绍本国文化。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目的语文化和本土语文化的双向导入。

(三)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有教师担心在课堂中融入思政内容会令学生感到枯燥、无聊。而实际上,二外日语学生具有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的内在需求,这也将转化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动力。笔者对大连外国语大学440名二外日语学生分别以“学习中国文化和学习日本文化哪个更重要”和“是否有必要开设中国文化相关课程”为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表2所示。

表1 学习中国文化和学习日本文化哪个更重要

表2 是否有必要开设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

通过问卷可以看出,学生学习中国文化表达主观意愿强烈,希望提高本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双向跨文化交际表达能力。

二、大学日语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日语课程是大多数高校非日语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必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具有覆盖面广、时间跨度长、影响力大等特点,加强大学日语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对中国知网上与课程思政相关的研究论文进行检索后发现,截止到2022年4月30日,“课程思政”论文共34,045篇,其中“英语课程思政”论文3,551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论文2,028篇,“日语课程思政”论文111篇,“大学日语课程思政”论文仅有5篇。专业日语课程思政研究主要是以某一门专业课程为依托,探讨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与路径。张楠(2021:58)聚焦日语专业选修课程“日语报刊选读”,“首先阐述了日语报刊选读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其次,明确了该课程思政弱化的现状和原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定集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一体的课程思政培养方案,精选富含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导入重视思辨能力培养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采用关注学生思政素质评价的多维度成绩考核体系等全面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实现路径。”而大学日语课程思政研究视点相对单一,缺乏具体案例。综上所述,与英语相比,日语课程思政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大学日语课程思政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②,因此,有必要加强大学日语课程思政建设及研究。

笔者通过调查大学日语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发现,主要不足之处可以概括为意识问题、方法问题、课时问题和教材问题。

(一)课程思政意识薄弱

课程思政意识薄弱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大学日语教师仍然存在重语言教学、轻思想政治教育的想法,日常教学缺少对课程思政的思考。二是部分大学日语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课程思政内涵认识不足,无法找到日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对接点,无法做到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的有效融合。肖琼和黄国文(2020)指出,传统的外语课程主要围绕讲授外语知识展开,注重培养外语技能和外语应用能力,价值观和思想文化等深层次问题通常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时甚至完全被忽视了。

(二)具体路径不明确

课程思政理念自提出以来,不少专家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方法与建议,但大多是基于自己的经验,缺乏系统的研究。部分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的能力不足,能有效结合课程内容特点选择合适的思政载体、做到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的能力欠缺,导致整个课程出现教学内容分化的现象普遍,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也不能保证育人内容在课程中的有效呈现。

(三)课时量不足

《大学日语教学指南》把大学日语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提高、发展三个级别。基础目标针对的是零起点学生;提高目标针对的是有一定基础及日语需求较高的学生;发展目标是根据学校培养计划以及部分学生的多元需求确定的。其中要达到基础目标需要120学时,达到发展目标则需要360—480学时(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2022:12)。笔者对各大高校大学日语课程设置进行调查后发现,大多数高校大学日语课程为周4学时,有的高校为周2学时,且各大学日语课程基本上都是开设两个学年。因为学时有限,所以大学日语教学只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单词、语法的讲解中,很难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实现文化传承等效果。

(四)配套教材不完善

大学日语教材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缺乏用日语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二是现有教材中关于中国的元素很少。笔者以大连外国语大学440名二外日语学生为对象,调查其“用日语表达中国文化的主要学习来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用日语表达中国文化的主要学习来源

如表3所示,学生用日语表达中国文化的主要学习来源为网络媒体和教师讲授,占总数的58.9%,而教材及课外读物仅占24.6%。由此可见,用日语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十分匮乏。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市场上有很多用英语讲述中国文化类的教材,而用日语介绍中国文化类的教材仅《中国文化便览:中国文化常识》(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07)、《中国文化读本》(叶朗 朱良志,2010)、《中国概况》(程爱民,2018)等有限的几本出版物。这些出版物面向的目标读者为海外华侨或日本人,语言表述生僻难懂,而且属于读物性质,不适合作为大学日语教材。

另外,笔者对八大传统外语类高校③使用的大学日语教材进行调研后发现,使用的教材共有五种④。这些教材多以介绍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为主,反映的是日本的风土人情,传递着日本的价值观念,很少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教材培养目标多以语言技能的训练以及语言知识与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为主,即重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没有“价值塑造”方面的要求。

三、大学日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宏观设计

本文以大连外国大学大学日语课程思政建设为例,介绍大学日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与实施方案,以期在大学日语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大连外国语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教师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大学日语课程思政5+5的建设方案,即在宏观设计层面:确立树立教师育人意识、做好教学设计、完善通识课程体系、实现双课堂联动、丰富教学资源等五位一体的方案;在教学实践层面:设置文化讲座、讨论交流、头脑风暴、情境模拟、课堂发表等五大板块,落实课程思政建设。

(一)树立教师育人意识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因此,所有教师都要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笔者所在的公共外语教研部通过文件学习、教师培训、集体备课、聘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加入团队等一系列措施,帮助教师提升育人意识。只有教师树立了思政意识,才能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更好发挥育人效果。

(二)做好教学设计

通过教学设计找准课程思政建设的切入点,通过教学大纲修订使课程思政理念真正落地。在教学大纲中明确对课程思政的要求,保证育人真正实施。笔者所在的公共外语教研部自2017年至2022年,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三次修订。以“二外日语3”教学大纲为例,2020年修订版“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坚持思想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在实现‘听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培养目标的同时,‘将中国文化、时事热点等思政内容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综合文化素养’。”⑤同时明确了每节课的育人内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让教师有章可循。

(三)完善通识课程体系

针对大学日语课时相对不足的问题,笔者所在的公共外语教研部通过开设《日语演讲与写作》《日语漫谈中国文化》《实战商务日语会话》《综合日语》等通识类选修课程,为学生补充日语语言技能类课程和文化类课程。通过完善通识课程体系,可以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日语的机会,丰富学生的学识、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能提升学生的中国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为日后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打下基础。

(四)实现双课堂联动

2020年6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就《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答记者问时指出,“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特别是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元素,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教育部,2020b)笔者所在的公共外语教研部通过组织日语假名书法比赛、配音比赛、模仿比赛、演讲比赛等一系列二外课堂活动,深入挖掘第二课堂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以二外日语演讲比赛为例,比赛题目设定为「これからの中日関係と若者たちのffるべffi姿/未来中日关系和年轻人应有的样子」「中国のさらなる発展のために私たちがでffiること/我们能为未来中国的发展做些什么」「生涯学習の大切さ/终身学习的重要性」「私はこうして逆境を克服した/我是如何克服逆境的」「私が目標を達成するための秘訣/我达成目标的秘诀」等,这些题目都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及爱国主义情怀息息相关,将课程思政内容贯穿到第二课堂活动,在润物无声的过程中完成育人内容的融入。

(五)丰富教学资源

四、大学日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实践

思政元素不是直接显露在课程内容之中,而是蕴含在各个知识点的背后,需要教师善于运用和挖掘现有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将挖掘出来的德育内涵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要找准切入点,从学科内在逻辑出发,从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笔者所在的公共外语教研部的大学日语教学主要通过文化讲座、讨论交流、头脑风暴、情境模拟、课堂发表等五大板块,将思政内容融入到课程之中。

(一)文化讲座板块

根据教材内容,以集体备课的形式,经过多次讨论,确定文化讲座的主题,教师通过分工完成讲座课件的制作。如《新世纪日本语教程》初级第28课中出现『お正月/正月』一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补充了中国“春节”的相关文化板块。通过课堂调研发现,很多学生可以用日语熟练地介绍日本风俗文化,却无法用日语介绍中国的风俗文化,即“中国文化失语症”是切实存在的。因此,在介绍“春节”时作为导入内容,首先让学生提前思考以下4个问题。

(1)春節の期間はいつからいつまでですか?/春节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2)春節の前に、どんな準備をしますか?/春节前要作何种准备?

(3)春節の食べ物の名前を三つ書いてください。/请写出三个春节食品。

(4)春節に親戚や友達にどんな挨拶しますか?/春节期间如何问候亲朋好友?

通过上述四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自己对中国的春节是否了解,即是否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加深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日语介绍中国春节、介绍中国文化。然后,教师以讲座的形式为学生讲授「春節の飾り物と春節の食べ物/春节的装饰品和食物」「春節の挨拶/春节问候」等相关知识。通过文化讲座板块,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其明确在跨文化交流中自身应担负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及民族自豪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

(二)讨论交流板块

讨论交流板块主要是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新世纪日本语教程》中级第5课『百円ショップ/日本百元店』的会话中有下面这句话:「商品の半分近くは中国製で、マレーシア、韓国、タイなどアジア諸国を産地とするものも多い/近一半的商品是中国制造的,还有很多产自于马来西亚、韩国、泰国等亚洲国家」(冯峰 船山久美,2001:99)。课堂上让学生围绕「中国製の商品と日本製の商品にそれぞれどんな印象を持っていますか/你对中国制造的商品和日本制造的商品分别持有什么印象」展开讨论,班级25位同学中,22位同学参与了讨论,其中只有3位同学看到中国制造好的一面,总体来说学生对「中国製/中国制造」是不自信的。对日本制造多为「品質がいい/质量好」「創造性がffる/有创新性」「素晴らしい/很好」等正面评价;对中国制造多为「偽物/假货」「品質が悪い/质量差」「コピー商品が多い/仿造商品多」等负面评价。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很难对中国制造抱有信心。考虑到当代大学生多喜欢使用抖音等视频软件,可以通过补充此类视频,让学生了解中国制造对日本的影响及日本人是如何看待中国制造的,从而影响和改变学生对中国制造的印象。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在课堂上播放抖音上的视频,内容为将日本搞笑艺人加藤家中的“中国制造拿掉的话,会变怎样”,最后学生看到大到家电、家具,小到服装、鞋帽、玩具、甚至是led灯泡,一共619件中国制造(包括零部件等中国制造的东西)都被拿走后,整个家基本被搬空了。可以说当今的日本家庭离开中国制造几乎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但是,中国家庭离开日本制造并不会感到特别困扰。

与此同时,许多学者从解析角度对该类问题进行研究。古特曼(1976)曾总结过中尺度气象过程的非线性理论研究成果,对存在地形时的气流运动状况做了研究和讨论。近十几年来,也不乏学者研究背风波及地形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其中,Das et al.(2016)研究了穿过中尺度康纳山的三维正压背风波中的地形效应。Teixeira(2017)利用Taylor-Goldstein方程,研究和讨论了流体经过二维山脉时转子的生成。

通过视频介绍、教师引导,学生对中国制造的自信明显提升。因此教师要不断挖掘、积极引导,正向介绍中国的先进之处,让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言之有物,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及外宣能力。

(三)头脑风暴板块

头脑风暴板块是围绕教材中的某一主题或教师设定的某一话题,学生分为正反双方展开辩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新世纪日本语教程》初级第27课『お金は万能か/钱是万能的吗』中,20位同学围绕着「お金は万能だと思いますか/你认为钱是万能的吗」这一话题进行了辩论。其中16位同学认为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也有4位同学认为金钱是万能的。通过头脑风暴可以看出大学生中确实存在金钱至上、认为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倾向。因此,教师应该针对性地进行引领示范,帮助学生抵御拜金主义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既是教师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目标。

头脑风暴板块在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同时,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做到有的放矢,针对存在的问题耐心引导,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进行价值观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情景模拟板块

在《新世纪日本语教程》初级第26课会话内容中,日本研究生铃木有如下表述:

「日本は何でも自動販売機で済むから。わたし、この夏、中国に行ffiましたが、言葉がでffiないので、駅で切符を買うのも、バスに乗るのも大変でした。/在日本,什么都可以用自动贩卖机购买。但是,今年夏天我去了中国,却因为语言不通,所以连在车站买票和乘坐公共汽车都很困难。」(清华大学外语系,2013:311)。因为教材内容相对陈旧,不能反映当今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所以在完成单词、语法、课文内容讲解后,教师会结合会话的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用日语介绍中国的自动售货机。设定的情境为日本留学生向中国学生询问自动售货机的使用方法。在情景会话之前,会提前给学生补充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单词,从而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

情景模拟板块,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度,在提高学生的口语综合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先进技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课堂发表板块

《新世纪日本语教程》中级第11课『食の安全/粮食安全』的「読む前に/课前阅读」中提到了日本的粮食自给率。教师事先让学生分别调查了中国和日本的粮食自给率,然后在课堂上发表汇报。学生的课堂发表以具体的数据证明了中国的粮食自给率要远远高于日本,并且分析了日本粮食自给率低的原因。通过课堂发表,学生重新认识到我国长期以来在提高粮食产量、改善民生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卓越成就,并切实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课堂发表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己实际调查得到的数据也更具说服力。

文化讲座板块、讨论交流板块、头脑风暴板块、情景模拟板块、课堂发表板块这五个板块将思政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课程之中,学生自身通过思考、讨论等产生共鸣,认为这些内容就是课程的一部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树立文化自信、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正确的三观。

五、结论

本文以大连外国语大学的大学日语课程思政建设为例,提出大学日语课程思政5+5的建设方案,即在宏观设计层面:确立树立教师育人意识、做好教学设计、完善通识课程体系、实现双课堂联动、丰富教学资源等五位一体的方案;在教学实践层面:设置文化讲座、讨论交流、头脑风暴、情景模拟、课堂发表等五大板块,加强用日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教学设计,将育人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课程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正确的三观、树立文化自信、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注释:

① 《大学日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没有关于素质要求。

② 2020年8月20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委会主办的“全国高校大学日语一流课程建设”智慧讲坛,正式将大学日语课程思政建设提到议程,笔者在会上作了题为《大学日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探索》的讲座。

③ 北外、上外、广外、北二外、西外、川外、天外、大外。

④ 《新世纪日本语教程》《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新编日语修订版》《新大学日语标准教程》《大家的日语》。

⑤ 根据大连外国语大学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要求,公共外语教研部分别于2017年、2019年和2020年进行了《二外日语1—4》的教学大纲修订工作。

猜你喜欢
日语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