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亳州万户府”的形成与演变
——兼论汉军万户府体系的历史变迁

2022-08-16 07:41王翠柏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亳州家族

王翠柏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2)

关于汉军万户府的相关问题是元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前人研究主要是对元代江南镇戍体系的整体论述和个案讨论,关注点集中在镇戍地点、万户及兵源的考察上(1)参见史卫民《中国军事通史·元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83~294页;萧启庆《元代的镇戍制度》,载《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第256~275页;刘晓《元镇守平江“十字路万户府”考》,载《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99~309页;刘晓《元镇守建德“怀孟万户府”与镇守徽州“泰州万户府”考——兼及元代的纯只海家族》,载《安徽史学》2014年第3期;刘晓《元镇守杭州“四万户”新考》,载《浙江学刊》2014年第4期;刘晓《元浙东道“沿海万户府”考——兼及“宿州万户府”与“蕲县万户府”》,载《清华元史》(第3辑),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97~158页;陈广恩《元益都诸万户府考》,载《史学月刊》2015年第6期;刘晓《元江西行省镇戍军万户考》,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刘晓《镇戍八闽:元福建地区军府研究》,载《历史研究》2017年第2期;温海清《元代江南三行省“万户路”问题析考——江南镇戍制度的另一个侧面》,载《文史》(第1辑),中华书局,2018年,第195~238页;刘晓《元镇守武昌“保定万户府”考——以万户张氏为中心》,载《安徽史学》2021年第3期。,对汉军万户府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尤其是忽必烈即位后对汉军万户府的调整等问题的讨论尚不深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张柔及其家族成员所统领的“亳州万户府”(2)“亳州万户府”即“保定万户府”前身。刘晓《元镇守武昌“保定万户府”考——以万户张氏为中心》一文对“保定万户府”的形成与演变进行了讨论。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笔者在“亳州万户府”的隶属关系和“保定万户府”的重建时间上有些新的看法。为中心,对这一时期汉军万户府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进行系统考察,进而揭示其中深刻的政治内涵。不足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蒙宋对峙时期汉军镇戍情况

金朝灭亡之后,蒙宋形成对峙局势,两国之间战事不断,持续40余年。蒙古政权统一北方后,不断签发中原民户为军,汉军数量不断增加,“其名数,则有宪宗二年(1252)之籍,世祖至元八年(1271)之籍、十一年(1274)之籍”[1](卷98P.2509)。随着蒙宋之间战线的不断南移,汉军屯戍地也随之向南移动。至1274年元朝大举攻宋之前,双方已经形成了沿长江、淮河一线对峙的态势。

忽必烈即位前,蒙古政权对南宋的进攻主要分为东、西两个作战区域,每个作战区域设统军都元帅一名,总领蒙古、汉军。东部作战区域主要分布在两河(长江、黄河)之间,其统军都元帅先后有塔察儿、察罕、也柳干等人(3)参见《元史》卷119《博尔忽附塔察儿传》、卷120《察罕传》、卷129《阿剌罕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2952~2953、2956~2957、3147页。,汉军则主要是来自原金中都路、河北东西两路、山东东西两路等地区的军队。张柔以万户节制汉军诸翼军队。

张柔(1190~1268)字德刚,易州定兴(今河北省定兴县)人,《元史》有传。1229年,蒙古政权“置三万户、三十六千户以总天下之兵”[1](卷166P.3906),其时张柔任保州(今河北省保定市)等处行军千户。1234年,张柔由千户升任万户,此后随统军都元帅转战于两河之间。(4)需要说明的是,张柔及其家族成员统领的本翼万户称谓随家族所在地名称的变化而有所不同。1234年,张柔被授予万户时称“保州等处万户”;1241年,保州升顺天路,其家族本翼万户为“顺天路万户”;1275年,顺天路改称保定路,此后其家族本翼万户称为“保定路万户”。1239年,张柔“以本官节制河南诸翼兵马征行事,河南三十余城皆属焉”[1](卷147P.3475);次年,“诏柔等八万户伐宋”[1](卷147P.3475),“尽领山东、河南军”[2](卷1P.376)。可见此时张柔已经成为两河地区汉军统兵将领中地位最高之人。1243年秋,“后命张柔总兵戍杞(今河南省杞县)”[1](卷2P.38),此处“后”指乃马真皇后。随着蒙古对南宋攻势的加强,张柔遣张信将“八汉军”[1](卷3P.48)戍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由于战线南移,补给运输困难,加之战争形势的需要,张柔奏请屯戍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1254年,“诏柔率山前八军,城而戍之”[1](卷3P.48),张柔遂移镇亳州。

《张弘略神道碑》中对张柔移镇亳州后的史事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亳又当浊河涡涣之冲,形势尤危。自余唐、申、裕、随、蔡、息、(颖)[颍]、陈诸州戍兵自卫御侮而已,不责能出以制敌也。始移顺天路军民万户及河南诸路之兵戍杞者戍亳。武康(张柔)既至,□□□□□甓完之,内外嶪嶪,楼堞□□、舟楫战具、仓廪府署、廛肆民庐色色皆立。河旁支渠渐流可广数里,为梁八十横,潦雨寒冰行不病涉。宋害其来,每兴舟兵溯淮争之,必败衂还,无有(上)〔一〕得□□□。如是亡虑二三十举,自尔胆詟绝望侥觊。[3]

据碑文记载,由于亳州形势危急,故调张柔家族所统领的顺天万户府“及河南诸路之兵戍杞者”屯戍亳州,张柔被授予“顺天、河南等路军民万户、宋亳道行军总管”[4](卷35P.798)。“顺天、河南等路军民万户”即“亳州万户府”,而“亳道行军总管”表明张柔拥有提调以“亳州万户府”为中心形成的亳州军团的权力。 至此,两河地区汉军形成了“制阃者,东则亳,西南则邓”[3]的格局。“亳”即指以张柔所统领的亳州万户为中心的“亳州军团”,“邓”是指以真定史氏家族所统领的邓州旧军万户为中心的“邓州军团”,二者皆隶于统军都元帅。

二、亳州军团的组成

亳州军团是以亳州万户府为中心形成的万户集团。1254年,张柔率“山前八军城而戍之”,移戍亳州。“山前八军”也有“八万户”[1](卷147P.3475)、“八汉军”[1](卷3P.48)等称呼,是当时张柔统率的八支汉军,其中包括顺天路万户,它们构成了“亳州军团”最初的主干。此外,蒙古政权在中原地区大量扩军,“亳州军团”兵源不断得到补充,又增加了不少新部队。亳州军团中其他七支汉军的具体统领者以及新增部队名称问题,可从《元史》的相关记载中找到答案。《元史·兵志》有两段记载,赘引如下。

世祖中统元年五月,诏汉军万户,各于本管新旧军内摘发军人,备衣甲器仗,差官领赴燕京近地屯驻:万户史天泽一万四百三十五人,张马哥二百四十人,解(成)〔诚〕一千七百六十人,乣叱剌四百六十六人,斜良拔都八百九十六人,扶沟马军奴一百二十九人,内黄铁木儿一百四十四人,赵奴怀四十一人,鄢陵胜都古六十五人。[1](卷99PP.2538~2539)

上述两段史料所记述的万户“名单”亦为研究亳州军团的具体组成提供了重要信息,从中可以发现张柔所率“八万户”中其他七支汉军的统领者以及亳州军团中新增部队的名称。

“严万户军”指东平严氏家族所统领之军。严实于1234年被授予东平路行军万户。严实病逝后,其子严忠济袭东平路万户。1255年,“朝命括新军山东,益兵二万有奇。忠济弟忠嗣、忠范为万户,以次诸弟暨勋将之子为千户,城戍宿州、蕲县,而忠济皆统之”[1](卷148P.3507)。严实及其子严忠济所统领之军在1254年之前仅为东平路万户,在次年括新军后,兵力增加到两个万户,分别戍于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市)和蕲县(今安徽省宿州市),后来这两个万户分别形成了宿州万户府和蕲县万户府。东平路万户亦应为张柔所统八万户之一。

“济南路军”指济南张荣家族部队。济南张氏家族升任万户的时间并不明确,可知者,张荣次子张邦直任邳州万户[1](卷6P.105),孙张宏于1260年(中统元年)任济南路行军万户[6](卷50P.724)。笔者认为邳州万户府即济南路万户府,这支万户应为张柔所统八万户之一。

“脱赤剌军”指塔不己儿家族部队。脱赤剌又名脱察剌,束吕乣氏,塔不己儿之子。塔不己儿在太宗时以招讨使将兵出征,破信安、河南,以功授金虎符、征行万户。[1](卷123P.3034)《元史·兵志》载:“(太宗)八年(1236)七月,诏燕京路保州等处,每二十户签军一名,令答不叶儿统领出军。真定、河间、邢州、大名、太原等路除先签军人外,于断事官忽都虎新籍民户三十七万二千九百七十二人数内,每二十丁起军一名,亦令属答不叶儿领之。”[1](卷98P.2510)文中的“答不叶儿”即“塔不己儿”。塔不己儿卒于1254年,由其子脱察剌袭职。塔不己儿家族万户后成为“十字路万户”,这支万户亦应为张柔所统八万户之一。

“乣查剌军”指霸州石抹孛迭儿家族部队。石抹孛迭儿之子石抹乣查剌即第二段引文中的“乣叱剌”。石抹孛迭儿为最初所封千户之一,但其家族何时升为万户尚待考证。这支万户亦应为张柔所统八万户之一。

“马总管军”的统领马总管其人姓名不详。《元史·世祖纪》记载:“(1265年)敕顺天张柔、东平严忠济、河间马总管、济南张(林)〔宏〕、太原石抹总管等户,改隶民籍。”[1](卷6P.108)“马总管”应即此处的河间路马总管。元代迁转法实施之前,大多数汉人军功家族集军职官和民职官于一身,且路级官大多任职万户,通过马总管与张柔、严忠济等并列可推知,他应为路管民总管兼万户,其官职全称应为“河间路管民总管兼万户”。因此,马总管军亦应为张柔所统八万户之一。

除上述诸军外,张柔在这一时期所统领万户还应包括归德万户。归德万户为曲阳邸氏家族所统领,首任万户为邸顺。邸顺(1183~1256)字从政,保定行唐(今河北省行唐县)人,因占籍于曲阳(今河北省曲阳县),故称曲阳人。金元之际,邸顺为张柔麾下将领,金亡后从张柔南下伐宋,“己亥(1239),佩金符,为行军万户,管领诸路元差军五千人。从大军破归德府,留顺戍之”[1](卷151P.3570)。邸顺所属部队因屯戍于归德,故称归德万户。这支万户应为张柔所统八万户之一。

张马哥,其人事迹不详。《元史·帖木儿不花传》载:“至元七年(1270),[帖木儿不花]授虎符,代张马哥为淄莱水军万户。”[1](卷132P.3219)蒙古水军部队建于金朝灭亡之后,故其士卒多为新军。张马哥所统领水军万户,应隶属于亳州军团。

解诚,易州定兴人,水军万户,兼都水监使,“焦湖之战,获战舰三百艘”[1](卷165P.3870)。“焦湖之战”发生于1238年,解诚被授予万户的时间早于此战,不过其兵源多为新军。因此,解诚所统领的水军万户府不在八万户之内,但应隶属于亳州军团。

扶沟马军奴、内黄铁木儿、鄢陵胜都古、斜良拔都、赵奴怀等人事迹不详。“扶沟”“内黄”“鄢陵”应分指马军奴、铁木儿、胜都古三人屯戍之地,但今地不详。诸人所统军队均应隶属于亳州军团。

三、易军而将:亳州万户府的拆建和本翼部队的对调

忽必烈即位后,施行“祖述变通”的治国方针,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限制汉人军功家族的权力。“李璮之乱”为忽必烈的改革提供了契机,他趁势剥夺了汉人军功家族的统兵之权。随着宋元战争的扩大,忽必烈又重新启用这些汉人军功家族子弟,但实施“易军而将”的方针,避免其统领家族本翼部队。南宋灭亡后,元政府在江南地区开始建立军事镇戍体系,汉人军功家族子弟逐渐恢复了对本翼部队的控制,并得到了世代承袭的权利。

1261年(中统二年),张柔致仕,元政府命其子弘略袭职。张弘略(1236~1295)字仲杰,张柔第八子。《元史·张弘略传》载:“柔既致仕,授弘略金虎符、顺天路管民总管、行军万户,仍总宣德、河南、怀孟等路诸军屯亳者。”[1](卷147P.3477)从袭职角度来看,张弘略除承袭其父顺天路管民总管一职外,还承袭了行军万户。这里的“行军万户”当指顺天路行军万户,即其家族本翼万户。“仍总宣德、河南、怀孟等路诸军屯亳者”,一方面说明张弘略承袭了亳州万户,另一方面则说明“顺天万户府”并不等同于“亳州万户府”,亳州万户府应是由顺天万户府和宣德、河南、怀孟等路诸军“屯亳者”共同构成的。不过由于亳州万户府主力是顺天万户府,故当时多以“亳州万户府”等同于“顺天万户府”。因此,当时“亳州之军”[7]具有三层含义:广义上指上文中所讨论的“亳州军团”,中层含义是指张弘略所承袭的“亳州万户”,而狭义上则专指“顺天万户”。综上来看,张弘略承袭的是“亳州万户”,因而不具有其父统领“亳州军团”的权力。

1262年(中统三年)发生的“李璮之乱”对元初政局产生了巨大影响。(6)有关李璮之乱对元初政治的影响,参见愛宕松男《李璮の叛乱と其の政治的意義:蒙古朝治下に於ける漢地の封建制とその州県制への展開》,载《東洋史研究》1941年第4号,第253~278页;周良霄《李璮之乱与元初政治》,载《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4期),1980年,第6~13页。同年十二月,“立河南、山东统军司,以塔剌浑火儿赤为河南路统军使,卢昇副之,东距亳州,西至均州,诸万户隶焉;茶不花为山东路统军使,武秀副之,西自宿州,东至宁海州,诸万户隶焉”[1](卷5P.89)。河南路和山东路两统军司所辖范围,恰是沿袭金代路境划分,从而割裂了原“东则亳,西南则邓”统辖体系。

在两个统军司设置后不久,忽必烈再次下诏:“各路总管兼万户者,止理民事,军政勿预。”[1](卷5P.89)至此,元政府剥夺了几个势力较大的汉人军功家族的统兵之权。如时任江汉大都督、总制军马、总管屯田万户(即原“邓州军团”长官,实领邓州旧军和邓州新军二万户)史权,改授真定路总管[1](卷147P.3483),其家族两万户由原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府左副元帅董俊之子董文炳接替[1](卷156P.3670)。张弘略亦按例解职,入备宿卫,亳州万户一职由贾文备接替。贾文备,字仲武,祁州蒲阴(今河北省安国市)人,原保州等处都元帅府左副元帅、行军千户、权顺天河南等道军民万户贾辅之子。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贾氏家族自归附之初即为张氏副将,贾辅去世前,其长子贾文备已袭其父千户职,从张柔屯杞,“岁乙卯,复令袭父左副元帅职,兼领顺天路……四年(1263),改授万户,领张柔所部军,屯亳州”[1](卷165P.3869)。由此可见,元政府在这次易将过程中是以副将代替主将之位。

1269年(至元六年),元政府调集兵力围攻襄阳,汉人军功家族子弟多被重新启用。史天泽子史格,“请立劳军中,朝议犹避邓之旧军,俾与张蔡公(张柔)子弘范易将,始授怀远大将军、亳州万户”[8](卷16P.239)。《元史·史格传》中记载:“[史格]为邓州旧军万户,既又代张弘范为亳州万户,而以故所将邓州旧军授弘范。”[1](卷155P.3663)张弘范(1238~1280)字仲畴,张柔第九子,“六年(1269),括诸道兵围宋襄阳,授益都淄莱等路行军万户”[1](卷156P.3680)。史格固然被授予亳州万户之职,而张弘范并未被授予邓州旧军万户,而是被授予益都淄莱等路万户,所统之兵源于李璮旧部。史格和张弘范所“易军而将”的应为二人家族之本翼部队,并且只为部分本翼部队(下文将对此进行详细论述)。因此,史格所统领的亳州万户,应是以部分顺天翼亳州万户和其他部队共同构成的;同样,张弘范所统领的益都淄莱等路万户,也是由李璮旧部和部分真定翼邓州旧军万户共同构成的。

四、归还本翼:重建保定万户府

伐宋过程中,史格从阿里海牙南下征湖广,张弘范则从伯颜沿江东进。1275年(至元十二年)七月焦山之役后,“主帅上其功,改亳州万户……亳州之军其世业也。公(张弘范)以为请,故有是命”[7]。“焦山之战”是宋元战争中一次重要战役,因在此战中战功卓著,张弘范奏请归还其家族“世业”的“亳州之军”(7)这里的“亳州之军”当指其家族本翼的“保定路万户”。。当然,表象的背后还有更为深刻的原因。此前,张弘范麾下将领李庭、刘国杰和郑祐等人先后被授予了万户,故此时张弘范所统领的益都淄莱行军万户之军事实上已被分割得所剩无几。[9]这支“残缺”的益都淄莱行军万户即为张弘范当初所“易军而将”的史氏真定翼邓州旧军万户。

张弘范的奏请虽然得到了批准,但当时他所统领的仍是这支“残缺”的益都淄莱行军万户,只是被冠以“亳州万户”之名。同时,张弘范及其子张珪虽然担任“亳州万户”,但其官称与其部队名称并不统一。如张柔墓前立有一角柱,上面写道:“至元十五年(1278)岁次戊寅春三月,第九男,镇国上将军、保定等路万户、江东道宣慰使、蒙古汉军都元帅弘范建。”[3]《张弘范墓志》记载:“至元十七年(1280)四月一日,男昭勇大将军、保定等路管军万户张珪立石。”[7]张弘范及其子张珪均称“保定等路万户”,而非“亳州万户”。

张珪(1264~1327)字公瑞,张柔之孙、张弘范之子,《元史》有传。1279年(至元十六年),“行省臣察其英伟,留公(张珪)摄管军万户。明年,真拜昭勇大将军、管军万户,佩其父虎符,治所统军镇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同年,张弘范去世,张珪奔丧回京向忽必烈奏请,“臣幼,军事重。聂祯者,从臣父、祖,久历行阵,幸以副臣”,得到批准,“元领军半戍湖广省,命还其麾下”。[10](卷18)

聂祯(1228~1289)字正卿,易州定兴人,聂福坚之子。聂福坚初与张柔结寨于东流埚(今河北省易县境内),是跟从张氏家族最早的部将之一。聂祯17岁袭其父职,任襄城屯田总管;在围攻襄阳期间,授管军千户;在宋元决战期间,初隶博罗欢麾下,“时孽宋已亡,江西、湖广皆内附,独静江恃其险远,旅拒不下,上以亳军素精锐,战必胜,攻必取,命摘全军进击……城陷,捷闻,加授显武将军,行军总管”。1280年,张弘范奏请以聂祯作为其副将,“十七年(1280),从张侯(张弘范)入觐,进拜明威将军、亳军副万户……俾镇建康,寻移维扬(今江苏省扬州市)”。[11](卷58PP.2576~2577)《元史·兵志》载:“十八年(1281)正月,命万户张珪率麾下往就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还其祖父所领亳州士卒,并统之。二月,以合必赤军三千戍扬州。”[1](卷99P.2542)张珪领到潭州的“麾下”当指“益都淄莱路万户”余部(即真定翼邓州旧军万户),“还其祖父所统领亳州士卒”是指将镇戍在那里的史格所统领的保定翼“亳州万户”归还其统辖。这样通过对调部队实现了将家族本翼军归还张珪统领。“合必赤军”汉译为“射士”,具有“亲军”性质。[1](卷99P.2541)由聂祯“寻移维扬”来看,应是由聂祯率领这支合必赤军移镇扬州,至此,聂祯脱离了“亳州万户”序列。可见,聂祯担任“亳州副万户”一职的时间比较短暂。

不过此时的保定翼亳州万户并非原顺天万户的全部部队,只是上文中所称“元领军半戍湖广省”者,换言之,这只是半支原顺天万户部队。那么,另外半支原顺天万户镇戍在哪里?《元史·兵志》载:“[元贞]二年(1296)五月,江浙行省言:‘近以镇守建康、太平保定万户府全翼军马七千二百一十二名,调属湖广省。’”[1](卷99P.2545)由此可知,当时保定万户府全翼共七千余人,分戍建康和太平两地。戍守建康之军即指张珪所统领的保定翼亳州万户,镇戍太平路(治今安徽省当涂县)的为另外半支保定翼军。至于其统领者,通过爬梳史料,可知是易州何氏家族。

易州何氏家族归附蒙古政权的第一代成员为何伯祥,他亦是张柔早期部将之一,1238年被授予易州等处行军千户兼管民总管。何伯祥长子何瑛、长孙何德陆先后袭为易州等处行军千户,俱战殁。(8)有关何伯祥家族事迹,参见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5《故易州等处军民总管何侯神道碑铭有序》,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799页下~801页下;《元史》卷150《何伯祥附何玮传》,第3544~3546页。何伯祥次子何玮(1245~1310),初袭为易州太守,哀其兄父子相继战殁,“乞解印绶从军,遂改行军千户,镇亳”[12](卷8P.330)。在宋元决战期间,与宋军战于丁家洲,以功升管军总管,“宋既平,进怀远大将军、太平路军民达鲁花赤”[1](卷150P.3545)。

元军在伐宋过程中,在所占地区多以军官兼管民事,万户、管军总管等多被授予路总管府达鲁花赤(或军民达鲁花赤、安抚司达鲁花赤等),千户被授予州军民总管等职。如史弼以攻取扬州的战功“制授昭勇大将军、扬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兼万户”[1](卷162P.3801);王俨以功“佩金虎符、岳州管军万户、昭勇大将军、岳州路达噜噶齐(即达鲁花赤)”[13](卷5P.767);史格攻下广西等地十余州,以十千户戍守,“又以十千户不兼职民,则任分而令不专,皆便宜假以军民总管。事闻,制皆为真”[8](卷16P.240)。因此,根据当时之制,何玮被授予太平路军民达鲁花赤,应仍兼管军总管。1281年(至元十八年),何玮升任参议中书省事。按照当时“欲相弃将”[8](卷23P.352)和军官承袭制度,在何玮升任宰执官时,他本人应不再兼任管军总管一职,而由其家族子弟承袭。据《何玮神道碑》载:“[何玮]有子三……德温,武略将军、副万户……孙二:长曰杲,武略将军、副万户。”[12](卷8P.335)何玮次子德温和长孙杲皆任副万户。按当时军官承袭制度,其子弟亦应承袭为管军总管。不过,笔者认为神道碑中所记何德温任副万户应是其最终职务,是重建保定万户府之后所授予的职务。

重建后的万户府称“保定万户府”,元贞、大德间移镇武昌。《至正金陵新志》载:“江浙行省提调保定奕张副枢军马移屯武昌。”[14](卷10P.5679)按上文所述,此事应发生在1296年。《元史·兵志》载:“(1297年三月)湖广省请以保定翼万人移镇郴州。枢密院官议:‘此翼乃张柔所领征伐旧军,宜迁入鄂州省屯驻,别调兵守之。’”[1](卷99P.2546)所谓“鄂州省”即指武昌。因此,联系上下文可知,1296年,江浙行省将保定万户府调属湖广行省;1297年,枢密院以其镇守武昌,完成移镇过程。保定万户府移镇武昌时,其部队人数已增至万人。元仁宗时,保定万户府升为上万户府序列。[1](卷24P.551)此时,其万户府全称应为“镇守武昌保定翼上万户府”。此后,保定万户府似未再移镇他处。

保定万户府万户一职均由张珪一支承袭。《张珪墓志》记载:“定远大将军、保定等路管军上万户,佩虎符,镇武昌,曰景武者,公(张珪)长子也……孙男十一人……次曰昌,明威将军、保定等路管军上万户,佩金虎符。”[10](卷18)张景武何时承袭万户一职,史书并无明确记载。然《元史·张珪传》记载:“大德三年(1299),遣使巡行天下,珪使川、陕……还,擢江南行御史台侍御史,换文阶中奉大夫,迁浙西肃政廉访使。”[1](卷175P.4072)由此来看,张景武承袭万户大概在此年。张昌承袭保定翼万户一职时间不详,但应是在其祖父张珪和父亲张景武健在时即已承袭此职。

1328年(天历元年)十月,即张珪去世第二年,张珪的五个儿子在保定丁忧。期间两都之变发生,“紫荆关溃卒南走保定,因肆剽掠,同知路事阿里沙及故平章张珪子武昌万户景武等率民持挺击死数百人”[1](卷32P.713)。数日后,阿里沙等及张景武兄弟五人被杀。同月,有廷臣言:“保定万户张昌,其诸父景武等既受诛,宜罢其所将兵,而夺其金虎符。”[1](卷32P.715)文宗不许。之后有御史台臣上言:“近北兵夺紫荆关,官军溃走,掠保定之民。本路官与故平章张珪子景武五人,率其民击官军死,也先捏不俟奏闻,辄擅杀官吏及珪五子。珪父、祖三世为国勋臣,设使珪子有罪,珪之妻女又何罪焉!今既籍其家,又以其女妻也先捏,诚非国家待遇勋臣之意。”[1](卷32P.717)文宗于是下命归还了张珪家族的家资并让其女返家。

《至正条格·断例》记载了张昌因减价买马被责罚之事。

天历二年(1329)七月,刑部议得:“保定翼万户张武昌,因奔祖父丧,回还保定,减价勒买军户张子京玉面赤骟马一匹,与讫中统钞一十定,令张子京家人邵成于契上代替画字。闻知事发,令王德义于契内填作军人王镇抚名字,印税赴官,遮掩己罪。武昌路估计马价,实直中统钞一十八定,即与军官人等,遍诣军家,非理扰害,取要饮食、草料事例不同,况兼保定与武昌时价贵贱各异。合准湖北道廉访司所拟,量笞三十七下,依旧勾当,罪幸遇免,标附。”都省准拟。[15](卷3P.197)

引文中的“保定翼万户张武昌”即指张昌,可能是因其镇戍武昌,故称张武昌。在天历之变时,张珪一支惨遭屠戮,张昌幸而保留了世袭保定万户的职位。第二年,他因减价买马受到了处罚,但从湖北道廉访司所拟“依旧勾当”的决定中可以看出,张昌并没有被罢免万户。不过,1330年(至顺元年),文宗命复籍张珪五子家资。[1](卷34P.750)张昌本人此后不见于史籍,不知在这次“复籍家资”过程中是否被褫夺万户职位。

五、保定万户府的重建时间

上文笔者对张柔及其家族所统领万户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考察。不过,“亳州万户府”改称“保定万户府”,亦即元政府重建保定万户府的时间还未确定。

南宋灭亡后,元政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加强对各地的镇戍。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二月,江淮、江西元帅、招讨司改为上、中、下三等万户府,蒙古、汉人、新附诸军相参共设置三十七翼。而三十七翼万户府中只有“亳州万户府”而无“保定万户府”,且“亳州万户府”属下万户序列。[1](卷99P.2543)(9)按元代有两支以“亳州”命名的万户府。一是本文所讨论的“保定万户府”前身,二是至元中后期设立的“镇守福州亳州翼上万户府”。刘晓先生认为此时的“亳州万户府”为“镇守福州亳州翼上万户府”的前身(参见刘晓《元镇守武昌“保定万户府”考——以万户张氏为中心》,载《安徽史学》2021年第3期)。而《八闽通志》引《三山续志》载:“至元二十四年,移济南、东平万户翼戍福建,后为亳州上翼。”(弘治《八闽通志》卷28《秩官》,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74页上)故“镇守福州亳州翼上万户府”至早设置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以后。按照当时军制,下万户所属军马应在三千人左右。[16](卷9P.286)然而上文已知两支保定翼军合并后军力应在七千人左右,这说明在设置三十七翼万户府时,两支保定翼军还未合并。而上文已述,在移镇武昌时,“亳州万户府”已改称“保定万户府”。因此,保定万户府重建的时间应在1285年至1296年之间。

1284年(至元二十一年)二月,伯颜丞相等官员上奏:“将元帅、招讨、总管、总把这四等名儿,重的一般有。这其间里,斡端、别十八里、长河西、和林、塔塔儿歹等处,似此边远田地里有底,权且依旧。其余近里有底,革去了呵,万户、千户、百户这名分里分做上、中、下三等委付呵,怎生?么道,拟定来。后头紧用的勾当有呵,临差的时节对付得,或元帅、或招讨名分里交行了呵,无事的其间里休交行呵,怎生?么道,拟定来。奏呵,奉圣旨:‘您的言语是有。那般者。’钦此。”[16](卷9P.286)

由引文可以看出,1284年,伯颜上奏将“元帅、招讨、总管、总把”等官职裁撤,并将“万户、千户、百户”分作上、中、下三等。元政府于1285年在江淮、江西设置三十七翼万户府时,已将各万户分作上、中、下三等。而直到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江淮行省才根据伯颜的奏请,开始“通类定夺军官”[14](卷6上P.5588),即将“元帅、招讨、总管、总把”等官职裁撤而行用“新军官”。故笔者认为,上文所述何德温由“管军总管”改“副万户”即在此年,也就是说,“亳州万户府”改称“保定万户府”、保定万户府完成重建应在此年。重建后的保定万户府,治所设在建康路,以万户张珪镇守,设分镇万户府于太平路,以副万户何德温镇守。

综合前文,笔者对张柔家族成员所任万户的时间和万户称谓进行了整理(详见附表1)。元代“亳州万户”经历了形成、发展、拆建、易将、归还本翼、重建和移镇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并非特例,而恰恰体现了元代“老牌汉军万户府”的整体变迁情况。其中所反映出的正是元朝在不同时期对汉人军功家族的不同政治策略。

附表1 保定张氏家族万户世袭情况表

猜你喜欢
亳州家族
司尔特亳州公司打造谯城区特色复合肥品牌
基于区块链的亳州中药共享物流研究——以白芍共享物流为例
亳州司尔特——助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HK家族崛起
精密家族AW
《小偷家族》
居· 文化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历史名城亳州与古代军事斗争