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聊天节目《年轻派》的跨文化交流模式研究

2022-08-08 16:02蒋晓伶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国际东盟青年

摘要: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是推进国际对话和多边合作的重要力量。国际传播最突出的特征是跨文化性,如何基于青年群体特点搭建高质量、多元化的跨文化交流平台,是媒体开展国际传播实践中的重要课题。2021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的第30周年,广西日报—广西云制作了一档跨国聊天节目《年轻派》,聚焦中国—东盟青年群体,创新打造线上跨国聊天平台,实现不同地域和文明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展现中国与东盟国家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交相辉映。文章以《年轻派》为例,从跨国社交场景构建、节目议题设置和价值观输出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其如何通过节目表达“守望相助、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以期为我国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青年;年轻派;跨文化;东盟;国际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3-0045-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蕴含着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无穷力量”。在时代的浪潮中,加强青年友好交流符合发展大势。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血脉相亲,在携手共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運共同体进程中,中国与东盟各国在互联互通、经贸投资、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和深入的合作[1]。广西日报—广西云策划制作了中国—东盟青年跨国连线聊天节目《年轻派》,创新线上交流模式,搭建在线对话平台,加深了中国—东盟青年之间的互动交流。

一、面向青年群体,打造跨文化交流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希望中外青年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了解、收获友谊、共同成长,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青年一代不断拓展国际视野,通过互学互鉴促进共同发展。跨文化交流有利于青年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活跃跨界思维、推动知识创新,增强国际理解能力,培养开放包容品质。近年来,广西立足“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优势,与东盟国家建立跨文化交流的立体化渠道,不断深化青年之间的对话交流,为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合作持续提供不竭动力[1]。以东盟为重点,广西日报大力建设国际传播能力,依托广西云先进的技术和内容优势,推动国际传播渠道创新和传播内容创新[2]。“你一派,我一派,汇成一派年轻派”的《年轻派》节目,以全新表达开启“群聊”模式,展现出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力求促进中国与东盟的青年“心相交、民相亲”。

(一)聊天式的场景构建

《年轻派》定位为聊天节目,与访谈节目、谈话节目有所区分。访谈节目重在人物,谈话节目、聊天节目则重在话题。聊天节目与谈话节目的差异在于,聊天节目像是三五好友聚坐在一起,跟随时间进程,分享见解阅历,在既定的情境中,自然即兴地表达;而传统意义上的谈话节目更像是空间性的一个程序,一个线性的结构,遵循着提出问题、找出原因、提供对策、得出结论的进程[3]。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聊天节目在呈现形式上更为轻松,如同邻里在“拉家常”,但也忌讳泛泛而谈,最怕“聊了等于没聊,说了等于没说”。如果没有新观点和深刻思路,聊天节目就难以深化节目主旨、赢得观众。

《年轻派》设定了三个角色:话题发起人、嘉宾以及观察员。话题发起人也是主持人,每期一名,在节目伊始抛出话题,并引导各国嘉宾发表观点,把控着整场节目的方向和节奏。嘉宾由一名中国青年和“云端”的三名东盟国家青年组成,是各国故事的讲述者、多元文化的输送者,主要围绕当期话题聊经历、见闻,分享观点和感受。每期节目设一名观察员,为高校、研究机构或传媒机构等领域的资深人士,负责对一些较专业的知识点拆解分析,对各国文化的同异现象进行点评。虚拟演播室不大,恰好是一个适合六人聊天的空间,他们“围坐”在圆桌旁,在轻快的氛围中你来我往谈生活、工作,分享新鲜的观点。

(二)异国青年的多元对话

青年最具创新热情和动力。开放的大潮带来新的机遇,青年从不缺席,他们在参与国家发展、国际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发展,是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力量。《年轻派》节目中的中国与东盟的青年代表大多在异国有留学、工作经验,感受过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同时对生活充满着探索与热情,乐于分享,能够很好地表达立场和观点,展现多元文化背后各国独具魅力的社会人文,是推动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主体和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

跨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碍是语言。节目里各国嘉宾交流时使用的语言是普通话。这些东盟青年均有中文学习经历,有的在各自国家从事翻译、产品演讲、教育工作,有的留在中国创业、就业,也有在读留学生。他们能用较为流畅的普通话进行对话,虽然表达中也难免有非准确用语,但并不影响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其中一期节目中,中国、菲律宾、越南、文莱四国青年还用中文挑战了“成语接龙”。

(三)跨地域的在线互动

《年轻派》采用连线录制方式,打破传统访谈的空间限制。话题发起人、中国嘉宾、观察员身处位于中国南宁的广西云融媒体演播厅进行节目录制,三位东盟国家嘉宾在异地、异国以现场视频连线的方式参与,实现了“跨屏同台”。

《年轻派》平均每期节目约17分钟,节奏明快,信息量集中,重点突出。为避免固定的场景所带来一成不变的观感,节目组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不同的主题构建出各具特色的虚拟演播室,在实现话题发起人、嘉宾以及观察员“跨屏同台”的同时,视觉上也给予观众更丰富、立体的体验。例如,第七期节目是“追星”主题,虚拟演播室打造出酷炫的舞台;第八期语言主题,虚拟演播室是一个藏书阁,层次叠加的汉字营造出浓浓的书香氛围;第十期春节主题,虚拟演播室点缀了大红灯笼、中国结,营造喜气洋洋的过年氛围;第十一期北京冬奥会主题,众人则“身处”冰雪世界。通过虚拟演播室的场景转换,同时在后期呈现上辅以多媒体元素的生动说明,可帮助观众更为直观、形象地理解节目中呈现的多元文化形态。

二、促进文化共通共融,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化塑造着民族的性格,由此形成一定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民族心理[4]。文化因多元而绚烂,但其弊端在于,文化的差异往往是民众隔阂与摩擦的主要缘由,差异越大,国际传播所面临的障碍越大。跨文化交流指不同文化背景主体的交流过程,在相互理解和共同存在的基础上弥合国际文化关系的分野,培养国家间的互相信任和共识,为国际合作创造精神文化基础[5]。

跨文化既包括语言、思维、行为方式,也包括开放包容的精神与合作态度。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通过促进各国文化的共通与共融,才能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方能在国际传播中赢得民众的理解和信任。《年轻派》打造青年社交场,通过“群聊”展现出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和交融性,努力破解民族文化差异隔阂,实现共情共振。

(一)精设议题,注重国际视野与平等对话

在跨文化交流中,立场鲜明、有理有据、形态丰富的内容更易获得青年的认同。青年正处于脑力、精力与体力的鼎盛时期,他们的身影活跃在各种网络社交平台,既关心国家大事,也关注身边小事,文娱、时尚、交友、动漫、游戏、体育等话题皆是兴趣所在。基于这些共通性,《年轻派》节目组秉持开放心态,在策划选题时注重具有国际性、青年群体关注度高的热点,并努力寻找最佳切入角度,反映当代各国青年心态与观念。

《年轻派》每期设置一个话题,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关注当下国际热点,如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民众生活的变化、中国和东盟的趣味运动竞技、北京冬奥会带热的“冰雪运动”;二是结合各类节日延伸而开的探讨,如介绍中国和东盟国家有趣的传统节日、“双11”购物节聊一聊网购体验、各个国家如青年何过“春节”、母亲节说说“我的妈妈”;三是挖掘各国独特的饮食、语言、风俗等文化,如交流各国米粉的特色、寓意相同的语言应用;四是聚焦当代青年的工作、生活,如展现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就业创业环境及青年就业创业思路、如何理智“追星”、如何应对“内卷”、男女的爱情观、如何处理婆媳关系、电子竞技的争议与发展,等等。嘉宾以平等视角即兴而谈,基于不同国家和角度和立场分享所见、所闻、所思。

《年轻派》在话题的选择上找准了各国文化的契合点,引导青年围绕各类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其提供了一个发表观点、表达愿景的大众媒体平台,从某种程度上赋予了青年更多的话语权。第二期节目介绍了各国运动,柬埔寨的传统拳击项目“高棉拳”、越南具有扮演性质的“人棋”运动以及泰国的“泰拳”和“藤球”极具本国特色。第五期节目聚焦网购,介绍了老挝、缅甸、泰国常用的网络购物平台以及年轻人的购买习惯,中国的网购平台凭借种类丰富、价格实惠、物流便捷的特点也深受东盟嘉宾的青睐,有嘉宾曾表示,“我房间里的全部家具都是从中国来的”。第九期关于“内卷”的话题中,嘉宾们聊起各自所遇到的“内卷”情形,并分享应对方法。第十六期关注了已被列入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电子竞技,就电竞是误人子弟还是精神食粮这一话题进行了探讨。

(二)鼓励思考,呈现文化共识和观念互信

跨文化交流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方式,而最直接、最深层次的国际传播,往往源于各国民众间的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年轻派》鼓励对差异性、共通性的思考。在第二期关于“趣味运动”的节目中,通过嘉宾的介绍和观察员的解释,可获知广西地区和东盟国家的一些运动虽然有着相似性,但也由于经济、文化等环境差异,发展推广程度有所不同。在第三期关于“传统节日”的话题中,泰国、老挝、缅甸的嘉宾均谈到了泼水节。观察员解释道,中国一些地区的泼水节,与泰国、老挝、缅甸等国的泼水节(宋干节)有相同的起源,但有“本土化”的演变,既有共通意义,也有不同内涵。第六期节目聚焦米粉,稻作文化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的基础文化,表现在米粉美食方面,既各有特点,又有很多相同之处,这从嘉宾的分享中得到了验证,“能吃到一块的人,也会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基础”。第八期节目关注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成语、谚语,中国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越南、菲律宾、文莱也有类似的用语和表达。“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关键在于“有难同当”,中国与东盟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正是因为彼此把“互帮互助”作为共同传统,才能遇到难事互相关照、帮衬。

通过各国青年的交谈,观众可直观了解到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差异性和共通性。因为不同之中有相同,相同之间有不同,差异性与相同性并存,不同国家民众之间才有理解和尊重,这也正是对命运共同体“守望相助、休戚与共”精神的诠释。

(三)尊重差异,达成交流互鉴和兼收并蓄

中华文化秉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多元一体格局,始终坚持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开展跨文化交流。2021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的第30周年。30年间,中国与东盟携手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丰硕成果。《年轻派》第一期节目中,中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的青年就中国和东盟农业、教育、人文等方面的发展与合作谈了自身体会,他们见证中老铁路、中马“两国双园”等项目顺利实施,切身感受到生活向好。中华美食也是沟通各国文化的桥梁纽带,第六期节目就聊到了走俏海外市场的柳州螺蛳粉。据悉,螺蛳粉生产企业会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市场偏好等,针对性地改造生产线、供应链以及研发策略。观察员在这期节目中介绍,由于缅甸民众不食螺肉,缅甸和广西柳州螺蛳粉生产基地合作推出由缅甸碎米加工而成的螺蛳粉,并去掉产品内含的螺肉料包,使之更符合当地民众的饮食文化。六月份是东南亚水果上市的旺季,第十七期节目关注了越做越大的中国—东盟“水果篮子”。中国与东盟的水果贸易合作释放出蓬勃生机,交通运输体系多元化、产业链和供应链日益完善,榴梿、山竹、波罗蜜、椰青等大批东南亚鲜果从广西、云南等口岸入境,向国内各大市场分销,亲民的价格让国内消费者得以实现“进口水果自由”。

随着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升级以及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作用的全面发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交流将更加活跃,文化交流融合将更加欣欣向荣。只有展现出充满自信的文化,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异质文化的优秀成果,实现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当代中国青年不仅需内知国情,而且应外知世界,了解他国民众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模式,找到同频共振的对话语境,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与世界各国互动的共同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三、结语

《年轻派》秉持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态度,寻求多元化解答,在你来我往的聊天中构建了跨文化交流平台,在促进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同时,让观众看到了不同的国家、民族的文化差异与地域包容。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文化相通,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直观展现。

在充分尊重各国间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年轻派》積极探寻各国文化的契合点,找准不同青年观众的文化关注。未来,该节目还可以进一步强化话题与视觉包装的国际化元素,通过新技术应用创新跨文化交流形式,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 李冬青.共促中国-东盟文明互鉴民心相通[N].光明日报,2021-09-12(08).

[2] 杨秋,毛梓林.广西云·东盟五国联络站同步云签约并挂牌[N].广西日报,2021-06-28(001).

[3] 宋瑞.从《圆桌派》看“聊天式”节目的谈话场建构[J].新闻知识,2017(9):44-46.

[4] 郭继民,齐鹏.全球化视阈下的文化选择[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4-117.

[5] 虞雪.跨文化交流视野下中国与东盟的媒体合作[J].传媒论坛,2019,2(8):7-8.

作者简介?蒋晓伶,本科,广西新闻网融媒体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

猜你喜欢
国际东盟青年
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前景展望
中国—东盟物流便利化研究综述
中国与东盟纺织品出口竞争力比较分析
对影子银行加强监管的国际金融法制改革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思考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地方财经高校开设财会类方向国际班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