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中基于改良土的路基填筑技术

2022-08-15 06:00郑斌
交通世界 2022年19期
关键词:黏聚力摩擦角土样

郑斌

(河北广通路桥集团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庄 050000)

0 引言

在我国工程建设中,尤其是铁路或公路,施工中有很大可能遭遇土路基工程,其中不乏较多的高液限土,其水稳定性差,较易受水影响,不能不经处理便使用于工程路基填筑中,且其塑性指数大、液限偏大,同样限制了应用。在实践中,常常遇到较难压实的土质,比如红黏土、膨胀土,其易出现“弹簧”现象,软黏土同样如此,这些均属于高液限土,前者富含碳酸盐,后者含水率大且细颗粒很多,膨胀土则具有吸收膨胀、失水开裂的特性。因此,为将这些不良性质的高液限土应用于高速公路的路基填筑,势必需要对其土力学行为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改良处理[1-5],使其满足应用要求。在具体的改良方法中,主要包括综合法、强夯法以及重击法等[6-8]。另外,也有相关学者进行了碾压参数的研究,以提高高液限土的密实度[9];也有学者对该类土的病害原因与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控制措施[10]。

对于不同区域的高液限土而言,由于地质差异,其在功能特点方面存在不同。当下,高液限土的改良方案中,掺砂法具有一定的研究前景[11-12]。然而,对于掺加机制砂的有效性仍较少报道。基于此,以我国西南区域某高速公路为案例,针对其工程中所存在的高液限土,为研究掺加机制砂进行改良的可靠性,于室内进行了其路用性能的探索测试,并基于检测结果,对机制砂改良土的现场施工技术进行说明。

1 高液限土基本特性

以我国西南区域某高速公路为案例,针对其工程中所存在的高液限土,先采用挖机进行现场土样挖取,位置为地表下约3m,发现所取样土表现为浅黄色黏性土,含有很多的颗粒结合物。记录相应的取样地点、时间与深度等。对土样实施性能试验,获得的指标情况为:原状土中,比例最高的为细粒土,粒径主要分布在0.0064~0.075mm,比例达52.6%,0.075~2mm 区间粒径的比例为25.8%,所含物质主要有硅酸钛铝、氧化铝等;塑性指数为26.7,为高液限性质、难压实的黏土;通过击实试验,得到其最佳含水率为17.65%,相应的最大干密度为1.71g/cm3;由承载比试验得CBR2.5=2.7%,CBR5.0=2.6%,小于标准中最小强度的3%,稳定性较差;摩擦角为2.5°,黏聚力为84.18kPa。

鉴于背景路段的上述土样性质,其无法直接用于路基填筑施工,须采取改良方式进行处理后方能使用。一般可通过掺砂、掺石灰或掺水泥等改进方式。本工程现场具备较多的机制砂存量,故而考虑以此进行高液限土的改良。通过试验可知,当地机制砂堆积密度、表观密度分别为1.64、2.69g/m³,压碎指标为13.8%,细度模数取3.7,石粉含量为8.7%,粒径大小为5~35mm。本次设计5 组不同机制砂掺量的改良土室内方案,设定土样的机制砂掺量分别为0%(对照组)、5%、8%、10%以及15%。试验后测得相关指标参数值。

2 土样改良试验分析

2.1 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

经由击实试验,对土样的最佳含水率进行测定,与此同时,其对应的最大干密度也可获得,两者的函数关系见图1。由图1 曲线可知,提高机制砂用量时,最大干密度基本呈现正相关形式,而最佳含水率则表现为负相关,即下降趋势。最佳含水率在机制砂用量不超过10%时,随含量增大,其下降较为迅速,10%以上时则缓慢降低。机制砂用量取为10%时,相比原状土,其最佳含水率降低至97.11%;另外,对最大干密度而言,在机制砂含量8%以内时,随含量增大,其增幅较小,从8%到10%,其值迅速变大,而在10%以上后,其增幅又趋于缓和。机制砂含量取为10%时,相比原状土,其最大干密度增加了6.02%。

2.2 黏聚力和摩擦角

经过室内剪切试验,对土样的黏聚力进行测定,同时得到相应的摩擦角,两者的函数关系见图2。由图2 曲线知,当机制砂含量增大时,黏聚力逐渐呈现下降趋势,而摩擦角则表现为上升趋势。对于黏聚力,机制砂含量在8%以内时,随含量增大,其下降较为缓慢,8%到10%之间时则迅速降低,而超过10%后则又趋于缓和。机制砂含量取为10%时,相比原状土,其黏聚力降低了37.42%;对于摩擦角,在机制砂含量10%以内时,随含量增大,其增幅较为均匀,基本呈直线增长,从10%以后,其增幅仍较为均匀,但相对有所缓和。机制砂掺量取为10%时,相比原状土,其摩擦角增加了120%。

图2 黏聚力与摩擦角发展曲线

2.3 加州承载比

经过室内试验可得,对改良高液限土样的CBR 值,即承载比进行测定,其随机制砂掺量变化的函数关系见图3。由图3 曲线知,当机制砂含量增大时,黏聚力基本逐渐呈现上升趋势,但到一定限值后,其基本不再上升,而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机制砂含量在5%以内时,随含量增大,其增幅较为缓慢,5%~10%时则迅速增大,而掺量超过10%后则又趋于稳定,即CBR值基本不变。由此可知,在CBR 值方面,在进行高液限土改良时,机制砂的掺量并非越多越好,过多时无法提高土样性能,且会造成成本提高。在本次试验中,机制砂含量取为10%时,CBR 值约为8.8%,比原状土的CBR值增大了约2.26%。

综合以上室内试验结果可知,对于高液限土样的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以及黏聚力、摩擦角、CBR值等评价指标而言,机制砂掺量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存在一个临界值,在该临界值时,土样的工程适用性、经济性最好,整体各项指标最为合理。大于或小于临界值时,均不能取得合适的指标情况,本文中的该临界值为10%,即为最佳的机制砂掺量。

3 施工工艺

3.1 碾压方案

为合理确定上述10%机制砂掺量改良土的碾压参数,保证改良土的实践操作质量,拟于项目现场选取合适大小的试验场地,用于碾压工艺测评。选取场地长度为100m,将其划分为4 个段落进行填筑施工,土样均为上述的10%机制砂掺量的改良土。碾压方案设计为4种,分别方案一~方案四。

其中,方案一的设计情况为:碾压器械型号为山推SR22M 型压路机,采取静压后弱振,再进行强振,接着又弱振,最后再次予以静压的搭配组合,其中静压共2 次,每道工序下的弱振与强振均实施2 次。方案二的设计情况为:碾压器械型号为山推SR22M 型压路机,采取静压后弱振,再次反复弱振,接着仍弱振,最后再次予以静压的搭配组合,其中静压共2次,每道工序下的弱振均实施2 次,共计6 次弱振。方案三的设计情况为:碾压器械型号为山推SR22M 型压路机,采取静压后弱振,再进行强振,接着仍强振,最后再次予以静压的搭配组合,其中静压共2次,每道工序下的弱振与强振均实施2次。方案四的设计情况为:碾压器械型号为山推SR22M 型压路机,采取静压后强振,再进行强振,接着仍强振,最后再次予以静压的搭配组合,其中静压共2 次,每道工序下的强振均实施2 次,共计6次强振。

山推SR22M型压路机共有三种工作模式,分别为静压、弱振与强振,其模式切换依据为振动频率的选取。经现场试验可知,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方案四的最终压实度分别为93.5、90.3、91.7、88.7,因此最优的碾压工艺组合为方案一,即静压后弱振1次,再进行强振2次,接着弱振2次,最后再次予以静压1次的搭配组合。

3.2 施工流程

对于改良土填筑施工效果而言,改良土的拌和技术为关键性工序。根据试验结果,考虑实际条件,本次对路基土施行改良优化时,拟采取操作简便的路拌法进行。路拌法施工工序主要包括测量放样、摊铺整平、分层填筑七步,各步骤的工艺要点如下:

(1)填前整平。即在施工前,对相应路段的进行清理整平工作,主要清理杂物,保证下承层表面平整顺直,无浮渣碎屑等。

(2)测量放样。该步骤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主要是在平整坚硬的下承层上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点位测放,确定原地面高程。

(3)填料运输。填料制取时,除保证机制砂掺量精确称量为10%之外,还应对土样进行排水处理,避免取土过程中获得的土样含水率存在显著差异,实践中可采取斜面挖土法。

(4)上料。上料之前应掌握现场路基的地下水位情况,水位较高时宜采取先砂后土的方案,而当水位较低时,则可采取先土后砂方案。现场的松铺厚度取为35cm。

(5)摊铺整平。填土与机制砂混合后,先借助路拌机进行2次搅拌,但不得搅至路基底部,以免机制砂落进底面,接着实施2次翻拌,翻拌时宜搅至底部,原因是避免填筑的上下两层之间存在素土夹层,影响施工质量。翻拌时须将砂土尽量拌和均衡。

(6)碾压。采用前文所述的碾压方案一进行施工,即静压后弱振1次,再进行强振2次,接着又弱振2次,最后再次予以静压1次。注意分层进行碾压,保证每层的碾压密实度。

(7)分层填筑。背景项目的路基较高,为高达20m左右的高路堤项目,因此在现场填筑时,考虑采用阶梯形方案,填筑时应保持合适的坡度,并在标高6m 和15m处设置填筑平台。

4 结论

(1)在改良土的评价指标方面,提高机制砂的用量,则最佳含水率、黏聚力均相应而下降,而最大干密度、摩擦角、承载比等参数则呈现正相关。

(2)机制砂掺量并非越大越有利于性能改进,而是存在一个临界值,在该临界值时,整个土样的工程适用性、经济性最好,整体各项指标最为合理。大于或小于临界值时,均不能取得合适的指标情况,本文中的该临界值为10%,即为最佳的机制砂掺量。

(3)在机制砂改良土的铺筑施工中,最合适的碾压方案为:静压后弱振一次,再进行强振两次,接着弱振两次,最后再次予以静压一次。

猜你喜欢
黏聚力摩擦角土样
柠檬酸对改良紫色土中老化铜的淋洗研究
土壤样品采集、运送与制备质量控制的实践操作
土壤样品采集、运送与制备质量控制的实践操作
共点力平衡问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尝试用特殊求极值的方法进行自编物理题
巧用摩擦角解决高考力学中的极值与临界问题
土体参数对改良黄土边坡变形的影响
黏聚力强度对滑面作用的差异分析
摩擦角在平衡问题中的应用
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及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