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盆底康复训练器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2-08-11 09:26于合侠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生物反馈盆底肌力

于合侠

(临沭县人民医院产科,山东临沂 276700)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是女性产后常见并发症,多因女性孕期盆底压力过大造成盆底支持组织结构损伤所致[1-2]。相关研究表明,妊娠、分娩过程中导致的盆底支持组织结构损伤具有可逆性,可通过产后及时、有效的盆底康复治疗促进盆底功能恢复[3]。既往临床通常在产后早期指导患者采用盆底康复训练器进行盆底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盆底肌力,改善盆底功能障碍,但其疗效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存在一定局限性。生物反馈电刺激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主要通过电流刺激与信息反馈,促使盆底肌进行被动或主动的收缩与舒张[4-5]。但目前临床关于早期盆底康复训练器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相关报道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选择2019 年10 月—2021 年3 月我院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82 例为对象,探讨早期盆底康复训练器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82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相关诊断标准[6];均对本研究知悉同意;认知功能正常,能够配合完成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其他脏器功能障碍者;既往有盆底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史者;妊娠期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者。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1 例。观察组年龄22~35 岁,平均年龄(27.52±1.26)岁;孕周37~41 周,平均孕周(38.92±0.44)周;产次1~3 次,平均产次(1.98±0.40)次;新生儿体重2 992~3 997 g,平均体重(3 994.58±162.63)g。对照组年龄21~35 岁,平均年龄(27.14±1.26)岁;孕周38~41 周,平均孕周(38.95±0.24)周;产次1~3 次,平均产次(1.95±0.42)次;新生儿体重2 988~3 998 g,平均体重(3 995.26±160.71)g。两组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早期盆底康复训练器(深圳市科瑞实业有限公司,乐普AM-51 型,粤械注准20170240)进行训练,以患者盆底肌力为依据,选取相应的康复器型号,协助患者取仰卧位,缓缓将康复器大头端推入阴道内约3~4 cm,保持位置不变,嘱患者持续收缩盆底肌1 min 以上,并逐渐延长收缩时间、增加训练难度,依次开展行走、咳嗽、大笑及跑步训练,每次15~20 min,每天2~3 次。待患者轻松完成上述训练后,可选择下一型号训练器进行训练,持续治疗2 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使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武汉市迈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MX-RAYEE-A 型,苏械注准20152211140),将阴道电极置于患者阴道内,设定刺激频率为50 Hz,波宽为200 μs,刺激周期为2 s,结合患者耐受性调整电流强度,从0 开始逐渐增加,以患者感受到肌肉收缩但无不适为宜,持续刺激10~15 min;随后将仪器调整至生物反馈模式,嘱患者结合仪器显示自主收缩、放松盆底肌,每次15~20 min,每周2 次,持续治疗2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显效:治疗后,患者漏尿症状减轻50%,盆底肌力达到5 级或提升2 级以上;有效:治疗后,患者漏尿症状减轻30%,盆底肌力达到4 级;无效:治疗后,患者漏尿症状无改变,盆底肌力未提升。(2)盆底肌力:治疗前后,采用盆底肌力分级系统,按照0~5 级进行分级,5 级:盆底肌肉收缩有力,持续对抗手指时间超过5 s;4 级:盆底肌肉收缩有力,能够进行对抗手指动作;3 级:能够感受盆底肌肉收缩并带动手指运动;2 级:手指能明显、持续感受盆底肌肉动作;1 级:手指能感受轻微肌肉动作,但不持续;0级:手指未感受到盆底肌肉动作。(3)盆底功能:治疗前后,采用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进行综合评价,其中PFDI-20包括排便、排尿及器官脱垂3 个方面,PFIQ-7 包括阴道、肠道及膀胱3 个方面,二者均采用4 级评分法,总分均为100 分,分数与盆底功能呈负相关[7]。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FDI-20 评分等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临床疗效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盆底肌力等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盆底肌力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盆底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盆底肌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盆底肌力对比[n(%)]

2.3 两组盆底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PFDI-20、PFIQ-7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PFDI-20、PFIQ-7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盆底功能对比[(),分]

3 讨论

女性在妊娠、分娩过程中,胎儿巨大、产程过长等均会造成其盆底肌损伤,导致多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产后恢复与生命健康[8-9]。妊娠、分娩所致的盆底功能障碍是可逆的,但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可诱发多种不良预后,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相关症状会逐渐加重,降低生命质量。

盆底康复训练器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康复器材,通过将适合的训练器置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阴道内,指导其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可达到提升盆底肌力、改善盆底功能的目的。但盆底康复训练耗时较长,会使患者的训练依从性不断下降,进而影响治疗效果[10-11]。本研究中,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盆底肌力优于对照组,PFDI-20、PFIQ-7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早期盆底康复训练器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可提高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将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应用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可通过特定参数的电流对盆底肌群、阴部神经与盆腔神经进行刺激,唤醒本体感受器,促使盆底肌肉自主收缩,改善受损的盆底神经与肌肉功能[2,12]。同时,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可将患者盆底肌压力或肌电的变化转变为可感知的视觉、听觉信息,使患者充分了解自身情况,正确开展盆底训练,进而保障训练效果,提升盆底肌力,促进盆底功能恢复[13-14]。将早期盆底康复训练器与生物反馈电刺激共同应用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使主被动盆底训练相结合,能够计划性、针对性地改善盆底肌周围组织血运情况,进一步增强盆底肌力,促进盆底功能康复。

综上所述,早期盆底康复训练器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可提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减轻临床症状,提升盆底肌力,有利于盆底功能恢复。

猜你喜欢
生物反馈盆底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